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李希贵老师的代表作之一,也可视为作者的“半生自传”。
  作者曾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记述了作者在这一期间的教育历程,及其教育教学和管理思想形成的过程。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以教学、教育、管理三条主线,系统展现了作者探索教育本质规律的过程。既有初为人师的青涩、刚做领导的执拗,也有失败时的反思、成功时的冷静。书中的故事和案例,充满了作者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对教育的热爱与追求,是一部适合所有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阅读的著作。
  李希贵,山东高密人,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并实施了以课内大量阅读为基础的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在实践中构建了治理主体多元、管理结构扁平、课程多样可选择的生长性学校生态系统模型,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初步形成了学生自主生长的学校生态。出版有《学生第二》《面向个体的教育》等专著。先后参与了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起草调研等工作。
教师完全可以道歉
1980 年 12 月,大学毕业的第二天,我来到了坐落在潍河东岸双羊镇的山东省高密县第四中学,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这是一所只有9个教学班的农村高级中学,招收的学生大多是农民子弟,学校在当地以吃苦耐劳声名远扬,“严格、严肃、严谨”的“三严”精神,是学校引以为豪的传统。
报到的时候,正是县里召开高考表彰会议的前夕,四中被指名在会上介绍经验,典型材料还没有写好。校领导一见来了个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二话没说,就把写材料的任务压给了我。这下可难坏了我,不要说总结高考经验,就是让我谈谈教学常规也不见得在行,再加上人生地疏,对情况不熟悉,这经验可怎么总结?可能当时我的脸色挺难看,领导一个劲儿地安慰我说,不要紧,材料的框架县里都给定好了,就是三大块—管理要严格、教育要严肃、教学要严谨,只要把握了这个大路子,就没什么大问题。没有退路,我只好把能够搜罗到的关于四中的文字材料全部搬到我的宿舍,然后仔仔细细地阅读、体会。拼了几天,算是完成了任务。
到县里送材料交差很顺利。据说原因就是“思路对头”,“三严”精神把握得很到位。后来才知道,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教育的过程。我是这所学校恢复高考后分配来的第一名大学生,学校怕我吃不透校情,思想不到位,所以让我写总结材料。这既可以让我了解学校,同时也可以大概了解一下我的情况,起码是文字方面的水平。
这个过程,事实上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是什么?教师应该怎样做?教学又是怎么回事?从那几天的深入阅读中,我得出了第一印象,而这“第一印象”一直作为我教学的底色,深深地影响了我好多年。
可见,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
我开始为自己找一些“道具”,做一些伪装,力图把自己装扮得“厉害”一些。因为好多迹象告诉我,在这样一个校园里,厉害,其实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于是,在教室里、学生宿舍里、运动场上,甚至在学生食堂里,我必须时刻保持着厉害的模样——严肃、冷峻、不苟言笑。
可是,时间长了,我渐渐发现学生并不买账。
一个星期天傍晚,上晚自习了,可班里的团支书和另外几个女生没来上课。团支书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各个方面在班里都堪称楷模,今天竟然也旷课了,是不是叫老师们给宠坏了?我很生气,等在教室门前,想来个守株待兔。果然,不一会儿,几个女生急匆匆地从校门口跑过来。我劈头盖脸就是一阵急风暴雨似的批评,她们几个包括团支书都站在教室门前哭了。
下晚自习了,团支书和一位女生走进我的办公室。她们两个的眼睛还有些红肿,站在办公桌对面,显得特别镇静。原来,她们是为了送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到医院看急诊才迟到的。当她们把病号安顿好,满心快慰地赶回学校时,满以为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没想到老师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
我一下子蒙了。面对两位可爱的学生,我好长时间无言以对。她们两个也把头埋在胸前,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恰当的语言,最后,只好鼓起勇气说:“看来还是老师错了,真是对不起你们了……”
她们像是被蜇了一样,不知所措,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说不出。到最后,团支书说了一句叫我印象深刻的话:“老师,您可不能说对不起,再怎么说,错误也是我们当学生的。”
真奇怪,她们越是这样,我反而越是内疚。我把她们让到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向她们认真地检讨起来,一直到她们那惊奇的眼神变得兴奋,像同行一样和我交流起来。
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才知道她们并不是小孩子。其实,她们有好多想法,甚至不乏真知灼见。那个晚上,我们谈了好多好多,聊到很晚。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学生。原来,教师完全可以道歉,教育完全可以在师生平起平坐的状态下进行,除了“三严”精神之外,道歉还有这么大的威力。
我开始思索,究竟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究竟应当建立在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框架里才是真正高效和有活力的,教师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哪些益处。
2004 年感恩节,我完成了本书最后一章的写作(之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今天,当我坐下来为本书的再次出版写几句话的时候,又恰逢 2016 年的感恩节。看来,这本书注定了和感恩有关。
10 多年前,当我得知自己入围“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写作项目时,内心充溢着复杂的情感,意外、激动、有压力,既有虚荣心的招摇,更有诚惶诚恐的迷茫。在那段时间里,给太多的朋友带去了太多的麻烦,请他们帮我梳理过去、规划未来,由他们帮我打开尘封的记忆、久埋的心结。那是一段写作的经历,更是一段“等一等自己灵魂”的人生旅程。正是那样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才进一步坚定了我再一次回到校园的决心,最终才有了我和老师们、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人生就是如此不可思议,若干个偶然、巧合,铸就了自己的命中注定。
本次出版,我没有续写2005年至今十几年的经历,是因为上次写作的教训。尽管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眼前的事情我们记得更真切,写起来也更顺畅,但是不经内心的沉淀,不经时间的检验,再翔实的细节都不一定具有根本意义上的真实,都不一定会给别人以有意义的启发。每一次写作都是为了读者,而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我越来越坚定地守着这样一个写作底线。
年轻的时候,我很不理解苏格拉底的那句旷世名言——“认识你自己”,他为什么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而且还把认识自己作为人生最难攻克的命题?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到今天我才渐渐明白,这也许是造物主赋予人一生的课题。没有一生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真的是无法解开这道旷世难题。幸好,我在亲爱的朋友们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已经找到了一些解题的工具和方法,我也愿意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心得。
谢谢所有给过我帮助的人。
2016 年 11 月 24 日
在我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层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教育理解的大门。作者以其犀利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下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窒息感”。书中所描绘的场景,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些被剥夺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们,他们被迫在狭窄的框架内学习,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学习动机”的论述所吸引,作者指出,真正的学习源于内在的驱动力,而非外在的强制。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它鼓励我们打破陈规,勇于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去创造一个能够让孩子们真正“呼吸”的教育环境。阅读过程中,我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涌动,它驱使我去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去寻找那些真正能点燃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教育的本质,去为孩子们争取那份宝贵的、自由的成长空间。
评分这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作者以其饱含深情且富有逻辑的笔触,为我揭示了教育领域中那些被掩盖的真相。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陷入沉思,书中的观点与我过往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可能早已被社会约定俗成的模式所框定,而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使命——解放人的天性,激发人的潜能。书中对“标准答案”的质疑,让我看到了统一化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它对孩子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潜在伤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自由”的界定,它并非无序的放纵,而是一种在尊重与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教育工作者的,更是写给所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家长和有识之士。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用最真挚的语言,引领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重新思考我们正在为孩子们构建怎样的未来。它赋予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教育的迷失之处,也更能坚定地走向那片孕育自由灵魂的教育沃土。
评分我至今仍然沉浸在这本书所带来的思辨浪潮中。它并非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相反,它锋利的笔触和深刻的剖析,时常让我感到一阵阵心痛,但也正是这种疼痛,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教育理想的渴望。作者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解构,让我看到了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过度强调分数,忽视个体差异;程式化的教学,扼杀创造力;被动的接受,取代了主动的探索。读到书中对“竞争”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我更是醍醐灌顶,原来我们一直在无意识地将孩子们推入一个零和博弈的泥沼,让他们在幼小的年纪就学会了如何去“打败”别人,而不是如何去“成就”自己。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积极地探索着“如何做”。它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图景,一个尊重个体,鼓励试错,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教育场域。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种不以“标准化”为导向,而是以“个性化”为核心,以“自由”为灵魂的教育。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教育观念被彻底颠覆,同时也充满了力量,想要去实践,去改变。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思考教育本质的震撼之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剥开了教育体制中那些沉闷而僵化的外衣,赤裸裸地展现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被压抑已久的教室,孩子们眼中闪烁着被熄灭的光芒,而这本书,则像一道温暖的阳光,重新点燃了他们的好奇与热情。书中提出的观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对儿童天性最本真的理解,以及对教育目标最深刻的追问。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答案”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鼓励我们去关注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去发掘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的天赋与潜能。书中对“扼杀式教育”的批判,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不禁反思,在我们看似“负责任”的教导背后,是否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们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权利。这本书不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敢于质疑、勇于突破的勇气。它像一位智者,引导我走出教育的迷雾,去寻找那片真正属于孩子们的、可以自由呼吸的教育天空。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释怀的书。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剖析了当下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不自由”现象。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被标准束缚的孩子,他们的天性被压抑,他们的创造力被磨灭,他们的“呼吸”变得困难。书中对“应试教育”的批判,让我感到震撼,它揭示了这种模式如何将教育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竞争,让孩子们在幼小的年纪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批判,它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一种“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虽然具有挑战性,却充满了智慧和人性关怀。它让我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难道不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吗?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成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由”的理解,它不是无所顾忌的放任,而是在引导下的自主选择和探索。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它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自由、更富有个性的教育环境的信念。
评分带着镣铐跳舞的我们,何尝不想自由呼吸。
评分书己收到,是我想要的那种,全好评。
评分不错的书质量也很好
评分正版图书,快递速度很快。满意。内容丰富。
评分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已经习惯了在京东买书。。。
评分如果不是阅读了这本书,永远无法了解我们的教育先导者是怎么做的。
评分校长培训参考读物 对学校管理改革有参考价值
评分当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
评分带着镣铐跳舞的我们,何尝不想自由呼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