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是靈魂的科學,是修行的科學,是所有宗教的基礎,所有宗教修行的根本道理與方法在《瑜伽經》裏都說盡瞭。瑜伽好比是麵粉,而世上各種宗教好比包子、饅頭、麵包、蛋糕等等。”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學院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執行總監呂薩先生
偉大的瑜伽聖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經》是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經文記載瞭古印度的大師們關於神聖、人、自性、物質觀、身體、精神、梵文語音幾乎所有範圍的深邃的論述。《瑜伽經》指引瑜伽者完成性靈的旅程,書中充滿對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訴人們*為根本的道德,書中的所有智慧並不能被後人完全解釋,曆代大師不斷的撰寫關於《瑜伽經》的書籍。瑜伽經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處處的體現。
法籍華人,對印度文化有深入的瞭解,已翻譯印度瑜伽古籍《博伽梵歌原意》《博伽梵往事書》《瑜伽經》等近五十部印度古籍,對瑜伽文化的理論和哲學有著深厚的理解和體悟。在颱灣創辦瞭瑜伽文化中心,在該中心開設瞭多項相關課程。
目錄
緒言
導言
第一部分 全神貫注(薩瑪迪)篇
第二部分 練習篇
第三部分 神秘力量篇
第四部分 解脫篇
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去物質化”傾嚮。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度強調外在成就和物質體驗的時代,無論是運動還是放鬆,我們總是渴望得到一個立竿見影的外部反饋——比如肌肉的酸痛、體重的下降,或者被動的感官刺激。而這本書卻一直在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嚮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嚮:嚮內收束。它關於“觀照”的論述,並非指一種冥想體式,而是一種深刻的內省行為。它討論的“自我”似乎與我們日常所認為的那個“自我”不同,它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由感知和念頭構成的集閤體。閱讀過程中,我開始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現象産生好奇心——比如,我為什麼會對某句評論感到不悅?這種不悅是如何在我身體中産生的?它提供的工具,與其說是心靈雞湯,不如說是一套精密的“心靈解剖學”工具箱。它讓你能從一個更抽離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從而在情緒發生時,多齣一秒的緩衝空間。這種從“捲入”到“抽離”的轉變,是這本書給予我最實際的幫助。
評分我是在一個失眠的深夜裏,鬼使神差地打開這本書的。那段時間,工作上的壓力如同潮水般湧來,思緒萬韆,身體像被擰乾的毛巾一樣疲憊不堪,卻又無法入眠。我需要的是一個能讓我“停下來”的錨點,而不是另一個讓我“動起來”的激勵口號。這本書恰好提供瞭這種獨特的“停頓”機製。它不是告訴你深呼吸三次,然後放下一切,它教你的更像是如何觀察自己的呼吸,如何辨識那些在你腦海中盤鏇的雜音——那些讓你輾轉反側的“未完成事項”和“潛在災難”。我發現,它描述的那些心理狀態,竟然精準地擊中瞭我的日常睏境。比如,當它談到“心念的止息”時,我第一次意識到,我總是在試圖“擊敗”我的焦慮,而不是去“看清”它。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對話。作者的語氣非常剋製,沒有強迫感,隻是平靜地陳述著一種可能性,一種關於內在秩序的可能性。讀完一章,我常常會閤上書,靜坐幾分鍾,觀察自己的身體和情緒,那種感覺,就像是為自己原本混亂的內心世界,打掃齣瞭一塊乾淨的角落。
評分這本著作的語言風格,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簡直是“反營銷”的典範。它沒有試圖用華麗的辭藻來吸引人,也沒有設置任何懸念來誘人深入。它的力量在於其內在的“誠實”與“無私”。它似乎並不在乎你是否讀懂瞭,也不在乎你是否會因此成為一個“更成功”的人。它隻是冷靜地陳述著一套關於人類經驗的深層規律,這些規律似乎是亙古不變的,與時代背景無關。我發現自己有時會跳著讀,因為某些部分在特定的人生階段可能暫時無法産生共鳴,但奇怪的是,每當我遇到新的睏惑時,不經意間翻開的那一頁,總能提供恰到好處的啓示。它更像是一部陪伴人生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綫性閱讀的書籍。它的深度和跨越時間的適用性,讓我意識到,真正有價值的智慧,往往是極簡的,它們不被時代的潮流所裹挾,而是以一種恒定的頻率,等待著每一個準備好傾聽的靈魂。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反直覺的。我平時習慣瞭閱讀那些結構清晰、邏輯嚴密的現代學術論著,它們總是有明確的論點、詳實的證據鏈和清晰的結論。但拿起這本書,感覺就像在攀登一座沒有清晰路徑的山峰。它更像是對一係列觀察和體驗的記錄,充滿瞭類比和象徵性的語言。有時候,你以為你理解瞭某個段落的含義,但稍不作聲地放下一段時間,再迴來看時,又會生齣新的感悟。這導緻我的閱讀進度非常緩慢,我不得不放慢自己的節奏,不再追求“讀完”這本書,而是追求“體驗”這本書。我甚至開始用熒光筆在不同的段落做標記,但很快就放棄瞭,因為一旦開始標記,就意味著我試圖將流動的思想固化下來,這本身就違背瞭書的精髓。這本書迫使我放下“分析”的習慣,轉而采納一種更具“接納性”的閱讀態度。它不是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展示瞭“事物本來的樣子”,而我們自己的反應和感受,纔是最真實的反饋。
評分這本小冊子,拿到手的時候,說實話,我有些失望。封麵設計得相當樸素,如果不是我對這個領域略有耳聞,真可能會隨手把它扔迴書架上。我原以為會是一本內容詳實的、能讓我立刻上手操作的指南,畢竟市麵上的瑜伽書籍大多都是走這個路綫,圖文並茂,恨不得把每一個體式都拆解成納米級彆。然而,拿到手後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哲學思辨錄,或者說,是一部古老的“使用說明書”,但它說明的不是某個器械,而是“我”這個復雜係統。它沒有那些花哨的體式分解圖,也沒有針對減肥、塑形這類世俗目標的承諾。相反,它用一種極其凝練的文字,探討瞭心念的起伏、意識的本質,以及如何通過某種內在的訓練,達到一種超越日常紛擾的平靜狀態。初讀時,晦澀難懂是必然的,我不得不反復咀嚼那些看似簡潔的句子,它們像密碼一樣,需要投入時間去破譯。這不禁讓我反思,我們現在追求的“瑜伽”,是不是已經偏離瞭其核心的意圖?這本書,至少在形式上,堅守瞭一種古老的嚴肅性,它不迎閤快餐文化,它要求閱讀者付齣專注和耐心,這種“不友好”反而成瞭一種獨特的魅力,因為它篩選掉瞭那些隻想“速成”的浮躁靈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