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解析道德經

邏輯解析道德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廣逵 著
圖書標籤:
  • 道德經
  • 老子
  • 哲學
  • 道傢
  • 邏輯學
  • 思維
  • 解讀
  • 中國哲學
  • 經典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6413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77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字數:502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力圖原生態還原《道德經》,對《道德經》的所有章句都進行瞭詳細的意義、語法和邏輯分析,對古今漢語語法一體化進行瞭具體而大膽的嘗試。另外,本書在句讀方麵也相當規範,使語句錶達更符閤邏輯,特彆是對《道德經》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的糾正和解釋,徹底否定瞭人們長期以來對《道德經》的一些麯解和誤解。所有這些不同,絕非嘩眾取寵,而是建立在義理考據、邏輯分析和充分推敲基礎上的。

作者簡介

陳廣逵,男,1954年生,大學學曆。曾任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基礎教育論壇》主編。代錶作品有《<論語>通釋、解讀與點評》等。

目錄

關於老子 1

關於《道德經》 3

本書的編排體例 5

作者的古文通釋思想 8

《道德經》研究中存在的傾嚮性問題 11

《道德經》可以給我們哪些啓示 16

《道德經》中的幾個重要概念 17

《道德經》中的“吾”與“我” 22

第一章 24

第二章 31

第三章 37

第四章 43

第五章 46

第六章 49

第七章 51

第八章 54

第九章 58

第十章 64

第十一章 69

第十二章 73

第十三章 76

第十四章 80

第十五章 85

第十六章 92

第十七章 97

第十八章 103

第十九章 109

第二十章 114

第二十一章 120

第二十二章 124

第二十三章 128

第二十四章 133

第二十五章 136

第二十六章 141

第二十七章 145

第二十八章 150

第二十九章 154

第三十章 158

第三十一章 163

第三十二章 169

第三十三章 174

第三十四章 178

第三十五章 181

第三十六章 184

第三十七章 188

第三十八章 191

第三十九章 197

第四十章 202

第四十一章 205

第四十二章 210

第四十三章 214

第四十四章 217

第四十五章 220

第四十六章 223

第四十七章 227

第四十八章 230

第四十九章 234

第五十章 239

第五十一章 246

第五十二章 250

第五十三章 254

第五十四章 259

第五十五章 264

第五十六章 269

第五十七章 273

第五十八章 279

第五十九章 285

第六十章 291

第六十一章 295

第六十二章 300

第六十三章 306

第六十四章 311

第六十五章 317

第六十六章 321

第六十七章 325

第六十八章 330

第六十九章 334

第七十章 340

第七十一章 343

第七十二章 346

第七十三章 349

第七十四章 353

第七十五章 357

第七十六章 361

第七十七章 365

第七十八章 370

第七十九章 374

第八十章 378

第八十一章 383

附錄 387

後記 391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無”,名天地之始③;“有”,名萬物之母④。故常“無”,欲以觀其妙⑤;常“有”,欲以觀其徼⑥。此兩者同齣而異名⑦。同謂之玄⑧。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⑨。

  【通釋】

  道可以因循,沒有恒久不變的道;名字可以稱呼,沒有恒久不變的名稱。“無”,為天地的初始命名;“有”,為産生的萬物命名。所以恒久的“無”,要來考察事物是怎麼産生的;恒久的“有”,要來觀察事物是怎麼存在的。(無與有)這兩個事物同齣一個源頭,但名字不同,不同的名稱卻齣自相同的源頭就叫作深奧。深奧又深奧,是認識萬物的關鍵所在。

  【考辨】

  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與以往的解釋大為不同。首先,我對第二個“道”,也就是“可道”之“道”的解釋跳齣瞭“說”“稱道”的框子。先前我也一直用“可以用語言錶述”釋“可道”,在反復揣摩後,我選擇瞭“可以沿著它前行”這個解釋。

  “道”的本義就是“路”。將一個名詞動詞化,一定與本義有聯係。“道”用作動詞就是“取道”。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道”正是“道路”之義。今天我們使用的“道路”之意,應該是古已有之。“道”的“說”“稱道”之意,應該是後世齣現的,産生於何時,尚需考證。我甚至懷疑,“道”的“說”“稱道”之意,可能正是對《道德經》這種錯誤解釋沿襲的結果。查與老子同時代的《左傳》之“道”,凡一百七十,隻有一處“道”近似於“宣講”“言說”之意:“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彆五色之章為昧,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yín,愚蠢而頑固)。”且此“道”似與“導”通,是“引導”義的轉移。

  以往對“非常”的解釋局限於將“非”釋作“不是”。

  “非”這個字有多個義項,使用最多的義項是“不”“不是”,其實它還有“無”“沒有”的義項,在先秦文字中,這個義項也經常齣現,如:

  1.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左傳?僖公四年》(君非姬氏:國君沒有姬氏)

  2.晉郤缺言於趙宣子曰:“日衛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歸之。叛而不討,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懷?非威非懷,何以示德?無德,何以主盟?子為正卿,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將若之何?”《左傳?文公七年》(非威非懷:沒有威信沒有懷柔。注意本句的“無德”)

  3.郤成子曰:“吾聞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左傳?宣公十一年》(非德:沒有德性。非勤:沒有勤懇)

  4.若以不孝令於諸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左傳?成公二年》(非德:無德,缺德)

  5.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非文辭不為功:沒有文采的辭令不會成功)

  6.暴虐淫從,肆行非度,無所還忌……《左傳?昭公二十年》(肆行非度:放任做事沒有限度。請注意本例中也有“無”)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荀子?勸學》(臂非加長也:胳膊並沒有加長)

  大概由於“非”作“不”“不是”解釋的時候較為常見,所以人們齣於“定式”,多把“非常道”釋為“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多把“非常名”釋為“不是永恒(不變)的名”。而這種解釋恰恰與老子的思想矛盾瞭。是用“不是”來解釋“非”,還是用“沒有(無)”來解釋“非”,要點是把握“道”可以不可以說或者“道”可以不可以走,“事物”可以不可以命名、稱名。顯然“道”是可以用語言來錶述的,而且通篇《道德經》說的正是“道”;“道”是可以走並可以依循的,“事物”是可以命名和稱呼的。

  那麼老子為什麼不用“無常道”“無常名”來錶述呢?因為下文齣現瞭“有”與“無”“此兩者”一組對應的概念,為瞭不混淆,就用瞭“非常道”“非常名”來錶示。而且,“非”與“無”在同一段文字中齣現,錶示相同的意義並不衝突,上麵列舉的例2中的“無德”之“無”與“非威非懷”之“非”,例6中的“非度”之“非”與“無所”中的“無”,意義就是一樣的。

  “徼”還是解釋為“邊際”,引申為“外錶”“客觀存在”。

  本章是《道經》之首,大概編者有意讓它與第三十八章《德經》之首有所呼應,因此與第三十八章一樣,對本章可能也有刻意篡改。所以通釋本章時我感覺比較吃力。重點問題是:一是本章的“名”字費解;二是“玄之又玄”與老子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第七十章)顯然衝突。

  【解讀與點評】

  《道德經》的“道”的含義十分豐富,總體來說,它指客觀事物運行所依據的軌跡,是人對自然規律的經驗認知和總結,是應該取法遵循而不應違背和對抗的客觀存在的規律,是動態的法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道”、第一個“名”分彆是名詞,第二個“道”、第二個“名”分彆是動詞。“道可道”通俗一些說就是“道可以當作道”,“名可名”通俗一些說就是“名可以當作名”;分彆進一步說就是“道可以取道”“名可以稱名”,分彆再進一步說就是“道可以因循”“道可以沿著它走”,“名可以確定事物”“名可以稱呼”。

  “非常道”就是“沒有永恒不變的道”,就是說道沒有完全固定的因循模式,要因循道前行,但不能教條地、機械地沿著它走。正如古希臘哲學傢赫拉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道理一樣,“道”作為“路”雖然可以沿著它前行,但沒有永恒的路,沒有固定不變的因循模式:可以憑藉不同的工具,也可以步行;可以靠近左側一些,也可以偏嚮右側一點;可以小跑,也可以漫步;甚至可以像為避免寒風似的倒著走……

  再打個比方:航天飛行器也都要依循一定的軌跡,但也同樣沒有永遠不變的軌跡。設計得很精確,不等於一成不變。飛機飛行、船隻航行要有航標,那是飛行的參照,避免脫離瞭航綫。這裏的“航綫”就是“道”,就是飛行或航行依循的大緻軌跡,上一點、下一點,左一點、右一點,快一點、慢一點,飛行器或船隻大一點、小一點等,都是被允許的,沒有絕對的——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為什麼會齣現“非常道”的情況呢?客觀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道”是動態的,要根據變化瞭的客觀環境修正自己走上可因循的“道”。比如人們根據動物的習性下套捕獵,動物沒察覺到“套”,不會修正改變“道”,就會“上套”。比如“大道”雖然易行,但如果修路或像王弼所說有人設置瞭路障,不修改路綫便依舊難以前行。

  “非常名”就是“沒有永久不變的名稱”,就是名可以區彆於其他事物。但在事物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名字是變化的。世界上的事物,乃至宇宙空間都是運動的,事物要經過産生到消亡這個過程;法則也在運動中變化,不可能一成不變。産生瞭事物,就要為其命名;事物消亡瞭,它的名稱也會逐漸消亡。

  那麼,“道”可不可以與今天的現實聯係起來呢?從一定角度來說,用今天的一個時髦的詞,道大緻相當於與方針、政策經常並列說的“路綫”,比如國傢發展建設的總路綫,就是一種既抽象又較為具體的道。“路綫”實際上是人為設計規劃齣來的“道”,它必須順應自然與社會發展規律,纔能讓人有所遵循,纔能走得順,展現齣“大象”來。可以說為政治國、為人治傢,確定一條正確的大道十分重要。判斷大道好與不好,實踐能檢驗它,走在這條道上的人最有體會。當然,道雖然可以設計,但實際運行的軌跡可能需要修正,這樣纔能使道更平坦、更光明;道不是裝模作樣的口頭文章,不能南轅北轍,不能劃一條道卻不行其道。違背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規律規劃設計的“道”沒有前途,大吹大擂的隻是“假象”,最後必然是“亂象”。

  為什麼“名可名,非常名”呢?因為它存在著“有”與“無”的問題。“有”是存在,事物存在,名稱就存在。“無”是不存在,事物還沒齣現,或者沒發現,當然無從命名;同時,事物消失,名稱也隨之消失。“‘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中的“有”與“無”正是典型的“非常名”。“無”與“有”“同齣而異名”,這就是“非常名”。“有”與“無”是動態的,變化的,自然就“非常名”瞭。

  怎樣理解“非常道”與“非常名”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呢?可道之道是發展變化的,所以可名之名也是發展變化的。正因為如此,既然無常道,所以必然會無常名。唯其如此,道可以取道,可以因循,但沒有亙古不變、可以永久因循的道;沒有亙古不變、可以永久稱呼的名稱。

  既說它“有”,又說它“無”,在於“似或存”(第四章)。

  “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是從恒久的“無”中來探究事物到底是怎樣産生的,通過“常‘無’”看“有”是怎麼産生的。“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從恒久的存在來看事物,通過“常‘有’”來看“有”是怎麼存在的。

  “此兩者同齣而異名”極富辯證思想,“有”與“無”是一對矛盾概念,但它們卻相因相生,是對立的統一體。“同謂之玄”說它們齣自同一源頭,這確實很深奧,確實“玄”,“道學”又被稱為“玄學”即源於此。然而,它又是打開萬物寶庫的鑰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門”,即事物的發端,觀察研究事物的通道。

  本章産生成語“玄之又玄”。

  ……



《靜觀:探尋內心平靜與生命智慧的古老路徑》 在喧囂的世界裏,我們是否迷失瞭方嚮?在快速的變遷中,我們是否遺忘瞭內心的聲音?《靜觀:探尋內心平靜與生命智慧的古老路徑》是一本邀您踏上溯源之旅的書籍,它將引領您穿越時空的迷霧,抵達那片沉澱著古老智慧的寜靜港灣。這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勵誌手冊,更不是急功近利的生存指南,它所提供的,是一種審視自我、理解生命、迴歸本真的深刻洞察。 本書的精髓在於“靜觀”二字。它指的是一種主動的、有意識的觀察,不僅是對外在世界的洞察,更是對內心活動的覺察。在這個信息爆炸、欲望橫流的時代,我們的思緒常常被無數的雜念所裹挾,我們的情緒如同翻騰的浪濤,難以平息。而“靜觀”則是一種熄滅喧囂、沉澱浮躁的方法。它教導我們如何在一呼一吸之間,在每一個當下,安住身心,如同置身於清澈的溪流旁,靜靜地看著水流湧過,不被捲走,也不加評判。 《靜觀》並非主張逃避現實,而是提供一種更具穿透力的視角來麵對現實。它認識到生活的挑戰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們應對挑戰的心態卻可以截然不同。通過“靜觀”,我們可以學會識彆那些引發內心不安的模式,洞察欲望的本質,理解情緒的來龍去脈。當我們將目光從外界的紛擾轉嚮內在的風景時,會發現許多曾經讓我們焦慮不安的事物,其力量其實源於我們內心的投射與解讀。 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順應自然”。這並非消極的聽天由命,而是一種深刻的理解:宇宙萬物皆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個體生命亦不例外。試圖違背自然而為,往往導緻損耗與痛苦。反之,理解並順應這些規律,則能事半功倍,獲得內在的和諧與外在的順利。《靜觀》將帶領讀者探索這種“順應”的智慧,它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如何理解個人的生理節律,如何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係,如何在變化莫測的環境中找到穩定的基點。這種順應,是一種基於洞察的智慧,是對生命宏大敘事的尊重,是對個體在其中角色的清晰認知。 書中,我們將深入探討“無為”的概念,但這種“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強為”。它強調的是以一種更契閤生命本然狀態的方式去行動。當我們的行為源於內心的真實需求,而非外界的壓力或短暫的衝動時,行動將自然而然地發生,且往往更具成效,也更少帶來負麵影響。《靜觀》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闡釋,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種“無為”的智慧,讓工作、學習、生活都變得更加輕鬆而富有意義。 “知足”是《靜觀》所倡導的另一重要品質。在這個被無限消費主義所裹挾的時代,我們被告知需要更多、更好。然而,真正的幸福,或許並非源於物質的堆積,而是源於對當下所擁有的感恩與珍惜。本書將引導讀者審視“足夠”的標準,理解“知足”並非對現狀的妥協,而是一種內在的豐盈與滿足。它讓我們意識到,當我們不再被無止境的欲望驅使時,反而能體驗到更深刻的平靜與喜悅。 《靜觀》還著重強調瞭“柔弱”的力量。在許多文化中,強大往往與剛毅、堅韌聯係在一起,而柔弱則常被視為弱點。然而,本書將揭示柔弱的真正含義——它是一種不與外力硬碰的彈性,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韌性,是一種不露聲色的智慧。如同水一般,看似柔弱,卻能穿石,更能匯聚成海。理解並運用這種柔弱的力量,能幫助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化解衝突,在麵對睏境時保持彈性,在追求目標時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此外,書中還會涉及“返璞歸真”的理念。隨著文明的進步,我們積纍瞭太多的知識、技巧和附加品,有時反而遮蔽瞭我們最初的、最純粹的自我。返璞歸真,是剝離那些不必要的包裹,迴歸到生命最本質的狀態。它意味著簡化生活,減少不必要的乾擾,重新連接內心的寜靜與純真。這種迴歸,不是退步,而是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升華。 《靜觀》的語言風格力求樸實而富有力量,避免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富有啓發性的故事、貼近生活的比喻,以及對人體心智的細膩描摹,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産生共鳴,並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啓迪。作者深諳心理學、哲學以及傳統智慧的精髓,並將其融會貫通,以一種現代人易於接受的方式呈現齣來。 這本書適閤所有渴望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找到心靈錨點的人,適閤所有對生命意義和內在成長感到好奇的探索者,適閤所有希望提升自我覺察能力、培養平和心態的讀者。無論您是身處職場漩渦的專業人士,還是在傢中操持傢務的父母,抑或是正在尋求人生方嚮的年輕人,《靜觀》都將為您提供寶貴的養分,幫助您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屬於自己的那片寜靜之地,看見生命最本真的光輝。 它將帶領您一同走進一個由平靜、智慧、順應和知足構築的內在世界,在那裏,您將學會如何與自己和諧相處,如何與世界溫柔相擁,最終發現,最深刻的平靜,原來一直蘊藏在您的內心深處,等待著您去靜靜地觀照,去全然地接納。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論述,而是像一個精密的迷宮,層層深入,每當你以為已經觸及核心時,作者又會帶你進入一個新的視野。特彆是章節之間的過渡銜接,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它巧妙地利用瞭對比和映照的手法,將看似無關的概念聯係起來,形成瞭一個宏大而自洽的知識網絡。這種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要求讀者全神貫注,但迴報是巨大的知識增量和思維模式的重塑。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紙張的質感和字體的選擇都非常考究,讓人在捧讀時就能感受到一種對知識的敬畏之心。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係統性思考感興趣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對現實問題的剖析角度極其銳利和獨特。作者似乎擁有某種“透視眼”,能夠穿透錶象,直擊事物的本質。在閱讀那些關於權力、人性以及社會運行規律的章節時,我常常感到一種醍醐灌頂的震撼。它不是簡單地批判或贊美,而是在一個更宏大的框架下進行審視,提供瞭另一種看待世界運轉的“底層邏輯”。這種邏輯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緊密結閤瞭人類數韆年來的實踐經驗。書中引用的案例和曆史事件,都經過瞭精心的篩選和錘煉,用來佐證觀點時,力量感十足,讓人無法反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強大的分析工具,而非僅僅是信息堆砌。

評分

這部書的文筆實在是太流暢瞭,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仿佛帶著你一起在曆史的長河中漫步,每一個轉摺都讓人意猶未盡。尤其是那些對古代哲學思想的闡釋,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讓人在輕鬆的閱讀氛圍中,對深奧的道理有瞭更直觀的理解。書中的人物刻畫得非常生動,每一個形象都栩栩如生,他們的掙紮、他們的選擇,都讓人感同身受。讀完之後,腦海中久久不能忘懷的,是那種撲麵而來的智慧的衝擊力,讓人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我很少看到一本書能將如此復雜的思想體係梳理得如此清晰透徹,而且文字功底極其深厚,典故運用得恰到好處,既體現瞭學養,又不會讓普通讀者感到晦澀難懂。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看起來有點高,但一旦堅持下去,你會發現作者真的是一位極其有耐心的導師。他會耐心地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個核心概念,確保讀者不會因為第一次理解不透徹而放棄。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是很多學術著作所不具備的親和力。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既保持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充滿瞭人文關懷的寫作風格。他沒有居高臨下地教導,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讀者進行深度對話。書中探討的那些關於“平衡”與“變動”的辯證關係,放在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及時和寶貴。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錨點。

評分

我接觸過不少介紹古代思想的書籍,但這本書無疑是最具啓發性的之一。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搬運工,更像是一位思想的煉金術士。作者通過精妙的語言組織和嚴密的邏輯推演,將那些原本深藏於典籍之中的智慧,提煉成瞭可以被現代人理解和應用的精粹。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觀念中對某些概念的刻闆印象,展示瞭其多維度的復雜性和彈性。這本書讀起來,就像在進行一場高強度的智力體操,酣暢淋灕,每讀完一個部分,都感覺自己的思維邊界被拓寬瞭不少。對於那些渴望在紛繁復雜的現代信息流中建立自己獨立判斷體係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盞指路明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