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教师和学生,考研用书,对现代西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是在作为guo家级精品课程的“现代西方哲学”讲稿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力求简明清晰,说理通透。各章附有思考题,有助于讨论,开阔眼界,提升博雅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内容简介
哲学始终处于建构与解构、确信与怀疑、批判与辩护、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中。在此意义上,体系哲学与反体系哲学、形而上学和反形而上学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哲学所能提供的不是什么现存的知识,而是问题意识和求解途径。近代以来,提供新知识的任务无疑已经归入各门科学。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经常是被遮蔽着的,如何善于发现这些问题,从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索求解的途径,则落实到哲学身上。哲学有各种流派,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更是五花八门,如何从这些纷杂的说法中获得收益呢?唯有梳理清楚它们的问题意识和比较它们所提供的解决方案的优缺点,才能开辟我们自己的思路,增进我们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还可以通过“实证的转向”“实践的转向”“语言学的转向”“生命—生存—生活世界的转向”等来刻画。既然说是“转向”,就有必要问原先的方向是什么。在此,这原先的方向是指到十九世纪中叶的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具体地说是形而上学的体系哲学,以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体系哲学为代表。因此,这些“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形而上学的体系哲学的。现代西方哲学以反对黑格尔的体系哲学为起点,虽然这些反对呼声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其合理成分,但黑格尔有关辩证法的一些论述仍然有其精妙之处,值得回味。这些哲学转向的价值究竟在在哪里,需要我们开动自己的脑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加以判断。哲学是一种爱好智慧的活动,爱好智慧要有怀疑—探索的精神,因此我们在研究西方现代西方哲学时要注重问题意识和求解途径,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要在有理有据的论辩中锻炼智慧和推进知识的增长。
作者简介
张庆熊,1950年生,瑞士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主要著作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基督教神学范畴——历史的和文化比较的考察》、《20世纪英美哲学》(第yi作者)、《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第yi作者)等。
目录
现代西方哲学导论
思考题
第一章 叔本华
一 生平
二 问题意识和解题思路
三 主要论点及其论证
四 简评:意义、影响和遗留问题
思考题
第二章 尼采
一 生平
二 问题意识和解题思路
三 主要论点及其论证
四 简评:意义、影响和遗留问题
思考题
第三章 柏格森
一 生平
二 问题意识:何谓传统哲学的困境
三 时间与绵延
四 生命实体与创造进化
五 自由、直觉与非理性主义
思考题
第四章 实证主义综述
一 实证主义的问题意识
二 实证主义的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和发展脉络
三 实证主义的遗留问题
思考题
第五章 穆勒
一 穆勒的生平和问题意识
二 穆勒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三 结束语
思考题
第六章 实用主义
一 实用主义的问题意识和发展概况
二 皮尔士
三 詹姆士
四 杜威
思考题
第七章 分析哲学综述
一 问题意识
二 发展概况
思考题
第八章 罗素
一 罗素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逻辑原子主义
三 摹状词理论
四 简评
思考题
第九章 维特根斯坦
一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
二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三 简评
思考题
第十章 狄尔泰
一 生平
二 问题意识和解题方案
三 精神科学的自主性
四 诠释学方法
五 描述心理学和心灵生活的结构关联
六 简评:狄尔泰哲学的遗留问题
思考题
第十一章 胡塞尔
一 生平著述和问题意识
二 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三 意向性理论
四 现象学的方法
五 生活世界
思考题
第十二章 海德格尔
一 生平和问题意识
二 主要论点及其论证
三 转向后期哲学的问题:代结束语
思考题
第十三章 哈贝马斯
一 问题意识
二 生活形式和生活世界
二 社会行为的划分和世界的划分
三言语行为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关系
思考题
第十四章 后现代主义
一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二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
三在反思后现代主义困境中寻求现代性问题出路
思考题
推荐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首先,“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现代”这一表达就值得推敲。如果把“现代西方哲学”翻译成英文,则为“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这个名称在西方学界有关哲学史的划分中曾指“16、17和18世纪欧洲哲学”。在此,“现代哲学”是针对“中世纪哲学”而言的;“现代哲学”以理性精神反对中世纪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哲学,具有启蒙的性质。有入主张,这里的“现代”是指“当代”(Contemporary)。但是“当代”的意思是“与当下活着的人同代”,亦即近50年左右的历史,至多不会超过100年。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因此我认为,在此用“当代”这个词也是不妥当的。当然,“现代”这个词在学界除了专指16、17和18世纪的时代外,还有较为宽泛的其他用法。有一种观点是,19世纪中叶起,西方的社会和哲学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西方已经进入以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时代,其哲学是与该时代相适应的。“现代西方哲学”可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西方哲学。还有一种观点主张,20世纪中叶起,西方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与此相应而出现“后现代主义哲学”,它反思现代社会和现代思想的种种问题。另有一些学者则认为,“现代性仍然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信息化”等所谓后工业化的特征并不足以标志划时代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出现,“语言学转向”和“反形而上学”等哲学运动也并非意味着新的哲学时代的到来。
为了妥当起见,较为谨慎的做法是不采取“现代哲学”“后现代哲学”“当代哲学”(Contemporary Philosophy)这些语意不详、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而应采用“世纪”加“国别”的界限更加清楚的名称。在复旦大学新近编著的《西方哲学通史》中就采用“20世纪英美哲学”“20世纪法国哲学”“20世纪德国哲学”之类的标题。
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然称之为“现代西方哲学”呢?这与我们编写哲学史的历史沿革和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的高校中,习惯于把从古希腊至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课程称为“西方哲学史”,把19世纪中叶德国古典哲学解体以来的西方哲学称为“现代西方哲学”。我们的“外国哲学”课程,习惯于分为两段:一段为“西方哲学史”,另一段为“现代西方哲学”。由此可见,使用这个名称多少是出于国内的习惯用法和课程设置方便的考虑。
当然,这里也有一个思想方式的原因。19世纪中叶正值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际,而以黑格尔哲学为标志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高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把黑格尔的头足倒立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再次倒立过来,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马克思的思想为人类解放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确实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把19世纪中叶以前的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称为“古典哲学”,也包含了此后的哲学的“现代性”意味。
那么,在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划时代重要意义的同时,应该怎样评价马克思同时代及以后的西方哲学呢?过去一种多少从苏联专家那里继承过来的“左”的看法是:所谓现代西方哲学就是指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的腐朽的资产阶级哲学,是重点批判的对象。时至今天,这样的说法需要加以反思。按照我的看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后,产生了许许多多新的哲学思潮,对于它们,我们确实要抱一种批判的态度。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批判态度,是哲学的探索精神的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表现。
哲学思潮的产生和流行,往往与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革命有关。例如:实证主义的产生与现代物理学引领现代科学的研究模式有关;分析哲学的产生与现代逻辑和语言学的发展有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与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和消费至上的文化工业导致的人的精神颓废有关;近年来流行的“生态主义伦理学”乃至“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人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与人的欲望无限以及资本推动的过度消费有关。这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科学知识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出现,因而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研究这些新的哲学流派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方案,从中找到可被我们吸纳的合理成分并扬弃其不足。
……
前言/序言
近些年来,国内关于大学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被议论得最多的题目大概就要算人文通识教育了。一些具有悠久人文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实施各类试验班,比如文科基地班、博雅班、国学班之类;也有的大学着手构建和调整全校性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一些以理工见长的院校则设法加强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反思人文教育的理论性成果。凡此种种都是可喜的。人文乃“人文化成”,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构成条件。人文通识教育对于个体人性修养和公民人格塑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就此而言,人文通识教育的实施、推进和改革,理当属于中国大学改革的关键步骤和核心内容。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文通识教育长期受到压制,历经三十年的排挤,被代之以严苛的政治意识形态灌输,以至于即便到今天,人们仍然倾向于把“政治”当贬义词,视“人文”为空疏无用之学,社会上轻文重理的低俗风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廓清。此外我们也必须看到,以欧洲一西方技术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本身越来越压迫人文科学,导致全球性的人文精神萎缩和人文教育危机,就此而言,人文通识教育问题恐怕还不能说只是中国特有的课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若要区分一下,大学人文教育的改革应包括两项内容:一是人文学科内部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涵的改造,目标是要给学生们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二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通识选修课程的设置。这两项任务都涉及通史课程与经典课程的比例问题。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通史教育而轻视经典阅读,现在大有倒转过来的趋势。如何兼顾两者恐怕也不是一道轻松的题目,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与此相应的则是“通史类”与“经典类”的教材建设,自然也成为当前大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必然内容。
而可能更为迫切的是新兴人文科学领域的通识教材建设。受制于国内旧意识形态的干预、学科制度僵化等,我们的人文科学研究和教育固守于传统,不能及时修正学科内涵,调整学科方向,扩建新的领域,质言之,不能对变化了的时代现实和未来方向做出适时的反应,从而失去了未来性。这本身是我们的人文研究和人文教育失败的标志。就此而言,对于新兴和交叉人文学科新领域来说,教材编写就不只具有教学辅助的意义,而更具有推进学术研究的意义了。
人文通识教育从根本上关乎公民个性的教化和公民社会的培育,从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整体的普全概念。我们启动“未来通识丛书”系列,意图不止于高等教育,也在于服务于公民社会。我们因此希望学界同仁襄助本项事业,日积月累,在不远的将来形成~套面向未来、具有国际视野、既稳重又创新的人文通识图书。
未来通识丛书:现代西方哲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未来通识丛书:现代西方哲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