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本书是笔者长期研究平面设计的结晶。这本著作在1998年曾经以《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的方式出版过,在那本著作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十七章“数码时代的平面设计”,对文字也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就是这个版本,应该是在中文中反映平面设计发展的完整的著作了。希望本书能给设计师们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世界平面设计史》主要详细的讲述了工业时代的版面设计、摄影——新传达工具、维多利亚时期的大众化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运动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二十世纪平面设计的源起、现代艺术对平面设计发展的影响、“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新的形式语汇、包豪斯与新的国际平面设计风格、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形成、纽约平面设计派、企业形象设计与视觉系统、观念形象和非西方国家的平面设计发展、国际语言和国际对话、数码革命与平面设计等内容。
【作者简介】:
王受之,1946年出生于广州,设设理论和设计史专家。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980年代曾担任过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和学院的工业设计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西切斯特学院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学院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和教学,1988年开始在美国设计教育专业的学府——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担任设计理论教学,1963年升任为全职终身教授,负责全院的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史教学。1997年担任美国全国艺术和设计院校委员会年度会议理论组召集人,1998年作为联合国开发总署专家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主持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讲学班。王受之曾经多次担任重要设计比赛的评委工作,包括香港设计师协会“设计98”年展评委、1997年香港回归的国家艺术大展评委。王受之是中国的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客座教授。王受之所著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著作相当多,其著作成为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设计专业教科书中主要参考书,共中包括在大陆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建筑史》、《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和设计》,还包括台湾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世界现代平面设计》、《现代世界艺术的发展》,他参与撰写的《战后美国史》曾经获得1992年国家社会科学著作的金奖。他的《设计史论丛书》包括《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世界当代艺术史》、《世界时装史》、《世界广告史》、《世界工业产品设计史》、《美国插图史》等,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与香港天一艺术设计出版公司联合出版。
【目录】:
一章工业时代的版面设计第十七章数码革命与平面设计
这本书简直是设计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平面设计的演变过程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视觉语言不断迭代的今天,回溯历史脉络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装帧拿到手就让人心情愉悦,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了各个设计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每一次设计变革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技术支撑。比如,对包豪斯运动如何从工艺美术运动中脱胎换骨,以及它如何被后来的国际主义风格所继承和演变,都有着非常细致的梳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穿越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感受那些先驱们在面对新材料、新思潮时的探索与挣扎。尤其是一些早期印刷技术的介绍,让我对那个时代设计师的“限制中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绝不是一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激动人心的设计往事,充满了洞察力和温度。对于想系统构建设计史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著作时,我主要担心的是图文的配合度问题,毕竟设计史如果只有文字描述,那将是极大的遗憾。然而,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插图的选择极具匠心,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还穿插了大量罕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广告、期刊封面和工业设计草图,这些“边缘”的视觉材料,恰恰是构建完整历史图景所必需的细节。排版设计本身也体现了设计的美学,留白得当,版式疏朗,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我甚至发现,书中的一些版式布局本身就在隐晦地呼应着它所介绍的设计风格——这是一种高明的“元设计”体现。对于不熟悉英文原著的读者来说,这个中文译本的质量也令人放心,术语的翻译精准到位,确保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这是一本可以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常青树”式设计读物。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自己的一个毕业设计项目寻找灵感和理论基础。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完全按照时间线索线性推进,而是在关键节点设置了大量的“专题探讨”,例如关于字体设计的演变、海报艺术的社会功能转换等。这种专题式的切入,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过去习以为常的视觉规范,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其深远的起源。例如,书中对瑞士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的系统介绍,清晰地阐述了其“清晰、客观、理性”背后的文化哲学。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后现代设计思潮的批判性反思,也让我对当前泛滥的“形式追逐”现象有了更冷静的审视。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过去,它更是在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参照系。对于专业学生或者资深从业者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方法论”。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学术性的设计史书籍会读起来非常晦涩难懂,充满拗口的术语和抽象的理论,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仿佛在跟你聊家常,但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我特别喜欢它对“文化语境”的强调。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政治气候、经济结构乃至哲学思潮的影响。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平面设计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它如何对比展现了美国战后商业设计美学的崛起与欧洲功能主义传统的坚守与分化。阅读时,我经常会停下来,拿出笔在旁边空白处做笔记,或者立刻上网去搜索书中提到的那些设计大师的经典作品,那种“被激发”的感觉太棒了。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了鲜活的视觉故事,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完成了对设计史的深度理解和内化。它更像是一部设计领域的“通史”,视野宏大,细节可考。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设计编辑,我接触过的设计史资料汗牛充栋,但真正能称得上“经典”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无疑属于后者。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西方设计史的全面覆盖,更在于它对于如何将这些历史经验“本土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我尤其赞赏它在处理不同文化设计交融时的细腻笔触。例如,书中对日本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设计后,如何将其与传统美学巧妙结合的案例分析,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设计的普遍规律与地域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全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注释和参考资料部分也做得非常详尽,为进一步的深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希望站在全球视角审视设计演化轨迹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历史的眼光去“预判”未来的设计趋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