收入分配經濟學

收入分配經濟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權衡 等 著
圖書標籤:
  • 收入分配
  • 經濟學
  • 不平等
  • 貧富差距
  • 福利經濟學
  • 公共經濟學
  • 經濟發展
  • 社會保障
  • 勞動經濟學
  • 分配正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427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969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82
字數:58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收入分配經濟學》是上海市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權衡教授的又一力作。實現中國夢,首先就是需要著力解決中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分配不公問題。本書對這個問題進行瞭新探索和研究,形成瞭相對完善的收入分配經濟學分析框,對於深化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可以提供較好的理論基礎和方法上的參考。著名經濟學傢袁恩楨教授為本書作序推薦。

內容簡介

  《收入分配經濟學》從分配的概念講述起,闡述瞭世界及中國分配經濟學的研究,突齣研究影響收入分配不公的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試圖建立收入分配的“市場—非市場機製”的分析框架,探索影響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的市場經濟因素和收入分配不公的非市場機製因素,從而主張把解決中國收入分配問題分為“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兩個思路,試圖提齣一些有創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作者簡介

  權衡,現任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經濟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入選“上海領軍人纔”、獲得上海社科院 “張仲禮學術奬”、上海市“曙光學者”等榮譽稱號。主要從事發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研究。最近幾年集中於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問題、全球貧睏化與發展問題、中國經濟發展與收入不平等問題等研究。

目錄

序言001

導論 收入分配經濟學
第一節 為什麼要研究收入分配經濟學?001
一、 研究收入增長和分配是經濟學基本命題001
二、 收入分配問題亟待分配理論創新和發展002
三、 收入分配問題研究需要科學的概念、範疇和體係004
四、 收入分配經濟學是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005
第二節 收入分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主要內容006
一、 收入分配問題研究的學術脈絡與評價006
二、 收入分配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範疇體係012
三、 收入分配經濟學十二大原理初探014
第三節 全書的內容框架與主要結論019
一、 本書的主綫和研究目的019
二、 本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論020

第一章 收入分配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031
一、 宏觀收入分配031
二、 微觀收入分配034
三、 收入差距與分配不公037
四、 收入流動與收入分配039
第二節 收入分布與收入差距的度量工具042
一、 概括性統計量042
二、 洛倫茲麯綫和基尼係數044
三、 泰爾指數046
第三節 已有的數據調查模式及問題048
一、 采樣、統計及數據分組048
二、 傢計調查可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049
本章小結051

第二章 增長、公平與收入分配的經濟思想史考察
第一節 政治哲學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平等053
一、 古希臘的正義觀念053
二、 古代的平等觀念054
三、 自然權利學說055
四、 洛剋的勞動價值論056
第二節 政治哲學對經濟學分配思想的影響058
一、 亞當?斯密的價值論058
二、 奧國學派與效用價值論058
三、 主觀效用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爭論059
第三節 西方經濟學說中的分配思想060
一、 新劍橋學派的分配思想060
二、 羅爾斯的分配正義061
三、 古典自由主義的堅守者061
四、 阿瑪蒂亞?森的分配正義觀063
本章小結063

第三章 收入分配的價值理論基礎
第一節 勞動價值論和收入分配065
一、 價值論與分配論065
二、 按勞分配理論073
第二節 效用價值論與收入分配077
一、 效用論與分配論078
二、 邊際生産力理論和分配論080
三、 均衡價格理論和分配論083
第三節 激勵理論與收入分配085
一、 機製設計與分配論086
二、 分享機製與分配論090
三、 激勵相容與分配論093
本章小結096

第四章 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分析框架098
一、 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的物質基礎099
二、 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099
三、 公平型高增長與經濟奇跡100
四、 經濟增長、收入再分配與社會福利101
第二節 經濟增長的收入分配效應102
一、 生産資料所有製與收入分配的決定102
二、 增長速度、增長波動與收入分配變動103
三、 經濟增長與涓滴效應104
四、 産業結構演變與收入分配變遷104
五、 勞動生産率與收入分配105
第三節 收入分配的經濟增長效應106
一、 收入分配與需求結構107
二、 收入分配與供給結構108
三、 收入分配激勵與供給創新109
四、 收入分配與儲蓄和消費111
五、 收入差距、分配不公與增長效率111
第四節 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一體化互動邏輯112
一、 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相互影響113
二、 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一體化互動114
三、 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一體化互動的條件115
本章小結118

第五章 生産要素價格與初次收入分配
第一節 要素價格決定與要素初次分配的關係119
一、 生産要素市場的性質119
二、 要素價格的邊際生産力分配理論121
三、 要素價格的供求均衡決定論124
第二節 勞動要素及其工資性分配126
一、 勞動要素價格的邊際生産力決定126
二、 勞動市場均衡與工資的決定129
三、 不完全競爭勞動市場上的工資決定130
第三節 資本要素及其利潤分配135
一、 資本要素的特殊性136
二、 均衡利息的決定138
三、 風險資本市場的均衡與定價138
第四節 土地要素及其收入分配140
一、 土地要素的特殊性140
二、 均衡地租率的決定142
三、 租金和經濟租金143
第五節 企業傢薪酬體係及其分配144
一、 經濟利潤與正常利潤144
二、 企業傢薪酬的來源145
三、 利潤在經濟中的作用146
第六節 科學技術及其收入分配147
一、 科學技術對三要素分配理論的衝擊與挑戰148
二、 科學技術嚮現實生産力的轉化149
三、 科學技術參與分配的貢獻評估150
四、 科學技術參與要素分配的方式和機製152
本章小結154

第六章 公共政策與收入再分配
第一節 稅收的再分配效應159
一、 稅收的基本功能及其分配效應159
二、 流轉稅與收入再分配162
三、 所得稅與收入再分配164
四、 財産稅與收入再分配166
第二節 轉移支付的再分配效應169
一、 轉移支付的基本內涵169
二、 一般性轉移支付與收入再分配170
三、 專項轉移支付與收入再分配171
第三節 最低工資的再分配效應172
一、 最低工資及其相關概念173
二、 最低工資收入分配效應作用機理174
第四節 社會保障的再分配效應176
一、 社會保障的基本內涵176
二、 社會保險與收入再分配178
三、 社會救助與收入再分配180
四、 社會福利與收入再分配181
五、 住房保障與收入再分配182
本章小結183

第七章 收入流動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收入流動的內涵與意義185
一、 收入流動的核心要義185
二、 收入流動的外延內涵187
三、 長期平等:收入流動的意義189
第二節 收入流動的測度方法190
一、 基於轉換矩陣的相對收入流動測度方法191
二、 基於公理化方法的絕對收入流動測度方法195
第三節 收入流動測度方法的拓展與評述198
一、 收入流動測度的福利主義198
二、 收入流動測度的方法論評述201
第四節 收入流動的影響因素206
一、 個體(傢庭)特徵因素與收入流動206
二、 非個體(傢庭)特徵因素與收入流動208
第五節 收入流動的國際比較與政策啓示211
一、 美國居民的收入流動及其政策啓示211
二、 歐洲福利國傢居民的收入流動及其政策啓示214
三、 南非居民的收入流動及其政策啓示217
本章小結218

第八章 代際傳遞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含義與意義220
一、 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含義220
二、 代際收入流動性的意義222
第二節 代際收入流動性的估計方法223
一、 代際收入流動性的理論分析框架223
二、 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實證估計方法225
第三節 代際收入流動性的傳遞機製229
一、 代際收入傳遞機製的因素分析229
二、 代際收入傳遞機製的實證分解230
第四節 公共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234
一、 公共教育促進代際收入流動的理論分析234
二、 公共教育促進代際收入流動的實證檢驗236
本章小結238

第九章 産業結構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工業化時代收入分配與經驗判斷240
一、 産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係240
二、 庫茲涅茨麯綫:工業化階段收入分配的變化規律244
三、 墨菲解說:工業化與收入分配的關聯機理249
四、 工業化時代收入分配“倒U型麯綫”及其假說含義251
第二節 服務經濟時代的收入分配與經驗判斷252
一、 沒有到來的庫茲涅茨麯綫右半部分:發達國傢經驗253
二、 服務經濟時代的收入分配演變趨勢與實證分析257
三、 服務經濟時代收入分配演變機理與理論分析263
第三節 經濟服務化與收入分配:收入極化效應及其機製267
一、 經濟服務化與發達國傢城市內部收入極化效應267
二、 服務業內部多層次性與收入分配多元化的內生機製270
本章小結274

第十章 城市化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城鄉結構與收入分配276
一、 二元經濟模型下的人口與資本流動276
二、 二元經濟模型下的城鄉收入差距280
第二節 地區結構與收入分配283
一、 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283
二、 集聚經濟對地區間差距的影響285
第三節 社會融閤與收入分配287
一、 城市勞動力市場中的歧視與收入差距287
二、 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收入分配:以中國為例290
本章小結292

第十一章 全球化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全球化背景下收入分配問題的新內涵296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資本與勞動296
二、 全球化背景下國傢內部收入差距298
三、 全球化背景下國傢間收入差距299
第二節 國際貿易理論與收入分配301
一、 古典貿易理論與收入分配301
二、 新古典貿易理論與收入分配302
三、 新貿易理論與收入分配304
四、 新新貿易理論與收入分配306
第三節 生産要素國際流動與收入分配307
一、 資本國際流動與收入分配308
二、 勞動力國際流動與收入分配310
三、 技術國際流動與收入分配312
第四節 全球價值鏈與收入分配314
一、 生産外包與收入分配316
二、 加工貿易與收入分配317
本章小結323

第十二章 財富差距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財富的經濟學分析325
一、 財富基本形態325
二、 財富分配模型329
第二節 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332
一、 貨幣理論與收入分配332
二、 金融發展的門檻效應與初始收入分配335
三、 金融發展的涓滴效應與收入差距345
四、 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不平等呈“倒U”型349
第三節 房地産發展與收入分配351
一、 房地産與經濟發展351
二、 房地産與財産性收入分配效應352
本章小結356

第十三章 貧睏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貧睏的概念與度量358
一、 貧睏的定義與分類358
二、 測量貧睏的方法361
三、 貧睏標準362
四、 貧睏與不平等364
第二節 貧睏與發展問題365
一、 早期貧睏與發展的理論365
二、 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貧睏理論與發展365
三、 經濟增長與貧睏367
第三節 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貧睏的關係369
一、 親貧睏增長模式與收入分配369
二、 親貧睏增長的效應分解370
三、 不平等對增長和減貧的反作用372
四、 全球視野下的收入分配與貧睏373
第四節 反貧睏戰略與措施373
一、 開發式扶貧及其分配效應374
二、 援助式扶貧及其分配效應375
三、 全球反貧睏成效376
本章小結377

第十四章 勞動收入占比與功能性收入分配
第一節 有關勞動收入占比度量的爭議和進展378
一、 有關勞動收入占比度量的爭議378
二、 有關勞動收入占比度量的進展380
第二節 有關勞動收入占比的理論及其影響因素387
一、 有關勞動收入占比的早期研究387
二、 資本深化對勞動收入占比的影響392
三、 技術進步對勞動收入占比的影響394
四、 市場不完全競爭對勞動收入占比的影響398
五、 經濟全球化下勞動收入占比的決定399
六、 經濟結構轉型對勞動收入占比的影響404
第三節 有關勞動收入占比的實證方法及其分解406
一、 有關勞動收入占比的穩定性406
二、 有關勞動收入占比變動的分解407
三、 有關勞動收入占比變化的經驗證據411
本章小結416

第十五章 收入分配差距和分配不公
第一節 收入差距與分配不公418
一、 閤理的收入差距與經濟增長418
二、 分配不公與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421
第二節 收入差距擴大:市場因素與市場機製423
一、 勞動生産率、人力資本與收入分配424
二、 市場機製不完善與分配不公425
三、 資本市場不完善與初始不平等427
四、 資本深化與資本—勞動替代效應428
第三節 收入分配不公:非經濟因素與非市場機製430
一、 行政壟斷、腐敗與灰色收入430
二、 不完善的社會政策與收入不平等432
本章小結436

第十六章 政府作用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政治、經濟體製與收入分配437
一、 體製選擇與收入分配的理論分析437
二、 公共選擇與收入分配的關聯機製439
三、 經濟體製與收入分配的關聯機製441
第二節 發展戰略選擇與收入分配445
一、 發展戰略選擇與演變的內在邏輯445
二、 發展戰略選擇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機理447
三、 發展戰略與收入分配的關聯:國際經驗449
第三節 發展政策設計與收入分配452
一、 從體製到政策:政府對收入分配的作用方式452
二、 發展政策的類彆與收入分配政策的特徵452
三、 收入分配政策的選擇邏輯及作用條件454
四、 典型國傢主要收入分配政策的比較455
本章小結457

第十七章 收入分配演變的全球趨勢與國彆案例
第一節 全球範圍內收入分配發展現狀與趨勢459
第二節 美國與歐洲收入分配案例463
一、 美國收入分配463
二、 瑞典收入分配468
第三節 前蘇東國傢轉型與收入分配案例473
一、 俄羅斯收入變化情況473
二、 收入結構變動原因分析474
三、 俄羅斯緩解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和經驗475
第四節 日本、韓國與新加坡收入分配案例478
一、 日本收入分配478
二、 韓國收入分配481
三、 新加坡收入分配483
第五節 中國、印度、拉美國傢收入分配案例487
一、 中國收入分配487
二、 印度收入分配489
三、 拉美國傢收入分配493
本章小結497

第十八章 收入分配問題研究數據庫和文獻評述
第一節 收入分配數據庫498
一、 全球收入分配數據庫498
二、 中國收入分配數據庫500
三、 綜閤性收入分配數據庫502
四、 其他收入分配數據庫504
第二節 近20年來關於收入分配研究的文獻與觀點506
一、 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的代錶性觀點和文獻506
二、 收入分配差距與收入分配結構的代錶性觀點和文獻508
三、 收入流動性與收入分配的代錶性觀點和文獻511
四、 生産要素與收入分配的代錶性觀點和文獻514
五、 政府作用、二次收入分配的代錶性觀點和文獻517
六、 全球化與收入分配的代錶性觀點和文獻521
七、 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的代錶性觀點和文獻521
八、 收入分配製度變遷的代錶性觀點和文獻523
第三節 《21世紀資本論》評述與啓示523
一、 《21世紀資本論》的主要內容與觀點524
二、 《21世紀資本論》的啓示528
三、 《21世紀資本論》研究的局限性529

參考文獻531
後記579

前言/序言

  收入及財富分配問題是經濟學永恒的話題。經濟學研究特彆是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正是從分配問題入手,分析瞭資本主義經濟和運動規律。研究分配問題,特彆是研究收入分配的理論問題和方法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學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從全球範圍來看,收入分配極化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的難題。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至今尚未走齣復蘇軌道,其中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全球範圍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消費需求下降,世界經濟增長缺乏內生性動力所緻。皮凱蒂在其《21世紀資本論》中指齣,全球範圍內齣現的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的趨勢日益嚴重,尤其是他指齣發達資本主義國傢財富分配差距齣現兩極化趨勢、齣現世襲製和“拼爹”時代、勞動與資本之間産生巨大收入差距等,直擊人心。因此,無論如何量寬和刺激經濟增長,最終還是齣現增長持續乏力和低迷的情況。世界經濟目前齣現結構性睏境,必須進行全球範圍內結構性改革,其中最大的結構性改革就是收入分配結構改革。唯有如此,纔能培育下一個經濟周期性增長的內生性動力。可見,收入分配問題研究具有全球性的價值和意義。但是,如何構建並形成具有實踐解釋力的收入分配理論體係和方法,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齣,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個人的夢;中國夢就是要讓每個人有齣彩的機會,有參與的機會,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中國夢本身就包含瞭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嚮、追求機會公平以及實現國傢收入分配的公平正義之夢想。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瞭快速增長,可謂經濟增長奇跡。正是快速增長的奇跡,使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接近現代化的奮鬥目標,也使中華民族處於最為接近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時候。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特彆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對社會和諧的挑戰增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在於各種體製機製原因,經濟社會發展機會和不公問題,導緻收入差距和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實現中國夢,首先就是需要著力解決中國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分配不公問題。隻有公平型的高增長纔是真正的中國奇跡,隻有收入分配的公平正義,纔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體現和重要標誌。必須從根本上破除一切導緻中國收入分配差距和不公的體製機製瓶頸,逐步縮小收入差距,保持經濟新常態下居民收入和經濟同步增長,構建閤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新格局。這個重大的現實問題需要深化研究收入分配理論,需要結閤中國現實發展和國情,創新中國特色收入分配理論和分析框架。這些問題就更需要科學的收入分配理論體係和研究方法。

  本書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最新探索。對本書有如下幾個深刻的印象:

  一是本書立足實踐問題,理論分析定位準確。本書正是從全球發展和中國收入分配的現實問題齣發,梳理、構建瞭較為完善的收入分配理論體係和研究方法。我認為,這樣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從目前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和發展趨勢看,我的感覺是有兩個特點:一是大量的戰略設計和政策建議研究占據主流,體現瞭問題導嚮和需求導嚮;二是從研究方法來說,這些年來有關收入分配問題的實證分析方法逐漸成為主流,大量的有關收入、財富增長與分配的統計分析、計量分析等方麵積纍瞭大量的成果,也形成瞭許多有代錶性的觀點。

  但是,正如本書作者指齣的,整個分配問題包括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問題缺乏較為係統的概念範疇和理論體係,缺乏一個從經濟學理論視角深入研究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的經濟學理論框架,很多分配問題的分析缺乏對其背後的經濟運行機理進行深刻分析,更多的研究似乎更強調收入的道德倫理問題和價值理性,甚至一些有關收入分配問題的概念和範疇的界定也似是而非,分析缺乏經濟學的邏輯。為此,本書的一個貢獻就是立足收入分配實踐,係統全麵梳理收入分配的經濟學理論內涵和分析框架,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相對較為完整的分析收入分配問題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

  二是本書立足經濟學知識體係,收入分配理論觀點清晰,具有經濟學的內在分析邏輯。本書堅持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導思想,藉助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係統梳理瞭收入分配包含的若乾經濟學原理。作者提煉瞭收入分配經濟學十二大原理,如強調收入和財富分配問題是經濟學兩大命題之一,分配問題研究必須納入經濟學分析範疇,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的研究應當符閤經濟學分析邏輯。再比如,收入平等的核心要義機會平等,實質則是規則平等和權利平等。研究分配問題的齣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實現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和權利平等。比如,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二者具有內在統一的關係;經濟增長決定和影響收入分配,反過來收入分配也會決定和影響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比如適宜的收入分配製度會為人們提供內在的激勵,人們會對恰當的收入分配激勵機製做齣積極反應,進而會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再比如,完善的生産要素價格形成機製對各類生産要素的初次分配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要素價格形成機製越是完善,就越能夠引導資源閤理配置;要素價格形成機製既關係到一次分配機製,也關係到資源配置效率等。收入分配的十二大原理判斷清晰,觀點明確,給人以啓迪。

  三是本書立足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的關係,涵蓋內容廣泛,研究較為係統全麵。從收入分配視角看經濟增長,又從經濟增長視角看收入分配,這樣就會避免就分配論分配的簡單思維。本書以收入(財富)分配為研究對象,以研究分配問題的內在規律為主綫,從經濟學分析邏輯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的概念範疇體係進行分析和梳理;並在此基礎上,分析瞭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的經濟學邏輯、特徵、影響因素;重點分析瞭收入分配的各個方麵及其經濟學理論,包括收入分配的價值論基礎、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關係,生産要素價格機製與初次收入分配,公共政策與收入再分配,收入流動與長期收入分配,收入代際傳遞與收入分配,産業結構變遷與收入分配,城市化、人口流動與收入分配,全球化、國際貿易及全球價值鏈分工與收入分配,財富分配(包括金融和房地産)與收入分配,貧睏問題與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與勞動者報酬占比,分配差距和分配不公,政府作用包括戰略和政策等與收入分配演變等。最後,還分析瞭收入分配問題的全球與國彆案例,包括美國與歐洲收入分配案例,前蘇東國傢收入分配案例,日本、韓國、中國颱灣與新加坡收入分配案例,中國、印度、拉美國傢收入分配案例,以便於通過比較研究收入分配問題;等等。內容十分豐富,體係全麵係統。

  四是本書立足分配經濟學,相關概念範疇界定清楚,初步形成瞭分配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我們知道,馬剋思政治經濟學分為生産、分配、交換(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並且指齣物質資料生産總過程就是由生産、分配、交換(流通)、消費四個環節組成的有機整體,其中生産是起點,消費是終點,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産和消費的中間環節,四個環節相互製約、互相依賴,構成生産過程的矛盾運動。人們在探索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係過程中,先後形成瞭社會主義生産經濟學、社會主義交換理論即商品流通經濟學、社會主義消費經濟學等。正如我和權衡教授討論時說的那樣,相比較而言,從分配齣發,提齣並形成社會主義分配經濟學等類似的學科體係則相對較少,至今也未形成具有特定研究對象、概念範疇體係和發展規律的收入分配經濟學。為此,構建收入分配經濟學既是完善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然,構建收入分配經濟學,要堅持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也應當藉鑒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結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收入分配製度、體製和機製,立足中國市場化改革和轉型過程中城鄉收入差距、地區收入差距、部門行業收入差距以及個人差距擴大的現實,分析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的內在規律,為消除中國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平等提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收入分配的政策和方案,也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做齣積極探索。

  本書在這方麵已經做齣瞭積極探索和研究,可以說初步形成瞭相對完善的收入分配經濟學分析框架。本書根據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四個環節”的基本理論與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和分析方法,以收入和財富等分配為研究對象,運用收入、財富等反映分配特點與分配規律的概念體係和範疇,結閤分配統計與計算方法,探索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演變的內在規律,分析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收入流動與收入分配等諸多反映收入分配問題的係列概念和範疇之間的內在關係,形成邏輯體係相對完善,知識體係豐富的收入分配經濟學。因此,正如本書指齣的那樣,所謂收入分配經濟學就是以收入和財富的分配為研究對象,運用經濟學的規範和實證分析方法,探索收入分配和財富分配若乾概念和範疇體係之間的內在關係,揭示在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法製化等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深刻背景下,經濟增長過程中收入分配變化規律以及財産性分配的演變趨勢,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套有關分配問題分析和研究的經濟學邏輯體係和知識框架。我相信,這樣一個分析體係和知識框架對於深化研究收入分配問題可以提供較好的理論基礎和方法上的參考。

  權衡教授這些年來在收入分配領域的研究已經積纍瞭大量的成果,齣版瞭多部有關收入分配研究的著作和論文,有些成果也産生瞭較好的學術影響力,有些則對政府政策製定産生瞭積極影響。我也希望權衡繼續跟蹤收入分配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爭取取得更大進步和更多成果。

  是為序。

  袁恩楨2016年9月10日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假設的名為《收入分配經濟學》的書籍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詳細闡述該書可能涵蓋的主題、理論框架和研究視角,但完全不涉及收入分配經濟學這一主題。 圖書名稱:《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小企業轉型與創新:數字化驅動的生態重塑》 圖書簡介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中小企業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書《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小企業轉型與創新:數字化驅動的生態重塑》聚焦於這一關鍵議題,深入剖析瞭在技術爆炸、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與供應鏈重構等多重壓力下,中小企業如何通過戰略轉型和技術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書旨在為企業管理者、政策製定者以及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框架和實用的行動指南。 第一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小企業睏境與機遇 本書的開篇部分著重於描繪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對中小企業的復雜影響。傳統上,中小企業是經濟活力的重要來源,但麵對跨國巨頭的規模優勢、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以及日趨嚴格的國際貿易規則,許多中小企業正處於“生存邊緣”。 我們首先審視瞭過去二十年全球化進程對不同類型中小企業的影響。在全球價值鏈的深化過程中,部分企業通過嵌入特定環節獲得瞭成長空間,但另一些則因“微笑麯綫”兩端被跨國企業把持而麵臨利潤微薄的睏境。進入21世紀20年代,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逆全球化思潮的抬頭,對中小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提齣瞭新的要求——從“效率優先”嚮“韌性優先”的轉變。 本部分詳細分析瞭中小企業在技術獲取、人纔儲備和資本運作方麵的結構性短闆。例如,在研發投入與規模經濟的較量中,中小企業往往處於劣勢。然而,我們也指齣,分散化的決策結構和更快的反應速度,為中小企業在特定細分市場和創新領域帶來瞭獨特的優勢。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優勢,規避規模經濟帶來的固有風險。 第二部分:數字化轉型:重塑運營與價值創造的核心驅動力 數字化轉型不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中小企業生存的必然路徑。本書的第二部分核心探討瞭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術如何被中小企業整閤到其運營流程和商業模式中。 我們構建瞭一個“中小企業數字化成熟度模型”,該模型將轉型過程劃分為萌芽期、探索期、整閤期和領導期,並針對每個階段提齣瞭具體的數字化應用策略。重點關注瞭“輕資産、高效率”的數字化實踐,避免瞭中小企業在初期盲目投入高成本、高復雜度的技術解決方案。 在運營層麵,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工業互聯網和智能製造技術優化生産效率、庫存管理和質量控製。例如,通過部署低成本的傳感器和數據分析平颱,中小企業可以實現預測性維護,大幅降低非計劃停機時間。在市場營銷方麵,社交媒體營銷、精準客戶關係管理(CRM)和電子商務平颱集成,使得小型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觸達全球客戶,實現“小而美”的全球市場滲透。 第三部分:生態係統中的創新路徑與協作模式 現代商業競爭已不再是單一企業的競爭,而是生態係統的較量。本書第三部分深入研究瞭中小企業如何在日益復雜的産業生態中尋找並確立自身的創新地位。 我們重點分析瞭“開放式創新”對中小企業的意義。傳統上由大型企業主導的研發模式正被打破,中小企業越來越傾嚮於通過與科研機構、初創公司甚至競爭對手建立戰略聯盟來實現技術突破。本書引入瞭“價值網絡”理論,解釋瞭中小企業如何通過在特定節點提供獨特、不可替代的專業服務或技術組件,從而在大型生態係統中獲得話語權。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産業集群和區域創新係統的作用。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中小企業之間的知識溢齣和協同創新效應顯著增強。通過案例研究,我們展示瞭製造業集群如何通過共享基礎設施、共同應對監管挑戰,有效地提升瞭整體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第四部分:政策支持、人力資本與未來展望 要實現全麵、可持續的轉型,僅靠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效的外部支持和人纔儲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關注政策環境和人力資源要素。 在政策層麵,我們評估瞭各國政府為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和國際化所采取的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監管沙盒等措施的有效性。我們主張,政策設計應更加靈活和精準,避免“一刀切”,著重解決中小企業在技術標準、數據安全和跨境支付等方麵的痛點。 在人力資本方麵,本書強調瞭“數字技能鴻溝”對中小企業轉型的製約。我們提齣瞭“全員賦能”的人纔培養模式,即不僅關注高層管理者的戰略視野,更要緻力於提升一綫員工的操作技能和數據素養。培養能夠跨職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術工人,是確保數字化成果得以落地的關鍵。 結論與展望:韌性、敏捷與可持續增長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小企業轉型與創新:數字化驅動的生態重塑》最終描繪瞭一幅未來中小企業的發展藍圖:它們將是高度敏捷、技術驅動、並且深度嵌入全球價值網絡中的新型實體。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一份行動指南,指導中小企業在不確定的時代,通過擁抱技術、重塑生態,實現從“跟隨者”到“塑造者”的根本性轉變。本書適閤所有緻力於在全球競爭中尋求突破的中小企業管理者、創新部門負責人、政府經濟發展機構人員,以及緻力於瞭解現代産業組織理論的學者和學生閱讀。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收入分配經濟學》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相對枯燥的學術專著,充斥著各種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模型,可能更適閤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或者研究人員閱讀。然而,在翻閱的過程中,我卻發現它在某些章節的敘述方式上,似乎更加側重於曆史的維度和製度的演變。例如,書中花瞭不少篇幅去追溯不同曆史時期,例如工業革命時期、福利國傢興起時期,以及近幾十年來新自由主義盛行時期,收入分配格局是如何隨著社會經濟製度和政策的變化而發生顯著改變的。它不僅僅是關於“現在”的收入分配,更像是對“過去”的梳理和對“未來”的隱喻。我注意到書中對一些經典的經濟思想傢,如亞當·斯密、卡爾·馬剋思、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等,在收入分配問題上的不同觀點進行瞭梳理和評述,並分析瞭他們的理論是如何影響瞭後世的政策實踐。這種曆史的縱深感,以及對思想流變的關注,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更加豐富,也讓我意識到,理解當前的收入分配狀況,離不開對曆史進程的深刻認知。

評分

這本《收入分配經濟學》確實給我帶來瞭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發,雖然我當初是抱著學習一些經濟學基礎理論的心態去翻閱的,但它所呈現的內容卻遠超瞭我的預期。書中對於不同經濟模型下收入分配的細緻分析,比如帕纍托最優、洛倫茲麯綫的繪製及其演變,甚至一些前沿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在財富不均研究中的應用,都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公式和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將抽象的經濟概念具象化。例如,在探討全球化對收入分配影響的部分,書中引用瞭多個國傢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數據,分析瞭資本流動、技術進步以及勞動力市場變化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塑造瞭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我曾經一直對“基尼係數”這個詞隻停留在模糊的理解,但這本書通過圖錶和詳細的解釋,讓我真正理解瞭它的計算方式、局限性以及在政策製定中的實際意義。除此之外,書中關於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公平以及社會福利製度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的論述,也讓我對這些社會議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更像是一次對經濟現象背後復雜機製的深入剖析,讓我對“錢往哪裏去”、“為什麼有人富有人窮”這些問題有瞭更具象、更係統的理解。

評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被這本書的封麵和書名吸引,以為它會是一本深入淺齣的介紹經濟學原理的書籍,內容可能更偏嚮於宏觀經濟的整體概述。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之後,纔發現它在某個特定領域有著非常深入的探討。書中對於一些非常細緻的經濟現象,比如不同行業內部的薪資結構差異、不同職業人群的收入增長麯綫,以及企業所有權結構對員工收入的影響等,都有著相當詳盡的分析。它似乎是在試圖構建一個關於“錢”是如何在社會經濟體係中流動和分配的微觀圖景,而不僅僅是關注大的經濟指標。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機會均等”和“結果均等”的討論,以及作者如何通過經濟模型來量化和分析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它不僅僅停留在哲學層麵的探討,而是引入瞭許多經濟學模型來模擬不同政策乾預下可能産生的結果。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對於我這樣對經濟學研究抱有興趣但又缺乏係統學習的人來說,確實是一個挑戰,也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甚至在想,如果想要深入研究某個行業的薪資構成,或者瞭解不同社會階層收入差異的具體原因,這本書裏的一些方法論或許能提供很多有價值的思路。

評分

坦白講,選擇《收入分配經濟學》這本書,完全是齣於對社會公平問題的強烈關注。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基於經濟學原理的、具有說服力的論據,來理解社會財富是如何分配的,以及為什麼會存在如此大的貧富差距。我原以為書中會聚焦於全球範圍內的宏觀數據分析,例如不同國傢間的Gini係數對比,或者國際組織在促進收入公平方麵的努力。然而,這本書在某個層麵上,似乎將視角更嚮下、更深入地挖掘。它在討論“機會”這個概念時,不僅僅停留在教育和醫療資源的分配上,而是延伸到瞭對“社會資本”和“人脈網絡”在收入形成中的作用的分析。書中甚至涉及瞭關於“貧睏的代際傳遞”以及如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經濟學模型。這種對微觀社會結構和個體機會的關注,讓我感到既意外又驚喜。它並沒有迴避那些可能讓人感到不安的現實,而是試圖用經濟學的方式去解釋它們,並探討可能的解決方案。這種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研究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福祉的思考錄。

評分

我購買《收入分配經濟學》這本書,是希望能對宏觀經濟調控和國傢政策製定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我期待它能解釋為什麼一些國傢經濟發展迅速,但貧富差距卻依然顯著;又或者,一些國傢通過有效的政策乾預,實現瞭更均衡的收入分配。我原以為書中會重點闡述諸如稅收政策、轉移支付、最低工資標準等具體的政策工具,以及它們在不同經濟體中的實施效果和可能遇到的挑戰。因此,當我看到書中對於“無形資産”和“數字經濟”在收入分配中的新作用的探討時,感到頗為驚訝。它詳細分析瞭知識産權、平颱經濟、大數據以及算法等新興經濟要素是如何重塑收入分配格局的,以及這些變化對傳統經濟理論帶來的衝擊。比如,書中關於“平颱經濟下的零工經濟”對勞動者收入不確定性的分析,以及如何構建新的社會保障體係來應對這些挑戰,都讓我覺得非常貼近現實,並且富有前瞻性。這種對新興經濟現象的關注,以及它如何與傳統的收入分配理論相互作用,是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也為我理解當下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提供瞭新的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