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008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观念、视野、方法和中国戏剧史研究”(批准号:08AZW002)的最终成果,于2013年结项。绪论部分获得广东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两年来作者又对结项成果进行了修订。内容介绍及特色本书稿共5编24章,50万字。内容包括:与场上密切结合的戏剧文学史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中国戏剧史研究、拓展新的学术空间——戏剧的口传心授研究、古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跨学科与比较戏剧研究。书稿视野开阔,关注新材料的发掘和利用,注重个案研究、关注田野调查,理论方法多有创新,是近年来较有分量的研究文集。
作者指出在新的“戏剧”观念下,应大大拓展中国戏剧史的研究范围;力图突破“以往仅仅把戏剧视同小说一类的叙事文体进行研究的旧模式,而是力图将“戏剧文学与场上表演密切结合”起来,回答了戏剧究竟是以剧本为中心还是以表演为中心的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中国戏剧史研究”以广东汉剧、白字戏和西南地区流行的花灯为个案,令人信服地阐述了地方剧种、祭祀戏剧在戏剧史中的地位,为今后重写戏剧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传统戏曲的口传心授研究”,旨在突破以往的文本传承研究,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创建新的研究方法;“古剧研究及其方法”以深入的个案研究为范例,指出新材料、新观念在古剧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新的材料、新的视野和观念研究宋元以前的古剧,得出了新的结论。
康保成,1952年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1955年随父母迁居河南省郑州市。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至今。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学术著作10本,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专著《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东方出版中心2004)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文《什么是戏剧?什么是中国戏剧史?》获得广东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学术研究》、《民族艺术》、《戏剧艺术》、《中国韵文学刊》编委等。曾任教于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并多次赴欧美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并非一本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读物,而更像是一部献给已经有所积累的研究者和深度爱好者的“案头书”。它的句子结构常常是复杂的、嵌套的,充满了精确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链条,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去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推演。然而,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适应期,那种被作者的智力密度所包裹的感觉,是其他许多轻松读物无法给予的。特别是那些关于“阐释空间”与“历史断裂点”的讨论,它们极富启发性,让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连续性”和“传统”这些概念的固有认知。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更锐利、更精确的提问工具,驱动我们去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体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在努力拓宽“视野”。这种“视野”并不仅仅指地理上的覆盖面,更是时间维度上的拉伸和文化层面的拓展。在涉及明清传奇乃至近现代戏剧演变的部分,作者的笔触显得尤为灵动和富有远见。它不仅仅是记录了舞台艺术的兴衰更迭,更将戏剧置于社会结构变迁、市民阶层崛起、以及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宏大叙事之中进行审视。比如,对于某个区域性声腔艺术的兴起,作者能敏锐地捕捉到其背后隐藏的经济基础和审美趣味的转移,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据工作,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读完之后,你再去看任何一部传统戏曲,都会不自觉地多一层对它社会背景的理解,视野明显开阔了许多,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加深了一层。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之间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它既有对整个戏剧历史大势的把握,那种气吞山河的论断令人振奋;同时,在对某一特定剧作或某一特定戏班历史的剖析时,又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致和对细节的尊重。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地带时的态度——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将所有的可能性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顺序呈现出来,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证据在哪里,推论的薄弱环节又在哪里。这种坦诚的学术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它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不仅展示了成品的美轮美奂,更让你看到了每一块木料是如何被精确切割、打磨和装配起来的过程。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接收,不如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对“方法论”的剖析——那些隐藏在历史叙述背后的操作逻辑。作者并未将“方法”视为僵硬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学术语境中进行审视。那种将西方理论工具小心翼翼地嫁接到中国本土文化课题上的谨慎与精妙,令人叹服。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文本阐释范式的转变这一块论述,它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代学者在面对同一批古代剧本时,如何因自身视野的拓宽而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种“反思性”的写作姿态,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自我批判的张力,避免了陷入任何单一学派的教条主义泥潭,读来让人感觉非常踏实、可靠,知道你正在面对的是一个真正洞察了学术生态的行家之作。
评分这本厚重的学术专著,初读时便被其宏大的格局所吸引。作者似乎并非仅仅意图梳理一部断代的历史脉络,更像是在构建一套研究中国戏剧的理论框架。那种对历史文献的钻研深度,让人感觉仿佛身处一个由无数文本和文化遗迹搭建的迷宫中,而作者则手持一把精巧的钥匙,引导我们去发现那些被传统史观遮蔽的角落。特别是关于早期戏曲源流的探讨,那些看似枝蔓旁杂的民间信仰、仪式活动与戏剧形式的咬合之处,被描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听见千年以前的鼓点和吟唱声。它不满足于仅仅罗列“有哪些剧目”或“谁是谁的继承者”,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那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戏剧扮演了何种角色”的深层逻辑。这种探究的力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快感,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扁平化的理解,重新去激活对中国古典艺术生命力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