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史學文庫:明清兩湖地區鄉村社會史論

珞珈史學文庫:明清兩湖地區鄉村社會史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國安 著
圖書標籤:
  • 明清史
  • 兩湖地區
  • 鄉村社會
  • 地方史
  • 社會史
  • 曆史學
  • 珞珈史學文庫
  • 明史
  • 清史
  • 湖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71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5306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珞珈史學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者,明清兩湖地區研究者,明清鄉村問題關注者,社會史研究者
  

  《珞珈史學文庫:明清兩湖地區鄉村社會史論》主要集中於論述明清時期地處長江中遊地區的湖北、湖南的基層社會,尤其是鄉村社會史研究。


  

內容簡介

  

  《珞珈史學文庫:明清兩湖地區鄉村社會史論》是作者的論文閤集。本集所收錄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本人此前的學術曆程,內容主要涉及明清時期兩湖地區鄉村社會的土地、稅收與賦役製度;保甲、團練與社會控製體係;水利糾紛與用水秩序;移民、生計與宗族管理等方麵。背後的學術理路在於,從國傢權力與民間社會互動的視野齣發,在自上而下探討官府對於鄉村社會的控製與治理的同時,也從下而上,揭示鄉村社會的自我管理與民間秩序的自我構建。

  “珞珈史學文庫”是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的結集。第一批推齣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後將根據情況,陸續推齣新的集子。


  

作者簡介

  楊國安,曆史學博士,現為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經濟史、中國農業史、鄉村社會史。


目錄

冊書與明清以來兩湖鄉村基層賦稅徵收 ...... 1

清康熙年間兩湖地區的土地清丈與地籍編纂 ...... 21

主客之間:明代兩湖地區土著與流寓的矛盾與衝突 ...... 55

社會動蕩與清代湖北鄉村中的寨堡 ...... 71

社會動蕩與清代兩湖地方士紳階層

——以鹹同年間團練為中心的考察 ...... 90

“從賊”與“反賊”:變亂格局下地方紳民的反應及其關係網絡

——以鹹豐年間太平軍挺進兩湖之際為中心的考察...... 111

從團練到保甲局

——晚清兩湖地方秩序的解體、重建與基層行政製度演變初探 ...... 133

江湖盜、水保甲與明清兩湖水上社會控製 ...... 178

救生船局與清代兩湖水上救生事業 ...... 217

控製與自治之間:國傢與社會互動視野下的明清鄉村治理 ...... 238

塘堰與灌溉:明清時期鄂南鄉村的水利組織與民間秩序

——以崇陽縣《華陂堰簿》為中心的考察 ...... 245

樊口閘壩之爭: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紛爭與地方秩序 ...... 278

國傢、堤防與社會:明清兩湖水利事業中的國傢介入與區域協作

——以四邑公堤為中心的考察...... 300

空間與秩序:明清以來鄂東南地區的村落、祠堂與傢族社會 ...... 327

族譜所見清末民初地方“宗族自治”踐行的一個實例

——以民國黃陂《周氏宗譜》為中心的考察 ...... 374

長江中遊鄉村社會權力結構其變遷(1368—1911) ...... 405

後 記 ...... 477


前言/序言

  總 序

  “珞珈史學文庫”是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的結集。第一批推齣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後將根據情況,陸續推齣新的集子。

  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曆史。早在1913 年,武漢大學的前身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就設置曆史地理部。1930 年武漢大學組建史學係,1953 年改名曆史學係,2003 年組建曆史學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學者,如李漢俊、李劍農、雷海宗、羅傢倫、錢穆、吳其昌、徐中舒、陳祖源、周譜衝、郭斌佳、楊人楩、梁園東、方壯猷、譚戒甫、唐長孺、吳於廑、吳廷璆、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這裏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在推動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和中國現代史學發展、繁榮的同時,在武漢大學和中國史學史上也留下瞭嘉名。其中,唐長孺、吳於廑兩位大師貢獻最為卓殊。

  改革開放30 年間,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建設成效顯著。1981 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得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 年,曆史地理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 年,中國古代史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1995 年,曆史係被批準為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7 年,獲得曆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建立曆史學博士後流動站。2001 年,中國古代史再次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2007 年,中國古代史第三次被評為國傢重點學科,世界史新增為國傢重點學科。2008 年,曆史學一級學科入選湖北省重點學科。2001 年,以中國古代史為核心的國傢“211 工程”二期建設項目“中國文明進程與世界曆史整體發展”啓動。2008 年,分彆以中國古代史與世界史為中心的“211 工程”三期建設項目“新資料整理與中國古代文明進程研究”與“世界曆史整體發展中的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研究”啓動。目前,曆史學院設有曆史學、世界曆史、考古學三個本科專業;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曆史地理學、曆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中國文化史、中國經濟史、國際關係與中外關係史和地區國彆史等12 個二級學科。在研究機構方麵,設有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曆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經濟與社會史研究所、15—18 世紀世界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後世界研究所,以及簡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在前一輩學者奠定的基礎上,經過後繼者的持續努力,逐步形成瞭嚴謹的學風和優良的教風,確立瞭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相結閤,斷代史與專門史、地區史與國彆史相結閤,傳世文獻與齣土資料

  並重的學術特色,成為武漢大學在海內外學界具有重要影響的學科之一。

  曆史學院的老師,在辛勤教書育人的同時,也為科學研究傾注瞭大量心血,在各自從事的方嚮或領域,推陳齣新,開拓前行,撰寫瞭一大批有價值的專著和論文。學院決定編撰教師個人的學術文集,是希望各位老師把自己散見於海內外各種齣版物上的代錶性論文加以整閤。這樣,通過一種文集,可以約略體現教師本人的研究曆程和領域;而於整體方麵,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武漢大學曆史學的學科格局和學術風格。

  每本文集的選篇和修訂,由作者各自負責。學院教授委員會對入選文集進行遴選,並提齣一些指導性的建議。

  “珞珈史學文庫”的齣版,得到瞭國傢“211 工程”三期建設項目的支持,得到瞭武漢大學“基礎學科振興行動計劃”的支持,得到瞭商務印書館各位領導和相關編輯先生的支持。在此緻以誠摯的謝意。

  2010年2月

  後 記

  歲月如梭,從本人1999 年在《中國農史》發錶第一篇習作迄今已有15 年,在武漢大學執教也將近12 年瞭。茲受惠於國傢“211 工程”項目的資助,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決定將本院各位教授的個人學術論文結集齣版,形成“珞珈史學文庫”,拙作亦忝列其間,於是翻檢此前發錶的一些論文編成本集。因此前研究主要集中於明清時期地處長江中遊地區的湖北、湖南的基層社會,尤其是鄉村社會史研究,故名之曰《明清兩湖地區鄉村社會史論》。

  對於鄉村問題的關注,大概肇始於碩士階段就讀於中國農史研究的重鎮—中國農業科學院暨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産研究室,當時主要關注農業經濟史,對明清山區開發進行過初步的研究。進入武漢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開始轉入鄉村社會史研究,主要圍繞鄉村基層組織,多維度探討國傢與基層社會的互動關係。博士畢業工作之後,因緣際會,參加瞭由香港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共同舉辦的第一屆“曆史人類學高級研修班”,以此為契機,開始走嚮田野,展開田野考察活動,在搜集民間文獻的同時,也不斷加深對兩湖鄉村社會的認識。

  本集所收錄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本人此前的學術曆程,內容主要涉及明清時期兩湖地區鄉村社會的土地、稅收與賦役製度;保甲、團練與社會控製體係;水利糾紛與用水秩序;移民、生計與宗族管理等方麵。背後的學術理路在於,從國傢權力與民間社會互動的視野齣發,在自上而下探討官府對於鄉村社會的控製與治理的同時,也從下而上,揭示鄉村社會的自我管理與民間秩序的自我構建。以上論文在編輯整理之際,按照“珞珈史學文庫”體例要求,進行瞭統一

  的編排。有些論文在發錶之時,受限於篇幅、體例等所作的個彆調整和刪減,此次亦部分恢復原本。

  在此不得不說的是,近十年田野考察所搜羅的各類民間文獻,所感受的地方性知識,目前還未能充分體現在已有的成果之中。如何靜下心來,去“解讀”越來越多的民間文獻,尋找零星的文獻背後的邏輯體係,進而洞曉明清兩湖區域社會的曆史發展脈絡,依然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但我會盡自己的一份力,紮根於地,勉力前行。

  一部論文的閤輯,相當於一次迴顧和總結。對我而言,審視自己的過去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一則因為自己的愚鈍和疏懶,成果寥寥無幾,而且多半芻蕘之論,艷羨他人碩果纍纍之時,自己唯有羞愧難當;二則人生四十,年屆不惑,同輩學人儼然已登堂入室,滿腹經綸,自己卻於史學疑惑重重,久久踟躕,不得其門而入。現在不揣淺陋,將舊作結集齣版,內心實在是惴惴不安。倘若讀者覺得有一二可采之處,自己就非常開心瞭。此文集僅僅是本人學術生涯的一個頓號,以後當努力寫齣更好的作品來迴報學界前輩和同仁對我的關愛。

  是為記!

  楊國安

  2014 年8 月於武漢大學珞桂小區寓所


荊楚風韻,歲月迴響:兩湖地區明清鄉村社會的生動畫捲 本書並非直接探討《珞珈史學文庫:明清兩湖地區鄉村社會史論》這部專著的內容,而是旨在勾勒齣明清時期兩湖(今湖北、湖南)地區廣袤鄉村社會所蘊含的豐富圖景與深刻變革。通過史料的細緻爬梳與多元視角的解讀,我們將共同探尋這一時期荊楚大地上普通民眾的生活軌跡、宗族力量的演變、經濟模式的調整以及禮俗觀念的流轉,力圖呈現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明清兩湖鄉村世界。 一、 煙火人間:基層社會的生存與生活 明清時期的兩湖地區,是全國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腹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無數的村落如同星辰點綴,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息繁衍。本書的敘述將從最基本的鄉村居民入手,描繪他們的衣食住行。在衣著上,雖然受地域氣候影響,但總體上延續瞭中原地區的服飾傳統,並根據不同階層和場閤有所區彆。農閑時節,粗布麻衣是主流,而逢年過節或士紳階層,則可能綾羅綢緞。在飲食方麵,稻榖是兩湖地區的主食,同時,玉米、薯類等經濟作物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瞭民眾的餐桌。魚米之鄉的特色,使得水産成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鄉村的居住環境,也呈現齣因地製宜的特點。依山傍水的村落,房屋結構多就地取材,以泥土、木材為主,形成錯落有緻的格局。院落、圍牆,既是生活空間,也象徵著傢庭的穩定與私密。節日慶典,是鄉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亮點。春節的祭祖、舞龍舞獅,端午的龍舟競渡,中鞦的賞月團圓,清明的掃墓祭祖,這些習俗不僅是娛樂,更是維係宗族情感、傳承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本書將嘗試重現這些節日的熱鬧場景,以及滲透在其中的民間信仰與道德教化。 疾病與災害,是籠罩在鄉村生活上空的陰影。洪水、乾旱、瘟疫等自然災害,以及人痘接種的初步嘗試,醫療條件的簡陋,都構成瞭鄉村居民生存的嚴峻考驗。盡管如此,鄉鄰之間的互助,以及民間藥材的運用,也展現瞭基層社會的韌性與自救能力。 二、 宗族羅網:權力、秩序與認同的構建 在明清兩湖地區的鄉村社會中,宗族無疑是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的社會組織。本書將深入剖析宗族在這一時期的運作機製。血緣紐帶是宗族的基礎,而祠堂、傢譜、族規傢法,則是宗族凝聚力的實體象徵。祠堂不僅是祭祀祖先的場所,更是族人議事、調解糾紛、維係秩序的核心空間。傢譜的編纂,是對傢族曆史的追溯與榮耀的傳承,也為族人提供瞭身份認同的依據。族規傢法,則以道德約束和懲罰機製,規範著族人的行為,維護著宗族的整體利益。 宗族權力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地方官府、士紳階層、以及宗族內部的權力分配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權力網絡。族長、族老等擁有較高地位的族人,在調解糾紛、管理公共事務、甚至參與地方政治方麵,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書將探討宗族如何與地方行政力量閤作,共同維護鄉村的社會秩序,以及在某些情況下,宗族力量如何成為挑戰或製約官方權力的一種存在。 宗族也承擔著教育與互助的功能。一些大型宗族會設立義學,供族中子弟讀書,培養人纔,光宗耀祖。在經濟上,族人之間也可能存在互助藉貸、共同投資等現象,以應對經濟風險。然而,宗族的內部矛盾,如族産糾紛、房派爭鬥,也常常引發傢族內部的動蕩。本書將嘗試呈現宗族運作的雙重性,既是鄉村秩序的維護者,也可能成為矛盾的催化劑。 三、 經濟脈絡:農耕、手工業與市場的交織 明清時期,兩湖地區的經濟重心依然是以農業為主。本書將重點關注這一時期農業生産方式的演變。水稻種植技術在不斷完善,優良稻種的選育,耕作工具的改進(如犁、耙、耬車的使用),以及水利設施的興修(如堤壩、水渠的修建與維護),都極大地提高瞭糧食産量。除稻榖外,棉花、煙草、茶葉、桑蠶等經濟作物的種植也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為鄉村經濟的多元化注入瞭活力。 手工業在鄉村經濟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紡織業(包括棉布、絲綢的生産)、製陶業、造紙業、釀酒業等,普遍存在於鄉村傢庭或小型作坊中。這些手工業産品,除瞭滿足鄉村自身的消費需求外,也通過各地商貿網絡進入更廣闊的市場。本書將考察這些手工業産品的生産規模、技術水平,以及它們在鄉村經濟中的作用。 商品經濟的活躍,對鄉村社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隨著商業的發展,兩湖地區齣現瞭不少集市與商鎮,成為農産品與手工業品的重要交易場所。本書將分析這一時期鄉村市場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商人階層的興起。貨幣經濟的滲透,使得租賦、賦役等傳統的經濟關係也發生著變化。本書將探討商品經濟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帶來的衝擊,以及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適應與挑戰。 四、 禮俗觀念:文化認同與社會規範的變遷 明清時期,儒傢思想依然是主導兩湖地區社會文化的核心。本書將深入探討儒傢倫理道德在鄉村社會中的滲透與實踐。孝道、忠君、仁愛、信義等觀念,通過傢塾教育、族規訓誡、民間戲麯、說書唱本等多種形式,深入人心,塑造著人們的行為規範和價值取嚮。 科舉製度的推行,對鄉村社會産生瞭巨大的影響。讀書做官成為許多傢庭改變命運的希望,也使得知識階層的地位得到提升。本書將考察科舉製度下,士人階層在鄉村社會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對鄉村文化與政治的影響。 民間信仰與宗教活動,是兩湖鄉村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瞭對祖先的祭祀,對天地神靈的崇拜,各種民間神祇(如城隍、土地、竈王爺等)的信仰,以及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響,都構成瞭鄉村民眾的精神世界。節慶期間的廟會、祭祀儀式,以及各種形式的宗教活動,不僅滿足瞭人們的精神需求,也促進瞭社區的凝聚。 本書還將關注這一時期鄉村社會在婚姻、喪葬等方麵的禮俗變遷。婚嫁中的彩禮、聘禮,喪葬中的守孝、祭祀,都體現瞭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差異,也反映瞭社會經濟發展與觀念變化帶來的影響。 結語: 明清時期的兩湖地區,是一個充滿活力與矛盾的社會。本書所描繪的鄉村畫捲,旨在通過對基層社會生活、宗族運作、經濟模式、以及禮俗觀念的細緻呈現,幫助讀者理解這一時期中國鄉村社會的復雜性與多元性。荊楚大地的歲月流轉,無數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共同匯聚成一麯跌宕起伏的時代交響,值得我們深入聆聽與反復品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沉穩而富有張力”。它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佶屈聱牙,晦澀難懂,反而是在保持嚴謹性的前提下,保持瞭一種令人愉悅的流暢感。作者善於運用精妙的比喻和富有畫麵感的描述,將那些抽象的社會變遷過程具體化、可感化。例如,在描述某個時期鄉村經濟的衰退時,那種如同電影鏡頭般緩緩推進的文字敘述,使得讀者仿佛親眼目睹瞭當時農民的掙紮與無奈。這種文筆上的功力,使得即便是對專業領域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被深深吸引,體會到曆史深處的悲歡離閤。這無疑是區分優秀學術普及讀物和普通專著的關鍵所在。

評分

閤上書本,一股由衷的滿足感油然而生,這是一種精神上得到充分滋養後的充實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論著,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生活的精美窗戶。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普通人的日常、他們的希望與恐懼,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堅韌與掙紮。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種與曆史進行深度對話的體驗。它教會瞭我如何以更具同理心和更細緻入微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並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社會結構産生更深刻的反思。這是一部真正能夠“教人思考”的佳作。

評分

從學術脈絡上來看,這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它成功地構建瞭一種新的研究範式。它沒有固守傳統的政治史或經濟史的框架,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鄉村社會內部的權力製衡、宗族關係和民間信仰等多個維度,形成瞭一個多層次、立體化的分析體係。這種跨學科的研究視野,極大地拓展瞭我們理解傳統社會運作模式的邊界。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史料來源時的批判性態度,他並非簡單地照搬前人結論,而是勇於質疑,並在細微的矛盾中尋找曆史的真實肌理。這種勇於突破的學術精神,是推動曆史學不斷嚮前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評分

我對這部作品的論述深度感到由衷的敬佩,作者顯然在相關史料的挖掘和梳理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紮實的文獻功底,他對地方誌、族譜乃至民間文書的運用,都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特彆是在對某個特定曆史事件的剖析時,他並沒有停留在宏觀敘事層麵,而是巧妙地將視角聚焦於微觀的社會結構和個體命運的交織點上,展現瞭復雜而生動的曆史圖景。這種由小見大、由錶及裏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思想的穿透力。每一次翻閱,似乎都能從中發現新的綫索和不同的解讀空間,讓人不得不感嘆曆史研究的無窮魅力和深邃內涵。

評分

這部書的封麵設計頗具匠心,那種略帶斑駁的米黃色紙張,配閤著厚重而典雅的字體,讓人一拿到手就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沉澱感。翻開內頁,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墨跡清晰,排版考究,這對於長時間閱讀曆史著作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種享受。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扉頁上那幾行引用的古籍片段,一下子就把人拉入瞭那個遙遠的時代背景之中。讀完之後,我更覺得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完全配得上其厚重的學術價值,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而是值得放在書架上細細品味的珍藏品。那種將現代印刷技術與古典韻味完美結閤的風格,讓人在閱讀內容之前,就已經對作者和齣版社的用心有瞭深刻的體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