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神马浮云只言片语闲谈聊天也不觉得,突然从网页上抄下来集中放在一起,真的使我后怕……子东何德何能,如何有这般知识能力,怎么有这样的文化资格,哪里来这等政治勇气,来谈论这么多这么广泛的重要敏感复杂的话题?涉及社会、政治、外交、经济、教育及心理、性别、医疗……而且还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好像很有看法?!
这第三卷,只能称之为“越界言论”。 “越界”的意思,一是从学术研究越界到电视传媒,是从学者工作越界到公民议论;二是书中言论很可能挑战、冲击、违反了某些界线。什么界线?却从来没有明文规定,而且常常在变化之中。所以“越界” 与否,因时因地而不同。
巴蜀烈女、周正龙、打酱油、大阅兵、土地流转、艳照门、中国足球、红十字……我的兴趣也许“与时俱进”,但我的思想一如既往。前面说的言论可能“越界” ,因为“界线” 常变,无法也不想迎合,所以能够问心无愧的,也只有不合时宜地“固执已见” 了。
本卷中有两篇《方言与政治》、《批判黄段子》,一字不差收录了每期半小时的全部电视谈话内容。《方言与政治》我还逐段加上事后的注解,诠释我和窦文涛、梁文道即兴谈话的现场气氛、潜台词及事后反省。作为一个普通案例,可以分析“锵锵三人行” 这个中国历时最久的电视谈话节目的生产过程。
本卷还收入了我在“锵锵三人行”节目中和王蒙、陈丹青、王跃文、刘索拉、吴淡如、查建英等很多文化人的对话。
十年来电视屏幕里出现的那么多忧国忧民、风花雪月的意见,也许言论是我的,但话题是电视台编导定的,编导又参考了网络上的热点和网民的意见。所以,归根到底,前面抄录的这很多标题看法,其实是和电视台编导、网站与网民以及这么多朋友,尤其是和文涛、文道一起“共创”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感伤,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义愤,生活在这个时代,真不知道有多少东西是个人独特拥有,有多少是时代的压模。因此,这放在卷末的“自己的故事”,倒成为这本论及政治、社会、情欲、文艺的言论集的一个具体真实的注解……
作者简介:
许子东,浙江天台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为了忘记的集体记忆》《呐喊与流言》《香港短片小说初探》等。自2000年担任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栏目嘉宾
目录:
1949和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
房价问题与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三种道德
严法宽行
严法宽行以后
“人民内部矛盾”
信与服
――对话王蒙(1)
给“形而下”磕头
――对话王蒙(2)
官场潜规则
――对话王跃文
阅兵
棋牌规则
对面堵车
拉登之死
关于红歌的传闻
方言政治
房地产符号与公众想象方式
“80后”与“90后”的英雄
人才的“奴才”
人为什么下跪?
北京奥运之后
世博排队有感
第二次抢劫
分类
历时最短的“运动”
新媒体,旧文化,政府管,人民逼
再说“学术界的三大纪律”
特殊的爱马仕包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
网摘语录
入戏太深
建国大业
谁没听到“集结号”
谢晋时代
大话《赤壁》
关于《色,戒》:从小说到电影
电影中的政治学
我看《赵氏孤儿》
后现代情色暴力版红打黑
分红,买楼,做梦
重回电影院
男人的两个梦
多数、少数与聚众淫乱
一夫多妻制的“最后霞光”
情欲与创作
――对话刘索拉
权力与春药
关于AV次文化
女性“丑角”的社会需求
剩女、爱情与细节
足球与女人
原始男女的故事
批判“黄段子”
有关“公共知识分子”的常识
“文革”是“兄”,今天是“弟”
王朔语言的背后
新白话与简体字
――对话陈丹青(1)
走不出的“五四”
――对话陈丹青(2)
海上文学百家
幸福的“围城”:《我们仨》
重读《活动变人形》
见证的危机
一 二哥的入团申请书
二 另外两个兄长
三 我的造反经历
四 革命风暴
五 抄家
六 天台山下
七 中学时代
八 广昌路上
九 米和柴
十 “同意杀尧毛仔”
十一 开头路
十二 “搞西洋”、
十三 上海图书馆
十四 1976年
十五 轧钢工人
十六 “七二一”
十七 废“铁”从文
十八 第一篇论文
十九 杭州会议
二十 初到香港
二十一 “芝加哥学派”
二十二 UCLA
二十三 慢船回港
二十四 “锵锵三人行”
二十五 两个梦魇
后记
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尽管我还不曾翻开它,但单凭那书名,就足以勾勒出它内在的重量与张力。“越界言论”,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打破常规、挑战既定框架的勇气。我常常在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于在既定的轨道内思考,而那些真正能激荡思想的火花,往往就诞生于“越界”的瞬间。许子东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某种学术的权威与洞察力,而“讲稿”的形式,则似乎传递着一种更为直接、生动的思想传递过程。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一位学者,凭借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在一个开放的场域里,以一种不拘一格的语言,剖析那些潜藏在社会肌理中、被遮蔽或被忽视的种种现象。这种“越界”,或许是指突破学科的壁垒,将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维度融会贯通;或许是指挑战主流的意识形态,揭示那些不被鼓励公开讨论的议题;又或许是指在艺术与现实之间寻找连接,探索生活的无限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书里,许子东先生究竟“越”了哪些界?那些他所触及的“言论”,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犀利的批判,是深刻的反思,还是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如同我对一场思想风暴的期盼,希望它能涤荡我固有的认知,带来崭新的启发。
评分《许子东讲稿卷三--越界言论》,光是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的阅读渴望,尽管我尚未亲手翻开它。许子东这个名字,在我心中已然是智慧与洞见的代名词,而“讲稿”二字,则赋予了它一种生动、直接的生命力,仿佛我能感受到现场思想碰撞的火花。我不断构思着,这个“越界”究竟指向了何方?是学科的界限被打破,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相互渗透,交织出全新的理解维度?还是对某些既定叙事的挑战,对主流话语的质疑,对那些隐藏在社会深层的不公与矛盾的揭示?抑或是对艺术表达的边界的探索,挑战观者的审美习惯,引发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我仿佛看到一位思想的行者,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锐利的目光,毅然踏入那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禁区”,以一种不畏触碰的姿态,剖析那些潜藏在社会肌理中的复杂议题。这本书,在我眼中,已然超越了一本书的物理形态,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思想世界的门,等待着我去推开,去探索,去经历一场关于认知与理解的“越界”之旅。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
评分尽管我与《许子东讲稿卷三--越界言论》尚未谋面,但它在我的想象中已然是一本不容小觑的著作。许子东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股独立思考的力量,而“讲稿”的形式,更预示着一种直接、鲜活的知识传递。我常常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却又常常缺乏深度思考的时代,“越界言论”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是对既定规范的挑战,是对固化思维的冲击,是对那些被边缘化或被压抑的声音的呼唤?我仿佛能看到,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在学科的边界、文化的边界、乃至道德的边界上纵横捭阖。他或许在探讨那些不被主流媒体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挖掘其深层原因;他或许在审视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学作品,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隐喻;他或许在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引发关于真理与谬误的思考。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一本值得我认真对待的读物,它似乎承诺着一场思想的洗礼,引领我走出舒适区,去拥抱那些更广阔、更复杂的认知领域。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获得一种挑战现有认知的力量,开启一段充满探索与发现的阅读旅程。
评分我至今还未能一窥《许子东讲稿卷三--越界言论》的全貌,但这书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仿佛一道闪电划破了我对知识的既有认知。想象中,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思想的探险。许子东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某种知识分子的坚定立场和犀利目光,而“讲稿”二字,则传递了一种直接而充满活力的交流感,仿佛我能听到他本人在现场掷地有声的论述。“越界言论”,这个词组太有力量了!它意味着打破禁忌,挑战权威,探寻那些在常识的边界之外,甚至是令人不安的领域。我会猜测,书中涉及的“界”,或许是学科的边界,将文学、社会、历史、哲学等领域融为一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身处的时代;或许是思想的边界,敢于触碰那些在公共领域中被回避、被压抑的敏感话题,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辩论;又或许是艺术的边界,探索文学、影视、戏剧等媒介在社会批判和观念传播中的潜能。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用他那充满智慧的言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著作,它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提出深刻的问题,引导我们进行独立的思考。
评分还未曾翻阅《许子东讲稿卷三--越界言论》,可书名本身就如同一面旗帜,在我心中高高飘扬。许子东,这个名字对我而言,自带一种学识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独立性。“讲稿”的形式,更是让我联想到一种未经雕琢、直抒胸臆的表达,充满了现场的张力和即时性。而“越界言论”,这四个字,简直是思想的炸弹!它暗示着一种对既定框架的挑战,一种对舒适区的逃离,一种对惯性思维的颠覆。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以他非凡的洞察力,穿梭于各种边界之间——或许是不同学科的边界,将文学的细腻与社会学的宏大相结合;或许是道德的边界,探讨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伦理困境;又或许是审美的边界,挑战陈旧的艺术观念,拓展我们对美的认知。这本书,在我看来,绝非一本平铺直叙的学术论文集,而更像是一场邀请读者参与的智识冒险,它鼓励我们跳出思维的定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去质疑那些理所当然的观念。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与许子东先生一同踏上一场充满惊奇与启发的“越界”之旅,去发现那些被遮蔽的真理,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