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史学文库:明清两湖地区乡村社会史论》主要集中于论述明清时期地处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的基层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史研究。
《珞珈史学文库:明清两湖地区乡村社会史论》是作者的论文合集。本集所收录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人此前的学术历程,内容主要涉及明清时期两湖地区乡村社会的土地、税收与赋役制度;保甲、团练与社会控制体系;水利纠纷与用水秩序;移民、生计与宗族管理等方面。背后的学术理路在于,从国家权力与民间社会互动的视野出发,在自上而下探讨官府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与治理的同时,也从下而上,揭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与民间秩序的自我构建。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
杨国安,历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农业史、乡村社会史。
册书与明清以来两湖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 1
清康熙年间两湖地区的土地清丈与地籍编纂 ...... 21
主客之间:明代两湖地区土著与流寓的矛盾与冲突 ...... 55
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 ...... 71
社会动荡与清代两湖地方士绅阶层
——以咸同年间团练为中心的考察 ...... 90
“从贼”与“反贼”:变乱格局下地方绅民的反应及其关系网络
——以咸丰年间太平军挺进两湖之际为中心的考察...... 111
从团练到保甲局
——晚清两湖地方秩序的解体、重建与基层行政制度演变初探 ...... 133
江湖盗、水保甲与明清两湖水上社会控制 ...... 178
救生船局与清代两湖水上救生事业 ...... 217
控制与自治之间: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的明清乡村治理 ...... 238
塘堰与灌溉:明清时期鄂南乡村的水利组织与民间秩序
——以崇阳县《华陂堰簿》为中心的考察 ...... 245
樊口闸坝之争: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纷争与地方秩序 ...... 278
国家、堤防与社会:明清两湖水利事业中的国家介入与区域协作
——以四邑公堤为中心的考察...... 300
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 ...... 327
族谱所见清末民初地方“宗族自治”践行的一个实例
——以民国黄陂《周氏宗谱》为中心的考察 ...... 374
长江中游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其变迁(1368—1911) ...... 405
后 记 ...... 477
总 序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 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 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 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 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楩、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璆、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
改革开放30 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 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 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 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 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 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1 年,中国古代史再次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 年,中国古代史第三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世界史新增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 年,历史学一级学科入选湖北省重点学科。2001 年,以中国古代史为核心的国家“211 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中国文明进程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启动。2008 年,分别以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史为中心的“211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新资料整理与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研究”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启动。目前,历史学院设有历史学、世界历史、考古学三个本科专业;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和地区国别史等12 个二级学科。在研究机构方面,设有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15—18 世纪世界史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研究所,以及简帛研究中心、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在前一辈学者奠定的基础上,经过后继者的持续努力,逐步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教风,确立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断代史与专门史、地区史与国别史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
并重的学术特色,成为武汉大学在海内外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之一。
历史学院的老师,在辛勤教书育人的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各自从事的方向或领域,推陈出新,开拓前行,撰写了一大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学院决定编撰教师个人的学术文集,是希望各位老师把自己散见于海内外各种出版物上的代表性论文加以整合。这样,通过一种文集,可以约略体现教师本人的研究历程和领域;而于整体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武汉大学历史学的学科格局和学术风格。
每本文集的选篇和修订,由作者各自负责。学院教授委员会对入选文集进行遴选,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珞珈史学文库”的出版,得到了国家“211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支持,得到了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行动计划”的支持,得到了商务印书馆各位领导和相关编辑先生的支持。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2010年2月
后 记
岁月如梭,从本人1999 年在《中国农史》发表第一篇习作迄今已有15 年,在武汉大学执教也将近12 年了。兹受惠于国家“211 工程”项目的资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决定将本院各位教授的个人学术论文结集出版,形成“珞珈史学文库”,拙作亦忝列其间,于是翻检此前发表的一些论文编成本集。因此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时期地处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的基层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史研究,故名之曰《明清两湖地区乡村社会史论》。
对于乡村问题的关注,大概肇始于硕士阶段就读于中国农史研究的重镇—中国农业科学院暨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当时主要关注农业经济史,对明清山区开发进行过初步的研究。进入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开始转入乡村社会史研究,主要围绕乡村基层组织,多维度探讨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博士毕业工作之后,因缘际会,参加了由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以此为契机,开始走向田野,展开田野考察活动,在搜集民间文献的同时,也不断加深对两湖乡村社会的认识。
本集所收录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人此前的学术历程,内容主要涉及明清时期两湖地区乡村社会的土地、税收与赋役制度;保甲、团练与社会控制体系;水利纠纷与用水秩序;移民、生计与宗族管理等方面。背后的学术理路在于,从国家权力与民间社会互动的视野出发,在自上而下探讨官府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与治理的同时,也从下而上,揭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与民间秩序的自我构建。以上论文在编辑整理之际,按照“珞珈史学文库”体例要求,进行了统一
的编排。有些论文在发表之时,受限于篇幅、体例等所作的个别调整和删减,此次亦部分恢复原本。
在此不得不说的是,近十年田野考察所搜罗的各类民间文献,所感受的地方性知识,目前还未能充分体现在已有的成果之中。如何静下心来,去“解读”越来越多的民间文献,寻找零星的文献背后的逻辑体系,进而洞晓明清两湖区域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依然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我会尽自己的一份力,扎根于地,勉力前行。
一部论文的合辑,相当于一次回顾和总结。对我而言,审视自己的过去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一则因为自己的愚钝和疏懒,成果寥寥无几,而且多半刍荛之论,艳羡他人硕果累累之时,自己唯有羞愧难当;二则人生四十,年届不惑,同辈学人俨然已登堂入室,满腹经纶,自己却于史学疑惑重重,久久踟蹰,不得其门而入。现在不揣浅陋,将旧作结集出版,内心实在是惴惴不安。倘若读者觉得有一二可采之处,自己就非常开心了。此文集仅仅是本人学术生涯的一个顿号,以后当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回报学界前辈和同仁对我的关爱。
是为记!
杨国安
2014 年8 月于武汉大学珞桂小区寓所
从学术脉络上来看,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它没有固守传统的政治史或经济史的框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乡村社会内部的权力制衡、宗族关系和民间信仰等多个维度,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分析体系。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理解传统社会运作模式的边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史料来源时的批判性态度,他并非简单地照搬前人结论,而是勇于质疑,并在细微的矛盾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肌理。这种勇于突破的学术精神,是推动历史学不断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那种略带斑驳的米黄色纸张,配合着厚重而典雅的字体,让人一拿到手就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墨迹清晰,排版考究,这对于长时间阅读历史著作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上那几行引用的古籍片段,一下子就把人拉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背景之中。读完之后,我更觉得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完全配得上其厚重的学术价值,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珍藏品。那种将现代印刷技术与古典韵味完美结合的风格,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和出版社的用心有了深刻的体会。
评分我对这部作品的论述深度感到由衷的敬佩,作者显然在相关史料的挖掘和梳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扎实的文献功底,他对地方志、族谱乃至民间文书的运用,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特别是在对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剖析时,他并没有停留在宏观叙事层面,而是巧妙地将视角聚焦于微观的社会结构和个体命运的交织点上,展现了复杂而生动的历史图景。这种由小见大、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思想的穿透力。每一次翻阅,似乎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线索和不同的解读空间,让人不得不感叹历史研究的无穷魅力和深邃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稳而富有张力”。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反而是在保持严谨性的前提下,保持了一种令人愉悦的流畅感。作者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将那些抽象的社会变迁过程具体化、可感化。例如,在描述某个时期乡村经济的衰退时,那种如同电影镜头般缓缓推进的文字叙述,使得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当时农民的挣扎与无奈。这种文笔上的功力,使得即便是对专业领域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体会到历史深处的悲欢离合。这无疑是区分优秀学术普及读物和普通专著的关键所在。
评分合上书本,一股由衷的满足感油然而生,这是一种精神上得到充分滋养后的充实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生活的精美窗户。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普通人的日常、他们的希望与恐惧,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挣扎。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的体验。它教会了我如何以更具同理心和更细致入微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并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产生更深刻的反思。这是一部真正能够“教人思考”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