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小说?
怎样读诗歌?
读书有何价值?
书里有两种女人?
有没有女性莎士比亚?
女性写作生来有何局限?
从书里能看到怎样的人生?
托尔斯泰的小说究竟好在哪里?
《简 爱》和《呼啸山庄》有何缺陷?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就听听弗吉尼亚 伍尔夫如何说。
《伍尔夫读书随想录》译出的38篇长短不一的随想录,主要选自弗吉尼亚 伍尔夫生前自编的两部散文集《普通读者》(The Common Reader 1925)和《普通读者二集》(The Common Reader:Second Series 1932)以及身后由他人选编的五部散文集:《飞蛾之死》、《瞬间集》、《船长临终时》、《花岗岩与彩虹》和《书与画像》。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1882-1941),英国小说家、 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出身名门, 虽从未上过正规学校,但才华出众, 其主要作品有风格独特的长篇“意 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 塔去》和《海浪》等,因而被誉为 “20世纪*女作家”。此外,伍 尔夫还是一位杰出的女权主义思想 家,以其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对西方 女权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读书的时间久了,我们或许可以培养自己的趣味,也可以接受某些限制。
当初,我们的趣味贪婪而杂乱地吞食各种各样的书——诗歌、小说、历史和传记,后来,它停止了吞食,希望回到广阔的现实世界,尝一尝多变而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滋味。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趣味有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贪食,而是更喜欢思考了。
它不仅带着我们去对这本书或那本书做出判断,而且还开始要我们去掌握某一类书的某一共同特点。它会对我们说:“注意,这一特点应该怎么说?”也许,它会要求我么先读一读《李尔王》,然后再读一读《阿伽门农》,以此向我们表明,这两本书就有这种共同的特点。
于是,在我们的趣味引导下,我们就开始大胆越出某一本书的范围,开始寻找把某些书组合成一类的某些特点。我们还开始给某些特点起名称,并制定处某种法则,以便把我们的读书感受加以归纳,使其变得有条有理。(但这样的归纳也很容易陷入生硬、简陋的怪圈内,书的法则总是要在和书的实际接触中不断打破的)。
所以,当我们在作这一艰难尝试时,若想使自己不致陷入混乱,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于某些才能罕见的作家,他们能给我们以启发,能帮助我们怎样把文学当做一门艺术来看待。
柯勒律治、德莱顿、约翰逊博士的评论文章,还有许多诗人和小说家虽未经深思熟虑,但有切身体会的经验之谈,往往都非常中肯、贴切,能帮助我们理解萦绕在我们头脑里的一团团模糊概念。只不过,当我们向他们请教时,自己心里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问题和看法,而且是在自己的读书过程中老老实实累积起来的。否则,若是只知道一味崇拜他们的权威,像一群躺在树荫下的绵羊,那他们也是无能为力的。
一部三十二章的小说就像一幢建筑,是一种被赋予形式和受到控制的东西(好吧,这显而易见,然而我却从未正视过);
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便的方法不是读,而是写,亲自去尝试以下把握语词有多么艰险。
请回想一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一个片段、一个光影)。当你想用语词来重现这一景象时,就会发现它已散乱成了千百个相互矛盾的印象片段。这些片段,有些需要淡化,有些需要强化,而在写的过程中,你还有可能根本就把握不住情感本身。这样,你不妨丢开自己的那些乱糟糟的稿纸,翻开某个伟大的小说家的作品来读一读。这时你就更加体会到他们的高超技艺了。
……
灵魂的共振,在静默的时刻获得启迪 《伍尔夫读书随想录》最令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与我的灵魂产生一种深切的共振。在阅读的静默时刻,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启迪。那些她对文字的感悟,那些她对生命的体察,就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我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她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而是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捕捉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她对孤独的坦然,对思考的执着,都让我感到一种深刻的认同。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会放下书,望着窗外,开始沉思。那些她提出的问题,那些她引发的思考,会萦绕在我脑海中,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价值。这本书,更像是一种心灵的陪伴,它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方向;在我疲惫的时候,给我慰藉;在我欣喜的时候,与我一同分享。它没有给我具体的答案,却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探索,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那些最静默、最深刻的时刻。
评分女性意识的觉醒,闪耀在文字的缝隙中 尽管《伍尔夫读书随想录》并非一本直接宣扬女性主义的著作,但阅读过程中,我却能强烈地感受到一股女性独特的力量,在字里行间悄然流淌。伍尔夫以一种极为自然而又深刻的方式,展现了女性的观察视角、情感体验以及她们在文学世界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她对那些被男性主导的文学传统进行反思,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进行 subtle 的描绘,都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女性精神世界。她并不需要大声疾呼,而是通过她对文字的精妙处理,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被压抑的、被忽视的女性声音。她对于“一个房间,一笔收入”的强调,更是直击了女性独立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空间的重要性。我从中看到了她对自身经历的体悟,也看到了她对后世女性的期许。这本书让我更加意识到,女性的经验是如此宝贵,如此值得被看见和被尊重。她在文学创作中融入的女性特质,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悄悄地改变着读者的认知,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并理解女性的独特价值。
评分思维的体操,挑战固有的认知边界 《伍尔夫读书随想录》给我最深的震撼,莫过于她那极富挑战性的思维方式。她从不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是层层剥茧,深入到文本的肌理深处,去探寻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阅读她的随想,仿佛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思维体操,不断地被她的洞察力所折服,又常常因为她的新颖视角而感到醍醐灌顶。她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颠覆,对既定评价体系的挑战,都让我意识到,原来阅读可以如此自由,如此不受拘束。她鼓励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观点。我特别欣赏她那种不畏人言的独立精神,她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即使这些见解可能与当时的主流思潮相悖。这种勇气,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生活和思考中,更加坚定地去追寻真实的自我,去表达内心的声音。她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知识的堆砌,而是来自独立的思考和勇于突破的决心。
评分初遇伍尔夫,惊觉世界之大 第一次翻开《伍尔夫读书随想录》,纯粹是出于对这位文坛巨匠的好奇。我早已听说过她那些如潮水般细腻、深邃的文字,但总觉得遥不可及,像是被装点在象牙塔尖的艺术品。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亲切感,拉近了我与她精神世界的距离。它并非直接讲述她的人生经历,也不是一本枯燥的文学理论分析集,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促膝长谈的午后茶会。她笔下的每一段随想,都源于她对阅读的深刻体悟,那些她曾沉浸其中的书籍,那些触动她灵魂的篇章,都在她眼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我尤其被她对“时间”这个概念的独特解读所吸引。她不拘泥于线性叙事,而是常常在某个瞬间,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仿佛能看到那些文字背后,无数个瞬间的流动与沉淀。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挖掘,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机械式的阅读方式。我过去更多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或是完成任务,却很少真正去感受文字在心中激起的涟漪,去思考它如何与我自身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这本书,恰恰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阅读上的种种不足,也点燃了我重新审视阅读意义的火花。
评分字里行间的生命力,唤醒沉睡的感官 读《伍尔夫读书随想录》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潜入。她并非直接将观点抛给你,而是用一种极为个人化、感性的方式,引领你一同走进她对文字的感知世界。我常常觉得,在她笔下,那些看似平静的文字,实则蕴含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她能够从一篇普通的散文,一句简单的诗歌中,挖掘出最纯粹的情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她对细节的捕捉,对情感的描摹,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有时候,我会被她一段关于海的描写所深深打动,甚至能闻到海风的味道,听到海浪的声音;有时候,她对某个角色的分析,又会让我对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窥见了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复杂纹理。她不惧怕探索那些人类情感中最幽微、最难以言说的部分,并用她独特的光芒将其照亮。读她的书,总会让我想起那些被我忽略的、生活中细微的美好。那些在匆忙生活中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景物,在伍尔夫的笔下,都成了值得玩味和珍视的宝藏。她让我重新学会了“看”,学会了“听”,学会了用心去感受生命中最动人的细微之处,这是一种何其珍贵的馈赠。
评分一直都在京东上购书,很划算。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伍尔夫的作品不用说,刘文荣的文笔远比他的讲课好出几千里。
评分这就是精品,伍尔夫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在旧书市场上看到却没买到,一直记录在我的“未购书单”里,这次买到了。书比想象中略厚,护眼的淡黄色纸张,应该是半轻型纸。没有更好的翻译的情况下,只能先读刘文荣。
评分有自己想法的人太棒啦,好看。看过电子版,入了纸质收藏
评分商品满意
评分好
评分书不错,就是京东的活动越来越不给力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