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太湖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太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理百科》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太湖
  • 地理
  • 中国地理
  • 百科全书
  • 湖泊
  • 自然地理
  • 江苏
  • 浙江
  • 水利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8582
版次:2
商品编码:118873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套装数量:1
字数:329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以太湖及其大部分来水区为依据,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展示太湖流域河道纵横、湖荡散布的地理景观,因水而生、水乡遍布的人文风貌。
  呈现鱼米之乡的丰饶物产:“太湖三白”“长江三鲜”“烂田三宝”。
  回顾江南水乡开端之地的形成过程,吴文化发祥之处的发展历史。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太湖》即围绕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及其大部分来水区而展开,该地处于江苏无锡、常州、镇江一带,西靠茅山山脉,南临宜溧山地,境内“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水网稠密,有沿江高亢平原、水网平原、湖荡平原等多种平原河湖地貌。作为江南水网的中心,太湖的进出河道多达200条。此外,湖中岛屿众多,有“太湖七十二峰”之说。本书亦展示了这片土地的种种精彩:南部的宜溧山地分布有20万亩竹林,被誉为“华东*一竹海”;“烂田三宝”“太湖三白”“长江三鲜”述说着鱼米之乡的物产丰饶;各种府学、私塾、书院历朝不歇,记录着江南水乡的文教兴盛;无锡米市、洞庭商帮是“江南财赋甲天下”的见证;宜兴紫砂、惠山泥人冠绝江南,碧螺春、阳羡茶名满天下……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江南开端之地 2

一 自然地理
西高东低 9 / 孤丘散布 9 / 水网密布 10 / 宜溧山地 11 / 宁镇山脉余脉 12 /
茅东盆地 12 / 碟形洼地 13 / 沿江高亢平原 13 / 水网平原 13 / 湖荡平原 14 /
茅东断裂带 15 / 金坛岩盐矿带 16 / 太湖 16 / 滆湖 16 / 洮湖 17 /
长江(谏壁―江阴段) 17 / 江南运河 20 / 丹金溧漕河 21 / 武宜运河 21 / 锡澄运河 22 /
锡溧漕河 22 / 溧宜河 23 / 梅雨 23 / 太湖白土 23 / 黄棕壤 24 / 圌山 24 / 和畅洲 24 /
顺江洲 26 / 太平洲 27 / 雷公岛 27 / 丹北低山丘陵岗地 28 / 水晶山 28 / 嘉山 29 /
练湖平原 29 / 九曲河 29 / 简渎河 30 / 香草河 30 / 泰山水库 30 / 沸井 30 /
龙泉山 31 / 舜过山 32 / 横山 32 / 德胜河 32 / 宋剑湖 33 / 磨盘山 33 / 顾龙山 34 /
金坛黄土缓岗 34 / 金东高亢平原 35 / 通济河 35 / 钱资荡 35 / 青峰山 36 /
伍员山 36 / 丫髻山 36 / 瓦屋山 36 / 六十亩顶 37 / 芝山 38 / 天目湖 38 / 胥溪河 39 /
竹箦河 40 / 定山 40 / 花山 40 / 秦望山 41 / 顾山 41 / 黄山 41 / 君山 42 /
澄北长江冲积平原 42 / 应天河 43 / 惠山 44 / 嶂山 44 / 雪浪山 45 / 马山半岛 45 /
拖山 46 / 鼋头渚 47 / 黄埠墩 47 / 江尖渚 48 / 五里湖 49 / 宛山荡 49 / 梁溪河 50 /
长广溪湿地 50 / 天下第二泉 51 / 黄塔顶 51 / 太华山 52 / 铜官山 52 / 白泥山 53 /
离墨山 53 / 大贤岭 56 / 宜兴南部溶洞群 56 / 宜兴盆地 59 /“ 三氿五荡” 59 /
横山水库 60 / 太华地热 60 / 洞庭东山 61 / 洞庭西山 62 / 石公山 62 / 三山岛 63 /贡山岛 63 / 横山群岛 66 / 宜兴竹海 66 / 龙池山自然保护区 67 / 无锡梅园 68 /
顾山红豆树 68 /“ 晋杏唐桂” 70 / 香樟树 70 / 广玉兰 71 / 榉树 71 / 马尾松 72 /
太湖芦苇 73 / 兰陵半夏 74 / 孟城荆芥 74 / 无锡杜鹃 75 / 紫薇 75 / 林荫银莲花 76 /
上黄动物群 76 / 天然鱼库 77 / 豹猫 78 / 黄鼬 78 / 穿山甲 79 / 草兔 79 / 大山雀 80 /
寿带鸟 80 / 太湖鳗鲡 81 / 胭脂鱼 81

二 经济地理
鱼米之乡 85 /“ 农末俱利” 85 / 太湖古稻作 86 / 精耕细作 87 / 塘浦圩田 87 / 葑田 88 /
芙蓉湖围垦 88 / 造船业 89 / 梳篦业 90 / 土布业 90 / 刺绣业 91 / 缫丝业 91 / 砖瓦业 92 /
前墅古龙窑 93 / 筱王村古窑群 93 / 常州漕运 94 / 无锡米市 94 / 银钱码头 96 / 洞庭商帮 96 /
民族工业发祥地 97 / 清名桥 98 / 文亨桥 99 / 毗陵古驿 99 / 班船 100 / 宜兴煤田 100 /
梅岭玉 100 / 太湖石 100 / 斧劈石 101 / 无锡艺兰 102 / 标糯米 102 / 太湖莼菜 103 /
太湖藕 103 /“ 烂田三宝” 103 / 溧阳水芹 104 / 宜兴百合 104 / 板栗 105 / 四角菱 105 /
金坛红香芋 106 / 碧螺春 106 / 阳羡茶 107 / 天目湖云雾茶 108 / 无锡水蜜桃 108 /
洞庭红橘 108 / 白沙枇杷 109 / 太湖猪 109 / 太湖鹅 110 / 梅鲚鱼 110 /“ 太湖三白” 111 /
“长江三鲜” 112 / 中华绒螯蟹 112 / 太湖珍珠 113 / 宜兴紫砂 114 / 惠山泥人 114 /
金坛刻纸 115 / 南山竹根雕 116 / 常州留青竹刻 116 / 无锡竹刻 116 / 乱针绣 117 /
封缸酒 117 / 太湖船菜 118 / 无锡肉骨头 119 / 小笼包 119 / 清水油面筋 120 / 豆炙饼 120 /
常州芝麻糖 121 / 江阴马蹄酥 121

三 历史地理
吴越民系 125 / 移民江南 125 / 泰伯奔吴 125 / 季子躬耕于延陵 126 / 黄歇封于江东 127 /
毗陵建都 127 / 夫椒之战 128 / 常州之战 128 /“ 江阴八十一日” 129 /“ 紫石英号事件” 130 /
丹阳 130 / 宜兴 130 / 无锡 131 / 三山岛遗址 132 / 祁头山遗址 132 / 西溪遗址 133 /
神墩遗址 133 / 三星村墓地 135 / 圩墩聚落群 135 / 磨盘墩石器制造场 136 /
高城墩高台墓地 136 / 寺墩祭坛 137 / 佘城 137 / 淹城 137 / 阖闾城遗址 139 / 土墩墓 140 /
鸿山越国贵族墓地 141 / 合剌普华墓 141 / 黄山炮台 142 / 圌山炮台 143 / 国山碑 143 /丹阳南朝帝陵石刻 144 / 甓桥淳化阁帖石刻 144 / 晴山堂石刻 145 / 中和铜钟 145 /
荡口古镇 145 / 陆巷古村 146 / 水弄堂 147 / 无锡荣巷 150 / 青果巷 150 / 杨桥老街 151 /
杨湾古街 151

四 文化地理
人口密集 155 / 太湖渔民 155 / 江南水乡民居 156 / 石砌码头 157 / 昭嗣堂 157 / 钦使第 158 /
藤花旧馆 158 / 东山秋官第 159 / 太平天国辅王府 159 / 东山雕花大楼 160 /
“萝卜干作下酒菜” 161 / 东乡羊肉 162 / 糟扣肉 162 / 宜兴乌饭 162 / 过十字街 163 /
“吃讲茶” 163 / 三朝面 164 / 送“黄秧包” 164 / 春节祝寿 164 / 黄明节 164 /“ 歇六月” 165 /
“六月六,狗淴浴” 165 / 祭禹王 166 / 无锡纸马 166 / 东山猛将会 167 / 北划龙舟 168 /
惠山寺 168 / 天宁寺 169 / 妙光塔 171 / 清凉寺 171 / 紫金庵 172 / 祥符寺 173 / 崇安寺 173 /
无锡三里桥天主堂 174 / 泰伯庙 174 / 万绥东岳庙 175 / 万善塔 176 / 惠山祠堂群 177 /
江阴学政衙署 177 / 东林书院 178 / 常州府学 179 / 红梅阁 179 / 寄畅园 180 / 近园 181 /
蠡园 181 / 适园 182 / 锡剧 183 / 丹剧 183 / 吴歌 183 / 天宁寺梵呗唱诵 184 / 无锡道乐 184 /
常州道情 185 / 江南丝竹 185 / 泓口丝弦 186 / 太平军锣鼓 187 / 金坛抬阁 188 / 跳幡神 188 /
男欢女嬉 189 / 谈庄秧歌灯 189 / 万绥猴灯 190 / 九狮舞 191 / 阳湖拳 191 /
董永和七仙女 192 /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2 / 文教兴盛 193 / 常州学派 193 / 阳湖文派 194 /
常州词派 194 / 毗陵诗派 195 / 武进画派 195 / 孟河医家 195 / 宜兴周氏 196 / 无锡钱氏 197 /
顾恺之 197 / 李绅 198 / 李纲 198 / 倪瓒 199 / 徐霞客 199 / 阿炳 200 / 徐悲鸿 200 /
赵元任 201 / 华罗庚 202 / 吕叔湘 203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浩渺烟波,江南明珠——太湖的地理奇迹与人文脉络 太湖,一颗镶嵌在中国东部腹地的璀璨明珠,以其浩渺的烟波、灵秀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无数目光。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一种深厚的文化符号。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探索太湖的方方面面,从地质的形成到生态的演变,从历史的沉淀到当代的勃兴,为您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太湖。 一、 地质之魂:太湖的起源与演化 太湖的形成,是一部跨越亿万年的地球史诗。我们首先将追溯其地质的根源。太湖盆地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地壳运动、沉积作用、侵蚀作用等多种地质力量共同作用的杰作。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构成太湖盆地的基岩成分,分析其形成时期和地质构造,让读者理解这片广阔水域的“骨骼”是如何形成的。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我们会详细介绍太湖地区的构造单元,包括断裂、褶皱等,并阐述这些地质现象如何影响了太湖的形态和水文特征。我们还将探讨太湖周边山脉(如洞庭山、马迹山等)的地质成因,分析它们与太湖盆地的相互关系,揭示它们在塑造太湖地貌中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聚焦于第四纪以来太湖的演化历史。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海进海退、冰川消融、河流搬运等自然力量,不断改变着太湖的范围和深度。本书将结合地层学、孢粉学、古生物学等研究成果,重构太湖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形态,例如,探讨太湖是否曾为海湾,以及其如何逐渐演变成内陆湖泊。我们将分析湖底沉积物的组成和结构,从中解读出古代的气候变迁、水文条件以及生物群落的信息,仿佛在翻阅一本记录着太湖生命历程的古老史书。 二、 水的脉搏:太湖的江湖关系与水文特征 太湖,一个由无数江湖交织而成的水网系统。它的心脏跳动着,滋养着周边广袤的土地。本书将详细描绘太湖的水系构成,分析其主要的入湖河流(如苕溪、太浦河、望虞河等)的水源补给特征,以及出湖河流(如吴淞江、黄浦江等)的水系流向和分量。我们将深入研究太湖流域内的河网密度、水系分布规律,理解它们如何构成了太湖强大的“神经网络”。 太湖的水文特征,是其地理生命力的核心。本书将系统阐述太湖的水位变化规律,分析其受降雨量、季节性变化、人工调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太湖的平均水深、最大水深、湖容等关键参数,并分析这些数据对湖泊生态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此外,太湖的水质状况,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议题。本书将深入探讨影响太湖水质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降雨冲刷、底泥释放)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我们将分析太湖水体的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并讨论其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本书也将介绍当前太湖水污染治理的现状和挑战,展望未来水质改善的可能性。 三、 岛屿与岸线:太湖的独特地貌肌理 太湖并非浑然一体的平坦水面,而是散落着无数岛屿,并拥有蜿蜒曲折的岸线,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地貌肌理。本书将细致描绘太湖的岛屿分布,从大名鼎鼎的西山、东山、梅梁山,到星罗棋布的小岛,逐一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植被特征以及人文历史。我们将分析这些岛屿的成因,例如是由于湖底隆起、火山喷发,还是湖水侵蚀而形成。 太湖的岸线,是陆地与水域交界处的生命画卷。本书将描绘太湖岸线的形态特征,分析其长度、曲折度以及不同河段的岸线类型(如沙岸、石岸、淤泥质岸等)。我们将探讨岸线地貌对湖泊生态的影响,例如,不同类型的岸线为水生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同时,本书也将关注人类活动对太湖岸线的改造,例如港口建设、围垦填海等,并分析其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四、 生态家园:太湖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太湖,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本书将带领读者探索太湖的水生生物世界。我们将详细介绍太湖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以及鱼类、鸟类等。我们将深入研究太湖的特有物种,以及这些物种在湖泊食物链中的作用。 对于太湖而言,水生植被是其重要的生态组成部分。本书将详细介绍太湖的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分析它们的分布特征、生长习性以及对水质的指示作用。我们将探讨过去几十年来,太湖水生植被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例如富营养化对水生植被的影响。 太湖的生态平衡,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石。本书将深入分析太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探讨不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将关注太湖面临的生态挑战,例如富营养化、生物入侵、湿地萎缩等,并分析这些挑战对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同时,本书也将介绍当前太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措施,例如退耕还湖、湿地恢复、生态放流等,并展望未来的生态发展方向。 五、 人文交融:太湖的文明印记与经济脉络 太湖之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底蕴。自古以来,太湖流域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本书将追溯太湖流域的历史变迁,从史前时期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争霸,再到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展现太湖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书将深入挖掘太湖流域的文化特色,例如,介绍吴侬软语、评弹艺术、园林建筑等独特的地域文化。我们将探讨太湖与文学艺术的渊源,例如,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画作,将太湖的秀美风光融入字里行间。我们将关注太湖的民俗风情,例如,传统的水乡婚俗、节庆活动等,展现太湖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 在经济方面,太湖流域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本书将分析太湖流域的产业结构,从传统的渔业、农业,到现代的工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展现其经济发展的脉络。我们将探讨太湖流域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地位。 本书也将关注太湖流域的城市发展。从苏州、无锡、常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到新兴的经济开发区,我们将分析太湖流域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六、 展望未来:太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太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太湖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着眼于太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分析当前太湖流域面临的主要挑战,例如,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太湖生态的影响,如何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等。 同时,本书也将展望太湖未来的发展蓝图。我们将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太湖生态环境保护,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如何发挥太湖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优势,将其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和生态宜居区。我们将关注科技创新在太湖保护和利用中的作用,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监测水平。 通过本书,读者将对太湖有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认识。它是一部关于自然、人文、历史、未来的宏大叙事,是一幅描绘太湖地区壮丽画卷的生动画册。我们希望,本书不仅能为您提供丰富的知识,更能激发您对这片神奇土地的无限热爱与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必须赞扬这套丛书在“可读性”与“专业性”之间找到的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很多过于专业的地理著作,术语和模型会让人望而却步,而过于通俗的读物又会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这套丛书的作者群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成功地做到了“寓教于乐”的高级版本。他们使用清晰流畅的现代汉语来阐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同时保留了必要的专业术语,并在首次出现时给予了简洁明了的解释,完全没有知识上的断层感。阅读过程中,我很少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作者的引导性非常强,如同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导师,一步步将你引向知识的高地。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标价,它不仅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工具书,更是一套激发人们对脚下这片土地产生敬畏与好奇心的启蒙读物,对于任何年龄段、任何背景的求知者来说,都是一份丰厚的精神馈赠。

评分

这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的整体策划和装帧设计,坦白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首先从视觉冲击力上来说,每一本的封面都采用了高清晰度的航拍图或者精心绘制的版画风格插图,色彩的运用极其讲究,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科技感。我尤其欣赏他们对细节的把控,比如字体选择,那种略带隶书的现代印刷体,在保持权威性的同时,又显得十分亲切易读。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上乘,不易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的科学性,知识点被有效地模块化,图表和文字的穿插布局非常流畅,使得复杂的地理概念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目了然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介绍某一山脉的形成背景时,他们会用一张精美的地质剖面图来辅助说明,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是对地理学接触不多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这套丛书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进行设计和校对,整体的阅读体验是目前市面上同类百科读物中少有的精品级别,让人忍不住想把全套都收藏起来,摆在书架上也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套丛书的叙事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沉静而充满学者的克制”。它没有使用那种过度煽情或夸张的文学笔法来描绘山川河流的壮丽,而是采用了一种极为冷静、客观的科学语言,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更凸显了地理奇观本身的震撼力。阅读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作者是在以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来记录和描绘这片土地。比如在描述河流的侵蚀和沉积过程时,用词精准,逻辑清晰,每一个动词的选择都充满了地质学的专业性,却又在行文中巧妙地融入了历史的时间维度,仿佛能让你触摸到亿万年地质变迁的脉搏。此外,注释和参考资料的详尽程度也令人称道,每一次提到一个专有名词或一个关键数据,读者都可以追溯到其出处,这对于那些希望进行二次学习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严谨的、可以信赖的知识索引库。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这套丛书在处理“地方性知识”方面的能力,很多地理读物在处理大尺度叙事时,往往会牺牲掉那些鲜活、独特的微观细节,导致内容千篇一律,但本丛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将中国地理视为一个均质的板块来介绍,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区域之间那种细微却关键的差异性。比如,在谈及植被分布时,它不会笼统地说某个省份是森林带,而是会区分出同一气候带内,因局部坡向、土壤类型或人类干预程度的差异,而形成的“镶嵌状”的植被斑块,并给出具体案例。这种对“异质性”的关注,让阅读体验非常立体。仿佛是作者带着我们亲自去田野考察,记录下那些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才能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这种对地方细微差别的尊重和呈现,使得整套丛书的知识密度极高,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感觉像是在打开一扇通往不同地理世界的窗户。

评分

当我带着极高的期待开始翻阅这套丛书时,我发现它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展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这绝对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旅游指南或简单的常识普及读物能够比拟的。它似乎真的深入到了每一个地理单元的核心本质去挖掘。例如,在论述一个区域的气候成因时,它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季风影响”这样的结论性描述上,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大气环流的经年变动、复杂地形对水汽输送的阻挡和抬升作用,甚至引用了近几十年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交叉对比分析,这种扎实的研究基础,让内容的说服力大大增强。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叙事过程中非常巧妙地融入了人文地理的视角。它不会孤立地讨论自然地理现象,而是紧密联系当地的农业结构、聚落形态乃至民俗习惯如何被地理环境所塑造。这种“地貌决定生活”的逻辑链条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更宏大和立体的世界观。

评分

好评

评分

评分

好。。。。。。。。。。。。。。。。。。。。。

评分

学习资料值得珍藏

评分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xingxingxjngxingxunfxjgxjngxjngxjj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