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共2册: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故国人民有所思 陈徒手 著 三联

套装共2册: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故国人民有所思 陈徒手 著 三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徒手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传记
  • 回忆录
  • 散文
  • 陈徒手
  • 三联书店
  • 故国
  • 个人经历
  • 时代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160
商品编码:1042671291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3580
品牌:三联书店###

具体描述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43580
  • 品牌:
  • 定价:32.00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3-05-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214
  • 字数:180000
  •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本书为作者积12年功力推出的又一部佳著。 
本书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这11位教授都是“天子脚下”的台风眼里人。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诸位先生都是北京大学的“头面人物”,蔡旭、陈垣两先生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这里的记述乃是根据当时官方材料的记录和大量原始档案,复原出旧日“景观”。虽然事隔半个世纪,但并非“往事如烟”、“流年碎影”一类个人记忆,而具有历史化石的意味。这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本书自2013年6月出版后,先后获得了“新浪中国好书榜”2013年十大好书之一、南国书香节首届非虚构写作大赛历史类大奖、2013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之一、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之一、第九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等十多项奖项。
内容简介  《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这是作者积12年功力推出的又一部佳著。 
  这里写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 
  这11位教授都是“天子脚下”的台风眼里人。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诸位先生都是北京大学的“头面人物”,蔡旭、陈垣两先生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这里的记述乃是根据当时官方材料的记录和大量原始档案,复原出旧日“景观”。虽然事隔半个世纪,但并非“往事如烟”、“流年碎影”一类个人记忆,而具有历史化石的意味。这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作者简介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 
  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国文坛纪学》推动了国内口述史研究。
精彩书评  我读了陈徒手先生的《文件中的王瑶》,让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过去的年代。群众性大揭发大批判的大字报劈头盖脸而来,昭琛不断地写“自我检讨”,作“自我批判”,没完没了地交代自己的问题。一家人生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的日子不能再有了。 
  ——杜琇(王瑶夫人) 
   
  读到陈徒手先生《冯友兰:哲学斗争的个人挣扎史》一文,真觉难能可贵。这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环境。只有了解了真实的情况,才能明白个人的处境是多么艰难,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我们需要这样的文章。希望作者写出更多的好文章。 
  ——宗璞(冯友兰之女) 
   
  各个年龄段的读者,多半知道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大陆普遍流行“知识分子改造”一说,但具体的经过,怎样从各高校发轫,往往就不得其详了。 
  这本书,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11位教授的命运,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更缩影了中国教育、中国文化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悲剧的一幕。 
  ——邵燕祥
目录俞平伯:1954年的抵制和转弯 
马寅初在北大的苦涩旧事 
陈垣校长入党前后波澜 
冯友兰:哲学斗争的个人挣扎史 
汤用彤:五十年代的思想病 
贺麟:转型时代的落魄和转机 
周培源:坚辞背后的酸辛诉说 
傅鹰:中右标兵的悲情 
文件中的王瑶 
蔡旭:大跃进“小麦王”的苦恼 
冯定:大批判困局中的棋子 
后记


  • 出版社: 
  • ISBN:9787108043160
  • 版次:1
  • 定价:45.00
  • 品牌: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3-05-01
  • 页数:516
  • 字数:387000
编辑推荐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内容简介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收录了作者多年积累和访谈而得的13篇文章,及11篇追忆当年采访和幕后花絮的“题记”,所写都是读者较为熟悉的现当代文坛“名角”:俞平伯、沈从文、老舍、丁玲、赵树理、郭小川、汪曾祺、浩然、严文井等。
  根据当事人的口述,以及大量档案、会议纪录和口述史料,真实地再现了1949年后中国文坛的真实面目,以及众多作家在大环境发生转变时痛苦的心路历程。这些强大而可畏的真实纪录,使那些尘封的如烟往事得以鲜活呈现,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阴晴圆缺和风云变幻。
作者简介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61年12月出生。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
  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中国文坛纪学》推动了国内口述史研究。
精彩书评  历史是不可摧毁的,也不能抹杀,不能瞒,不能骗。还有历史会再现。以理性或感性再现在史书上,在艺术里,在真里或美里,不论戏剧或悲剧。果然再现了,就有震撼的力量,倒会是摧毁的手段。
  在这面上辛苦工作的人,查档案,找资料,访人物。为真也为美,青灯黄卷,善哉善哉。
  ——林斤澜
  
  作家的戏剧性经历后隐藏着的是中国社会变迁史,也是人性的证明。陈君的文章就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的人证。而且他的文章写得细,生动,材料挖得深而且常有独得之秘至少是独得之深与细,他的文章十分好读。读着读着“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至少是一点点风雷。
  ——王蒙
  
  读陈徒手的文章,眼里闪过一个个老先生们,会想起一句话:“安危显大节,琐事见性情”,只是,只是,更多的,是想起孤独。怎么也忘不了沈从文先生那封未发出的信:“关门时,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明白我生命实完全的孤独……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望……
  ——网友
目录善哉 林斤澜 2 
人证与史证 王蒙 4 
旧时月色下的俞平伯 10 
午门城下的沈从文 28 
老舍:花开花落有几回 66 
丁玲的北大荒日子 148 
1959年冬天的赵树理 200 
郭小川:党组里的一个和八个 218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的思索 284 
汪曾祺的“文革”十年404 
浩然:艳阳天中的阴影440 
浩然的历史场466 
严文井口述中的中宣部、作协琐事480 
林希翎女士489 
果戈理到中国也要有苦闷496 
初版后记 508 
再版后记 513 
三联版后记 515

精彩书摘《青年突击队》上演颇费周折,屡屡被接二连三的政治运动打乱,导演和演员们已经无暇去顾及剧本、角色问题。1955年1月下旬,全院组织学习批判《(红楼梦)研究》的有关文件,并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院内一些人把焦菊隐视为俞平伯式的资产阶级学术,把党委书记赵起扬看作“向资产阶级唯心论观点投降”、“压制新生力量”的《文艺报》式人物。
据内部印行的《北京人艺大事记》记载,4月16日刚刚请演员们初读《青年突击队》,不料又布置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政治学习,院里请来了杨献珍、孙定国、黄药眠等学者作学习辅导报告。5月底、6月初,白天举行报告会,晚上分组讨论。6月10日,全院召开反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动员大会,分组讨论报上公布的胡风反革命集团第三批材料及按语。就在这一天忙中偷闲,邀请老舍来剧组谈《青年突击队》剧本。
7月7日特邀当时北京建筑工地上著名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张百发来剧院作报告,9日开始组织演员到建筑工地体验生活。谁知8月初全国开展肃反运动,剧院五人领导小组宣布,排练演出全部停止,转入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全院抓出一批历史上有问题的人,立案审查。
11月20日,肃反运动暂告一段落。在这前后,组织全院人员每天上午学习*一个五年计划的有关文件,进入12月又集中学习上级布置的《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历时一个多月。
很奇异的是,经历了大轰大起的一连串政治运动之后,政治上不断生长的激进引发了艺术上的无比热情。1956年1月28日至31日,剧院连续召开制订十二年规划的会议,初步提出在七年内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导演两人、演员四至五人、设计一人;在十二年内,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导演两人以上、演员十人以上、设计两人以上。
剧院对“国际水平”的解释是,其艺术作品、水平均获国际公认,享有国际声望。
总导演焦菊隐做规划说明时强调,在十二年内使我院的总体艺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首先要求做到作家成为我院*好的朋友,要争取作家乐意为我院写戏。
院长曹禺兴奋地表示:“一个没有性格的剧院,群众一定不会喜欢。树立我们剧院这一派,在十二年里一定要做到这一点。”
在这样气氛里,拖延近一年的《青年突击队》总算进入彩排阶段,1956年2月6日正式公演。在体验生活时,就听到建筑部门不少意见。上演后招待青年突击队员和建筑工地领导观看,收到的意见之多更使剧组一下子难以消化。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与《故国人民有所思》是陈徒手先生两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思想图景,深刻地探讨了中国历史、文化以及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这两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通过作者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引导读者去反思那些被遗忘或被误读的过去,并从中汲取理解当下、启迪未来的智慧。 《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追问与感慨。“人有病,天知否?”这一句源自古籍的质问,在陈徒手先生的手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它并非指向某种具体的生理疾病,而是更侧重于个体乃至民族精神层面所面临的困境与失落。修订版在原版的基础上,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和补充,也在行文的流畅度与思想的连贯性上做了进一步的打磨,使得作者的思考脉络更加清晰,论证更加有力。 陈徒手先生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着力于挖掘历史深处的精神肌理。他以一种近乎于考古学家的耐心,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从那些被时间尘封的人物与事件中,去寻觅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当下心灵的共鸣点。他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个体声音,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关注的细微之处。通过对这些“非主流”历史元素的爬梳,作者试图揭示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塑造了民族的集体意识和行为模式。 书中对“病”的探讨,指向的是一种精神的失调、一种文化认同的迷失、一种价值观念的摇摆。这种“病”可能源于外在的压力,也可能源于内在的裂痕。陈徒手先生并没有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个时代或某个群体,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辩证的眼光,审视历史进程中错综复杂的因素。他深入剖析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在剧烈变革中所经历的文化断裂、价值重塑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阵痛。这种分析并非出于批判的目的,而是为了求索一条更加健康的、更具生命力的精神出路。 “修订版”的意义在于,作者在经历了更多的时间沉淀和更广阔的视野拓展后,对原有的观点进行了深化和补充。他可能在新的史料发现、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映照下,对某些判断做了修正;或者,在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的体悟后,进一步阐发了原有的理论。这样的修订,使得本书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深刻性,更增添了其时效性和思想的精进。阅读《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仿佛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他以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引导你一同审视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一同体味那些被忽略的情感,一同思考那些关于“人”与“病”的永恒命题。 《故国人民有所思》 如果说《人有病天知否》更侧重于对个体精神困境的追问,那么《故国人民有所思》则将视野进一步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与历史维度,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人民的集体思绪、社会心理的演变以及国家命运的流转进行了深刻的描绘与反思。书名中的“故国”二字,带着一种深沉的眷恋与历史的厚重感,“人民有所思”则揭示了这本书的核心关怀——关注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失望、他们的思考与抉择。 陈徒手先生在这本书中,展现了他驾驭宏大历史叙事的能力,但他的叙事并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思想的锐度。他关注的是那些塑造了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背后,人民所承受的苦难、所付出的牺牲、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渴望。他试图穿透历史的迷雾,去理解那些被历史进程所裹挟的个体,他们的选择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塑造,又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走向。 本书的叙事可能围绕着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展开,但作者的重点并非是评价这些事件的对错,而是去体察在这些事件发生时,普通民众的真实感受与复杂心态。他可能通过对文献的细致解读,对民间史料的挖掘,甚至是某种文学作品的引介,来勾勒出那个时代人民的思想图谱。这种“有所思”的层面,可能包括对生存的忧虑,对未来的憧憬,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对理想的追求,对故土的依恋,以及在各种思潮碰撞中的迷茫与挣扎。 陈徒手先生的写作风格,往往不是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妙呈现,让读者自行去体悟其中的深意。他善于捕捉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那些充满情感张力的场景,从而让历史仿佛重现于眼前。他笔下的“故国”,并非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而“人民有所思”,则是对这种精神维度的深入探索,是对民族集体心灵的一次真诚梳理。 《故国人民有所思》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现代历史一次温情的“回望”与“重读”。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是少数精英的书写,更离不开亿万普通民众的参与和感受。通过理解“故国人民有所思”,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基因,更能洞悉当下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从而以一种更加成熟和自觉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两部著作的关联与价值 将《人有病天知否(修订版)》与《故国人民有所思》并列阅读,可以构成一个更加完整和立体的思想体系。前者对个体精神困境的追问,为理解后者中人民的集体思绪提供了重要的个体基础;而后者对宏大历史图景的描绘,则能更深刻地阐释前者所探讨的“病”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被孕育和演变的。 陈徒手先生这两部著作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史观的解读方式。他不是为了“结论”而写作,而是为了“过程”而探寻;他不是为了“英雄”而叙事,而是为了“众生”而抒情。他以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维度,去思考那些被遗忘的问题。在当下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阅读陈徒手先生的作品,无疑是一种对深度思考的召唤,一种对历史人文关怀的重拾。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启迪,是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寻自身位置,理解民族命运,以及保持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指引。这两本书,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中国现代心灵史的深刻画卷,值得每一位对历史、文化与人性有着深切关怀的读者细细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作品,不一定要有惊世骇俗的情节,更重要的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人有病天知否》就是这样一本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书。陈徒手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伤或者制造戏剧性冲突,他只是用一种极为平和的语调,讲述着那些普通人的故事。然而,正是这种平和,反而让那些隐藏在平淡生活下的情感,显得更加真实和动人。我读到一些片段,会突然停下来,因为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我身边的人。那些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失落,关于爱,关于遗憾的描写,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修订版让我有机会再次深入地品味这些文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仿佛在熟悉的文字中,挖掘出更多隐藏的宝藏。它教会了我,即使生活充满不如意,也依然有值得我们去感受和珍惜的美好,只是这些美好,往往隐藏在最不经意的地方。

评分

初读《人有病天知否》的时候,我就被陈徒手的文字深深吸引了。那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不疾不徐地铺展开来,如同晨雾笼罩下的江南水乡,明明能感受到湿润的气息,却看不清具体的轮廓,只得在烟雨朦胧中细细品味。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更多的是在时代的洪流中,那些渺小而真实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持。我尤其喜欢他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之处,那种不动声色的忧伤,那种对人生意义的浅浅叩问,都像是刻在我心头的一道道印记。修订版在原有基础上,想必更是增添了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让那些曾经触动我的瞬间,变得更加鲜活和深刻。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能抛诸脑后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才能体会到其中醇厚的滋味,才能在回味中,发现那些被自己忽略的人生哲理。它让我反思,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像书中的人物一样,在不经意间,错过了很多真正值得珍视的东西?

评分

《故国人民有所思》给我的感觉,则是一种更为宏大的叙事,但并非是那种冰冷的史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陈徒手以他独特的视角,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到风起云涌,也感受到小人物的无奈与挣扎。我最欣赏的是他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力,他能够捕捉到历史洪流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并从中解读出深层的含义。那些曾经在历史书上被简化为数字和符号的人物,在他的笔下,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唤醒一段段被遗忘的记忆,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历史的断层和人性的复杂。读这本书,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那些过去的痛苦和牺牲,是否真的换来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那些未竟的事业和历史的遗留问题?这种思考,不是为了指责,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为了在未来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清醒。

评分

《故国人民有所思》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所熟知的历史。陈徒手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变得亲切而可感,仿佛就在我们身边发生一样。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显赫的权臣,还是默默无闻的百姓,都展现出了复杂的人性,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做出选择的普通人。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时代背景的描绘,那种细腻而真实的笔触,让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个时代的呼吸,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它让我思考,在历史的进程中,个体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的选择,又会对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思考,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

不得不说,陈徒手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让人读起来就放不下。《人有病天知否》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故事。他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笔法,但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充满了力量。他笔下的人物,或许平凡,或许卑微,但他们的生命轨迹,却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会在某个章节停下来,默默地思考,那些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曾经失去的,那些曾经错过的,是不是也留下了同样的痕迹?修订版我还没有细细品读,但想必是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精炼和深刻,能够带给我更多的惊喜和感动。这本书,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人生的一段旅程,带领读者在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多彩与无奈,去体会人生的悲欢离合。

评分

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值得一读。

评分

书好

评分

书质量不错,值得买

评分

书好

评分

好!

评分

物流派发太慢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