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原价:19.00元
作者:许嘉璐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200084641
字数:119000
页码:198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大家小书”之一种。
“大家小书”是北京出版社的学术品牌,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其中收录有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文科领域的作品,既是名家大家的作品,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整齐地展示学术成果;又是大家民众的读物,可以开阔读者眼界,一窥学术堂奥。而一册小书,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浓缩了学者毕生的心血和才华。
本书典雅而大方,对于青年学生,对于爱好文史的读者,养眼且怡心!
内容提要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古人的服装和佩饰、饮食和器皿、宫室和起居、车马与交通作了介绍,并涉及历史文化现象。它不是单纯的古汉语注解,而是通过讲解古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把今人已经不了解的、古汉语字面后的意思挖掘出来,帮助读者更精确地理解字面下的含义,重构历史的氛围和图景。
本书作者许嘉璐,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长期从事训诂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完成《文白对照十三经》、《文白对照诸子集成》、《二十四史全译》等大型文化工程。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编 服装和佩饰
(一)头衣
1.冠
2.冠的形制和部件
3.冕、弁
4.胄
5.头衣的质料
6.平民百姓的头衣
7.妇女的头饰
(二)体衣
1.衣与裳
2.寒衣
3.上衣的形制和部件
4.胫衣
5.制衣的质料
(三)足衣
1.鞋
2.袜
附:寝衣
(四)佩饰
1.玉
2.其他
第二编 饮食和器皿
(一)主食
(二)肉食
(三)烹调
(四)酒
(五)食器和饮食习惯
第三编 宫室和起居
(一)宫室
1.穴居与版筑
2.城市布局
3.庭院
4.堂室
5.其他建筑
6.室内
(二)陈设和起居
1.室内陈设
2.起居习惯
(三)观阙园林
第四编 车马与交通
(一)车与马
(二)车的部件和马饰
1.车的部件
2.车的附件
3.马饰
(三)乘车的礼俗
1.立乘与驭马
2.乘车位次
3.超乘
(四)车的种类
1.牛车、羊车
2.栈车、辎车、安车、温车、传车、辇
(五)兵车
(六)步行
(七)道路
作者介绍
许嘉璐,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占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长期从事训诂学、古文字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完成《文白对照十三经》、《文白对照诸子集成》、《二十四史全译》等大型文化工程。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元素,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作者在“衣”的部分,对历代服饰的演变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并且着重强调了服饰在礼仪、身份、审美等方面的作用。我了解到,一件看似简单的袍子,背后可能包含了复杂的规制和深厚的文化含义。书中对古代纺织技术和染料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在科技上的成就。关于“食”,书中不仅仅是美食的介绍,更是对饮食文化、饮食习惯、饮食习俗的深入探讨。我被书中关于古代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地域的特色美食所吸引,这让我对中华饮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对古代餐饮礼仪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餐桌礼仪的重视。关于“住”,作者笔下的古代居所,充满了诗意和人文关怀。他描绘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寄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古代文人雅士的居所描写,那些充满情趣的园林和书房,让我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无限向往。关于“行”,书中对古代交通工具和道路系统的介绍,让我对古人的出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人们的生活节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拿到这本“大家小书”,我满心期待它能带我走进古人的真实生活。果不其然,书中关于“衣”的部分,让我对汉服的形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交领右衽的意义,以及不同身份的人在服饰上的细微差别,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图文展示,而是融入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当我读到关于唐朝服饰的华丽与奔放时,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场景,那种时代感扑面而来。关于“食”,书中对古代宴饮的描绘尤其精彩,不仅介绍了当时的美食佳肴,还深入探讨了餐具、酒具的演变,以及饮食礼仪的变迁。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古代的“外卖”文化,虽然形式不同,但那种便利性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似乎与现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关于“住”,书中对古代不同地域民居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各地人民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我尤其喜欢关于苏杭园林的部分,作者的描述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与居住环境和谐统一的追求。此外,书中关于古代交通工具的介绍,也让我对古人的出行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马车到帆船,每一种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社会。作者在“衣”的部分,并没有停留在服装的款式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服装背后的社会意义,比如不同材质、颜色、纹样的使用是如何区分等级的,以及服饰在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我读到关于冕服、朝服的详细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古代官员们在朝堂上的庄严景象。关于“食”,书中不仅仅介绍了当时的饮食种类和烹饪方法,更将饮食与节气、农耕、贸易紧密联系起来。我了解到,很多我们今天依然熟悉的食材,在古代就已经被广泛食用,而一些消失的美味,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关于古代集市贸易和饮食习惯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古代商业的繁荣和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关于“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描绘的古代居所,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承载着家族情感、社会关系和文化习俗的空间。我被书中关于古代建筑风水、庭院布局的探讨所吸引,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于居住环境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追求。关于“行”,书中对古代交通方式的介绍,让我感叹于古人的出行不易,但也看到了他们利用自然条件和发明创造来克服困难的智慧。
评分初读这本“大家小书”,就被其精炼的书名吸引,“衣食住行”四大主题,看似寻常,实则包罗万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衣”的部分,我了解到,古代的服饰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工具,更是社会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从士大夫的袍服到普通百姓的短打,从祭祀时的礼服到日常的便服,每一种服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朝代服饰风格演变的梳理,比如汉代的古朴大气,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淡雅素净,无不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关于“食”,书中对古代饮食文化的探索,让我看到了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不仅仅是菜肴本身的味美,更包括了烹饪技艺的传承,餐具的演变,以及饮食礼仪的规范。书中对古代宫廷御膳的描写,以及民间节日庆典中的特色美食,都让我垂涎欲滴,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民以食为天”的深刻含义。关于“住”,作者对古代建筑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庙宇,还是精美的私家园林,亦或是朴实的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书中对室内装饰、家具陈设的描写,也让我得以一窥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大家小书”四个字便透露出一种亲民而又深刻的意味。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吸引进了一个鲜活的中国古代世界。虽然书名为“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但它远不止于对这些基本生活元素的简单罗列。作者以一种非常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的细节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比如,关于“衣”,不仅仅是介绍不同朝代的服饰形制,更深入地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场合下的着装考究,甚至包括了当时染织技术的进步和纺织品的花纹寓意。读到某个关于丝绸之路的章节,我仿佛能闻到来自远方的香料气息,看到商队络绎不绝的景象。关于“食”,书中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当时的食材和烹饪方法,而是探讨了饮食习惯的演变,如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融合,以及饮食在节日庆典中的重要地位。我对书中关于唐朝胡食风潮的描述尤为感兴趣,了解到当时长安城因开放而带来的饮食多样性,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开放包容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关于“住”,作者笔下的古代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居所。我看到了四合院的精巧布局,江南园林的移步换景,以及不同地域民居的特色。书中对家居陈设、室内装饰的描写,也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格调。这些并非是枯燥的考古发现,而是通过生动的笔触,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了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