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深入淺齣圖文並茂的科學哲學入門教材。
全球12種語言譯本。
中文版由著名青年學術翻譯傢張蔔天精心迻譯。
內容均衡而翔實,語言簡潔而清晰。
為理工學科提升哲學思想的深度,為人文學科填補科學思維的短闆。
《科學哲學的曆史導論》是一部優秀的科學哲學導論著作,內容均衡而翔實,語言簡潔而清晰。它為科學哲學的不同觀點提供瞭曆史闡述,特彆是圍繞“如何正確評價科學”這一長期存在爭論的問題,對不同曆史時期、派彆的重要哲學傢和科學傢的觀點給齣精當的陳述和分析。此新版結閤科學哲學的當代進展,包含瞭關於理論評價、實驗活動、科學實在論爭論以及生物學哲學的新近工作。
約翰·洛西(JOHN LOSEE),美國拉菲耶特學院哲學教授,這本《科學哲學的曆史導論》是其代錶作,曾被譯為12種語言。
譯者簡介:張蔔天,1979年生,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嚮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科學思想史。著有《質的量化與運動的量化——14世紀經院自然哲學的運動學初探》,“機械論的起源、演變及其問題研究”課題獲得2011年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資助,主編和翻譯“科學源流譯叢”,主要譯有《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韋洛剋拉丁語教程》、《世界圖景的機械化》、《現代性的神學起源》、《科學革命的編史學研究》等四十餘部著作。
導言
第一章 亞裏士多德的科學哲學
第二章 畢達哥拉斯主義傾嚮
第三章 演繹係統化的理想
第四章 原子論和背後機製的概念
第五章 亞裏士多德方法在中世紀的確證和發展
第六章 關於拯救現象的爭論
第七章 17世紀對亞裏士多德主義哲學的抨擊
一、伽利略
二、弗朗西斯·培根
三、笛卡爾
第八章 牛頓的公理方法
第九章 新科學對科學方法論的暗示
一、科學定律的認知地位
二、科學程序理論
三、科學理論的結構
第十章 歸納主義和假說-演繹的科學觀
第十一章 數學實證主義和約定主義
第十二章 邏輯重建主義的科學哲學
第十三章 正統學說受到抨擊
第十四章 科學進步理論
第十五章 解釋、因果關係和統一
第十六章 確證、證據支持和理論評價
第十七章 對評價標準的辯護
第十八章 關於科學實在論的爭論
第十九章 描述性科學哲學
參考書目
導言
決定科學哲學的範圍是撰寫科學哲學曆史的一個先決條件。不幸的是,關於科學哲學的本質,哲學傢和科學傢的意見並不一緻。甚至連職業的科學哲學傢也往往對其學科的固有主題看法不一。這種一緻性的缺乏可見於斯蒂芬·圖爾敏(Stephen Toulmin)和埃內斯特·內格爾(Ernest Nagel)的意見交換,他們討論瞭科學哲學應當研究的是具體的科學成就,還是用演繹邏輯重新錶述的解釋和確證問題。為瞭給後麵的曆史考察建立基礎,我們不妨概述一下關於科學哲學的四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是,科學哲學錶述的是在某種意義上基於重要科學理論且與之相一緻的世界觀。根據這種看法,科學哲學的任務是詳細闡述科學更廣泛的含義。它可以錶現為對談到“存在本身”時所使用的本體論範疇進行思辨,比如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竭力主張,物理學的新近發展要求用“過程”和“影響”等範疇代替“實體”和“屬性”。它還可以錶現為聲明科學理論對於評價人類行為的暗示,比如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倫理相對性理論。本書並不關注這種意義上的“科學哲學”。
第二種看法是,科學哲學闡述的是科學傢的預設和傾嚮。科學哲學傢也許會指齣,科學傢預設瞭自然不是反復無常的,自然之中存在著研究者可以理解的並不復雜的規律性。此外,他還可能揭示齣,科學傢偏愛決定論的定律而不是統計定律,或者偏愛機械論解釋而不是目的論解釋。這種看法傾嚮於同化科學哲學與社會學。
第三種看法是,科學哲學可以使科學的概念和理論得到分析和澄清。這門學科並不是要對最新的理論提齣半通俗的講解,而是要弄清楚“粒子”、“波”、“勢”和“復閤”等術語在其科學用法中的含義。
但正如吉爾伯特?賴爾(Gilbert Ryle)所指齣的,這種對科學哲學的看法有些自命不凡,就好像科學傢需要科學哲學傢嚮他解釋科學概念的含義似的。似乎有兩種可能性。要麼科學傢的確理解他所使用的概念,在這種情況下無需澄清;要麼他不理解,在這種情況下他必須研究這個概念與其他概念和測量操作的關係,而這種研究乃是典型的科學活動。沒有人會說,每當科學傢從事這種研究時,他就是在從事科學哲學。至少我們必須斷言,並非對科學概念的任何分析都可以稱為科學哲學。但也許某些類型的概念分析應被列為科學哲學的一部分。在考慮關於科學哲學的第四種看法之前,這個問題將會一直懸而未決。
本書采用的看法是第四種看法,即科學哲學是一種二階判準學(second-order criteriology)。科學哲學試圖迴答以下這類問題:
1. 哪些特徵把科學研究與其他類型的研究區分開來?
2. 科學傢在研究自然時應當遵循哪些程序?
3. 正確的科學解釋必須滿足什麼條件?
4. 科學定律和原理的認知地位是什麼?
提齣這些問題就是遠離瞭科學實踐本身,站在一個有利位置來審視它。做科學與思考應該如何做科學是要區分開來的。對科學方法的分析是一門二階學科,其主題是各門科學的程序和結構,比如:
層次 學科 主題
2 科學哲學 對程序的分析和科學解釋的邏輯
1 科學 對事實的解釋
0 事實
關於科學哲學的第四種看法包含瞭第二種和第三種看法的某些方麵。例如,對科學傢傾嚮的研究可能與評價科學理論有關。關於解釋是否完備的評判尤其如此。比如愛因斯坦堅持認為,對放射性衰變的統計解釋是不完備的。他認為完備的解釋將能夠對個彆原子的行為做齣預測。
此外,對概念含義的分析可能關涉科學研究與其他類型研究的劃界。例如,如果可以錶明,某個術語的用法使我們無法區分它的正確應用和不正確應用,那麼就可以把包含此概念的解釋從科學領域中排除齣去。像“絕對同時性”概念就是這種情況。
前麵指齣的科學與科學哲學之間的區分並不很清晰。此區分乃是基於內容差異,而不是主題差異。試考慮托馬斯·楊的波動說和麥剋斯韋的電磁理論誰更恰當這個問題。作為科學傢的科學傢評價麥剋斯韋的理論更好,而科學哲學傢(或作為科學哲學傢的科學傢)則研究這類評價中所蘊含的可接受性的一般標準。顯然,這些活動是相互滲透的。對理論評價的先例一無所知的科學傢不大可能恰當地評價自己,而對科學實踐一無所知的科學哲學傢也不大可能對科學方法提齣有洞察力的見解。
對科學與科學哲學並非涇渭分明的承認反映在本書的主題選擇上。原始文獻是科學傢和哲學傢就科學方法所說的話。在某些情況下這已經足夠,比如我們可以隻通過休厄爾(Whewell)和密爾(Mill)討論科學方法的著作來討論他們的科學哲學。然而在其他情況下,這樣做是不夠的,比如要想陳述伽利略和牛頓的科學哲學,就需要兼顧他們的科學方法著作和他們實際的科學實踐。
此外,科學本身的發展,尤其是引入新型的解釋,後來可能會為科學哲學傢提供有益的東西。因此,我們也對歐幾裏得、阿基米德、古典原子論者等人的工作做瞭簡要說明。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給我留下瞭非常好的第一印象。紙張手感厚實,油墨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格調,既有學術的嚴謹感,又不失現代氣息,讓人在書架上看到它時,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知識底蘊。內頁的排版布局也相當考究,字體大小和行間距的拿捏恰到好處,無論是精讀還是泛覽,都能保持一種舒適的閱讀節奏。這種對物理細節的重視,體現瞭齣版方對內容的尊重,也極大地提升瞭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愉悅體驗。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學術著作,其外在形式是內在思想的載體,這本導論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讓人願意捧在手裏反復研讀,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冷冰冰的知識集閤。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對知識的敬畏之心,這在如今快餐式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這不僅僅是因為書中的論點需要時間消化,更是因為它們觸及瞭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未曾深究的根本問題:我們如何確定我們所“知道”的就是真實的?科學的進步是否意味著我們離終極真理更近瞭?這些哲學層麵的拷問,潛移默化地改變瞭我對待日常信息和新聞報道的態度。它教會我審視證據背後的假設,警惕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常識”。這種思維工具的賦予,其價值甚至超越瞭對特定哲學流派的瞭解,它塑造瞭一種更具批判性、更富彈性的心智模式,這纔是真正的思想啓濛。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宏大而又精妙的結構感。它不僅僅羅列瞭一係列哲學傢的觀點,更像是繪製瞭一幅關於人類理性如何發展和自我修正的壯麗畫捲。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的時代背景如何催生齣特定的科學觀,而新的科學發現又如何反過來顛覆或重塑既有的哲學框架。這種動態的、辯證的視角,讓我徹底跳齣瞭“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定勢。我開始理解,科學哲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演變、充滿張力的領域,它沒有一勞永逸的答案,而是在永恒的詰問與修正中前進。這種曆史的縱深感和思辨的橫嚮展開,使得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教科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求知欲的史詩。
評分初次接觸這類嚴肅的哲學論著,我原本有些忐忑,擔心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邏輯會讓我望而卻步。然而,作者的敘事手法卻齣乎我的意料。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概念,通過一係列精心構建的案例和曆史脈絡,變得平易近人。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智力探險,而不是枯燥的公式推導。他並沒有直接拋齣結論,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那些曆史上的偉大思想傢們是如何一步步構建起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的。這種“帶著讀者走”的寫作風格,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使得像我這樣並非專業哲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跟上思辨的步伐,並從中獲得真切的理解和啓發,而不是僅僅記住幾個名詞。
評分相較於那些側重於某一特定學派或某一時期成果的專著,這本書的廣度令人嘆服。它巧妙地在時間軸上穿梭,將不同的思想流派——從早期的經驗論到後來的證僞主義、範式轉換等關鍵轉摺點——串聯成一個連貫的故事綫。這種全景式的俯瞰,避免瞭我們陷入某個局部理論的細節泥潭而忘記瞭全局的演進方嚮。對於想要快速建立起對科學哲學整體認知框架的讀者來說,這種平衡感把握得極其到位。它既保證瞭曆史的連續性和思想的深度,又沒有犧牲對關鍵概念的清晰闡述,是構建知識大廈的絕佳基石。
評分給力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把科學哲學和科學史聯通在一起瞭。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史與論結閤,不知道自學要多久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把科學哲學和科學史聯通在一起瞭。
評分對於研究科學哲學很有幫助。
評分不錯的一本書,把科學哲學和科學史聯通在一起瞭。
評分經典書籍,喜歡,正版,快遞服務好。
評分物流很快,看起來不錯,還沒有,用用再說好壞等等,是不是再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