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 交叉关系学科(第14版)/大学环境教育丛书(影印版)

环境科学 交叉关系学科(第14版)/大学环境教育丛书(影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Eldon D.Enger,Bradley F.Smith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科学
  • 交叉学科
  • 环境教育
  • 大学教材
  • 环境问题
  • 生态学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工程
  • 环境政策
  • 环境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59439
版次:14
商品编码:121610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从科学的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当今的环境问题。书中主要介绍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能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及环境政策。内容不仅涉及到科学和技术领域,而且涉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本书内容丰富生动,配有大量图表和照片,语言简明易懂。书中设置了多种模块帮助读者理解学习。可用作高等学校各专业环境科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对环境保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丰富生动,数据翔实,配有大量图表和照片,语言简明易懂。在每章开始均列出本章概要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每章中安排了“走向绿色”、“科学、政治与政策”、“问题-分析”、“关注”模块,通过具体事例讨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各章后给出简要总结、复习思考题等,供读者进一步学习利用。

作者简介

  Eldon D.Enger,美国DeltaCollege生物学荣誉退休教授。从事生物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等课程教学30多年,潜心教学方法研究,主要从事生态学领域的科学研究。Bradley F.Smith:曾任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系主任,美国环保局环境教育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曾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教学和科研,在国际舞台上宣传环境保护。从事政治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研究。

目录

CHAPTER 1 Environmental Interrelationships 1
CHAPTER 2 Environmental Ethics 17
CHAPTER 3 Risk,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s 39
CHAPTER 4 Interrelated Scientific Principles: Matte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58
CHAPTER 5 Interactions: Environments and Organisms 77
CHAPTER 6 Kinds of Ecosystems and Communities 109
CHAPTER 7 Popul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Issues 142
CHAPTER 8 Energy and Civilization: Patterns of Consumption 173
CHAPTER 9 Non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188
CHAPTER 10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214
CHAPTER 11 Biodiversity Issues 234
CHAPTER 12 Land-Use Planning 266
CHAPTER 13 Soil and Its Uses 290
CHAPTER 14 Agricultural Methods and Pest Management 315
CHAPTER 15 Water Management 337
CHAPTER 16 Air Quality Issues 370
CHAPTER 17 Climate Change: A Twenty-first Century Issue 393
CHAPTER 18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nd Disposal 409
CHAPTER 19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Hazardous Substances and Wastes 425
CHAPTER 20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Decision Making 447
A ppendix 1 471
A ppendix 2 472
G lossary 474
C redits 481
I ndex 483

前言/序言

  在21世纪之初,面临各种环境问题,人类清醒地认识到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发展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高等学校的环境教育,是提高新世纪建设者的环境意识,并向社会输送环境保护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反映国外环境类教材的*新内容和编写风格,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阅读专业文献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们精选了国外一些优秀的环境类教材,加以影印或翻译,组成大学环境教育丛书。所选教材均在国外被广泛采用,多数已再版,书中不仅介绍了有关概念、原理及技术方法,给出了丰富的数据,也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学术观点。
  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对高等院校师生和广大科技人员有所帮助,并为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现代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前沿:理论、案例与实践指南 图书名称:《现代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前沿:理论、案例与实践指南》(第3版修订版) 作者: 詹姆斯·R·克拉克,玛丽亚·T·费尔南德斯 出版社: 全球科学出版社 页码: 988页 定价: 328.00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生态学、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及相关专业师生精心打造的权威性教材和前沿参考书。它超越了传统环境科学的界限,深度融合了现代生态学、气候变化科学、大数据分析以及社会经济学理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动态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框架,以应对21世纪最严峻的环境挑战。 第一部分:生态学基础的革新与深化 本部分着重于夯实读者对生态学核心原理的理解,并将其置于当代全球变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念的演变与尺度依赖性 本章详细探讨了从经典生态学到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的演变。重点分析了生态系统边界的模糊性、自组织特性以及尺度依赖性在理解群落结构和功能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入了基于网络理论分析的物种相互作用模型,展示了关键物种移除对系统稳定性的连锁影响。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驱动力、测量与保护生物学前沿 超越传统的物种丰富度指标,本章深入探讨了遗传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综合评估方法。内容涵盖了宏基因组学在揭示微生物多样性热点中的应用,以及“栖息地碎片化”理论在不同地理尺度下的修正模型。特别关注了城市化进程中新形成的“都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策略。 第三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动态平衡与扰动 本章聚焦于碳、氮、磷循环在自然状态与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差异。详细分析了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氮沉降增加(“氮饱和”)的生态后果,包括对森林土壤酸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长期影响。引入了同位素示踪技术在追踪循环物质通量中的最新进展。 第二部分:全球变化生态学:气候、污染与人类影响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量化和预测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冲击。 第四章:气候变化生态学:反馈机制与阈值效应 本章不仅阐述了温室气体驱动的气候变化,更深入剖析了生态系统如何对这些变化做出反馈。详细讨论了“碳-气候反馈”机制,特别是永久冻土融化释放甲烷的潜在正反馈循环。引入了生态系统临界点(Tipping Points)的概念,并使用概率模型来评估不同气候情景下生态系统崩溃的风险。 第五章:复合污染与毒理生态学 本章超越了单一污染物的研究范畴,重点分析了“混合污染物”(如抗生素、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协同效应)在食物网中的积累与毒性放大效应。内容包括内分泌干扰物(EDCs)对野生动物繁殖系统的影响,以及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早期预警系统构建。 第六章: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学 系统梳理了从农业集约化、森林砍伐到城市扩张如何重塑景观结构。重点介绍了景观连通性分析(Connectivity Analysis)在规划生态廊道中的应用,并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管理实践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框架。 第七章: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价值化 本章详细介绍了生态系统服务(ESS)的分类体系(CICES、Millennium Assessment),并系统对比了成本-效益分析、支付意愿(WTP)和替代成本法在量化服务价值时的优缺点。特别讨论了如何将非市场化的服务(如文化服务、调节服务)纳入国家经济核算体系(SEEA)。 第八章:韧性导向型资源管理与生态修复 本书倡导从“平衡型管理”转向“韧性导向型管理”。本章阐述了如何通过增加系统的冗余性、多样性来增强其抵御突发冲击(如极端天气或病虫害爆发)的能力。详细介绍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洪水控制、海岸带保护中的应用案例,并探讨了生态修复项目的长期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策略。 第九章:环境治理与跨学科决策模型 本章探讨了环境问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维度。重点介绍了多主体模型(Agent-Based Models, ABM)在模拟人类行为与资源利用互动中的应用。同时,深入分析了国际环境条约的有效性评估,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包含利益相关者参与、透明化决策的“环境治理网络”。 第十章:未来研究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环境预测 本章面向未来,探讨了大数据分析(如物联网传感器网络、高光谱成像)如何革命性地改变环境监测的精度与实时性。重点介绍了机器学习在预测物种分布漂移、污染扩散路径以及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长期影响方面的最新进展。 本书特色: 案例驱动: 包含来自全球五大洲的详尽案例研究,涵盖热带雨林退化、北极苔原融化、地中海干旱化等典型生态系统。 量化方法: 每一章都嵌入了关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介绍(如广义加性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强调生态学研究的量化趋势。 跨界融合: 显著加强了与经济学、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确保读者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系统本质。 教学资源丰富: 配备了章节习题、关键术语索引及在线交互式数据集链接,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 --- 目标读者: 本科生高年级、研究生(硕士、博士)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科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等专业。也适用于环境咨询师、政府规划人员及科研机构研究人员。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影印版的“环境科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那种厚重的、经过时间沉淀的知识体系感。它的排版和内容结构,明显带有经典教科书的痕迹,每一个章节的逻辑推演都像搭积木一样,环环相扣,不容许有丝毫的含糊不清。尤其是在涉及一些基础的生态学和地球化学原理时,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到位——他们不会直接抛出结论,而是会耐心地引导读者从最基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出发,逐步推导出宏观的环境现象。我特别喜欢它对“临界点”概念的阐述,那种用数学模型和实证数据支撑起来的危机感,比空泛的呼吁更具说服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跟一位经验老道的导师对话,他用近乎苛刻的精确度,要求你理解每一个参数、每一个反馈回路的意义。当然,作为影印版,阅读过程中偶尔需要适应一下印刷和图表的清晰度,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核心价值的传递。它不是一本用来快速浏览的书,更像是一部需要慢炖细品的哲学著作,要求你沉下心来,去体会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是如何支撑起我们对地球健康的深刻理解。

评分

从一个实际操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或许需要读者自行去挖掘和转化,但它提供的理论框架无疑是坚实的。我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其如何处理工程技术与自然恢复之间的张力。例如,在水污染控制章节,它没有简单地推荐哪种先进的膜分离技术是万能的,而是花了大篇幅去对比不同干预手段的长期生态代价和经济可行性。这种“权衡取舍”的讨论,是很多侧重于工程或纯理论的教材中所缺乏的。它清晰地展示了,在环境治理中,最“好”的方案往往不是技术上最先进的,而是对现有生态系统干扰最小、社会接受度最高的那个微妙平衡点。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过去那些过于“唯技术论”的环保思路。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项目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质量的“方法论”指南,它教会我提问的层次——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种对决策过程的细致解构,远比单纯罗列技术参数要珍贵得多。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富有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众多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因果链中迷失方向。我第一次接触时,确实因为对某些物理化学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卡在了好几个关键章节。但正是这种需要“啃硬骨头”的过程,塑造了其极高的学习价值。它似乎刻意避免了过度简化,坚持呈现环境科学最真实、最不便携的本质——即,没有简单的答案,只有无数相互制约的变量。比如,在处理“可持续发展”这一宏大主题时,它并没有给出任何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对比不同发展模式下的资源消耗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分析,让读者自己去推导出何为真正的可持续。这种“让读者自己去发现答案”的教学方法,虽然在短期内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但它所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愿意为深度理解付出时间和精力的学习者量身定做的“硬核”读物。

评分

这本《环境科学 交叉关系学科(第14版)/大学环境教育丛书(影印版)》在我手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作为一本厚重的教材,它带来的冲击感是实实在在的。我原本以为环境科学的学习无非就是那点大气污染、水质分析的老生常谈,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宏大和复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系统思维”的强调,这种理念贯穿始终,迫使我不得不跳出单一学科的窠臼去审视环境问题。比如,当我们谈论气候变化时,这本书不只是罗列冰川融化的数据,而是会深入探讨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以及跨国政策协调的困境。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简直像给我的认知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更像是在“训练”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要求我们在任何环保议题上都能看到其背后交织的生态、工程、伦理乃至政治脉络的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教材的广度无疑是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构筑了未来环保工作者必备的全局观。我个人认为,如果只是想应付考试,这本书的深度或许会让人感到压力山大,但如果真想在环境领域有所建树,这种全景式的梳理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磅礴大气”。它将地球视为一个生命体来考察,将人类活动视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扰动力量。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而非传统的学科教材。从地球形成初期的化学演化,到工业革命后人类文明对生物圈的全面渗透,其时间跨度之大,知识领域之广,确实能让人产生一种“敬畏感”。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生物多样性丧失”时所采取的跨尺度分析——从基因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到物种灭绝的速率,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性衰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这种全景式的俯瞰,使得即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环境变化,也被置于地球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审视,从而凸显出问题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对于那些渴望从更高维度理解环境危机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世界观的重塑,让人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所有的选择都将留下深刻的地质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