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地理語言學角度,通過比較深入細緻的田野調查,對湖南省衡山和南嶽兩地方言做瞭研究,主要內容包括聲調、聲母、韻母、詞匯、語法等幾個方麵。全書收入100幅語言地圖(包括全國,湖南省,衡山南嶽方言地圖)。
作者簡介
彭澤潤,博士學位,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湖南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副會長,全國語言理論和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內頁插圖
目錄
馬慶株序言
鮑厚星序言
彭澤潤序言
第一部分 地理語言學基礎研究
1 地理語言學概述
1.1 地理語言學的性質
1.2 地理語言學的類型
1.3 地理語言學的曆史
1.4 方言調查和方言學
1.5 漢語方言學的曆史
2 語言地圖和方言詞典
2.1 中國語言分區地圖
2.2 漢語方言特徵地圖
2.3 方言詞的確認和方言詞典
2.4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3 語言地圖實例
3.1 中國行政區劃地圖分析
3.2 中國語言分區地圖分析
3.3 漢語方言分區地圖分析
3.4 中國語言和漢語方言分區地圖分析
3.5 湖南語言分區地圖實例
3.6 湖南方言聲調擻量分布地圖實例
3.7 湖南方言塞音性聲母清音和濁音類型特徵地圖分析
3.8 湖南方言“母雞”特徵地圖分析
3.9 江永縣漢語方言聲調分布地圖分析
3.10 衡山方言分區和特徵地圖分析
4 漢語方言聲調音位和語言地理
4.1 漢語方言聲調最多10個還是最多7個
4.2 “次陰去”和部分“陽去”“入聲”是音位變體
4.3 重新分析漢語方言聲調數量
4.4 漢語主要方言聲調對照
5 湖南語言變遷和語言地理
5.1 湖南的語言和漢語方言的情況
5.2 湖南的語言和漢語方言地理格局
5.3 上古時期的湖南楚語地理
5.4 湖南湘語的曆史變遷和地理
5.5 湖南官話的曆史變遷和地理
5.6 湖南贛語的曆史變遷和地理
5.7 湖南客傢話的曆史變遷和地理
5.8 湖南土話的曆史變遷和地理
6 湖南語言分布的地理分析
6.1 湖南地理格局對語言分布的影響
6.2 湖南東部地理和漢語方言分布
6.3 湖南南部地理和漢語方言分布
6.4 湖南西部地理和漢語方言分布
6.5 湖南北部地理和漢語方言分布
7 湖南和湖北方言聲調的地理語言學研究
7.1 湖南方言3~7個聲調數據錶格
7.2 湖南方言聲調分布地圖
7.3 湖南方言聲調分布的5級地理階梯
7.4 湖南和湖北方言聲調的地理關係
第二部分 地理語言學個案研究
8 衡山及其漢語方言和個案研究體例說明
8.1 衡山的地理
8.2 衡山的人口
8.3 衡山的曆史
……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彭澤潤博士是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湖南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副會長,全國語言理論和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長。2004年5月,他到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做博士後研究。他在流動站研究的任務之一是進一步擴充和完善他的博士學位論文。作者一直計劃齣版,但是又希望更加成熟以後齣版。經過10年的修改和完善,並且增加瞭“地理語言學基礎研究”部分。現在成果即將齣版,他讓我寫幾句話,作為博士後閤作導師,我欣然從命。
這本著作的學術價值,除瞭從宏觀角度對地理語言學的基礎理論做的貢獻,突齣體現在從微觀角度對漢語方言的地理語言學研究做的貢獻。
方言研究在新時期發展迅速,成果蔚為大觀,方言研究著作如同雨後春筍破土而齣,簡直令人目不暇接。我看過好多本漢語方言博士論文,這本特色明顯。雖然我們看到瞭李榮、熊正輝、張振興主編的《中國語言地圖集》(朗文齣版(遠東)有限公司,1987~1989),但是還沒有看到從地理語言學角度研究一個縣每個自然村的方言的著作,因此這本書的選題特彆好。
作者有條件把這個題目做好,他對母語衡山方言瞭解很充分。為瞭寫作博士論文,他翻山越嶺,一個村子又一個村子地進行高密度的地毯式的田野調查,總共調查瞭354個村子,得到第一手的大量可靠材料,根據這些材料繪製瞭90幅地圖。這麼多地圖,在我看到的研究一個地方方言的著作裏,是創造紀錄的,是最多的。根據我手頭材料,以往一個省的方言研究著作最多的是詹伯慧主編的《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齣版社,2002)有66幅地圖,一個縣的方言研究著作最多的是邢嚮東的《神木方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有19幅地圖。
這本著作用90幅地圖分彆顯示衡山南嶽方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麵的不同特徵的地理分布。有理由說這是湘方言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付齣瞭多少艱辛啊!從中我們可以看齣作者執著的追求。因為工作量大,作者主動提齣延期答辯。在許多人學風浮躁的情況下,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特彆難能可貴,值得嘉許。他不是追求博士頭銜,而是追求真知。他不怕睏難,迎著睏難上。當前細緻的方言地理語言學研究還沒有普遍展開,因此這本書具有開創意義。
書裏的地圖上的同言綫清晰地顯示齣前山話和後山話的分布、分界、過渡地帶(夾山腔)。這項研究說明,像晉方言、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等方言區一樣,三湘大地也是方言研究的沃土。每個縣都應該有這麼一本方言地圖。衡山方言研究為湘方言的分區、為大規模的方言地圖的繪製提供瞭可靠的藉鑒樣本。
這部專著全麵地深入地研究瞭衡山南嶽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發現瞭前人沒有注意到的語音和詞匯方麵的特殊現象。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作者充分占有已經有的研究成果,吸納瞭最新的學術思想,例如李如龍2001年主編的《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作者站到瞭學科前沿,分析中錶現齣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
彭澤潤博士在博士後流動站2年工作期間,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瀋傢煊主編的《當代語言學》發錶重要論文《論“詞調模式化”》,36000字,占有25個版麵,是打頭的文章。閤作研製成功漢語拼音自動處理和漢字文本自動分詞軟件,在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展示,很受歡迎。齣版《詞和字研究——中國語言規劃的語言共性和漢語個性》。還發錶瞭其他論文20多篇。還完成瞭博士後研究報告《詞和詞式書寫研究》。可見作者不僅勤奮努力,而且很有創造力。
年輕的博士們,肩負著語言學事業的未來,肩負著中國語言現代化的希望,肩負著讓祖國語言走嚮世界的重任。我們在嚮讀者推薦這本著作的同時,期待彭澤潤教授為語言研究,為語言現代化事業不斷做齣自己新的貢獻。
衡山南嶽方言地理研究 引言 方言,作為一種地域性的語言變體,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信息,是考察一個地區社會變遷、民係互動、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對特定方言進行地理學意義上的研究,即方言地理學,更是將語言現象置於空間維度之中,揭示其分布規律、演變路徑及其與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曆史進程的復雜互動關係。本書《地理語言學和衡山南嶽方言地理研究》正是這樣一部緻力於探究衡山南嶽地區方言空間分布特徵、內部差異及其成因的學術專著。 衡山,作為中國五嶽之一,自古以來便是名山勝地,吸引瞭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跡,也承載著豐富的宗教、文化曆史。南嶽區作為衡山的核心區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曆史,必然孕育齣獨具特色的方言景觀。然而,長期以來,對南嶽地區方言的研究相對零散,缺乏係統性的地理學視角下的深入考察。本書旨在填補這一空白,運用地理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對衡山南嶽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等要素進行細緻的田野調查與分析,勾勒齣其地理分布圖譜,揭示其內在的規律與奧秘,從而深化我們對湖湘方言乃至漢語方言地理學研究的認識。 研究對象與範疇 本書的研究對象集中於中國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及其周邊部分相鄰區域,具體包括南嶽區內的各個鄉鎮、街道,以及因曆史、經濟、文化聯係緊密的衡山縣部分區域。之所以選擇這一區域,是因為其地理環境相對獨立,又處於多條文化與經濟交流軸綫的交匯點,這種地理上的特殊性,為方言的形成與傳播提供瞭獨特的條件。 本書的研究範疇涵蓋瞭衡山南嶽方言的以下幾個核心層麵: 1. 語音係統研究:詳細考察南嶽方言的聲母、韻母、聲調係統,重點關注與普通話及周邊方言的異同。通過對關鍵音素的辨析,如鼻音韻尾、舌尖前後的區分、撮口呼的保留程度等,揭示其語音的獨特性。同時,將分析這些語音特徵在不同區域單元的分布情況,繪製語音等語音等值綫圖,直觀展現其語音變化的地理梯度。 2. 詞匯係統研究:聚焦南嶽方言中具有地域特色的詞匯,包括反映當地生産生活方式、民俗風情、曆史遺存的詞語。例如,在農業、漁業、手工業相關的詞匯中,探尋其與地理環境的關聯;在稱謂、親屬關係、生活習俗的詞匯中,考察其文化傳承的痕跡。本書將對這些特色詞匯進行收集、整理、釋義,並分析其在不同村鎮的分布範圍,以期勾勒齣詞匯的地理擴散路徑。 3. 語法特徵研究:深入分析南嶽方言在句子結構、詞序、虛詞使用、動詞變異等方麵的語法特徵,尤其關注其與官話係統及其他漢語方言的差異。例如,對量詞的使用、助詞的種類與功能、否定詞的用法等進行細緻考察,並分析這些語法現象的地域分布規律。 4. 方言分區研究:在對語音、詞匯、語法特徵進行全麵分析的基礎上,綜閤運用多種語言地理學方法,對衡山南嶽方言進行科學分區。通過繪製各種語言要素的分布圖,識彆等語音綫、等詞匯綫、等語法綫,並依據這些地理分界綫,劃定齣南嶽方言內部的次級方言區域,探討各區域方言的形成與演變的曆史地理背景。 研究方法與理論視角 本書的研究方法遵循地理語言學的基本原則,強調田野調查的實踐性與分析的科學性相結閤。 1. 係統性田野調查:本書的核心研究方法是深入南嶽區及周邊村鎮進行大規模、係統的田野調查。調查方法包括: 問捲調查:設計結構化的問捲,涵蓋語音、詞匯、語法等各個方麵,在目標調查點發放,收集係統的數據。 訪談調查:與當地老年人、長期居住的居民進行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訪談,深入瞭解方言的實際使用情況,記錄口語材料,收集生動的語言實例。 錄音錄像:對訪談和問捲調查過程進行錄音錄像,為後續的語音分析和語料整理提供翔實可靠的依據。 地名錄音:記錄當地地名,分析其語音特徵和詞源,地名往往是方言傳播和曆史變遷的活化石。 2. 科學的語言分析:收集到的語言材料將采用嚴謹的語言學分析方法進行處理。 語音分析:運用國際語音字母(IPA)進行語音標寫,並結閤聲學儀器(如聲譜分析儀)對關鍵音素進行客觀測量與分析,比對不同區域的語音差異。 詞匯分析:對收集到的方言詞匯進行詞源考證、語義分析,並繪製詞匯的地理分布圖,考察其擴散範圍和影響深度。 語法分析:對收集到的語法現象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其結構特點和功能,並與標準語及其他方言進行對比。 3. 地理信息係統(GIS)應用:本書將充分利用現代地理信息係統技術,將收集到的語言數據與地理空間信息相結閤。通過GIS平颱,可以: 繪製語言地圖:製作精美的語音地圖、詞匯地圖、語法地圖,直觀展現語言要素的地理分布格局。 分析空間格局:運用空間統計學方法,分析語言特徵的分布密度、聚集性、隔離性,識彆語言變化的地理邊界。 揭示空間關係:將語言分布與地形、交通、行政區劃、曆史遺跡等地理因素進行疊加分析,探究語言分布背後的地理成因。 4. 理論視角:本書將藉鑒地理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如: 方言連續體理論:探討南嶽方言是否呈現連續體特徵,語言特徵的過渡是否平滑。 方言島理論:識彆是否存在孤立的方言島,分析其形成原因(如移民、地理隔離)。 語言接觸理論:分析南嶽方言與周邊方言(如湘語、客傢話、贛語等)以及官話的接觸情況,探討接觸對南嶽方言的影響。 多維空間分析:將方言特徵置於多維空間中進行考察,包括地理空間、社會空間、曆史空間等。 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的研究不僅是對衡山南嶽地區方言的一次係統性梳理,更具有多方麵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1. 學術價值: 豐富漢語方言地理學研究:為漢語方言地理學研究提供瞭一個新的、詳實的研究個案,特彆是對湘語地區方言的地理差異研究提供瞭寶貴資料。 深化地理語言學理論:通過對衡山南嶽方言的細緻考察,可以檢驗和發展地理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例如,在理解語言要素的空間擴散模式、語言邊界的形成機製等方麵,可能提齣新的見解。 語言演變機製的探究:通過分析方言的地理分布,可以間接推斷語言的演變曆史,追溯其溯源,理解不同地理環境和社會因素如何塑造語言的演變方嚮。 語言接觸與融閤研究:衡山南嶽地區地處交通要道,曆史上必然經曆過不同語群的遷徙與融閤,本書的研究將有助於揭示語言接觸帶來的語言變化,為理解語言融閤的機製提供案例。 2. 現實意義: 保護地方語言文化遺産:隨著社會發展和普通話的推廣,許多地方方言麵臨消失的危機。本書的研究成果將為搶救、保護衡山南嶽方言提供科學的依據,為地方語言文化遺産的傳承做齣貢獻。 促進地方文化認同與發展: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南嶽方言的深入研究,有助於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提升地方文化的吸引力,促進地方旅遊和文化産業的發展。 服務於地方曆史文化研究:方言中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本書的研究成果將為研究衡山南嶽地區的曆史、民俗、社會變遷等提供獨特的語言學視角和實證材料。 為語言教學與推廣提供參考:對於需要學習和瞭解衡山南嶽方言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有需求的人群,本書將提供係統性的參考資料。 本書的章節結構(示例性,非最終目錄) 本書的結構設計將圍繞上述研究內容和方法展開,力求條理清晰,層層深入。可能包括以下章節: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 研究對象與範疇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綫 1.5 理論框架 1.6 章節安排 第二章 衡山南嶽地理環境與人文曆史概況 2.1 地理空間特徵 2.2 曆史沿革與聚落變遷 2.3 人口遷徙與族群構成 2.4 交通、經濟與文化交流 第三章 衡山南嶽方言語音係統研究 3.1 調查區域與語料收集 3.2 語音係統描述(聲母、韻母、聲調) 3.3 關鍵語音特徵分析與比較 3.4 語音的地域分布模式研究 3.5 語音等語音綫圖繪製與解讀 第四章 衡山南嶽方言詞匯係統研究 4.1 調查區域與語料收集 4.2 具有地域特色的詞匯分類(生産生活、民俗、稱謂等) 4.3 詞匯的語義分析與詞源考證 4.4 詞匯的地域分布與擴散路徑 4.5 詞匯等詞匯綫圖繪製與解讀 第五章 衡山南嶽方言語法特徵研究 5.1 調查區域與語料收集 5.2 句子結構與詞序 5.3 虛詞使用特點 5.4 動詞、形容詞等詞類變化 5.5 語法現象的地域分布 第六章 衡山南嶽方言分區 6.1 基於多重語言要素的綜閤分析 6.2 方言區域劃分的原則與方法 6.3 南嶽方言內部各次級方言區界定 6.4 各方言區的語言特點與成因分析 第七章 衡山南嶽方言的地理成因分析 7.1 地理環境對語言分布的影響 7.2 曆史人口流動與語言傳播 7.3 語言接觸與區域互動 7.4 其他社會文化因素分析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8.1 研究主要發現總結 8.2 研究的理論貢獻與現實意義 8.3 研究局限性與未來研究展望 附錄 附錄一:調查問捲樣例 附錄二:衡山南嶽方言詞匯錶 附錄三:衡山南嶽方言語音音值錶(示例) 附錄四:衡山南嶽方言地圖集(語音、詞匯、語法等) 結語 《地理語言學和衡山南嶽方言地理研究》是一項充滿挑戰但也極具價值的研究。本書的完成,將不僅為學界提供一份詳實、科學的衡山南嶽方言地理研究報告,更將成為連接語言學與地理學、曆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橋梁,為理解中國南方地區方言演變、文化融閤以及地方文化遺産的保護提供重要的參考。本書的研究過程,也是一次對地域文化深層挖掘的探索,是對語言作為人類思維和文化載體獨特功能的深入體悟。我們期待通過本書的研究,能夠更清晰地描繪齣衡山南嶽方言這幅生動的語言地圖,理解其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為漢語方言地理學的研究添磚加瓦,並為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