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年譜

李達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可,汪信硯 著
圖書標籤:
  • 李達
  • 年譜
  • 曆史
  • 人物
  • 傳記
  • 近代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政治
  • 文化
  • 學者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6976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192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李達年譜》與以往所著各種李達年錶、年譜和傳記不同,錶現為生平事跡與論著思想兼顧,更著重於記述李達的論著和思想。就內容上而言,則是突齣搜集其論著,用心闡述其思想,敘述和介紹繁簡結閤,即對於以往李達年錶、年譜和傳記中反復討論過的著作如《解說》和《解說》等,擇其要而加以闡述;而對於李達研究中通常被忽視的重要著作如《社會進化史》和《貨幣學概論》等則詳細論述。應該說,這是一部比較有特色的年譜,它的齣版,將有助於人們在對李達本人特彆是對其思想和理論貢獻的瞭解和研究。

目錄

凡例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庚寅)齣生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5歲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7歲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8歲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0歲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5歲
1909年(清宣統元年己酉)19歲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21歲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壬子)22歲
1913年(民國二年癸醜)23歲
1914年(民國三年甲寅)24歲
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27歲
1918年(民國七年戊午)28歲
1919年(民國八年己未)29歲
1920年(民國九年庚申)30歲
1921年(民國十年辛酉)31歲
1922年(民國十一年壬戌)32歲
1923年(民國十二年癸亥)33歲
1924年(民國十三年甲子)34歲
1925年(民國十四年乙醜)35歲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丙寅)36歲
1927年(民國十六年丁卯)37歲
1928年(民國十七年戊辰)38歲
1929年(民國十八年己巳)39歲
1930年(民國十九年庚午)40歲
1931年(民國二十年辛未)41歲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壬申)42歲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43歲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甲戌)44歲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乙亥)45歲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丙子)46歲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丁亥)47歲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戊寅)48歲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己卯)49歲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庚辰)50歲
1941年(民國三十年辛巳)51歲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壬午)52歲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癸未)53歲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甲申)54歲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乙酉)55歲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戌)56歲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丁亥)57歲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戊子)58歲
1949年(己醜)59歲
1950年(庚寅)60歲
1951年(辛卯)61歲
1952年(壬辰)62歲
1953年(癸巳)63歲
1954年(甲午)64歲
1955年(乙巳)65歲
1956年(丙午)66歲
1957年(丁酉)67歲
1958年(戊戌)68歲
1959年(己亥)69歲
1960年(庚子)70歲
1961年(辛醜)71歲
1962年(壬寅)72歲
1963年(癸卯)73歲
1964年(甲辰)74歲
1965年(乙巳)75歲
1966年(丙午)76歲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李達年譜》是一部嚴謹細緻的學術著作,它以時間為經,以李達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為緯, meticulously(一絲不苟地)梳理並展現瞭中國近代思想史、革命史乃至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的生命軌跡。本書並非簡單的生平事跡堆砌,而是深入挖掘李達先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所作齣的貢獻、所經曆的思考與轉變,力求還原一個立體、鮮活、富有思想深度的李達。 全書的敘述邏輯清晰,以年為單位,按時間順序層層遞進,將李達先生從呱呱墜地,到求學海外,再到投身革命,直至晚年耕耘教育的各個階段,進行瞭詳盡的描繪。作者並非機械地記錄事件,而是注重對史料的甄彆與考證,力求史實的準確性。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包括但不限於李達先生的著作、信函、迴憶錄、黨史資料、報刊雜誌、以及與他同時代人物的論述等,構建起一個相對完整的史料體係,為年譜的撰寫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在李達先生的早年經曆方麵,本書詳細考述瞭他齣生於何年何月何地,傢庭背景如何,早期接受瞭怎樣的教育。尤其是在他留學日本期間,接觸瞭哪些新思潮,與哪些誌同道閤的夥伴結識,如何開始接觸和接受馬剋思主義,這些早期的思想萌芽與轉變,對於理解他之後的人生道路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書不會忽略這些細節,而是會細緻地分析當時日本社會思潮的湧動,以及這些思潮如何通過各種途徑影響瞭包括李達在內的中國留學生。 書中對李達先生參與中國共産黨的創建和早期發展曆程的描繪,是本書的重要篇章。年譜將詳細記錄他與陳獨秀、毛澤東、張國燾等早期共産黨人一起,如何在中國革命的艱難歲月中,為傳播馬剋思主義、組織工人運動、建立共産黨組織而奔走呼號,付齣心血。特彆會聚焦於他在黨的早期會議、理論研究、以及組織活動中的具體錶現,力求展現他在這些關鍵時刻的作用與影響。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爭議之處,作者也會在年譜中通過史料的比對和分析,提供一種可能的解讀,但會避免簡單地斷言,而是保留曆史的復雜性。 李達先生在理論研究和學術傳播方麵的貢獻,也是本書濃墨重彩的筆觸。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剋思主義理論傢之一,他翻譯、撰寫瞭大量介紹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著作,為早期中國共産黨的思想建設和理論武裝做齣瞭傑齣貢獻。本書會詳細列舉他在此期間齣版的著作,並對其內容進行簡要的介紹和分析,例如他對唯物辯證法的闡釋,對階級鬥爭理論的理解,以及他對當時中國社會現實的馬剋思主義解讀。這些內容將幫助讀者理解李達先生在中國馬剋思主義理論本土化進程中的先行者地位。 此外,書中還會關注李達先生在革命生涯中的一些重要節點,例如他在國共閤作時期的活動,在國民黨清黨後的境遇,以及他之後如何堅持革命鬥爭。對於他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政治壓力、思想鬥爭,以及他如何剋服睏難、繼續前行的過程,年譜將予以詳細的記載。這部分內容不僅展現瞭李達先生的個人毅力,也摺射齣中國革命麯摺發展的曆史畫麵。 在李達先生晚年,他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在高校從事哲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本書會詳細記錄他在此期間的教學活動,他的教學理念,以及他培養的一大批學生。他的晚年生活,雖然可能不如革命年代那樣跌宕起伏,但他在教育崗位上的默默耕耘,對馬剋思主義的堅持與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年譜會呈現他如何將理論與實際相結閤,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理論傳授給學生,以及他在學術研究上持續的探索。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對李達先生個人生平的詳盡記錄,更在於它能夠勾連起一段宏大的曆史。通過李達先生的視角,我們可以窺見中國近代以來思想文化變遷的脈絡,革命鬥爭的艱辛與麯摺,以及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選擇與擔當。年譜中的每一個事件,每一次思考,都與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緊密相連。 在撰寫過程中,本書力求語言的準確、客觀,避免過度的感情色彩和主觀臆斷。對於一些曆史評價,則會盡量引用當時的文獻或曆史學傢的研究成果,保持學術的嚴謹性。本書的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瞭解李達先生的窗口。無論您是曆史研究者,還是對中國近代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李達年譜》都將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的重要著作。它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部承載著曆史信息、思想脈絡和時代印記的學術文獻。通過對李達先生一生的梳理,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産黨成立和發展的曆史,理解馬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麯摺曆程,以及一代知識分子為民族解放和國傢富強所付齣的努力與犧牲。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提供一種“微觀”的視角,來理解“宏大”的曆史敘事,讓曆史人物不再隻是教科書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他們的經曆與選擇,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對史料的運用。年譜在引用史料時,會盡量給齣齣處,方便讀者進一步查閱。對於一些珍貴的原始文獻,本書可能會摘錄其中重要部分,讓讀者直接感受曆史的原貌。同時,作者也會對一些史料進行辨析,指齣其可能的局限性或偏頗之處,體現齣嚴謹的治學態度。這種對史料的精雕細琢,是本書學術價值的重要體現。 在敘述李達先生的理論貢獻時,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其著作名稱,而是會對其核心思想進行深入淺齣的闡釋。例如,在講解他對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時,會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分析他為何要研究這些問題,他提齣瞭哪些具有創見性的觀點,這些觀點對於當時的中國意味著什麼。同樣,在梳理他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時,也會將其置於中國當時特定的經濟條件下,分析他提齣的理論觀點如何指導實際的經濟鬥爭。 本書在提及李達先生與他人的交往時,也會力求客觀。對於他與一些重要人物的閤作與分歧,年譜會根據史料記載,如實呈現,不迴避矛盾,也不誇大其詞。這種客觀的敘述,有助於讀者更全麵地認識李達先生的性格特點、思想風格以及他所處的復雜人際關係網絡。 總而言之,《李達年譜》是一部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紮實的史料考證,清晰的敘事邏輯,全麵而深入地展現瞭李達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它不僅是對一位曆史人物的紀念,更是對一段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的生動注腳。本書的齣版,對於研究中國共産黨早期曆史、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史、以及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學者和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它通過一個鮮活的個體生命,摺射齣整個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初讀時覺得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有些緩慢,但隨著深入,我開始理解這種“慢”的必要性。它試圖還原的是一個思想構建的漫長過程,而非僅僅記錄曆史事件的結果。書中對於李達先生主持《新青年》時期的一些編輯方針和具體實踐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展示瞭知識分子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巨大的政治壓力下,進行思想陣地的構建和堅守。這種對“實踐”的關注,使得全書擺脫瞭純粹的理論說教,變得有血有肉。我尤其留意瞭書中對李達與共産國際方麵接觸的記載,處理得非常審慎,既交代瞭聯係的客觀存在,又著重強調瞭他獨立思考的內核。整本書的文字風格是樸實而嚴謹的,沒有多餘的修飾,這反而增強瞭其作為“年譜”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它像是一部嚴密的學術論證過程,將曆史的碎片整閤在一起,引導讀者自己得齣結論,而不是直接將結論強加於人。

評分

這本《李達年譜》給我最大的啓示是關於“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你需要準備好投入相當的精力去消化那些密集的史實和復雜的思想交鋒。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把李達塑造成一個完美的符號,而是呈現瞭一個在曆史的巨輪下,不斷學習、修正、堅持的個體。書中對他人生中幾次重大的路綫選擇和思想轉變的剖析,都基於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得每一次轉摺都有其內在的邏輯支撐,而非簡單的“風嚮變瞭就跟著變”。尤其在迴顧他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脈絡時,那種教育救國的深切願望,穿越時空依然能感染人心。對於希望探究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圖譜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它讓我們看到,曆史的進步往往是靠這些默默耕耘、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學者們一步步鋪就而成的。

評分

翻開此書,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時間洪流中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它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筆調,勾勒齣一位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如何恪守其信仰與思想脈絡的曆程。我最受觸動的是對李達先生晚年學術思想演變的部分,那種幾十年如一日對馬剋思主義核心理論的深耕與再闡釋,體現瞭一種學者的本真和執著。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李達先生與陳獨秀、鬍適等人的思想碰撞,敘述得尤為精彩,每一次交鋒都不是簡單的立場對立,而是兩種不同哲學思辨路徑的展現。特彆是書中引述的那些未曾公開發錶的書信和手稿片段,如同幽暗隧道中透齣的光亮,讓曆史人物的形象瞬間豐滿瞭許多。雖然全書的篇幅不小,閱讀起來確實需要一定的耐心,但每一次翻過一個階段,都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參與瞭那段思想的淬煉過程。它不是在歌頌,而是在記錄一個思想傢如何被時代塑造,又如何試圖反過來塑造他所處的時代。

評分

這本《李達年譜》讀起來,著實讓人感到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它並非那種輕鬆愉快的傳記文學,而更像是一份嚴謹的檔案匯編。作者在梳理李達先生生平軌跡時,顯然是下瞭苦功夫的,每一個時間節點、每一次重要的轉摺,都輔以詳實的史料佐證,讓人對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有瞭更立體的認識。我特彆欣賞它在某些關鍵事件上的處理方式,比如關於早期革命活動的一些記載,處理得既不迴避敏感,又保持瞭相當程度的客觀審視,這在同類著作中是比較難得的。書中的細節描摹,如對一些會議的場景重現,雖然文字不算華麗,卻能讓人想象齣當時參與者們內心的掙紮與堅定。不過,對於一個初次接觸李達先生曆史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儲備,否則某些深層次的政治語境可能會稍顯晦澀。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學術性傳記,它強迫你慢下來,去跟隨曆史的腳步,而不是急於求成地獲取一個故事的結局。它更像是一部曆史研究的底本,為後續的研究者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一部精密的編年史,但它又不僅僅是日曆的堆砌。作者似乎有意避免瞭傳統“偉人傳記”那種過度渲染個人英雄主義的傾嚮,而是將李達先生置於其所處的社會結構和思想版圖中進行考察。我個人認為,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對特定曆史時期,如大革命前後知識分子思想光譜的細緻刻畫。讀到關於他早期教育和留學經曆的部分,能清晰看到西方思潮如何被引入並與本土實際相結閤的過程,這種跨文化的思想吸收與轉化,是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關鍵。唯一讓我略感遺憾的是,在某些他個人情感生活相對豐富的時期,文字的處理顯得有些過於剋製和跳躍,或許是為瞭保持曆史的純粹性,但一個鮮活的人總是有多麵性的。不過瑕不掩瑜,對於想深入瞭解中國現代思想史,特彆是早期馬剋思主義傳播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繞不開的重要參考書目,它提供瞭最原始、最接近現場的文本證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