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捲收錄的是黑格爾zui早創作的全部哲學體係草案的手稿殘篇。黑格爾在此之前已經就邏輯學與形而上學及自然法進行過探索性的闡發,相關文獻被編入曆史考訂版《黑格爾全集》的第5捲。而捲所收錄的這些草稿在“得到闡發的全部哲學體係”這一有限的意義上被看做是黑格爾的“zui早的”體係草案。耶拿時期是黑格爾哲學創造的爆發期。從黑格爾耶拿時期的思想發展過程來看,本捲所說的全部哲學體係被看做是思辨哲學,也就是說,體係的另外兩個部分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在此時依然隸屬於思辨哲學的名下,還沒有被明確劃分為實在哲學。因此,自然哲學構成瞭本捲的主要內容,占據瞭全書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
作者簡介
黑格爾(1770—1831),德國古典哲學傢,歐洲哲學史集大成者,馬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之一。他建立的客觀唯心主義體係分為三個部分,即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世界史哲學是其精神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譯者梁誌學,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
梁誌學,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
目錄
中文版前言
自然哲學與精神哲學講稿殘篇(1803/04)
自然哲學中地球係統的開端與力學
殘篇1 在他要反對的定律中
嚮地球係統的過渡
殘篇2 也就是說,天體運動
殘篇3 從天體係統中
殘篇4 與同一總體的一種無形態的運動相聯係
I.力學
力學結尾、化學過程、物理學和有機物開端
殘篇5 與地球的這種固定形態
殘篇6 地球以此方式
II.化學過程
殘篇7 最後還必須說明
A)作為普遍元素的土或存在,各個元素的實體性
殘篇8 於另一個
殘篇9 普遍的感應
殘篇10 我們已經以這種土質觀念
A)物體的物理觀念
A.有機形態形成的過程或發展為總體的個體的過程
有機體與精神哲學
殘篇11 如此普遍地與土質分離以後
殘篇12 動物體的形態形成
殘篇13 我們認識到的這種有機組織
殘篇14 理想的過程或感覺的過程
殘篇15 因此,有機體
II.精神哲學
殘篇16 精神哲學
殘篇17 單純的、本質的雜多性
殘篇18 意識的本質
殘篇19 精神的現實存在的第一種形式
殘篇20 級次
I.級次
II,工具的級次
殘篇21 財産和傢庭的級次
殘篇22 絕對必然的是
……
附件
精彩書摘
《黑格爾全集·第6捲:耶拿體係草稿(1)》:
殘篇3 從天體係統中…
從天體係統中給我們産生瞭地球,在這個係統中設定瞭運動的兩個無差彆點,即實在的與理想的無差彆點;實在的無差彆點在運動本身中將自身直觀為統一體,這〔是〕它的進行映現的直觀。運動在這個係統中這時直接湮滅,達到絕對的靜止;與實在的無差彆點對立的東西本身就是靜止,就是一;而運動齣現於靜止本身之外的東西,對於靜止來說,它是一個異己的東西。光,這個原初的、進行直觀的、自身等同的一,作為絕對的運動是無限的,在它的運動中,它將自身直觀為一。一方麵,肯定的一與否定的一這兩者的統一體是作為一個普遍的東西齣現的,因為這種無限性作為運動是與它們相對立的;它們又被統一起來,因此,那個原初的統一體又是作為一齣現的,這個一是那兩個統一體的統一性與無限性的一。在兩種運動的被設定為一的存在中,它們不再直接存在;它們的不再直接存在、它們的統一存在,是齣現在它們對麵的。
絕對的物質是作為那兩個統一體的肯定的、普遍的統一體存在的,在絕對的物質中,這一差彆以及在這種物質之外的降落運動都不(存在),形成瞭僵死的質量,這種質量是從外部受到推動或被靜止的,對靜止或運動都漠不相關。這第一種分解結閤在一個尚不可見的統一體中,二者以一種仍然無法理解的方式聚閤在地球之中;它必定首先是自己産生的,就是說,這一統一體本質上要成為一種從僵死的質量與運動的對立中齣現的統一體。
在這個環節中,二者的統一存在是普遍的、肯定的一,質量與運動的對立在這個一中發揮它的作用,二者中的任何一個都是自為存在的,而絕對的自為存在隻在二者上纔顯現為一種雙重的存在,這個環節就是地球的最初的、簡單的級次或力學過程。我們構造這一過程,而它在對它的構造中會轉變成它的對立麵,就是說,從它的無差彆的統一體對立的持續存在轉變為有差彆的、揚棄此種對立的統一體,即化學過程。運動會沉入僵死的質量中,但這裏是沉入這樣一種質量之中,這種質量是兩種無差彆性的無差彆性;運動會呈現為一種實在的東西,而不再是理想的東西,化學過程的理想環節是時間與空間,化學過程的實在環節是獨立物體。
……
前言/序言
本捲收入的是黑格爾最早創作的全部哲學體係草案的手稿殘篇。黑格爾在此之前雖然已經就邏輯學與形而上學及自然法進行過探索性的闡發,相關文獻被編入曆史考訂版《黑格爾全集》第5捲,包括:《1801年至1802年講課稿殘篇》中的“邏輯與形而上學”和1802年至1803年的《倫理體係》及《1803年講課稿殘篇》,但這些手稿隻涉及全部哲學體係中的局部內容而並未論及這一體係的全體。另一方麵,為瞭準備已經預告的1803年夏季學期的哲學概論的講課,黑格爾雖然對於哲學大全體係做過概括式的說明,但保存至今、數量極少的講稿殘篇(被編為《黑格爾全集》第5捲1801年至1802年《講課稿殘篇》中的“哲學導論”部分)並非係統闡發的提綱或草案,也沒有任何其他資料來源能夠確切證明是隸屬於這些提綱或草案的。因而本捲發錶的草稿就在“得到闡發的全部哲學體係”這一有限的意義上被看作是黑格爾“最早的”體係草案。
一、本捲的文獻來源及其編輯齣版
本捲所依據的手稿原件現存於德國柏林國傢圖書館,被編入普魯士文化財産黑格爾遺著檔案第9捲和第12捲中。保存下來的這些手稿是寫在上百張尺寸不同、綠色及少量黃色的紙張上的,大部分都是不完整的殘篇。以第一個殘篇為例,開頭部分已經遺失,孤立文字的確切語義無法予以斷定;結尾部分顯然也因保存的原因而殘缺。另外,一些殘篇本身並沒有完成,黑格爾自己就中途擱筆瞭。
在本捲中,除瞭作為附件收入的兩個殘篇還不能完全確定外,正文的22個殘篇都與黑格爾在耶拿大學1803年至1804年鼕季學期開設的“思辨哲學體係”課程有關。從保留下來的拉丁文講課通告來看,黑格爾在這一學期預告瞭兩門講授的課程:一是自然法,二是思辨哲學體係。後者包括三個部分:a)邏輯與形而上學,或稱先驗理念論;b)自然哲學;c)精神哲學。這門課程的名稱在《文匯報》上公布的德文翻譯是:思辨哲學體係,包括邏輯和形而上學、自然哲學和靈魂學說。“靈魂學說”在手稿中被黑格爾修改為“精神哲學”。在1806年的夏季學期的講課布告中,這個部分的拉丁文名稱“philosophiamentis”被翻譯成瞭“人類理智哲學”,黑格爾也將其改為“精神哲學”。
關於第一門課程,人們至今還沒有找到可靠的證據證明,黑格爾在1803年至1804年鼕季學期或任何其他學期在耶拿講過“自然法”,盡管他曾經先後五次公布過課程預告。人們猜測,這門課程很可能講過,因為課程的名稱不但多次上過課程預告單,而且黑格爾還為此做瞭充分的書麵準備,在此基礎上形成瞭後來由羅森剋蘭茨的命名發錶的《倫理體係》。
《黑格爾全集·第6捲:耶拿體係草稿(1)》導讀 一、 時代背景與文本定位 《黑格爾全集·第6捲:耶拿體係草稿(1)》的齣版,無疑是黑格爾哲學研究領域的一件盛事。它所收錄的文本,是青年黑格爾在耶拿時期(1801-1806年)留下的寶貴思想片段。這一時期,黑格爾在哲學史上最為關鍵的轉摺點之一,即他從早期以宗教和曆史為主題的探討,逐漸走嚮其標誌性的、宏大而係統的辯證法思想體係的初步構建。這批“草稿”並非經過精心雕琢、麵嚮公眾的著作,而是黑格爾思想實驗、概念推敲、邏輯演進的真實軌跡。理解這批文本的性質,對於準確把握黑格爾思想發展的內在脈絡至關重要。 耶拿時期,黑格爾受到瞭康德、費希特、謝林等德國古典哲學巨匠的深刻影響,同時也對古希臘哲學,特彆是亞裏士多德的思辨邏輯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法國大革命的激蕩,以及隨之而來的拿破侖戰爭,更是為他提供瞭觀察曆史變遷、社會衝突和政治哲學的生動素材。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史和現實背景下,黑格爾開始瞭他的哲學事業,試圖建立一個能夠包容一切、解釋一切的絕對精神哲學。 《耶拿體係草稿(1)》的齣現,填補瞭黑格爾早期著作研究中的空白,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窗口,得以窺見“精神的科學”——即黑格爾成熟哲學體係——是如何從萌芽狀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這些草稿,如同哲學思想的基因圖譜,揭示瞭那些日後在《精神現象學》、《邏輯學》、《法哲學原理》等宏篇巨著中熠熠生輝的偉大概念,是如何在黑格爾的腦海中孕育、碰撞、成形的。 二、 核心內容與思想演進 本捲所收錄的“耶拿體係草稿(1)”,主要集中於黑格爾在耶拿時期早期,對哲學基本概念、邏輯結構以及精神本體的初步探索。其內容之豐富,足以讓任何一位深入研究黑格爾思想的學者興奮不已。 1. “絕對”的追尋與奠基: 在這批草稿中,“絕對”的概念無疑占據著核心地位。黑格爾並非從空中樓閣式的抽象推演中導齣“絕對”,而是通過對既有哲學體係的批判性反思,特彆是對康德的“物自性”和費希特的“自我”的局限性的認識,來確立自己哲學的起點。他試圖剋服二元論的鴻溝,尋找一個能夠統一主觀與客觀、思維與存在、精神與自然的最高原理。草稿中,我們可以看到黑格爾如何嘗試將“絕對”理解為一種動態的、自我發展的過程,而非靜止不變的實體。他對“統一性”、“同一性”、“同一性的同一性”等概念的反復推敲,都指嚮瞭對一個具有內在豐富性和辯證生成性的絕對本質的把握。 2. 邏輯與本體的初步融閤: 早期哲學往往將邏輯視為思維的工具,而本體論則關注存在的實在性。黑格爾則在耶拿時期,開始瞭他的一個偉大創舉:將邏輯與本體論加以融閤。他認為,世界的本質並非是僵死的、外在的,而是遵循著某種內在的、辯證的“思維”或“理性”的規律。因此,他的“邏輯學”並非僅僅是形式邏輯,而是包含瞭本體論的維度,是對實在本身內在結構的揭示。草稿中,我們可以看到黑格爾如何從最基本的概念(如“存在”、“無”、“生成”)齣發,通過辯證的否定和揚棄,逐步構建起更為復雜的概念體係。他對“對立”、“矛盾”在實在生成中的積極作用的認識,是其邏輯革命的關鍵所在。 3. 精神與自然的辯證關係: 青年黑格爾對宗教、藝術和曆史的濃厚興趣,使得他對精神的能動性和曆史性有著深刻的理解。在耶拿時期,他開始思考精神與自然的關係,試圖在一個統一的哲學體係中解釋二者的聯係與區彆。草稿中,可能涉及到對自然界作為精神的“外化”或“他者”的初步構想,以及精神如何通過自身的能動性,不斷剋服自然的限製,實現自我意識和自我發展的過程。這種對精神與自然辯證統一的追求,預示著他日後在《精神現象學》中對自然界在精神發展曆程中的地位的闡述。 4. “範疇”的辯證生成: 範疇是黑格爾哲學體係中的核心概念,它們是世界的基本結構要素,也是思維把握世界的單位。在耶拿時期的草稿中,我們可以看到黑格爾是如何不滿足於前人(如康德)的範疇錶,而是試圖構建一套具有內在生成性和辯證流動的範疇體係。他對“概念”、“判斷”、“推理”等基本邏輯範疇的分析,以及對“性質”、“量”、“實體”、“因果”等本體論範疇的辯證考察,都展現瞭他對這些概念的深刻洞察和獨特的辯證處理方式。這些草稿,如同一個巨大的實驗室,記錄瞭他如何通過不斷的思維實驗,為這些範疇賦予新的生命和意義。 5. 方法論的初步探索: 辯證法作為黑格爾哲學的標誌性方法,其雛形在耶拿時期的草稿中已經顯露端倪。這並非是後人對黑格爾方法的抽象概括,而是黑格爾自身在進行哲學思考時,其思維本身呈現齣的辯證特質。他對“否定”、“否定之否定”、“揚棄”(Aufhebung)等辯證環節的運用,並非是機械的套路,而是隨著具體概念的展開而自然流露。理解這些草稿,有助於我們直觀地感受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如何在具體的哲學論證中發揮作用的。 三、 研究價值與學術意義 《耶拿體係草稿(1)》的價值,絕非僅僅在於它提供瞭黑格爾思想發展的“原始素材”,其學術意義更是深遠而多方麵的。 1. 揭示思想發展的真實麵貌: 哲學著作往往經過作者的反復修改和精心組織,以呈現齣最完美、最清晰的麵貌。而草稿則不同,它們以最直接、最本真的方式,記錄瞭思想傢在麵對難題時的掙紮、睏惑、頓悟和突破。閱讀這些草稿,我們可以看到黑格爾並非是一個不可企及的“思想巨匠”,而是一位在思想的海洋中搏擊的智者,他的思想是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纔得以成形的。這對於我們理解哲學史上的任何一位偉大思想傢,都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2. 深化對黑格爾體係的理解: 許多關於黑格爾哲學體係的解讀,往往直接指嚮其成熟著作。然而,如果脫離瞭其思想發展的過程,對體係的理解就可能流於錶麵化,甚至産生誤讀。通過對耶拿體係草稿的研究,我們可以追溯那些構成其成熟體係的基石性概念是如何被構築的,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聯係是如何形成的。這有助於我們更深刻、更準確地把握黑格爾整個哲學體係的內在統一性和辯證的深度。 3. 修正與完善既有研究: 隨著這批珍貴文本的公開,許多長期以來基於間接材料或猜測的研究,都可能得到修正或完善。對於黑格爾早期思想的研究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學術盛宴,提供瞭大量新的研究課題和視角。對這些文本的細緻解讀,將有助於我們重新審視黑格爾思想史上的某些定論,推動黑格爾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4. 提供思想史的“未解之謎”: 盡管是草稿,但其中蘊含的深刻洞見和未盡之處,本身就構成瞭引人入勝的“思想史未解之謎”。黑格爾在草稿中拋齣的問題,他試圖尋找的答案,可能為我們打開新的思考空間。對於那些熱衷於思想史細節和哲學思想生成機製的學者來說,這批草稿提供瞭無窮無盡的探索可能性。 四、 閱讀建議 對於初次接觸黑格爾哲學的讀者而言,《耶拿體係草稿(1)》可能並非是最佳的入門讀物,其抽象性和碎片性可能會帶來一定的閱讀障礙。然而,對於已經具備一定哲學基礎,並對黑格爾思想體係有初步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捲冊將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寶。 建議讀者在閱讀時,結閤黑格爾的成熟著作,特彆是《精神現象學》和《邏輯學》,對照理解。同時,參考一些權威的黑格爾研究專著,可以幫助梳理草稿中的思想脈絡,理解其概念的演變。最重要的是,要以一種開放、探索的心態去閱讀,將其視為黑格爾思想實驗室中的一次次思維實驗,去感受這位偉大哲學傢思想跳動的真實脈搏。 結論 《黑格爾全集·第6捲:耶拿體係草稿(1)》的齣版,是黑格爾哲學研究領域的一座裏程碑。它以最原始、最生動的形態,呈現瞭黑格爾思想體係形成初期的重要片段。通過對這些草稿的深入研究,我們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黑格爾哲學體係的內在邏輯與發展脈絡,更能窺見一位偉大思想傢是如何在時代浪潮與理性探索中,一步步構建起其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想。這批文本,將繼續激發一代又一代學者對黑格爾哲學進行更深入、更細緻的探索與解讀,從而不斷豐富和深化我們對哲學本身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