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导引图谱》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导引图谱,上起西汉下迄晚清,既有近世新出考古资料,更有大量传世珍本文献。对每组导引图谱,《中国历代导引图谱》先以简介形式介绍其来龙去脉,再依次列出图像及文字。简介部分是在充分吸纳其他学者及本人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以期能帮助读者对某些来源扑朔迷离的导引功法形成较清醒的认识。对所列图像文字,《中国历代导引图谱》在尽量尊重原始文献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疏漏、错乱等问题,在参考多种版本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必要的校正、补充等工作,力避以讹传讹。因此,部分图下的文字与图中文字并不完全吻合。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中国第一部导引原典文献:张家山汉简《引书》书影
1.1 张家山汉简《引书》书影首页
1.2 张家山汉简《引书》书影局部
2.中国第一幅导引彩画:马王堆汉墓《导引图》
2.1 《导引图》总图
2.1.1 《导引图》残片拼接图
2.1.2 《导引图》彩色复原图
2.1.3 《导引图》黑白复原图
2.1.4 《导引图》单幅图像的位置标示表
2.2 《导引图》分解图
2.2.1 题名缺
2.2.2 题名残缺莫辨
2.2.3 题名残缺莫辨
2.2.4 题名缺
2.2.5 题名缺
2.2.6 题名“折阴”
2.2.7 题名缺
2.2.8 题名“口狼”
2.2.9 题名缺
2.2.10 题名残缺莫辨
2.2.11 题名缺
2.2.12 题名残缺莫辨
2.2.13 题名“痛明”
2.2.14 题名缺
2.2.15 题名“引颓”
2.2.16 题名缺
2.2.17 题名缺
2.2.18 题名“覆中”
2.2.19 题名缺
2.2.20 题名“引聋”
2.2.21 题名缺,
2.2.22 题名“(引)烦”
2.2.23 题名“引膝痛”
2.2.24 题名“引胠责(积)”
2.2.25 题名“鹤口”
2.2.26 题名残缺莫辨
2.2.27 题名“龙登”
2.2.28 题名“倪欮”
2.2.29 题名“引项”
2.2.30 题名“以杖通阴阳”
……
3.中国三大导引流派之图谱
4.陈希夷二十四节气导引图势
5.“仙传四十九方”导引图
6.《赤凤髓》导引四十六势图
7.《锦身机要》导引图
8.敬慎山房导引图
9.延年九转摩腹图
10.服气祛病十七式功法图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而“导引”若沧海之一粟。
“导引”,古又称“道引”“引”“挢引”“宣导”“补导”“熊经鸟伸”“按摩”等,近世人们将其归于“气功”名下,习称之为“动功”或“导引术”。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质而言之,导引就是一种以肢体的拉抻为主,融汇行气、吐纳、存想、自按摩、内丹等多种功法的中国传统体操形式。
在古代,“导引”属于“方术”“道术”或“医术”的一种法门,方士、道士等用之以却病延年、悬壶济世。当今,学科门类的划分愈加细密,体育学界多把导引归人中国古代体育或民族传统体育中的运动养生或医疗体操范畴,医学界,主要是中医学界则把导引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或治疗方法来看待。另外还有考古、历史和宗教等学界,也各自从不同角度给予导引术一定的关注和研究。
“导引秘经,千有余条,或以逆却未生之众病,或以攻治已结之笃疾,行之有效,非空言也。”(《云笈七签》卷36)的确,中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导引文献资料。这些资料中,既有大量的文字类资料,又有不少的图谱类资料。就后者而言,唐初《隋书·经籍志》中记载:《道引图》三卷;宋初《崇文总目·道家》记载:《六气导引图》一卷,《黄庭五脏导引图》一卷;南宋郑樵《通志》卷67《艺文略·道家》中则记载了更多的导引图谱:《六气道引图》一卷,《黄帝道引图》一卷,《十二月道引图》一卷,《道引养生图》一卷,《五禽道引图》一卷,陆修静撰《许先生按摩图》一卷,《道引图三十六诀》一卷,《新说道引图》一卷,唐上官翼《道引图》一卷,朱少阳《五藏道引明鉴图》一卷。可惜的是,由于时隔久远,遭受火烧、水淹、虫蛀等灾害,这些元代以前的导引图谱已亡佚殆尽。有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明代以来,受道教、佛教演变及世间对养生之追求等因素影响,大量的导引图谱又应运而生,且大多得以流传至今。
自1980年代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潮流的影响,国内中医、体育和历史等学界曾对古代的导引文献做过大量的整理、校释等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本书即在这些已有成果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导引图谱做一次较系统的整理工作。
本书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导引图谱,上起西汉下迄晚清,既有近世新出考古资料,更有大量传世珍本文献。对每组导引图谱,本书先以简介形式介绍其来龙去脉,再依次列出图像及文字。简介部分是在充分吸纳其他学者及本人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以期能帮助读者对某些来源扑朔迷离的导引功法形成较清醒的认识。对所列图像文字,本书在尽量尊重原始文献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疏漏、错乱等问题,在参考多种版本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必要的校正、补充等工作,力避以讹传讹。因此,部分图下的文字与图中文字并不完全吻合。
近世以来,受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不仅竞技体育运动大行其道,各类群众体育运动也方兴未艾。尤其是近几年,得益于便携式音响设备的普及,跳广场舞和暴走等运动正在风靡。但是这些运动给人们带来了快乐、消食、瘦身等好处的同时,却也造成了运动过度、关节劳损等问题。古语云:物无尽善,过则为灾;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要讲科学。一方面,人们从事跳舞、暴走之类长于消耗体能的动力性运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另一方面,这类运动最好还要有一些静力性运动作补充,尤其是在跑、跳等较剧烈运动前后,需要对四肢、躯干、颈项等部位做一些拉抻、扭转等静力性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运动损伤,锻炼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因为,适当的静力性运动或锻炼,对于练习者筋腱、肌肉的延展性和力量的增长及关节的灵活与加固作用会更有效。中国古代的导引功法众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大多强调对肢体不同部位的拉抻作用,属于一种类似瑜伽的静力性运动。在促进人们科学地运动锻炼方面,中国古代的导引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近代以来,源于古印度的瑜伽,已逐渐成为一种享誉世界的体育运动。与之相比,导引尚属“藏在深闺人未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愿这部小书能抛砖引玉,可提醒、帮助更多的人来认识、利用和发展“导引”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体操技艺。
当然,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些疏漏、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历代导引图谱 引言 导引,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养生术,其历史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它以形体运动、呼吸调息、意念导引为主要手段,旨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导引术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多样的实践形式。 《中国历代导引图谱》一书,正是对这一璀璨文化遗产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呈现。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种导引功法,而是力图深入挖掘导引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意义,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历代导引术的精髓与特色。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导引术的窗口,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焕发新的光彩。 第一章 导引术的滥觞与早期发展(先秦至秦汉) 导引术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那个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时代,人们对生命、健康有着朴素的认识。通过模仿动物的姿态、顺应自然界的节律,他们摸索出了一系列能够舒展筋骨、强健体魄的活动。这些早期的实践,虽然可能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但却为导引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进入秦汉时期,随着哲学思想的发展,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兴起,导引术开始被赋予更深刻的哲学内涵。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否与天地自然息息相关。通过导引,可以效法自然,使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调畅,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等经典中对“吹呴呼吸,吐纳导引”等养生方式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导引术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这一时期,导引术也开始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早期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中,虽然未直接以“导引”命名,但其中关于“形劳而不倦”、“形动以养”等养生原则,以及对经络、气血运行的论述,都为后来的导引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适当的形体运动能够帮助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第二章 导引术的成熟与体系化(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思想文化活跃,玄学盛行,士人追求精神的超脱与身体的轻盈。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导引术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著名的养生家如华佗,其“五禽戏”便是这一时期导引术的杰出代表。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舒缓,寓动于静,集强身、防病、疗疾于一体,对后世导引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道教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导引术的普及和理论化。道教徒将导引术视为修炼内丹、追求长生不老的重要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更为系统化的导引功法,如“内视”、“存想”等与形体运动相结合的导引术。道教经典的出现,如《抱朴子》等,记录了大量的导引方术,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导引术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唐宋时期,导引术进一步走向成熟和普及。宫廷之中,导引术成为帝王贵族养生保健的常见方式。民间,导引术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普通百姓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重要途径。宋代,导引术与医学更加紧密地结合,一些医家开始撰写专门论述导引的书籍,将导引术的理论和实践归纳整理。例如,宋代陈无择的《保生集》中就收录了多种导引方法。 此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导引图谱,它们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导引动作,配以文字说明,使得导引术更加易于学习和传播。《太清导引图》等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图谱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与养生文化的融合。 第三章 导引术的流变与创新(元明清) 元代,尽管政治格局有所变化,但导引术依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道教在元代的地位依然重要,其导引术的传承也未中断。同时,随着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导引术也可能受到一些新的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的重要时期,导引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在继承前代精华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的导引术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出现了许多结合武术、中医理论的导引功法,例如,一些武术门派的内家拳,其许多基本功法就包含了导引的原理和动作。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虽然主要论述药物,但也收录了一些与导引相关的养生方法,反映了导引术在民间广泛流传。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导引术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许多地方性的导引功法开始形成并流传。 这一时期,导引图谱的绘制也更加精美和细致,例如《采芝图》、《八段锦图》等,它们以更为生动的图画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将导引术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图谱不仅为后人研究导引术提供了直观的资料,也为导引术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 导引术的现代意义与传承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传统的导引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导引术所蕴含的深刻的养生智慧和独特的健身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导引术作为一种温和、有效的运动方式,恰恰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其强调的“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理念,也为现代人缓解压力、追求身心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国历代导引图谱》一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导引术价值的再发掘。通过对历代导引术的梳理和呈现,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导引术的演变过程,体会不同时期导引术的特色,并从中汲取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无论是追求强身健体,还是希望缓解身心压力,抑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中国历代导引图谱》都将为您提供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本书的编纂,力求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以清晰的逻辑、详实的资料、生动的图例,为读者展现中国古代导引术的博大精深。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喜爱中国传统的导引术,并将其智慧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为实现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贡献一份力量。 结语 导引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穿越历史的长河,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中国历代导引图谱》的完成,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的养生智慧与现代的健康生活,让这份源远流长的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