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具有生態學、環境科學、自然地理學等學科背景,常年從事信息檢索教學與研究工作,對生態學學科發展和生態學學生需求有精準的把握。經多年積纍,著成本書。本書在內容上首先介紹生態學學科發展;其次,分彆介紹生態學主要參考圖書和期刊資源,並重要性程度介紹生態學需要參考的電子數據庫名稱,為學生從眾多數據庫中找到需要的參考源;最後,針對生態學文獻的科學管理、學位論文與科技論文寫作以及學術規範等做詳細的介紹。
本書理順生態學信息資源的類彆、參考書目、數據庫列錶、論文寫作方法等,可作為高校生態學及相關學科的補充教材,也可供從事信息檢索工作及生態學相關研究的工作人員參考。
???隆茜,生態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長年從事信息素養教育及用戶服務工作,主要研究方嚮為信息素養、數據素養、用戶服務等。已發錶中英文論文二十餘篇、中英文著作三部。
??????前言 1
第一章 生態學學科發展與資源概述 1
第一節 生態學學科概述 1
第二節 生態學學科發展 3
第三節 生態學本科生培養 18
第四節 生態學資源概述 23
第二章 生態學紙質資源 34
第一節 生態學圖書資源 34
第二節 生態學期刊資源 47
第三章 生態學電子資源 81
第一節 電子資源概述 81
第二節 生態學電子資源 86
第三節 PDA 112
第四章 生態學資源利用 114
第一節 檢索的途徑與方法 114
第二節 生態學資源利用 121
第五章 生態學資源管理 134
第一節 參考文獻管理軟件的功能 134
第二節 NOTE 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使用方法 135
第六章 生態學論文寫作 161
第一節 生態學論文寫作 161
第二節 生態學學位論文寫作 162
第三節 生態學學術論文寫作 175
第七章 學術規範 189
第一節 學術規範體係 191
第二節 學術不端 202
第三節 閤理使用 203
??????
評價二 坦白說,我對學術著作的耐心一嚮有限,很多時候讀起來就像在啃乾硬的骨頭,枯燥乏味到讓人想打瞌睡。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的行文風格極其幽默風趣,夾雜著許多隻有內行人纔會心一笑的“梗”,讓人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種閱讀的樂趣。比如,在闡述“群落結構穩定性”時,作者竟然引用瞭某個經典搖滾樂隊的成員更替曆史來做類比,這種跨界的聯想能力簡直是天纔級彆的。更值得稱贊的是,這本書對“不確定性”的處理態度。很多教科書喜歡把自然描繪成一個可以被精確預測的係統,但這本書卻直麵瞭生態學研究中固有的隨機性和混沌性,並教導讀者如何在這種不確定性中尋找規律,這對於培養年輕科研工作者的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我尤其喜歡它在每章末尾設置的“思維陷阱”小節,它會故意拋齣一個看似閤理的錯誤論斷,然後引導讀者去深入挖掘背後的邏輯漏洞,這種主動參與式的學習體驗,遠比被動接收信息有效得多。
評分評價三 我對這本書的插圖和數據可視化水平感到震撼。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齣版物在視覺呈現上敷衍瞭事,但這本書簡直可以單獨拿齣來作為“優秀科學圖冊”來展覽。那些彩圖的精細度,簡直像是用電子顯微鏡直接拍攝下來的一樣,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那些復雜的生物化學路徑圖,也被設計得清晰明瞭,沒有一絲多餘的乾擾元素。特彆要提的是,作者對圖錶的設計理念非常現代——他們沒有簡單地堆砌坐標軸和數據點,而是將圖錶本身視為一種敘事工具。例如,那張關於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遷移趨勢的動態圖錶,寥寥數筆,就把過去五十年的環境變化脈絡勾勒得淋灕盡緻,極具衝擊力。對於我這種需要經常進行跨文化學術交流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國際化”錶達方式尤其重要,它幾乎不需要依賴過多的文字解釋,僅憑圖像和圖示,就能讓世界各地的同行理解其核心觀點,這在專業書籍中是極其難得的品質。
評分評價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沉甸甸的質感,配閤封麵那張色彩斑斕的、像是從微觀世界截取下來的真菌群落照片,立刻就能讓人感受到作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我本來是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拿起它的,結果被導言部分那種充滿激情又兼具思辨性的文字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僅僅是在介紹某個學科的知識點,更像是在探討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爐火純青,從宏大的生態係統演變史,過渡到具體物種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網,每一個轉摺都銜接得天衣無縫。尤其是關於“適應性景觀”的章節,作者用瞭一係列生動的、我以前從未在任何教材上讀到過的類比,比如將進化路徑比作一條在陡峭山榖中尋找最佳隘口的登山者,讓人茅塞頓開。書中對曆史案例的引用也極其考究,不僅有經典的理論提齣者,還穿插瞭許多當代新興的、跨學科的案例,讓人感覺手中的這本書是活的,在不斷生長和自我更新。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帶著它去野外走一走瞭,相信它能成為我探索自然的絕佳夥伴。
評分評價四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體現瞭一種深厚的曆史縱深感。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現有的理論和數據,而是把讀者帶迴到瞭每一個關鍵發現誕生的曆史情境中去。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充滿智慧的嚮導,穿梭在科學發現的長廊裏。作者非常擅長挖掘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但同樣具有奠基意義的早期實驗和思想火花。比如,書中花瞭很大篇幅去重構瞭某個被後世誤解的早期生態學傢的實驗設計,揭示瞭他當年是如何巧妙地繞過瞭技術限製,得齣瞭接近現代的結論。這種對學術史的尊重和挖掘,讓讀者不僅學到瞭“是什麼”,更理解瞭“為什麼是這樣”,從而建立起一種對知識産生源頭的敬畏感。這種結構安排,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該領域的新手,也不會覺得知識點過於碎片化或高高在上,反而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參與瞭那場偉大的科學探索。
評分評價五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在於它對未來趨勢的敏銳洞察力和前瞻性。它沒有沉溺於對過去輝煌成就的頌揚,而是勇敢地將焦點投嚮瞭我們這個時代最緊迫的挑戰。書中關於“人工乾預與自然係統的反饋循環”的討論,觀點非常大膽且富有建設性。作者沒有簡單地呼籲“保護”,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乾預手段(無論是基因編輯還是氣候工程)可能引發的非綫性後果,並提齣瞭一套基於係統思維的風險評估框架。這種嚴謹的、麵嚮未來的實用主義態度,對於我們這些身處快速變化環境中的從業者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導航燈。此外,書中的“倫理睏境”探討部分,也寫得極其深刻,它不再是簡單的對錯二元判斷,而是引導讀者在復雜的利益衝突中,尋找最優的、可持續的平衡點。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知識量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在麵對未來抉擇時,思考的維度被極大地拓寬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