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世界平面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正版现货】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世界平面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受之 著
图书标签:
  • 设计史
  • 平面设计
  • 王受之
  • 设计理论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艺术设计
  • 书籍
  • 正版
  • 现货
  • 设计史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青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48307
商品编码:162399220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3
字数:8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本书是笔者长期研究平面设计的结晶。这本著作在1998年曾经以《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的方式出版过,在那本著作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十七章“数码时代的平面设计”,对文字也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就是这个版本,应该是在中文中反映平面设计发展的完整的著作了。希望本书能给设计师们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世界平面设计史》主要详细的讲述了工业时代的版面设计、摄影——新传达工具、维多利亚时期的大众化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运动的平面设计、“新艺术”运动、二十世纪平面设计的源起、现代艺术对平面设计发展的影响、“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新的形式语汇、包豪斯与新的国际平面设计风格、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形成、纽约平面设计派、企业形象设计与视觉系统、观念形象和非西方国家的平面设计发展、国际语言和国际对话、数码革命与平面设计等内容。

【作者简介】:

王受之,1946年出生于广州,设设理论和设计史专家。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980年代曾担任过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和学院的工业设计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西切斯特学院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学院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和教学,1988年开始在美国设计教育专业的学府——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担任设计理论教学,1963年升任为全职终身教授,负责全院的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史教学。1997年担任美国全国艺术和设计院校委员会年度会议理论组召集人,1998年作为联合国开发总署专家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主持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讲学班。王受之曾经多次担任重要设计比赛的评委工作,包括香港设计师协会“设计98”年展评委、1997年香港回归的国家艺术大展评委。王受之是中国的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客座教授。王受之所著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著作相当多,其著作成为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设计专业教科书中主要参考书,共中包括在大陆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建筑史》、《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和设计》,还包括台湾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世界现代平面设计》、《现代世界艺术的发展》,他参与撰写的《战后美国史》曾经获得1992年国家社会科学著作的金奖。他的《设计史论丛书》包括《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世界当代艺术史》、《世界时装史》、《世界广告史》、《世界工业产品设计史》、《美国插图史》等,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与香港天一艺术设计出版公司联合出版。

  【目录】:

一章工业时代的版面设计 
第二章摄影——新传达工具 
第三章维多利亚时期的大众化平面设计 
第四章“工艺美术”运动的平面设计 
第五章“新艺术”运动 
第六章二十世纪平面设计的源起 
第七章现代艺术对平面设计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图画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 
第九章新的形式语汇 
第十章包豪斯与新的国际平面设计风格 
第十一章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第十二章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形成 
第十三章纽约平面设计派 
第十四章企业形象设计与视觉系统 
第十五章观念形象和非西方国家的平面设计发展 
第十六章国际语言和国际对话 

第十七章数码革命与平面设计                 


视觉的演进与时代的镜像:西方艺术设计思潮的百年回响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工业革命后期至二十世纪末,西方平面设计领域所经历的重大变革、核心理论建构及其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并非对既有设计史的简单罗列,而是一部着重于“思想碰撞”与“视觉革命”的编年史。 第一部分:现代设计的黎明与工艺美术的抗争(约1850-1910) 本篇聚焦于设计从手工艺向工业化生产转型的阵痛与探索。我们将细致考察英国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精神内核,特别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如何试图通过回归中世纪手工艺的理想,对抗批量生产带来的粗糙与道德沦丧。其对字体设计、装饰图案以及书籍装帧的革新性影响,构成了对维多利亚时期过度繁复风格的第一次强有力反动。 随后,笔锋转向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在巴黎、布鲁塞尔和维也纳,我们见证了设计师们如何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流畅、有机、非对称的线条,试图在日益僵化的社会结构中创造一种全新的、融合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视觉语言。慕夏(Mucha)的版画海报艺术、克里姆特(Klimt)在装饰艺术中的探索,都将是本部分的重点分析对象。这一阶段的设计,在追求美感的同时,也隐含了对现代性异化的早期不安。 第二部分:功能至上与理性主义的崛起(约1910-1939) 进入二十世纪,世界格局剧变,设计思想也迅速转向理性、效率与社会责任。本部分将详尽阐述构成现代主义设计基石的几个关键流派: 1. 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与功能主义的萌芽: 探讨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如何将企业识别与工业美学相结合,以及其对后继者的深刻影响。 2. 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的视觉实验: 重点分析俄国前卫艺术家如马列维奇(Malevich)和罗德琴科(Rodchenko)如何利用几何抽象、大胆的色彩对比和蒙太奇手法,将设计视为一种社会改造工具。他们的实验性海报和版画,彻底颠覆了传统叙事方式。 3. 包豪斯(Bauhaus)的黄金时代: 这是理解现代平面设计哲学的核心章节。我们将深入探讨格罗皮乌斯(Gropius)和后来的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如何确立“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特别关注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对无衬线字体的推崇、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的色彩理论,以及包豪斯如何系统地整合了艺术教育、工艺实践与工业设计。 4. 荷兰风格派(De Stijl)的纯粹结构: 德·洛克(Theo van Doesburg)和蒙德里安(Mondrian)对垂直线、水平线和三原色的偏执,如何通过设计语言体现对宇宙秩序的哲学追求,及其对极简主义设计的深远预示。 第三部分:信息时代的视觉秩序——国际主义风格的定型(约1940-1970) 二战后,欧洲的设计思想大规模移植至美国,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视觉标准——“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或称“瑞士风格”。本部分是本书论述的重中之重: 1. 瑞士设计教育的建立: 重点解析瑞士字体设计学院(巴塞尔和苏黎世)的教学体系,特别是约瑟夫·米勒-布洛克曼(Josef Müller-Brockmann)如何将网格系统(The Grid System)提升到近乎科学的地位,用以确保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客观性和普适性。 2. 清晰性与中立性: 讨论无衬线字体(如Helvetica/Akzidenz-Grotesk)如何成为跨国企业的首选视觉语言。这一时期的设计拒绝了个人情感表达,追求绝对的、可被全球理解的“中立信息载体”。 3. 美国的融合与商业化: 考察保罗·兰德(Paul Rand)等设计大师如何成功地将欧洲现代主义的严谨性与美国商业的活力相结合,创造出标志性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如IBM、UPS的设计)。设计开始成为企业品牌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部分:对权威的反思与后现代的多元化(约1970-2000) 进入后现代阶段,设计界开始质疑国际主义风格的冷漠与僵化。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视觉表达如何重新拥抱主观性、历史参照和文化拼贴: 1. “反设计”的浪潮: 探讨意大利孟菲斯设计团体(Memphis Group)的出现,他们以鲜艳的色彩、大胆的材料混用和戏谑的态度,对功能至上的教条进行了激烈的挑战。 2. 符号学与后现代主义: 分析美国设计师,尤其是沃夫冈·魏因加特(Wolfgang Weingart)对字体和排版结构进行解构和重组的实验,揭示了信息不再是纯粹的传递,而是被意义化的过程。 3. 新浪潮与数字的前夜: 考察数字媒体的初步介入如何影响了平面设计,设计师们开始探索视觉的动态性、多层次性以及对历史风格的挪用与戏仿,为进入21世纪的数字革命埋下伏笔。 本书通过严谨的文献梳理和深入的视觉分析,旨在揭示每一设计风格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经济驱动力以及哲学思辨,构建起一部由思想塑造的、充满张力的西方平面设计发展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设计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平面设计的演变过程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视觉语言不断迭代的今天,回溯历史脉络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装帧拿到手就让人心情愉悦,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的用心。内容上,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了各个设计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每一次设计变革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技术支撑。比如,对包豪斯运动如何从工艺美术运动中脱胎换骨,以及它如何被后来的国际主义风格所继承和演变,都有着非常细致的梳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穿越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感受那些先驱们在面对新材料、新思潮时的探索与挣扎。尤其是一些早期印刷技术的介绍,让我对那个时代设计师的“限制中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绝不是一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激动人心的设计往事,充满了洞察力和温度。对于想系统构建设计史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著作时,我主要担心的是图文的配合度问题,毕竟设计史如果只有文字描述,那将是极大的遗憾。然而,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插图的选择极具匠心,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还穿插了大量罕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广告、期刊封面和工业设计草图,这些“边缘”的视觉材料,恰恰是构建完整历史图景所必需的细节。排版设计本身也体现了设计的美学,留白得当,版式疏朗,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我甚至发现,书中的一些版式布局本身就在隐晦地呼应着它所介绍的设计风格——这是一种高明的“元设计”体现。对于不熟悉英文原著的读者来说,这个中文译本的质量也令人放心,术语的翻译精准到位,确保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这是一本可以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发现的“常青树”式设计读物。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自己的一个毕业设计项目寻找灵感和理论基础。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是完全按照时间线索线性推进,而是在关键节点设置了大量的“专题探讨”,例如关于字体设计的演变、海报艺术的社会功能转换等。这种专题式的切入,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过去习以为常的视觉规范,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其深远的起源。例如,书中对瑞士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的系统介绍,清晰地阐述了其“清晰、客观、理性”背后的文化哲学。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后现代设计思潮的批判性反思,也让我对当前泛滥的“形式追逐”现象有了更冷静的审视。这本书不仅仅是回顾过去,它更是在为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参照系。对于专业学生或者资深从业者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方法论”。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学术性的设计史书籍会读起来非常晦涩难懂,充满拗口的术语和抽象的理论,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文笔极其流畅自然,仿佛在跟你聊家常,但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扎实的史料支撑。我特别喜欢它对“文化语境”的强调。设计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政治气候、经济结构乃至哲学思潮的影响。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平面设计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比如它如何对比展现了美国战后商业设计美学的崛起与欧洲功能主义传统的坚守与分化。阅读时,我经常会停下来,拿出笔在旁边空白处做笔记,或者立刻上网去搜索书中提到的那些设计大师的经典作品,那种“被激发”的感觉太棒了。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了鲜活的视觉故事,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完成了对设计史的深度理解和内化。它更像是一部设计领域的“通史”,视野宏大,细节可考。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设计编辑,我接触过的设计史资料汗牛充栋,但真正能称得上“经典”的却凤毛麟角。这本书无疑属于后者。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西方设计史的全面覆盖,更在于它对于如何将这些历史经验“本土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我尤其赞赏它在处理不同文化设计交融时的细腻笔触。例如,书中对日本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设计后,如何将其与传统美学巧妙结合的案例分析,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设计的普遍规律与地域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全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注释和参考资料部分也做得非常详尽,为进一步的深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希望站在全球视角审视设计演化轨迹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历史的眼光去“预判”未来的设计趋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