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具有生态学、环境科学、自然地理学等学科背景,常年从事信息检索教学与研究工作,对生态学学科发展和生态学学生需求有精准的把握。经多年积累,著成本书。本书在内容上首先介绍生态学学科发展;其次,分别介绍生态学主要参考图书和期刊资源,并重要性程度介绍生态学需要参考的电子数据库名称,为学生从众多数据库中找到需要的参考源;最后,针对生态学文献的科学管理、学位论文与科技论文写作以及学术规范等做详细的介绍。
本书理顺生态学信息资源的类别、参考书目、数据库列表、论文写作方法等,可作为高校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补充教材,也可供从事信息检索工作及生态学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参考。
???隆茜,生态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长年从事信息素养教育及用户服务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素养、数据素养、用户服务等。已发表中英文论文二十余篇、中英文著作三部。
??????前言 1
第一章 生态学学科发展与资源概述 1
第一节 生态学学科概述 1
第二节 生态学学科发展 3
第三节 生态学本科生培养 18
第四节 生态学资源概述 23
第二章 生态学纸质资源 34
第一节 生态学图书资源 34
第二节 生态学期刊资源 47
第三章 生态学电子资源 81
第一节 电子资源概述 81
第二节 生态学电子资源 86
第三节 PDA 112
第四章 生态学资源利用 114
第一节 检索的途径与方法 114
第二节 生态学资源利用 121
第五章 生态学资源管理 134
第一节 参考文献管理软件的功能 134
第二节 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使用方法 135
第六章 生态学论文写作 161
第一节 生态学论文写作 161
第二节 生态学学位论文写作 162
第三节 生态学学术论文写作 175
第七章 学术规范 189
第一节 学术规范体系 191
第二节 学术不端 202
第三节 合理使用 203
??????
评价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封面那张色彩斑斓的、像是从微观世界截取下来的真菌群落照片,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拿起它的,结果被导言部分那种充满激情又兼具思辨性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更像是在探讨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从宏大的生态系统演变史,过渡到具体物种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每一个转折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尤其是关于“适应性景观”的章节,作者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我以前从未在任何教材上读到过的类比,比如将进化路径比作一条在陡峭山谷中寻找最佳隘口的登山者,让人茅塞顿开。书中对历史案例的引用也极其考究,不仅有经典的理论提出者,还穿插了许多当代新兴的、跨学科的案例,让人感觉手中的这本书是活的,在不断生长和自我更新。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带着它去野外走一走了,相信它能成为我探索自然的绝佳伙伴。
评分评价五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性。它没有沉溺于对过去辉煌成就的颂扬,而是勇敢地将焦点投向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挑战。书中关于“人工干预与自然系统的反馈循环”的讨论,观点非常大胆且富有建设性。作者没有简单地呼吁“保护”,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干预手段(无论是基因编辑还是气候工程)可能引发的非线性后果,并提出了一套基于系统思维的风险评估框架。这种严谨的、面向未来的实用主义态度,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快速变化环境中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导航灯。此外,书中的“伦理困境”探讨部分,也写得极其深刻,它不再是简单的对错二元判断,而是引导读者在复杂的利益冲突中,寻找最优的、可持续的平衡点。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知识量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在面对未来抉择时,思考的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
评分评价二 坦白说,我对学术著作的耐心一向有限,很多时候读起来就像在啃干硬的骨头,枯燥乏味到让人想打瞌睡。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行文风格极其幽默风趣,夹杂着许多只有内行人才会心一笑的“梗”,让人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阅读的乐趣。比如,在阐述“群落结构稳定性”时,作者竟然引用了某个经典摇滚乐队的成员更替历史来做类比,这种跨界的联想能力简直是天才级别的。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对“不确定性”的处理态度。很多教科书喜欢把自然描绘成一个可以被精确预测的系统,但这本书却直面了生态学研究中固有的随机性和混沌性,并教导读者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寻找规律,这对于培养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思维陷阱”小节,它会故意抛出一个看似合理的错误论断,然后引导读者去深入挖掘背后的逻辑漏洞,这种主动参与式的学习体验,远比被动接收信息有效得多。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体现了一种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现有的理论和数据,而是把读者带回到了每一个关键发现诞生的历史情境中去。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向导,穿梭在科学发现的长廊里。作者非常擅长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但同样具有奠基意义的早期实验和思想火花。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重构了某个被后世误解的早期生态学家的实验设计,揭示了他当年是如何巧妙地绕过了技术限制,得出了接近现代的结论。这种对学术史的尊重和挖掘,让读者不仅学到了“是什么”,更理解了“为什么是这样”,从而建立起一种对知识产生源头的敬畏感。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新手,也不会觉得知识点过于碎片化或高高在上,反而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场伟大的科学探索。
评分评价三 我对这本书的插图和数据可视化水平感到震撼。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出版物在视觉呈现上敷衍了事,但这本书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优秀科学图册”来展览。那些彩图的精细度,简直像是用电子显微镜直接拍摄下来的一样,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生物化学路径图,也被设计得清晰明了,没有一丝多余的干扰元素。特别要提的是,作者对图表的设计理念非常现代——他们没有简单地堆砌坐标轴和数据点,而是将图表本身视为一种叙事工具。例如,那张关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迁移趋势的动态图表,寥寥数笔,就把过去五十年的环境变化脉络勾勒得淋漓尽致,极具冲击力。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尤其重要,它几乎不需要依赖过多的文字解释,仅凭图像和图示,就能让世界各地的同行理解其核心观点,这在专业书籍中是极其难得的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