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7-10岁 亲子阅读
11-14 自主阅读
《贪玩的人类》这本书用轻松调侃的语调,在人类文明史的大背景下,给我们呈现了从原始人发明工具,到泰勒斯定理,从黑暗中世纪的科学停滞,到伟大的群星灿烂的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革命时代的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史画卷。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到大爆炸,从蒸汽机到电力到计算机,作者带我们领略了人类历史一系列激荡人心的科技变革。
与严肃的科学史不同的是,这本给孩子的科学史用“贪玩”二字归纳了人类科技进步的源动力。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对家长也有一种启示——伟大的创造往往源于年少的好奇和贪玩。
这不仅有科学史为鉴,也有心理学家的理论支持。
心理学史上的大师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游戏中扩大认识,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心里建构都有重要意义。
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源自亚里士多德:科学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好奇心、闲暇和自由。那么,如今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依然有闲暇和自由呢?好奇心是否得以呵护呢?我们对玩的态度如何呢?这是这本书启发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与灿若星河的西方科学史相对的,书中也呈现了东方科学史的另一番面貌。可以说,二者起源并无很大差异。
印度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而中国更有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然而,给人类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科技变革,却并没有发生在这里。
就中国当代而言,“有什么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似乎又悄然统治了大部分人的思维。
这种“有什么用”更多是停留在衣食住行物质层面上的。曾经拥有的简单好奇和崇高理想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
如果总是把功用放在重要的位置,就会错失好奇心和想象力送给我们的惊喜。
作为医生的哥白尼当年天天在筒楼看星星,对他的生活有什么用?
达尔文蹭着“小犬号”去南美洲看各种小鸟,对他的生活有什么用?
富兰克林放风筝搜集雷电,对他的生活有什么用?
人类最初级的需要是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然后是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塔尖上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看星星也好,看小鸟也好,放风筝搜集雷电也好,都是在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而这些创造者自我实现的过程,往往成为了伟大的开端。
因此,这本科学史中的故事,不只一次地向我们证明,曾经那些贪玩的人类,造就了超出日常之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无用之用”。
科学和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样,在于:帮助孩子欣赏世界的美,帮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只有遵从内心的兴趣和渴望,孩子才更容易在他喜欢的领域取得成功。
很早很早以前,远古人们为了弄口吃的,填饱肚子,发明了石器;
古罗马人不仅会玩建筑,他们还不忘拍拍当时皇帝屋大维的马屁,二月瘦八月肥,弄出个儒略历;
梦想发大财的小混混哥伦布,成功忽悠了西班牙皇后伊丽贝拉,自此开启地理大发现时代;
为了弄清楚天上的星星到底是咋回事,双簧管乐师赫歇尔,却造了一辈子的望远镜,成为了天文学家;
还有那个学过医、学过神学,资深驴友、资深“啃老族”的达尔文,在历时5年的航行之后,他著作的《物种起源》敲响了生物进化论的洪钟,震动全世界;
而出身贫寒的修道院修士孟德尔,只是带着“造福家乡、种出既好吃又高产的豌豆品种”的朴素愿望,*终在他的豌豆田里,玩出了遗传定律;
时间的车轮轰隆轰隆地前行,玩家们也没有停下脚步。
贝尔和马可尼的发明让世界越变越小,
伦琴发现的“X射线”,让医生可以用来检查人长在皮肉底下的骨头,
爱因斯坦16岁时“人乘坐光速前行会怎样”的想法,在11年后,促使他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
再到互联网的出现,
再到让果粉们为之疯狂的“爱疯”……
科学的发现和发明,
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枯燥和玄乎,
它的产生,
更需要的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深邃宇宙无穷的追问和好奇。
是这些大玩家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玩出来的。
老多,原名李建荣,父亲是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地震学家李善邦。
曾任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现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后来成为受大众欢迎的科普作家。
老多创作的《贪玩的人类》荣获“中国科普作协优秀科普作品奖榜首作品”,“国家图书馆文津奖推荐作品”“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入围了科技部评选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第一章 游戏的童年
第二章 最老的玩家泰勒斯
第三章 那个很老很老的老头
第四章 玩到死的阿基米德
第五章 只玩规矩的罗马人
第六章 贪玩的东方人
第七章 挑战权威的玩家
第八章 物理也是玩出来的
第九章 发现东方的强盗
第十章 意大利的大玩家
第十一章 从双簧管到望远镜
第十二章 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
第十三章 穷人出身的法拉第
第十四章 智者玩出的笑话
第十五章 玩出来的进化论
第十六章 漂移的魏格纳
第十七章 玩豌豆的孟德尔
第十八章 玩出来的飞机和火箭
第十九章 会玩也会赚钱
第二十章 玩出一个宇宙大爆炸
第二十一章 玩过头的爱因斯坦
第二十二章 第三次浪潮
第二十三章 永远的玩家
第二十四章 保持饥饿,保留愚蠢
参考文献
《贪玩的人类 写给孩子的科学史》:
看星星(显得有学问点叫天文观测)似乎总是玩家最喜欢的节目,估计从有狗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人傻傻地站在夜空下,好奇地看着那闪烁着无数星星的苍穹。他也许在问:“这些星星到底是咋回事呢?”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谁,没人知道,但是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释清楚,所以傻傻地站在夜空下看星星的人还有很多。现在看星星对于城里人已经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夜里城市的灯光把星星都淹没了(有学问的人说这叫光害)。可是,只要发生比较特别的天象,比如日全食、月食或者流星雨,肯定还会看见一帮扛着各种器材的发烧友,无论开车还是坐着火车,纷纷出现在远离城市的郊外空地上。
古代看星星的发烧友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如咱们中国在殷商时期就有哈雷彗星的记载。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关于超新星爆炸的记载起码有90 次,还有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流星雨,数都数不过来。这些都为我们后代研究宇宙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不过古时候的人看星星和现在的发烧友是不是都一样呢?不都是玩吗?现在,某发烧友看到流星时会大喊:“嘿,快看,一颗火流星!”或者“哦,麦高地!那颗不就是鹿林彗星吗!”古时候也许不是这样。如果那时有人看见一颗火流星可能会这样说:“唉,我说坏坏,不知谁家又死人了,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口丁啊!”要是看见一颗彗星就会说:“嘿,坏坏,咱们得赶快回家,把好东西收起来,看见那颗扫帚星了吗?准没好事!”
怎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呢?是时间上的不同造成的吗?不完全是。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知道星星是和太阳一样的恒星,或者是和地球差不多的行星,而且回到20 世纪、19 世纪或者18 世纪、17 世纪,人们也都会这样认为。可古时候的人不一样,那时候连恒星、行星这俩名词还没“出生”呢,即使这俩词儿已经出现,他们也不会相信那些星星和太阳、地球一样是飘在太空里的球体。古时候的人比我们玩得可随意多了。此话怎讲?
中国的古人玩得特有想象力,他们把璀璨的夜空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王国,把星星分成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玉皇大帝的宫殿,也就是皇宫稳坐紫薇垣,太微垣属于参议院和众议院、天市垣则是咱老百姓做买卖的地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二十八星宿就像众神围绕在大家的周围。辰星(水星)、太白(金星)、荧惑(火星)、岁星(木星)还有填星或者叫镇星(土星)五颗星穿行在天际。多么美妙的图景!
……
评价二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讲故事”。它没有用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化的语言去堆砌知识点,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带着我一起去探访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的“疯狂”想法。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捕捉历史事件中的戏剧性瞬间,比如牛顿被苹果砸中时的“灵光乍现”,或者居里夫人为了实验不顾一切的坚韧。这种代入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亲身参与那段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之旅。最妙的是,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充满好奇心的问题,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就是这样”。这种循循善诱的引导,比直接告诉我答案有效得多,它真正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让我开始主动去追寻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
评分评价四 坦白说,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中那种非常“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它完全没有学术腔调,读起来轻松愉快,简直就像是和邻家长辈聊天一样亲切。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那些抽象的科学原理。比如,当讲到能量守恒定律时,不是去套用那些复杂的公式,而是拿我们每天都在玩的弹珠、水流或者玩具车来举例说明,让人一听就懂,而且印象深刻。这种“去精英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科学的门槛,让那些原本觉得科学是“高精尖”领域的孩子,能够自信地走进去探索。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非常懂得儿童的心理,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幽默来调剂气氛,什么时候该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来巩固理解,阅读体验流畅得几乎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的深度与广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尤其在处理那些跨学科的概念融合时,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驾驭能力。我原本以为作为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读物,它可能会为了易懂而牺牲掉科学的严谨性,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它巧妙地将天文学的宏大叙事与微观世界的奇妙构造并置,让读者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脚下那些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书中对不同时期科学思想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极其清晰,比如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到哥白尼的日心说,这种“推翻与重建”的过程被描绘得极具说服力。它不仅告诉我们“发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阐述了“是如何发现的”以及“为什么当时的科学家会那样思考”。这种对科学思维过程的刻画,远比单纯记住知识点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评价一 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普通的科普读物,没想到它在视觉上也能给我这么大的惊喜。每一页都充满了活力,色彩搭配得极其大胆和新颖,完全抓住了我的眼球。那些复杂的科学概念,通过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图画,瞬间变得生动起来,仿佛它们就在我眼前跳舞一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设计插图时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比如将原子结构画成热闹的街区派对,把物理定律变成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这让我这个平时觉得科学有点枯燥的人,也忍不住一页一页地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画面。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触感让人很舒服,绝对是那种可以珍藏起来,反复翻阅的类型。对于我们这些视觉驱动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科学启蒙。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它对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弘扬。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热爱探索的人”的指南。作者在讲述科学发现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提到了科学家们所经历的失败、质疑和孤独。这种真实性非常重要,它告诉年轻的读者,科学探索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充满挫折才是常态。通过这些故事,我学到了一种面对困难的韧性——即使答案尚未出现,也要保持好奇心并持续尝试。这本书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远超出了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范畴,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独立思考、质疑权威以及勇于实践的宝贵品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多学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的求知欲被彻底点燃了。
评分孩子喜欢,比书店便宜好多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需要给孩子边读边讲解,毕竟低年级的孩子不太容易看懂。在京东上买了好多书了,快递服务也很好,已经成了忠实的京粉了。
评分书的包装非常好,大科学家的小故事,儿子自己选中的书,希望书中的故事能感染他
评分买了好多,备着给孩子慢慢?,喜欢京东自营
评分非常好,大宝很喜欢,印刷挺好的
评分学校指定读物,买了一大堆,京东质优价廉。
评分书的包装非常好,大科学家的小故事,儿子自己选中的书,希望书中的故事能感染他
评分很好,小朋友很喜欢!!
评分书经常买的比较多,不一一晒了,无论质量 、包装、 快递 、售后都不错,感谢京东,让工薪阶层能买得起这么多的正版书~会一直支持你们哒,期待更多优惠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