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第1版1987年榮獲guojia級優秀教材奬。第2版1997年榮獲國傢教委科技進步二等奬。第3版被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guojia級規劃教材。本書第4版修訂篇幅超過全書的50%。 
本書對應課程為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化學基礎課,各版次在幾十屆學生中使用錘煉。本書被國內諸多院校選為教材,得到同行和讀者的廣泛贊譽。第4版下冊全麵更改版式,將核心知識點、難點、拓展學習內容的區分更明瞭;大幅修訂章節內容,更適應當前教學要求;凝練語句術語,更精準明確地錶達概念和內容;重繪全書圖片,圖片更精美,更符閤專業審讀習慣;修訂更新習題,配套習題輔導書同步齣版。  
圖書賣點 
本書對應課程為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化學基礎課,各版次在幾十屆學生中使用錘煉。本書被國內諸多院校選為教材,得到同行和讀者的廣泛贊譽。大幅修訂章節內容,修訂篇幅超過原書的50%,更適應當前教學要求。                 
內容簡介
   本書第1版1987年榮獲guojia級優秀教材奬。第2版1997年榮獲國傢教委科技進步二等奬。第3版被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guojia級規劃教材。 
本書是在2005年齣版的《基礎有機化學》(第三版-下冊)基礎上修訂而成。與第三版相比,在內容和章節上有較大的變動,修訂篇幅超過全書的50%。主要介紹:(1)胺、雜環化閤物、芳香化閤物、酚、醌等各類化閤物的結構、性質和閤成等;(2)芳香親電和親核取代反應、氧化反應、重排反應以及過渡金屬參與的有機反應等;(3)生物分子的結構、性質和在自然界中生命體中的作用等;(4)對逆閤成的分析;(5)文獻資料的檢索方法等。 
 本書除保留瞭第3版的一些特點外,還具有如下新的特點:(1)書的版式作瞭更新;(2)內容編排更加緊湊閤理;(3)簡單介紹瞭若乾對有機化學作齣貢獻的科學傢,注意學科的繼承和發展;(4)介紹瞭現代有機化學對芳香性的介紹和理解;(5)結閤現代有機化學的教學方法,更加重視對有機反應機理的分析、介紹和總結;(6)更加對一些重要的有機反應作瞭總結和分類,便於讀者的學習。 
 本書可作為綜閤性大學化學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有關專業和對有機化學有興趣的讀者選用。     
作者簡介
   邢其毅,有機化學傢和教育傢,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曆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國傢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理事,化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裴偉偉,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曾數次獲得北京大學教學優秀奬,榮獲“北大zui受歡迎教師”、“北大十佳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等榮譽。 
裴堅,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教育部大學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第14章 脂肪胺 
14.1胺的分類 
14.2胺的命名 
14.2.1胺的普通命名法 
14.2.2胺的係統命名法 
14.3胺的結構 
14.4胺的物理性質 
14.5胺的酸、堿性 
14.5.1胺的酸性 
14.5.2胺的堿性 
14.6胺的成鹽反應及其應用 
14.6.1胺的成鹽反應 
14.6.2四級銨鹽及其相轉移催化作用 
14.7胺的製備方法一: 含氮化閤物的還原 
14.8胺的製備方法二: 氨或胺的烷基化和Gabriel閤成法 
14.9胺的製備方法三: 醛、酮的還原胺化 
14.10胺的酰基化與Hinsberg反應 
14.11四級銨堿和Hofmann消除反應 
14.11.1四級銨堿 
14.11.2 Hofmann消除反應 
14.12胺的氧化和Cope消除 
14.13胺與亞硝酸的反應 
14.14重氮甲烷與烷基重氮化閤物 
14.15胺的製備方法四: 酰胺重排 
14.15.1 Lossen、Hofmann、Curtius和Schmidt重排反應 
14.15.2重排反應分析 
14.15.3重排反應的應用 
拓展閱讀 
章末習題 
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 
英漢對照詞匯 
第15章 苯芳烴芳香性 
15.1苯結構的假說和確定 
15.2共振論對苯的結構和芳香性的描述 
15.3分子軌道理論對苯的結構和芳香性的描述 
15.4多苯芳烴和稠環芳烴 
15.4.1多苯代烷烴 
15.4.2聯苯 
15.4.3稠環芳烴 
15.5芳烴的物理性質 
15.6芳香性 
15.6.1 Hückel規則 
15.6.2輪烯的芳香性、反芳香性以及無芳香性 
15.6.3周邊共軛體係化閤物的芳香性 
15.6.4離子化閤物的芳香性 
15.6.5同芳香性 
15.6.6多環(稠環)分子的芳香性 
15.6.7富瓦烯類化閤物的芳香性 
15.6.8雜環的芳香性 
15.6.9球麵芳香性 
15.6.10 M bius芳香性 
15.6.11 Y-芳香性 
15.7芳烴的基本化學反應 
15.7.1加成反應 
15.7.2氧化反應 
15.7.3芳烴的還原反應 
章末習題 
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 
英漢對照詞匯 
第16章 芳環上的取代反應 
16.1芳香親電取代反應的定義 
16.2芳香親電取代反應的機理 
16.3硝化反應 
16.4鹵化反應 
16.5磺化反應 
16.6 Friedel-Crafts反應 
16.6.1傅-剋烷基化反應 
16.6.2傅-剋酰基化反應 
16.7Blanc氯甲基化反應與Gattermann-Koch反應 
16.8取代基的定位效應 
16.8.1取代基的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 
16.8.2給電子誘導效應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應 
16.8.3吸電子誘導效應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應 
16.8.4給電子共軛效應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應 
16.8.5吸電子共軛效應為主的取代基的定位效應 
16.8.6鹵原子取代基的定位效應 
16.8.7取代基的反應性能和定位效應總結 
16.9苯環上多元親電取代的經驗規律 
16.10萘、蒽和菲的親電取代反應 
16.11芳香親核取代反應 
16.12芳香親核取代反應(一) 加成-消除機理(SN2Ar機理) 
16.13芳香親核取代反應(二)親核加成-開環-關環機理(ANRORC機理) 
16.14芳香親核取代反應(三) 間接芳香親核取代反應(VNS) 
拓展閱讀 
章末習題 
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 
英漢對照詞匯 
第17章 烷基苯衍生物酚醌 
17.1苄位的化學性質 
17.1.1苄基負離子、正離子和自由基 
17.1.2苄基的其他反應 
17.2酚的命名、結構與物理性質 
17.3酚羥基的反應 
17.3.1酚的酸性和堿性 
17.3.2酚羥基的醚化反應和Claisen重排 
17.3.3酚羥基的酯化反應和Fries重排 
17.4酚芳環上的取代反應 
17.4.1鹵化反應 
17.4.2磺化、硝化和亞硝基化反應 
17.4.3 Friedel-Crafts反應 
17.4.4 Reimer-Tiemann反應 
17.4.5 Kolbe-Schmitt反應 
17.4.6芳香醚的Birch還原 
17.4.7苯酚與甲醛的縮閤——酚醛樹脂 
17.5多環芳酚和多元酚的反應 
17.5.1 Bucherer反應 
17.5.2間苯二酚和間苯三酚的一些特殊反應 
17.6酚的製備 
17.6.1一元酚的製備 
17.6.2多元酚的製備 
17.7醌的結構 
17.8對苯醌的反應 
17.8.1對苯醌的加成反應 
17.8.2對苯醌的氧化性 
17.8.3對苯醌在生物體係中的作用 
17.9醌的製備 
拓展閱讀 
章末習題 
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 
英漢對照詞匯 
第18章 含氮芳香化閤物芳炔 
18.1芳香胺的結構特徵和基本化學性質 
18.2芳香硝基化閤物的結構、基本性質及其用途 
18.3硝基和氨基在芳環上的作用對比 
18.4芳香胺的製備:芳香硝基化閤物的還原反應 
18.5芳香胺的氧化 
18.5.1氨基的氧化 
18.5.2苯環的氧化 
18.6芳香胺的芳香親電取代反應 
18.6.1鹵化 
18.6.2酰基化 
18.6.3磺化 
18.6.4硝化 
18.6.5 Vilsmeier-Haack甲酰化反應 
18.7聯苯胺重排和Wallach重排 
18.8芳香重氮鹽 
18.9芳香親核取代反應(四) 
18.9.1芳香自由基取代(SNR1Ar)機理 
18.9.2芳香正離子親核取代(SN1Ar)機理 
18.10重氮鹽的還原 
18.10.1去氨基還原反應 
18.10.2肼的製備:重氮鹽的還原 
18.11重氮鹽的偶聯反應 
18.12苯炔的發現和它的結構 
18.13苯炔的製備 
18.14苯炔的反應 
18.15芳香親核取代反應(五) 苯炔中間體機理 
拓展閱讀 
章末習題 
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 
英漢對照詞匯 
第19章 雜環化閤物 
19.1雜環化閤物的分類 
19.2雜環化閤物的命名 
19.2.1雜環母核的命名 
19.2.2雜環母核的編號 
19.3脂雜環化閤物的化學性質 
19.3.1氧雜環的化學性質 
19.3.2氮雜環的化學性質 
19.3.3硫雜環的化學性質 
19.4脂雜環的立體化學 
19.5脂雜環的製備 
19.6芳香雜環化閤物的電子結構及其化學反應 
19.6.1芳香雜環化閤物的電子結構 
19.6.2芳雜環的核磁共振特徵變化 
19.6.3芳雜環的堿性和親核性 
19.6.4芳雜環中雜原子的親核性 
19.6.5芳雜環的芳香親電取代反應 
19.6.6芳雜環中雜原子和取代基在芳香親電取代反應中的定位效應 
19.7芳雜環的芳香親核取代反應 
19.8芳雜環的加成反應 
19.8.1還原反應 
19.8.2與雙烯體的加成反應 
19.8.3氧化反應及其氧化産物的後續反應 
19.9苯並雜環的基本性質和反應 
19.9.1苯並呋喃、苯並噻吩和吲哚的基本性質和反應 
19.9.2嘌呤的基本性質和反應 
19.9.3苯並六元雜環體係的基本性質和反應 
19.10芳雜環的構建和碳原子與雜原子間鍵連接的基本方式 
19.10.1以二羰基化閤物為基本原料 
19.10.2以其他羰基衍生物為基本原料 
19.10.3重排反應 
19.10.4環加成反應 
拓展閱讀 
章末習題 
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 
英漢對照詞匯 
第20章 糖類化閤物 
20.1糖類化閤物的分類、命名與結構 
20.2糖類化閤物的環狀結構和變鏇現象 
20.2.1糖類化閤物的環狀結構 
20.2.2糖類化閤物的變鏇現象 
20.3糖類化閤物的構象: 異頭碳效應 
20.4自然界中存在的特殊單糖 
20.4.1脫氧糖 
20.4.2氨基糖 
20.4.3支鏈糖 
20.5單糖的反應 
20.5.1單糖的氧化 
20.5.2單糖的還原 
20.5.3糖苷: 酯鍵和醚鍵的形成 
20.5.4磷酸糖酯的形成 
20.5.5糖脎的形成 
20.5.6糖的遞增反應 
20.5.7糖的遞降反應 
20.6雙糖 
20.6.1縴維二糖和麥芽糖 
20.6.2乳糖 
20.6.3蔗糖 
20.7三糖和寡糖 
20.8多糖 
20.8.1縴維素和半縴維素 
20.8.2澱粉 
20.8.3糖原 
20.9決定血型的糖 
20.10雜原子修飾的糖類化閤物 
章末習題 
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 
英漢對照詞匯 
第21章 氨基酸、多肽、蛋白質以及核酸 
21.1氨基酸的結構與命名 
21.2 α-氨基酸的基本化學性質 
21.2.1兩性離子性 
21.2.2酸堿性和等電點 
21.3 α-氨基酸的化學反應和生化反應 
21.3.1 α-氨基酸的基本化學反應 
21.3.2與茚三酮的反應 
21.3.3形成氨基酸金屬鹽 
21.3.4 α-氨基酸的生化反應 
21.4氨基酸的製備 
21.4.1氨基酸的消鏇閤成法 
21.4.2對映體純的氨基酸的閤成 
21.5多肽的命名和結構 
21.5.1命名 
21.5.2結構 
21.6多肽結構的測定 
21.6.1多肽的純化 
21.6.2氨基酸分析 
21.6.3測定肽或蛋白質中各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21.7多肽閤成 
21.7.1氨基的保護 
21.7.2羧基的保護 
21.7.3側鏈的保護 
21.7.4多肽的閤成方法 
21.7.5固相多肽閤成法 
21.8蛋白質的分子形狀 
21.8.1二級結構 
21.8.2三級結構 
21.8.3四級結構 
21.9酶 
21.9.1酶的命名、分類和組成 
21.9.2酶的催化功能 
21.9.3在酶催化下的蛋白質分解及氨基酸代謝 
21.10核酸 
21.10.1核酸的組成 
21.10.2核酸的結構 
21.10.3 DNA的復製和遺傳 
章末習題 
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 
英漢對照詞匯 
第22章 脂類、萜類和甾族化閤物 
22.1脂類化閤物及其分類 
22.2各種脂類化閤物 
22.2.1油脂以及脂肪酸 
22.2.2磷脂 
22.2.3蠟 
22.2.4前列腺素 
22.3萜類化閤物的結構、組成和分類 
22.4各種萜類化閤物 
22.4.1單萜 
22.4.2倍半萜 
22.4.3二萜、三萜和四萜 
22.5甾族化閤物的基本骨架和構象式 
22.6各種甾族化閤物 
22.6.1膽固醇 
22.6.2麥角固醇及維生素D 
22.6.3膽酸和糖皮質激素 
22.6.4甾族性激素 
22.6.5其他具有生理作用的甾族化閤物 
22.7脂類、萜類以及甾族化閤物的生物閤成 
章末習題 
復習本章的指導提綱 
英漢對照詞匯 
第23章 氧化反應 
23.1有機化閤物的氧化態 
23.2有機化閤物的氧化反應類型 
23.3金屬氧化劑 
23.3.1 Cr(Ⅵ)氧化劑 
23.3.2錳類氧化劑 
23.3.3四氧化鋨 
23.3.4金屬釕氧化劑 
23.3.5四醋酸鉛 
23.3.6 Ag(Ⅰ)氧化劑 
23.3.7 Pd(Ⅱ)氧化劑 
23.3.8主族金屬氧化劑 
23.4非金屬氧化劑 
23.4.1碘類氧化劑 
23.4.2亞氯酸鈉 
23.4.3二氧化硒 
23.4.4單綫態O2 
23.4.5臭氧與碳碳雙鍵的臭氧化反應 
23.5有機氧化劑 
23.5.1二甲亞碸 
23.5.2氮氧化物 
23.5.3過氧化物 
23.5.4葉利德 
23.6不對稱氧化反應 
23.6.1烯烴的不對稱雙羥基化反應 
23.6.2烯烴的不對稱環氧化反應 
23.7氮原子和硫原子參與的氧化反應 
章末習題 
英漢對照詞匯 
第24章 重排反應 
24.1親核重排的基本規律 
24.2自由基重排的基本規律 
24.3親電重排和卡賓重排的基本規律 
24.4從碳原子到碳原子的1,2-重排 
24.4.1 Wagner-Meerwein重排 
24.4.2 pinacol重排 
24.4.3 Prins-pinacol重排 
24.4.4 Demjanov重排和Tiffeneau-Demjanov重排 
24.4.5二烯酮�脖椒又嘏� 
24.4.6二苯基乙二酮�捕�苯乙醇酸型重排 
24.4.7 Favorskii重排 
24.4.8基於酰基卡賓的重排反應——Wolff重排和Arndt-Eistert重排 
24.5從碳原子到氮原子的1,2-重排 
24.6從碳原子到氧原子的1,2-重排 
24.7從雜原子到碳原子的重排 
24.7.1 Baker-Venkataraman重排 
24.7.2 Payne重排 
24.7.3 Smiles重排 
24.7.4 Stevens重排 
24.7.5 Sommelet-Hauser重排 
24.7.6 Pummerer重排 
24.7.7 Meyer�睸chuster重排和Rupe重排 
24.7.8 Fries重排 
24.8從雜原子到雜原子的親核重排——硼氫化氧化 
24.9 σ遷移重排 
24.9.1[1,j]-氫σ遷移重排 
24.9.2[1,j]-碳σ遷移重排 
24.9.3[3,3]-σ遷移重排 
24.9.4[2,3]-σ遷移重排和[1,2]-σ遷移重排 
章末習題 
英漢對照詞匯 
第25章 過渡金屬催化的有機反應 
25.1金屬有機化閤物的發展曆史 
25.2金屬配閤物、價鍵理論及18電子規則 
25.2.1中心金屬的氧化態及配位數 
25.2.2 18電子規則 
25.3金屬有機配閤物中的配體 
25.3.1有機配體的齒閤度 
25.3.2配體的類型與電子數 
25.4金屬與配體成鍵的基本性質 
25.5過渡金屬有機化閤物的基元反應 
25.5.1配位與解離 
25.5.2氧化加成 
25.5.3還原消除 
25.5.4插入和去插入反應 
25.5.5配體的官能團化 
25.5.6轉金屬化反應 
25.6過渡金屬催化的碳碳鍵偶聯反應 
25.6.1 Kumada偶聯反應 
25.6.2 Heck偶聯反應 
25.6.3 Sonogashira偶聯反應 
25.6.4 Negishi偶聯反應 
25.6.5 Stille偶聯反應 
25.6.6 Suzuki偶聯反應 
25.7過渡金屬催化的碳雜原子鍵偶聯反應 
25.7.1 Buchwald�睭artwig偶聯反應 
25.7.2 Larock吲哚閤成 
25.8鈀催化偶聯反應總結 
25.9金屬卡賓和金屬卡拜 
25.9.1金屬卡賓化閤物的基本性質和閤成 
25.9.2金屬卡拜化閤物的基本性質 
25.10烯烴復分解反應 
25.11過渡金屬催化反應的最新發展 
章末習題 
英漢對照詞匯 
第26章 有機閤成與逆閤成分析 
26.1逆閤成分析 
26.2有機閤成的基本要求和驅動力 
26.2.1有機閤成的基本要求 
26.2.2有機閤成的驅動力 
26.3有機閤成設計的基本概念 
26.3.1逆閤成分析、起始原料和目標分子 
26.3.2切斷、閤成子、反閤成子以及閤成等價物 
26.3.3切斷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原則 
26.4 C—X鍵的切斷 
26.4.1單官能團化閤物中C—X鍵的1,1-切斷 
26.4.2雙官能團化閤物中C—X鍵的1,1-切斷 
26.5 C—C鍵的切斷 
26.5.1單官能團化閤物中C—C鍵的切斷 
26.5.2部分典型雙官能團化閤物中C—C鍵的切斷 
26.6有機閤成中的保護基 
26.6.1羥基保護基 
26.6.2羰基保護基 
26.6.3氨基保護基 
26.7簡單有機化閤物的閤成實例分析 
26.8天然産物全閤成的實例分析 
26.8.1青黴素V的全閤成分析 
26.8.2利血平的全閤成分析 
26.8.3紫杉醇的全閤成分析 
章末習題 
英漢對照詞匯 
第27章 化學文獻與網絡檢索 
27.1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 
27.2期刊 
27.2.1期刊概述 
27.2.2原始性期刊 
27.2.3綜述性期刊、新聞動態期刊 
27.3專利 
27.4書籍 
27.4.1手冊 
27.4.2辭典與百科全書 
27.4.3叢書 
27.4.4教科書 
27.5文獻檢索引擎: SciFinder,Web of Science�k與Reaxys�k 
27.5.1《化學文摘》與SciFinder 
27.5.2《科學引文索引》與Web of Science�k 
27.5.3《Beilstein有機化學手冊》與Reaxys�k 
27.6 網絡檢索 
27.6.1 文獻的直接訪問 
27.6.2 SciFinder 
27.6.3 Web of Science�k 
27.6.4 Reaxys�k 
章末習題 
參考文獻 
英漢對照詞匯 
英文人名索引 
關鍵詞索引 
參考書籍      
精彩書摘
   後 記  
終於完成瞭《基礎有機化學》下冊的撰寫工作,今天,當索引中文關鍵詞的審定完成後,長舒一口氣,如釋重負。 
從開始計劃撰寫《基礎有機化學》第4版起,已經過去瞭整整三年瞭。三年裏,每當我靜下心來開始寫書的時候,總會想起邢其毅先生當年的囑托:寫一本跟得上時代的書。我自己認為,科學的意義在於其進步性,在於其無止境。科學闡述的不一定是真理,更不是教條;科學從來不相信權威,科學麵前人人平等。後學者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總會不斷發現前人論述有所欠缺之處,甚至推翻某些“定論”。如果不是如此,我們發錶那麼多論文又是做什麼呢?既然科學每天都在進步,學科知識每天都在更新,“新版教材”也必須跟進更新。一本好的教材必須反映該學科在最近一個時段的重大進展,更新、更正那些過時的知識,以及不正確、不完善的解釋,甚至要適當反映科學傢們對一些前沿問題的爭論。這樣的教材不好寫,寫瞭也未必討好。然而,不這麼做,我們的教學就不能真正與科研接軌,我們韆挑萬選來的學生就可能輸在瞭專業的起跑綫上。所以,即使是一條無人喝彩的道路,也隻能寂寞地往前走。 
三年來,為瞭寫這本書,我集中購買瞭十幾本國內外的有機化學教材,對照來讀,常常冷汗直流。目前國內教材建設確實還比較落後,而比內容陳舊更可怕的是墨守陳規的思維慣性。這讓我更一次一次地體味到“寫一本跟得上時代的書”的重要性。我怕辜負瞭邢先生的囑托,又怕自己擔不起這個責任。因此,三年前,一直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上路,停停寫寫,寫寫停停,一直到今天。 
在這三年裏,我指導研究生的時間少瞭,更多的時間花在和本科生的交流以及對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的討論上;在這三年裏,我也錯過瞭不少最新論文,卻基本沒錯過什麼新版的有機化學教材;在這三年裏,我少寫瞭一些項目申請書,多寫瞭一些對有機反應的新的理解;在這三年裏,我少瞭許多應酬,多瞭一些“宅”在傢裏寫書的時間。三年過去瞭,突然發現自己的有機化學知識(不敢說學問)終於有所長進,對有機化學也有瞭一些自己的認識和見解,頓時感覺人生還是很幸福的。當然,在這三年裏,也多瞭許多與傢人在一起的時光。晚飯後,我便與兒子在一張桌子上共同學習:他寫作業,一本一本地做各種中考真題,我這邊也一章一節地嚮前推進。一步一步地,陪伴著他走完瞭艱難的中考曆程,又走過瞭高一、高二。 伴隨兒子成長的每一寸光陰,讓寂寞的寫作時光充滿瞭沉甸甸的幸福感。我在心裏常常對自己說,我們編的教材,一定要對得起這些孩子們,對得起他們的傢長。在這三年裏,隨著自己兩鬢漸漸斑白,也自覺比以前成熟瞭些、穩重瞭些,盡管有時還不免仍是毛躁、激進。 
感謝在課堂上聽課的同學們,是他們的好學好問和大膽質疑逼迫我時時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敢鬆懈,也希望這本書不會讓他們失望;感謝我實驗室的研究生、本科生們,這幾年寫書,晚上很少去陪他們做實驗瞭,是他們的努力和自律讓我有瞭更多的時間去完成這本書。這些孩子們非常可愛,祝願他們前途似錦!感謝陸作雨、柳晗宇兩位同學,他們一直幫我認真閱讀每一個章節,指齣其中的錯誤。這兩位目前正讀大學的同學是本書最早的試用者,他們的嚴格乃至嚴厲讓本書減少瞭不少錯誤。和他們一起探討,深感後生可畏,而這對於老師是最高興的事情。感謝鄭月娥編輯,是她的執著和認真使這本書能順利齣版。感謝裴偉偉老師,很高興與她一起完成整本書的撰寫,她的認真一直督促著我努力嚮前奮進。 
感謝我的太太和兒子,在撰寫過程中,那些相伴的夜晚,那些溫暖,都成為瞭這本書的底色。 
本書殺青之際,恰趕上父親病危。在他昏睡時,纔發現自己這些年來並沒有和他說過什麼,以前也很少能有這麼長時間陪伴著父親。萬幸的是,從小在海上搏命、曾經四次大難不死的父親,再次死裏逃生。這一次,我能成為父母精神上的支柱,感到很欣慰。感謝我精神和體魄都很強健的父母,這本書獻給你們! 
還有,謝謝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謝謝你們! 
 裴堅 
寫於北京大學化學新樓B518室 
2017年1月8日    
				
 
				
				
					《化學反應動力學導論》  本書旨在為化學、化工及相關領域的學生和研究人員提供一個清晰、係統且深入的化學反應動力學基礎。作為理解物質轉化速率與機理的關鍵學科,反應動力學不僅是理論化學的重要分支,更是指導化學過程設計與優化的核心工具。本書在內容編排上力求循序漸進,從基本概念引入,逐步深入到復雜的反應體係和前沿的研究方法,力求使讀者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能領略反應動力學的應用魅力。  核心內容概覽: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與速率定律  本部分將奠定讀者對反應動力學理解的基礎。我們首先會探討化學反應速率的定義,明確如何定量描述反應的快慢。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深入講解如何通過實驗測定反應速率,並引入“速率定律”這一核心概念,闡述其形式、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實驗數據來確定速率定律的指次數。為瞭更好地理解速率定律,我們將詳細介紹零級、一級、二級反應的動力學特徵、積分形式和半衰期,並通過實例分析幫助讀者掌握實際應用。此外,對復雜反應(如平行反應、連串反應)的初步介紹,將為讀者打開更廣闊的視野。  第二部分:反應機理與中間體  理解反應速率定律的背後,是化學反應的微觀過程——反應機理。本部分將重點闡述如何從速率定律推斷可能的反應機理,並引入“決速步驟”的概念,說明其在決定整體反應速率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詳細介紹“穩態近似法”和“平衡假設法”這兩種常用的近似方法,它們是解析復雜反應機理的強大工具。本書將通過大量典型的反應實例,如自由基鏈式反應、酶催化反應等,生動地展示如何運用這些方法來揭示反應的中間體和轉化路徑。理解反應機理不僅有助於預測反應産物,更能指導我們通過調控反應條件來優化産率和選擇性。  第三部分: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阿倫尼烏斯方程與活化能  溫度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部分將聚焦於溫度效應,詳細介紹“阿倫尼烏斯方程”的由來、形式及其物理意義。我們將深入探討“活化能”這一關鍵參數,它代錶瞭剋服反應能壘所需的最小能量,並闡述活化能與反應速率常數之間的定量關係。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通過不同溫度下的速率常數數據來計算活化能,並分析活化能的大小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此外,我們還將討論活化能的實驗測定方法,以及活化能的統計學解釋,幫助讀者從微觀角度理解溫度效應的本質。  第四部分:催化反應動力學  催化劑在現代化學工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能夠顯著改變反應速率,而自身在反應前後保持不變。本部分將係統介紹催化反應的動力學特徵。我們將區分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並分彆討論它們的特點和動力學模型。對於均相催化,將重點介紹“米氏-門滕方程”在酶催化和均相化學催化中的應用,以及Michaelis常數和最大反應速率的意義。對於多相催化,我們將探討錶麵吸附、錶麵反應和脫附等基本過程,並介紹Langmuir-Hinshelwood機理等常用模型。通過豐富的實例,本書將展示催化劑的設計原理和催化劑對反應動力學的影響。  第五部分:高級主題與現代研究方法  在掌握瞭基礎知識後,本部分將進一步拓展讀者的視野,介紹反應動力學領域的若乾高級主題和現代研究方法。我們將探討“碰撞理論”和“過渡態理論”,它們提供瞭更深入的微觀視角來理解反應速率常數的來源和構成。本書還將簡要介紹“弛豫法”和“流動技術”等時間分辨技術,它們能夠研究極快速的化學過程。此外,對於一些復雜的反應體係,如光化學反應、電化學反應和復雜網絡反應,也將進行概述。最後,我們將簡要提及計算化學在反應動力學研究中的作用,包括能量計算和軌跡模擬等。  學習特色: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本書在講解理論概念的同時,配以大量精選的實驗數據和實際工業過程的案例分析,幫助讀者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清晰的邏輯結構: 內容從易到難,層層遞進,確保讀者能夠逐步構建起完整的反應動力學知識體係。    豐富的例題與習題: 每章都設有精心設計的例題和習題,覆蓋瞭不同難度和類型的題目,有助於讀者鞏固和檢驗所學知識。    語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力求用清晰、簡潔的語言闡述復雜的概念。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於高等院校化學、化工、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從事化學反應研究和過程開發的工程師和科研人員。對於希望深入瞭解化學反應本質、優化化學過程、設計新型催化劑或探索化學新反應的讀者而言,本書將是一本寶貴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