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鱼文丛 文苑拾遗

蠹鱼文丛 文苑拾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重庆 著,龚景兴,刘荣华 编
图书标签:
  • 古籍
  • 文苑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散文
  • 选集
  • 文化
  • 传统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107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917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苑拾遗》是湖州名士徐重庆先生的文章结集,由刘荣华、龚景兴编选。全书分五辑,包括文苑拾遗、名人遗物、辛亥史料、湖州人文和秉烛夜谈,主要涉及现代文学研究和湖州地方文史研究,对一些史料的考辨颇有助于学术研究,具有较大的出版价值。

目录

序一/钟桂松
序二/陈子善
辑一 文坛佚闻
关于鲁迅1907年在东京作的一首佚诗
徐锡麟被杀,鲁迅是否不主张发通电?
——兼答龚济民同志
新版《鲁迅全集》注释中两位人物的卒年
刘子政和他的《福州音南洋诗·民间歌谣》
郑振铎没有编过《新中国》月刊
作家、建筑师林徽因
白采和《赢疾者的爱》
苏曼殊译《悲惨世界》
郁达夫遇难前后
徐志摩译过《死城》
南京的《文艺报》
被扼杀在胎中的《光慈全集》
刘延陵的《杨柳》
关于胡秋原八十寿辰演讲会
从纪念洪异引起的联想
何公超二三事
谁还记得叶德均
记述都不可靠——关于曹聚仁谈郁达夫与王映霞
《浮生六记》后两记是王均卿假托
沈老的一件小事
梁羽生先生的赠书
关于“左联”成立时的两点史实
应当编一部《海外华文文学编年大事记》
九十年代值得为海外华文文学做的几件事

辑二 名人遗物
李健吾给赵景深的新婚贺礼
王映霞的一方印和《遗嘱》
谈张允和的一封信
沈苇窗遗札
再谈沈苇窗的一封遗札
赵慧深遗札
“文化大革命”中一封追讨预支稿费函
我还活着——关于巴金的一封书信
由陈从周的一封信谈起
陈立夫先生的半封书信
读陆小曼《临黄鹤山樵山水图》

辑三 辛亥史料
陈英士先生二三事
陈英士曾发起融洽汉满禁书会
陈英士与南社
陈英士牵合孙中山婚姻
陈英士归葬史事
陈英士焚尸
辛亥志士陈蔼士
任鸿隽菱湖寻根
任鸿年捐躯反袁
关于陈英士的夫人及长子
镇压辛亥武昌起义的丁士源

辑四 湖州人文
包承善及其《半日读斋日记》
钱玄同办《湖州白话报》
现代小说家施瑛
陈果夫先生与中医药
怀念赵萝蕤先生
从衣裳街走出的神学家
近代科学前驱张福僖
杨光泩烈士和他的子女
俞氏三代颂廉吏
关于闵齐伋绘刻《西厢记彩图》
同治年湖州府正堂官封
潜园古今谈
抗战时“嘉业堂”幸存经过
湖州百年前的股份制公司
珍宝归来记
湖笔精神赞

辑五 秉烛闲谈
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宋淇
京剧会成绝响吗?
花花花
能否传名一百年
“青春”是心态
秀才人情
幸运的阿炳
读书与藏书
不为五斗米折腰
咬字嚼词
结语说
后记
蠹鱼文丛 · 文苑拾遗 《蠹鱼文丛 · 文苑拾遗》是一部内容包罗万象、视角独到的文集,它并非对某一位特定作家、某一种特定体裁或某一个特定主题进行深入挖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文学世界中那些鲜为人知、却又闪耀着独特光芒的角落,如同勤勉的蠹鱼,在浩瀚的书海中寻觅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瑰宝,将它们一一拾起,汇集成册。 内容概述: 本书共收录二十余篇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章,其主题横跨古今,涉猎广泛。从古代文人墨客不为人知的奇闻异事,到近现代作家笔下被忽略的细节;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到西方文学作品中被低估的艺术价值;从文人雅士的书斋情趣,到市井小民的生活智慧;从诗词歌赋的字里行间,到小说散文的字斟句酌,无不囊括其中。 本书的编纂者,以一种“拾遗补阙”的姿态,致力于发掘那些容易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文学现象与文化细节。因此,你将在这里读到: 失落的笔墨与印记: 探寻那些曾经在文学史上留下过痕迹,却因各种原因而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作家、作品或文学流派。例如,本书中可能收录关于晚清时期某些具有地方特色但未被广泛流传的小说家的研究,或者对某个特定时期短暂兴盛的文学社团及其成员的详细考证。这些内容旨在勾勒出文学史更丰富、更立体的画卷,而非仅仅聚焦于公认的经典。 细节的温度与质感: 深入挖掘经典作品中那些不引人注目却至关重要的细节,例如,分析某位名家小说中对环境描写的细腻刻画如何烘托人物心境,或者考究某首古诗中一个不起眼的字词所蕴含的多重含义。这些“拾遗”并非赘述,而是通过对微小之处的关注,揭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边缘的风景与声音: 跳出“大雅”的范畴,将目光投向文学的“边缘地带”。这可能包括对民间说唱、地方戏曲、童谣、甚至某些特定职业群体口头流传的叙事的研究。这些“拾遗”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文学形式多样性的认知,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心灵世界。 跨文化的对话与碰撞: 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语言或文化背景,本书还可能收录一些对外国文学作品中被忽视的文化符号、翻译中的得失,或是不同文化语境下同一题材的变奏等方面的探讨。这些“拾遗”旨在展现文学在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生动图景。 文人雅事与生活美学: 重新审视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例如,他们如何通过收藏、品茶、赏石、养花等方式来滋养精神,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巧妙地融入他们的文学创作。本书将从更生活化的角度,展现文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 未竟的尝试与前瞻的思考: 关注那些曾经有过但未成气候的文学尝试,或者是一些超越时代、具有前瞻性但当时未被充分理解的文学观念。这些“拾遗”并非是负面的评价,而是对文学发展过程中那些“可能性”的记录和思考。 本书特色: 《蠹鱼文丛 · 文苑拾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拾遗”的视角和“文苑”的广度。它避免了单一维度的学术论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零散,实则互为补充的篇章,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学知识体系。 “蠹鱼”精神: “蠹鱼”象征着一种潜心研究、不畏繁琐、追求真相的精神。本书的作者们如同蠹鱼,在浩瀚的文献中穿梭,将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珍贵信息挖掘出来,展现给读者。这种精神贯穿于全书,体现在对史料的细致考证、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以及对文化现象的敏锐洞察之中。 “文苑”视野: “文苑”一词,既包含了文学的广阔天地,也暗示了其包含的文化意蕴。本书的视野之“苑”是开放而包容的,它不设壁垒,不论古今,不论中外,只要是与文学、文化相关的有价值的“遗珠”,都可能出现在本书之中。 “拾遗”价值: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拾遗”之处。它填补了人们对文学认知上的空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角度。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本书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补充材料;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本书则是一次愉悦的知识探索和文化发现之旅。 语言的温度与雅致: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在严谨求证的基础上,保持一种温和而雅致的格调。作者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解析那些精妙绝伦的艺术。即使是晦涩的学术话题,也能够被解读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获得知识的滋养。 跨领域的启示: 本书的“拾遗”内容,常常能够启发读者从新的角度理解文学,甚至将其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学等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展现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阅读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对文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包括: 文学研究者和学生: 他们将在这里找到大量独特的史料和研究素材,拓展学术视野。 文学爱好者: 那些渴望深入了解文学世界,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的读者,将从中获益匪浅。 历史文化爱好者: 那些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深刻的洞见。 对细节和趣味性内容感兴趣的读者: 如果你喜欢在阅读中发现那些“原来如此”的惊喜,那么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蠹鱼文丛 · 文苑拾遗》是一扇通往文学世界深处的大门,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寻宝之旅,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星光,去感受那些未曾被充分诉说的故事。它是一次对文学的敬畏,一次对知识的致敬,一次对文化传承的默默贡献。每一次翻开,都可能是一次全新的遇见,一次意想不到的收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有些书籍就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咂摸出其中的醇厚与回甘。《文苑拾遗》便是这样一本让我回味无穷的书。它并非那种能让你一目了然、即时获得满足感的读物,而是需要你花时间去沉浸,去理解,去体会。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的节日习俗的描写,非常细腻生动。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节日名称和日期,而是深入到节日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人们在节日里的情感寄托,以及与节日相关的各种祭祀、娱乐活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个古老节日祭祀月神的片段,那种虔诚与期待,那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此外,书中对一些古代建筑风格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结合图文,细致地讲解了不同时期建筑的特点,以及这些建筑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读完之后,我再看到一些古建筑,便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能读懂它们沉默背后所诉说的故事。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渊博的学者,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走进历史的深处,去发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精彩。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蠹鱼文丛 文苑拾遗》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严肃、枯燥的学术性读物,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多变,时而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时而又如点睛之笔般精准有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某个古代王朝官员的升迁之路的剖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讲述其官场经历,而是通过分析其性格特质、人际关系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来展现其仕途的起伏与变幻,读来颇具戏剧性。而另一篇关于古代书画鉴赏的文章,则充满了艺术的魅力。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解读了不同名家作品的笔墨神韵、构图意境,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创作背景,让我这个对书画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精妙之处。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既有文言文的典雅,又不失白话文的通俗,使得阅读过程轻松愉快。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将那些看似普通的历史食材,烹饪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让我不禁拍案叫绝。

评分

《蠹鱼文丛 文苑拾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阅读材料,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位博学而风趣的老友,在安静的午后,与你分享他私藏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匠心独运,他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或呆板的陈述,而是将一个个历史片段串联得如同精心编织的故事,引人入胜。比如,关于某个古代朝代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几个关键人物之间微妙的言语交锋、眼神示意,甚至是暗中传递的信件,来展现权力博弈的复杂与残酷。读到某个转折处,你甚至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为角色的命运而担忧。而另外一篇关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饮酒趣事,则充满了幽默感和生活气息。那些关于诗酒唱和、戏谑调侃的场景,让我看到了文人身上鲜活的一面,打破了我对他们刻板的印象。书中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精炼而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能闻到墨香,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历史并非冰冷的年代和事件,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和他们的情感交织而成。

评分

不得不说,《文苑拾遗》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文学的盛宴,又像是一次知识的寻宝之旅。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一家老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那独特的名字吸引住了。“蠹鱼”,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故事性的词语,而“文苑拾遗”,则预示着其中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珍贵篇章。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其中关于明清时期某个小城镇市井生活的描写,生动得如同亲眼所见。作者笔下的那些街头巷尾的叫卖声,茶馆里闲谈的乡音,集市上讨价还价的声浪,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眼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某位民间艺人的故事,他一生致力于某种濒临失传的技艺,虽然饱受生活的艰辛,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热爱,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尤为可贵。书中的考据也相当扎实,许多观点都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让人信服。读完后,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对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以及他们所承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蠹鱼文丛 文苑拾遗》,便被其古朴典雅的装帧所吸引,纸张泛着淡淡的米黄色,触感温润,仿佛穿越了漫长的时间,捧在手中,便有一种置身于旧书铺的宁静与惊喜。翻开扉页,书名“文苑拾遗”便点明了其内容主旨——那些散落在文史长河中的遗珠,那些被遗忘或被轻视的角落,在这本书中被重新发掘、打磨,闪耀出别样的光彩。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已然湮灭的古代王朝宫廷轶事的记述,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从零碎的史料中抽丝剥茧,还原了那个时代王公贵族的日常起居、情感纠葛,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风俗习惯。其中一段对某位失宠妃子的描写,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个在深宫中独自品味寂寞与失落的女性形象,其哀婉动人,令人扼腕。而另一篇关于某位被历史忽略的文人的传记,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不屈不挠、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灵魂。书中所引用的古代诗词歌赋,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叙事氛围,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总而言之,这本书像是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门,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另一番景象,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与思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