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

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专 著
图书标签:
  • 图像学
  • 开放世界
  • 视觉文化
  • 媒体理论
  • 数字艺术
  • 后现代主义
  • 技术哲学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符号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122094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1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世界3》学术年刊简介:
  《世界3》是由OCAT研究中心(OCATInstitute)组织编辑的中文艺术史理论学术年刊。主要登载艺术史理论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和译文,也对相关课题的国际资讯、图书、展览和研究机构进行报道与评介。通过为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出版平台,力图为这一领域新的汉语思想模式和知识形式的形成创造条件。
  《世界3》是OCAT研究中心的核心出版物,由主编黄专先生于2014年创办,年刊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理论焦点”、“前沿动态”、“机构概览”和“书评”等。“专题研究”是丛书的核心栏目,刊登美术史、建筑史、影像史、设计史为主体的艺术史理论和方法及与其相关的语言史、心理学史、哲学史、文化史、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论文和译文。“理论焦点”是介绍世界当下重要的理论动向与理论研究,并突出其与艺术史研究的相互借鉴意义。“前沿动态”是丛书的综述性栏目,主要综述报导上述领域中重大课题的历史和现状,评论性报导年度内重大学术活动、人物、会议、出版、展览的现场。“机构概览”是介绍世界代表性的艺术史研究机构的概况及研究主题为主。“书评”是推介前述学术领域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前沿位置和独特方法的著作、学术期刊和学术展览的专栏性评论文章。

内容简介

  现代图像学由于瓦尔堡、潘诺夫斯基和贡布里希三位艺术史大师的努力而成为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方法,瓦尔堡和他的学派成员通过将图像解释的基础建立在文化一科学的广阔维度上而奠定了艺术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地位;潘诺夫斯基通过他深渊宽广的历史观念与严密睿智的学识境界,使图像学获得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毫不逊色的卓越成就,而贡布里希则通过对图像学的批判性研究将图像学带入到一个更加令人神往的开放领域。
  今天无论是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研究和各种形式的视觉理论都能从这种开放性中获益,更不用说纷繁的“新艺术史”方法。《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力图通过梳理现代图像学的理论脉络和它的开放性影响,展示图像学在当代艺术史学中的可能性前景并借此提倡一种建立在理性批评基础上的开放学风。

目录

1黄专 总序
7范白丁 编者弁言

1专题研究
2[美]保罗·奥斯卡·克里斯特勒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文化中的修辞学
26杨思梁 “拟人化”起源初探
70[法]菲利普-阿兰·米肖 《记忆女神图集》,艺术史与场景的构成
106[德]傅无为 不立文字——阿比·瓦尔堡学术图集与艺术出版实验之间的图像比较学
150范白丁 《图像学研究》的一些理论来源
170钱文逸 Let the picture have its word: Foucault and the Metapicture in the 1990s
194易东华 中国古典语境中的“图”与“象”

227理论焦点
228[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归还感性
260 以侍女轻细的步态(图像的知识,离心的知识)
302 电影、杂文与诗——皮耶·保罗·帕索里尼的《愤怒》
326邹建林 技术、记忆与图像的根基——关于弗鲁塞尔、斯蒂格勒、贝尔廷的对比考察

343前沿动态
344[台湾]黄建宏 蒙太奇下的人民——侧记2015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相关活动

361机构概览
362[美]托马斯·达科斯塔·考夫曼 小人国的言说?——对20世纪70年代早期伦敦瓦尔堡研究院的回忆

383书评
384范景中 《艺术史名著译丛》总序
390[美]李·B. 布朗 评W. J. T. 米歇尔的《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不会提及您提到的《世界3:开放的图像学》: 图书名称: 19世纪欧洲的都市变迁与现代性的心灵风景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阿黛尔·勒鲁瓦]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光影文苑] 出版时间: [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 页数: 580页 --- 内容简介 《19世纪欧洲的都市变迁与现代性的心灵风景》是一部深刻剖析19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剧变与个体心理应对的学术著作。本书不再聚焦于传统的政治史或经济发展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工业革命浪潮下,城市空间如何重塑人类的感知模式、社会关系以及内在的“心灵风景”。作者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包括城市规划蓝图、早期社会学家的观察笔记、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描绘以及大众媒体的兴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19世纪欧洲城市图景。 第一部分:空间的异化与重构——从集镇到迷宫 本书开篇着力探讨了工业化驱动下的城市扩张对传统空间经验的颠覆。19世纪的欧洲城市不再是可被步程轻易掌握的有机体,而是迅速膨胀、充满陌生感的“巨型结构”。作者细致分析了奥斯曼对巴黎的改造、伦敦维多利亚时期卫生改革的背后逻辑,以及柏林等新兴工业中心无序生长带来的空间碎片化。 核心议题包括: 步行经验的终结: 随着公共交通(如马拉车、早期电车)的引入,城市尺度被拉伸,个体对周遭环境的熟悉感和掌控力随之消解。作者引入了“陌生人社会”的概念,探讨了在广阔而拥挤的城市空间中,邻里关系如何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功能性的、临时的接触。 垂直与水平的张力: 摩天大楼的萌芽(尽管在19世纪末期才初见端倪)以及底层贫民窟的过度拥挤,共同构成了城市垂直维度的极端压缩。这种物理上的压迫如何转化为心理上的幽闭恐惧与焦虑,是本章重点讨论的内容。 景观的生产与消费: 商业橱窗、百货公司和娱乐场所的兴起,标志着城市景观从居住和生产的场所,转变为供人“观看”和“消费”的剧场。作者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精心的视觉设计来引导市民的注意力,并将空间转化为商品。 第二部分:时间节奏的加速与异化 现代性不仅仅是空间上的重构,更是时间感知的深刻变革。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机械化生产对人类日常时间的使用和体验带来的冲击。 作者对比了前工业时代基于自然光和季节变化的“有机时间”,与工厂钟表、火车时刻表所定义的“机械时间”。这种统一化、标准化、无情的“精确时间”,如何强迫个体调整其生物节律和社会交往模式,是本部分的核心。 通勤与分离: 随着工人阶级居住区与工作区的分离,通勤时间成为现代生活中一种特有的“被浪费”时间。作者考察了这种分离如何加剧了家庭与工作领域的对立,并探讨了公共交通工具内短暂的“共享隔离”状态。 闲暇的商品化: 随着劳动法的逐步完善,闲暇时间作为一种可量化的资源开始出现。然而,休闲活动(如公园、剧院、郊游)往往被纳入商业体系,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消费。本书详细考察了“大众娱乐”的起源,以及它如何成为管理和分散城市紧张情绪的工具。 第三部分:心灵的剧场——现代性焦虑与主体构建 都市生活的复杂性与高密度,迫使个体发展出新的防御机制和观察世界的方式。第三部分转向内在的“心灵风景”,探讨19世纪欧洲城市如何塑造了现代的自我认知。 作者借鉴了早期心理学家的观察和大量自传体文本,描绘了现代都市人面对的“过度刺激”状态。 感官超载与“心不在焉”: 引用本雅明的著名论断,作者详细阐述了城市中的“漫游者”(Flaneur)如何通过一种刻意的、半疏离的观察姿态来应对街头巷尾不断的视觉、听觉冲击。这种“心不在焉”被视为一种生存策略,用以保护内在的自我免受外部世界的侵蚀。 匿名性与自我表达: 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匿名性,这既是自由的源泉,也是孤独感的温床。个体可以更自由地尝试新的身份和服饰,但在拥挤的人群中,真正的“被看见”却变得更加困难。本书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如何利用着装和公共行为来表达或掩饰其社会位置。 现代性的隐秘角落: 最后一章深入探讨了现代城市结构下产生的“阴影地带”——地下空间、后巷、秘密俱乐部以及边缘群体的生存空间。这些被主流规划者试图抹除的区域,反而成为了城市真实矛盾和未被驯服生命力的载体。 总结与意义 《19世纪欧洲的都市变迁与现代性的心灵风景》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研究,更是一部关于“感知历史”的著作。它提醒读者,我们今天的空间意识、时间管理方式以及对隐私和公共领域的理解,都深深根植于19世纪欧洲城市那场剧烈而痛苦的物质与精神的重塑之中。本书为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参照点。 本书特色: 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合了历史地理学、社会心理学、城市规划史与文化人类学视角。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地图、照片和建筑插图,力求还原那个既充满活力又令人窒息的时代氛围。 ---

用户评价

评分

书评 4: 说实话,这本书的定价不菲,但就其内容所提供的思想深度而言,我认为是物超所值的。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并希望找到更高维度理论支撑的研究者或深度思考者准备的。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对具体艺术品的简单解读,而是致力于挖掘潜藏在所有视觉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运作逻辑。作者对于“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尤其令我震撼。他似乎在暗示,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一切,都只是更大、更隐秘的系统投射出来的冰山一角。全书充斥着对现代性中“奇观社会”的深刻反思,那种对表象过度饱和的时代的反抗精神,在每一页中都清晰可见。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些观点应用到我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发现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叙事边界的想象。这本书不是让你感到舒服的,它像一个清醒的梦魇,让你不得不直面图像时代的诸多悖论,强迫你去构建一套更具批判性的视觉伦理。

评分

书评 5: 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沉郁而富有批判性的,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在信息爆炸下的精神困境。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极少使用情绪化的表达,一切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这种克制反而增强了其论证的力量。最吸引我的是其对“图像的生命周期”这一概念的引入,它不再将图像视为静止的客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不断生成、消亡、再生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考察。这种时间性的维度,极大地丰富了对视觉文化的研究范式。阅读此书的过程,仿佛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陡峭山峰,沿途风景壮丽,但也充满了需要克服的认知障碍。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多次回读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但这份坚持所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你会获得一套极其有力的工具,用以解构我们这个日益被图像主宰的世界。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学术界一本极具分量的力作,它为我们理解符号和现实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参照系。

评分

书评 2: 坦率地说,初读此书时,我一度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它的密度实在太高了,感觉每读完一页,脑子里都需要停下来消化半天。这本书的结构并非线性的叙事,而更像是一张巨大的思维网络,各个章节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和互相印证。作者似乎并不在意是否能取悦所有读者,他专注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边缘声音和被遗忘的视觉传统。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查阅书中引用的那些冷门文献和艺术史案例,那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在图书馆里为了一句话的准确理解而彻夜不眠。它对现代性危机和视觉消费主义的批判,毫不留情,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我们这个被屏幕包裹的时代的本质。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那么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渴望那种被知识的洪流彻底冲刷一遍的智识上的洗礼,那么,请准备好你的专注力和好奇心,它绝对值得你投入时间。这本书的影响力不在于它说了什么新东西,而在于它如何将旧有的思想碎片,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信服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

评分

书评 3: 这是一本需要被“体验”而非仅仅“阅读”的书。它的力量在于其强悍的理论框架,它不仅仅是在描述图像,更是在构建一套分析图像的全新工具箱。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书中的术语和视角来审视我日常接触到的所有信息流——无论是新闻报道、社交媒体上的迷因,还是博物馆里的古典大师作品。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和历史语境下的图像生成与接受机制时,展现了惊人的跨学科能力,它融合了哲学、符号学、社会学,甚至还有一些人类学的洞见。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凝视”(gaze)这一概念时所采取的解构路径,它揭示了权力关系是如何通过视觉界面得以巩固和传播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高度学术化的,句子结构复杂,逻辑推演严密,绝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就能领会大意的作品。但正是这种严谨,保证了其论述的深度和持久的价值。读完后,你会发现,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已经悄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种思维上的“升级感”,让人对作者充满敬意。

评分

书评 1: 翻开这本厚重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引人深思的篇章标题,它们仿佛一座座通往未知领域的桥梁。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书中对“图像”这个概念的探讨,远超出了我们日常所见的视觉表象,它深入到符号、文化乃至权力结构的底层逻辑中去。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精妙的智力游戏,你得不断地跟上作者的思绪跳跃,才能领略到他构建的那个宏大而又细致入微的知识迷宫。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媒介变迁如何重塑我们认知世界的分析,那种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无数精巧的问题,迫使你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那些“观看”方式。这本书需要耐心,因为它要求读者从根本上反思自己与世界互动的方式,那种被挑战的感觉,虽然偶尔令人感到挫败,但最终带来的心智上的拓展,却是任何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次深潜,潜入我们集体潜意识的海洋,探寻那些幽暗而强大的意象源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