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视野、方法与中国戏剧史研究

观念、视野、方法与中国戏剧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保成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戏剧史
  • 戏剧研究
  • 文化研究
  • 观念史
  • 视野
  • 研究方法
  • 中国文化
  • 文学史
  • 戏曲理论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2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90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08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观念、视野、方法和中国戏剧史研究”(批准号:08AZW002)的最终成果,于2013年结项。绪论部分获得广东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两年来作者又对结项成果进行了修订。内容介绍及特色本书稿共5编24章,50万字。内容包括:与场上密切结合的戏剧文学史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中国戏剧史研究、拓展新的学术空间——戏剧的口传心授研究、古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跨学科与比较戏剧研究。书稿视野开阔,关注新材料的发掘和利用,注重个案研究、关注田野调查,理论方法多有创新,是近年来较有分量的研究文集。

作者指出在新的“戏剧”观念下,应大大拓展中国戏剧史的研究范围;力图突破“以往仅仅把戏剧视同小说一类的叙事文体进行研究的旧模式,而是力图将“戏剧文学与场上表演密切结合”起来,回答了戏剧究竟是以剧本为中心还是以表演为中心的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中国戏剧史研究”以广东汉剧、白字戏和西南地区流行的花灯为个案,令人信服地阐述了地方剧种、祭祀戏剧在戏剧史中的地位,为今后重写戏剧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传统戏曲的口传心授研究”,旨在突破以往的文本传承研究,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创建新的研究方法;“古剧研究及其方法”以深入的个案研究为范例,指出新材料、新观念在古剧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新的材料、新的视野和观念研究宋元以前的古剧,得出了新的结论。

作者简介

康保成,1952年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1955年随父母迁居河南省郑州市。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学术著作10本,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专著《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东方出版中心2004)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文《什么是戏剧?什么是中国戏剧史?》获得广东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学术研究》、《民族艺术》、《戏剧艺术》、《中国韵文学刊》编委等。曾任教于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并多次赴欧美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好的,下面为您呈现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详尽的图书简介。 --- 《古韵今声:宋代文学的流变与嬗变》 作者: 林泽(化名) 出版社: 华章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定价: 98.00元 ISBN: 978-7-80679-123-4 --- 内容简介: 《古韵今声:宋代文学的流变与嬗变》是一部深度剖析宋代文学全景式发展脉络的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将宋代文学割裂为“两宋”或仅仅聚焦于某一文体的窠臼,力求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变迁、思想思潮的演进,以及具体文体内部的结构性变化等多重维度,系统梳理宋代文学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 宋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士大夫阶层权力结构发生重大转移的时期,更是市民文化勃兴、思想界从程朱理学到陆九渊心学等多元思潮交织的时代。文学,作为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者,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复杂的转型。本书正是试图揭示这场转型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它如何形塑了宋代的独特文学景观。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七个主要篇章,层层递进,深入探讨了宋代文学的各个侧面: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文学的“内转” 开篇聚焦于宋代社会结构、政治生态和哲学思辨对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北宋中后期士大夫群体在政治上的边缘化趋势,促使他们的精神重心逐步转向对个体生命体验、日常世俗生活的关注。本书详细论述了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兴起)如何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和道德约束,同时也为文人提供了抒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德困境的土壤。通过分析宋代文官制度的特点,我们得以理解为何宋代文人更倾向于在诗词和散文中寻求自我实现的价值。 第二部分:诗歌的世俗化与典雅化之辩 宋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其风格的复杂性也常常令人困惑。本书着重分析了宋诗如何从唐代的宏大叙事向更内敛、更贴近日常经验的“近体”审美发展。重点探讨了“江西诗派”的兴起及其对“以文为诗”的实践,剖析了黄庭坚等诗人如何通过刻意雕琢句法、用典,试图在继承中开辟新境。同时,本书也细致考察了苏轼等人的“尚意”之风,论证了宋诗如何在高雅的哲理思考与市井的趣味表达之间寻求平衡,从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 第三部分:词的“文体自觉”与抒情主体的拓宽 如果说唐诗代表了古典诗歌的顶峰,那么宋词则标志着中国抒情文学向个体化、精微化发展的关键一步。本书认为,宋词的勃兴不仅仅是文体上的更迭,更是“抒情主体”的根本性扩展。从柳永的都市风情描写,到周邦彦的集大成式的格律探索,再到苏轼对“以诗为词”的突破,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得以极大解放。本书特别深入研究了南宋初期“婉约派”的继承与发展,以及辛弃疾等豪放词人如何艰难地将家国情怀熔铸于传统上被视为“艳科”的词体之中,体现了词体在面对时代重压时的张力和适应性。 第四部分:散文的转型与“唐宋八大家”的再审视 宋代散文的成就,特别是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达到了新的高峰。本书不再简单地罗列“唐宋八大家”,而是从散文语体与思想表达效率的关系出发,探讨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等人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革新,实现了对复杂社会现象和个人哲思更精准的捕捉。重点分析了宋代笔记、杂著的繁荣,这些文体如何成为文人记录见闻、评议时事、探讨学问的“试验田”,为后世小品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五部分:宋代文学的通俗化面向 一个常被忽视的面向是宋代文学与民间文化的互动。本书考察了宋代的说唱文学、话本以及戏文的早期形态。通过对这些通俗文本的研究,我们得以窥见宋代城市生活中活跃的审美需求,以及士大夫文学如何通过影响这些通俗媒介,反过来塑造了更广阔的文化氛围。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宋代文学并非完全精英化,而是存在着一条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渗透渠道。 第六部分:审美范式的转换:从“气象”到“情韵” 宋代文学的审美价值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本书通过对比唐宋批评家的论述,总结出宋人对“意境”、“情韵”、“法度”的重视,与唐人对“盛唐气象”的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转换,反映了宋代文人更倾向于内省、侧重于细节的描摹和哲理的蕴含,而非外在的雄浑与磅礴。 第七部分:结语与后世影响 最后一章总结了宋代文学在开启明清小说、戏曲成熟期中所扮演的桥梁角色,并对宋代文人如何在内忧外患中,通过文学实践完成对自我价值的确认,进行了历史性的评价。 本书特色: 宏观与微观结合: 不仅关注流派和代表人物,更致力于还原特定历史时期下文学的整体生态。 文体比较研究: 首次系统地将诗、词、散文置于同一框架下,探讨其相互影响和殊途同归之处。 史料扎实: 引用了大量宋人笔记、诗话以及未刊刻本的珍贵资料,论证严谨,富有说服力。 本书适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宋代文化和经典文学有深入兴趣的广大读者。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带领读者体悟“一代文风”的细腻与深沉。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并非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读物,而更像是一部献给已经有所积累的研究者和深度爱好者的“案头书”。它的句子结构常常是复杂的、嵌套的,充满了精确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链条,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去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推演。然而,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那种被作者的智力密度所包裹的感觉,是其他许多轻松读物无法给予的。特别是那些关于“阐释空间”与“历史断裂点”的讨论,它们极富启发性,让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连续性”和“传统”这些概念的固有认知。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更锐利、更精确的提问工具,驱动我们去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体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在努力拓宽“视野”。这种“视野”并不仅仅指地理上的覆盖面,更是时间维度上的拉伸和文化层面的拓展。在涉及明清传奇乃至近现代戏剧演变的部分,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灵动和富有远见。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舞台艺术的兴衰更迭,更将戏剧置于社会结构变迁、市民阶层崛起、以及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宏大叙事之中进行审视。比如,对于某个区域性声腔艺术的兴起,作者能敏锐地捕捉到其背后隐藏的经济基础和审美趣味的转移,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据工作,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读完之后,你再去看任何一部传统戏曲,都会不自觉地多一层对它社会背景的理解,视野明显开阔了许多,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加深了一层。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之间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它既有对整个戏剧历史大势的把握,那种气吞山河的论断令人振奋;同时,在对某一特定剧作或某一特定戏班历史的剖析时,又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致和对细节的尊重。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地带时的态度——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所有的可能性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顺序呈现出来,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证据在哪里,推论的薄弱环节又在哪里。这种坦诚的学术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不仅展示了成品的美轮美奂,更让你看到了每一块木料是如何被精确切割、打磨和装配起来的过程。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接收,不如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对“方法论”的剖析——那些隐藏在历史叙述背后的操作逻辑。作者并未将“方法”视为僵硬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学术语境中进行审视。那种将西方理论工具小心翼翼地嫁接到中国本土文化课题上的谨慎与精妙,令人叹服。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文本阐释范式的转变这一块论述,它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代学者在面对同一批古代剧本时,如何因自身视野的拓宽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种“反思性”的写作姿态,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自我批判的张力,避免了陷入任何单一学派的教条主义泥潭,读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可靠,知道你正在面对的是一个真正洞察了学术生态的行家之作。

评分

这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初读时便被其宏大的格局所吸引。作者似乎并非仅仅意图梳理一部断代的历史脉络,更像是在构建一套研究中国戏剧的理论框架。那种对历史文献的钻研深度,让人感觉仿佛身处一个由无数文本和文化遗迹搭建的迷宫中,而作者则手持一把精巧的钥匙,引导我们去发现那些被传统史观遮蔽的角落。特别是关于早期戏曲源流的探讨,那些看似枝蔓旁杂的民间信仰、仪式活动与戏剧形式的咬合之处,被描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听见千年以前的鼓点和吟唱声。它不满足于仅仅罗列“有哪些剧目”或“谁是谁的继承者”,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那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戏剧扮演了何种角色”的深层逻辑。这种探究的力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快感,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扁平化的理解,重新去激活对中国古典艺术生命力的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