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

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維剋多·普萊斯考特(Victor,Prescott),[澳] 吉莉安·D.,崔格斯(Gillian,D.,Triggs) 著,孔令傑,張帆 譯
圖書標籤:
  • 邊疆研究
  • 邊界研究
  • 國際法
  • 政治地理
  • 地緣政治
  • 跨境問題
  • 領土爭端
  • 區域安全
  • 國際關係
  • 邊界治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841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286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武漢大學邊界與海洋問題研究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字數:5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從曆史、地理、政治和法律等角度全麵研究瞭國際邊疆和邊界相關問題,是國際邊界研究領域專業的著作之一。書中討論瞭涉及邊疆、邊界和邊境的若乾基本問題,分析瞭國際邊疆的演變,研究瞭國際邊界爭端的起因、類型、解決機製,討論瞭領土邊界相關國際法原則、規則、製度和程序,深入分析瞭地圖在領土邊界爭端中的證明力,介紹瞭與河流邊界相關的國際法問題,並分彆介紹瞭美洲、中東、非洲、亞洲、歐洲、東南亞群島和南極洲的領土和國際邊界情況。

作者簡介

[澳]維剋多·普萊斯考特(Victor Prescott),地理學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榮譽教授,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先後齣版《邊疆和邊界地理》(1967)、《亞洲和東南亞邊疆》(1977)、《世界海洋政治邊界》(1985、2005)、《政治邊疆與邊界》(1987)、《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2008)等著作,是陸地和海洋邊界地理領域的專業專傢。
[澳]吉莉安·D. 崔格斯(Gillian D. Triggs),國際法學傢,現任澳大利亞人權委員會主席,悉尼大學榮譽教授,曾任悉尼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長期研究國際爭端解決法、領土法、海洋法、國際環境法和人權法,先後齣版《國際法與澳大利亞在南極的主權》(1999)、《國際法:當代原則與實踐》(2006)、《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2008)、《南極條約製度:法律、環境與資源》(2009)。
孔令傑,男,現任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1998年9月—2002年7月,於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係攻讀本科學曆;2002年9月—2005年7月,就讀於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5年9月—2008年7月,就讀於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6年12月-2010年6月,就讀於法國巴黎十一大讓·莫奈經法學院,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土邊界法、海洋法、國際水法。主持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外交部、水利部等科研項目10餘項。
張帆,武漢大學法學博士,美國紐約大學法律碩士,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講師,主要研究國際公法(領土法、海洋法和國際水法),參加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發錶論文10餘篇。。孔令傑,男,現任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1998年9月—2002年7月,於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係攻讀本科學曆;2002年9月—2005年7月,就讀於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獲碩士學位;2005年9月—2008年7月,就讀於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6年12月-2010年6月,就讀於法國巴黎十一大讓·莫奈經法學院,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土邊界法、海洋法、國際水法。主持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外交部、水利部等科研項目10餘項。

目錄

緻 謝/1
第一章 緒論/3
  一 國傢曆史與國際外交/3
  二 當代國際衝突與閤作/7
  三 國際陸地邊界理論/8
  四 陸地邊界相關術語/14
  五 陸地與海洋國際邊界的異同/15
  六 結論/21
  參考文獻/21
第二章 邊疆/25
  一 拓居邊疆/25
  二 政治邊疆/31
  三 非洲邊疆實例/42
  四 結論/48
  參考文獻/49
第三章 國際邊界的演變/53
  一 世界各大洲國際邊界的建構/53
  二 國際邊界演變研究/57
  三 過去和當前國際邊界的演變/58
  四 國際邊界定義的演變/60
  五 國際邊界位置的改變/72
  六 國際邊界未來的演變/75
  七 邊界演變案例:泰國東部邊界/78
  八 結論/87
  參考文獻/88
第四章 國際邊界爭端/92
  一 邊界爭端概論/92
  二 邊界爭端的類型/95
  三 領土邊界爭端/95
  四 邊界位置爭端/117
  五 結論/133
  參考文獻/134
第五章 國際法與領土邊界/139
  一 概論/139
  二 保持占有原則/144
  三 劃界與勘界/148
  四 領土主權的取得/149
  五 承認、默認與禁止反言/174
  六 與領土相關的地理、社會、曆史、經濟和文化因素/178
  七 影響領土取得的當代因素/180
  八 時際法/183
  九 關鍵日期/185
  十 結論/187
第六章 領土邊界的地圖證據:從殖民時期的草圖到衛星影像/189
  一 概述/189
  二 地圖的證據角色/191
  三 國際法庭給予地圖的證明份量/192
  四 確定邊界的地圖證據/200
  五 結論/210
第七章河流邊界與國際法/212
  概述/212
  一 河流劃界原則/213
  二 公平原則與河流邊界劃界/216
  三 河流邊界與條約/216
  四 國際法與界河的共享水資源/217
  五 1997年聯閤國《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218
  六 國際法院和法庭發展的原則/221
  七 結論/226
第八章 美洲/227
  一 北美洲/227
  二 中南美洲/239
  三 結論/257
  參考文獻/257
第九章 中東/260
  一 北部地區的邊界/261
  二 南部地區的邊界/273
  三 結論/285
  參考文獻/286
第十章 非洲/289
  一 本土國傢/290
  二 對非洲的侵略和徵服/291
  三 1918年後的邊界變化/298
  四 幾何邊界/298
  五 水域邊界/301
  六 裁定邊界/306
  七 結論/312
  參考文獻/314
第十一章 亞洲/316
  一 從海參崴到阿富汗的中俄邊界/317
  二 從俄國到泰國的英國邊界/322
  三 法國—中國—日本邊界/331
  四 二戰後英法殖民地內的劃界/333
  五 朝鮮半島南北雙方之間的邊界/337
  六 中亞新國傢/338
  七 離岸領土爭議/341
  八 結論/344
  參考文獻/345
第十二章 歐洲/348
  一 歐洲邊界演變的特性/348
  二 1815年維也納會議/350
  三 1878年柏林會議/354
  四 1919年凡爾賽會議/358
  五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邊界變化/364
  六 20世紀90年代歐洲國傢的解體/366
  七 結論/370
  參考文獻/371
第十三章 東南亞離岸島嶼的陸地邊界/374
  一 帝汶島上的邊界/375
  二 新幾內亞島上的邊界/378
  三 婆羅洲島上的邊界/380
  四 結論/384
  參考文獻/384
第十四章 南極洲/386
  一 英國的要求/387
  二 新西蘭的要求/388
  三 澳大利亞和法國的要求/389
  四 挪威的要求/391
  五 阿根廷、巴西和智利的要求/393
  六 國際邊界與《南極條約》/395
  七 南極洲領土和邊界要求的法律效力/396
  八 1959年南極條約體製/402
  九 邊界和大陸架劃界:聯閤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406
  參考文獻/410
附 錄/412
參考書目/472
法律資料/475
人名索引/482
主題索引/487

前言/序言

譯者序

2008年,普萊斯考特和崔格斯閤著的《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一書由Martinus Nijhoff齣版社齣版。該書從曆史、地理、政治、外交、法律、文化等角度係統研究瞭國際邊界的基本問題,梳理瞭世界各國的邊界情況,是國際邊界研究領域最權威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著作之一。2009年夏,我首次拜讀瞭此書。漸漸地,我發現,它成為我案頭上使用頻率最高的參考書,成為我研究國際邊界問題的“百寶箱”。我認為此書是學習和研究國際邊界問題者及相關實務工作者應當精讀的首選著作,並萌發瞭把它譯介到國內的想法。
2012年,國傢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啓動瞭“領土海洋研究國外名著漢譯項目”,計劃陸續翻譯並齣版一批領土海洋研究領域的經典外文著作,以夯實國內研究的基礎,帶動國內研究的發展。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我隨即與普萊斯考特教授取得聯係,商討將該書納入本項目。得知我們的想法後,教授大加贊賞,他雖已90多歲高齡,但仍熱心地幫助我們協調版權事宜。這樣,此書成為入選“領土海洋研究國外名著漢譯項目”的首部著作。如今,經過各方兩年多的努力,《國際邊疆與邊界》一書的中文版終於要與讀者見麵瞭。作為本書的主要譯者和校對人,我必須嚮讀者交代翻譯本書的緣由,介紹其結構、內容、特色和創新之處,嚮讀者推介此書,並藉此分享我們關於國際邊界研究的想法。
一 翻譯本書的緣由
對於譯者而言,翻譯學術專著是一種學術再創作活動,也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艱苦工作。若是翻譯得好,它可能有幸成為一件“捨己為人”的好事; 翻譯得不好,它便可能不幸成為一件“齣力不討好”的事。無論如何,基於如下兩點基本認識,我們決心“冒險”挑戰這一高難度的工作。
第一,本書的研究主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陸地和海洋邊界問題事關國傢主權和領土完整、安全和發展等核心利益,始終是國傢戰略和外交政策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早在1907年,曾任印度總督和英國外相的寇鬆勛爵在牛津大學的學術報告中便明確指齣,“邊界如同剃須刀的刀鋒,關涉當代的戰爭與和平問題”。實際上,國際體係變革、戰爭和領土邊界大調整往往密切相關,領土邊界爭端也經常是直接引發戰爭和衝突的導火索。如今,除亞洲、非洲、拉美、中東等地區仍存在領土邊界爭端外,世界大多數國傢已經劃定瞭本國的陸地邊界,但已定邊界的管理、邊境安全、邊疆發展對有關國傢而言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二戰後,隨著國際海洋法的發展,尤其是隨著1982年《聯閤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相鄰或相嚮的沿海國之間齣現瞭400多條潛在的海洋邊界,目前得以劃定的僅約160條,海洋劃界爭端問題不斷凸顯。
中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地緣環境和邊界狀況極為復雜。在陸上我國有14個鄰國,在海上有8個相鄰或相嚮國傢。新中國成立時,與鄰國幾乎沒有一條明確劃定、準確勘定、清晰標示的陸地邊界綫。自1960年中緬簽訂邊界條約至2009年中越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工作圓滿結束,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中國與12個鄰國成功解決瞭邊界劃界問題,完成瞭2.2萬韆米陸地邊界中九成的定界問題。海上,除與越南就北部灣劃界達成一緻外,中國尚未與有關國傢劃定黃海、東海和南海主張重疊海域的邊界。當前,東海、南海的島礁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持續發酵,加之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利誘周邊國傢挑起事端,我國的領土海洋維權鬥爭呈現齣尖銳化、復雜化、長期化的態勢。總之,中國的陸地邊界整體穩定,中印、中不邊界爭端尚未解決,已定邊界的工作重心已經由防邊控邊轉嚮管邊用邊,邊境安全、跨境經濟、跨界水資源等方麵的閤作問題日益突齣; 中國的海洋劃界工作剛剛起步,海洋維權形勢日趨嚴峻,海洋閤作亟待推進,有關工作仍任重而道遠。
在這種背景下,全麵梳理國際邊界的曆史演變和現實狀況,係統總結各國解決邊界爭端的經驗和教訓,深入研究國際邊界的曆史、地理、政治、外交、法律和經濟問題,無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二,本書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領土邊界問題一直是國外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在《國際邊疆與邊界》一書齣版之前,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相當豐碩,且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個案研究先行,係統研究跟進。個案研究方麵,尼科爾森、鮑林、嘉萊特等人詳細論述瞭北美地區的國際邊界。埃爾蘭分時段考察瞭南美和中北美地區國際邊界的演變。赫斯萊特齣版瞭《歐洲邊界條約集》,詳細介紹瞭歐洲在19世紀末的邊界劃界情況,並隨後齣版瞭關於非洲邊界的三捲著作。在此基礎之上,國際法學傢布朗利編纂瞭《非洲邊界法律與外交百科全書》。普萊斯考特考察瞭亞洲大陸和東南亞邊界。除瞭區域性的研究成果外,邊界問題的國彆研究成果更為豐碩。
係統研究方麵,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國務院情報和研究局完成瞭關於世界上200多條國際邊界的係列研究,這些研究於2002年經匯編後以光盤形式齣版。1994年,英國杜倫大學國際邊界研究中心與Routledge齣版社閤作齣版瞭《世界邊界》叢書,分全球、中東和北非、歐亞、美洲和海洋邊界五捲,詳細討論瞭邊界劃界、邊界爭端管控和解決、邊界管理、領土變化與世界秩序等問題。該中心還齣版瞭《邊界與安全通訊》(Boundary and Security Bulletin)和《邊界與領土簡報》(Boundary and Territorial Briefing),梳理瞭眾多國傢的邊界曆史和動態。此外,卡爾弗特編輯齣版瞭《世界邊界與領土爭端》,按大洲簡要介紹瞭各國的邊界情況。整體上看,國外關於國際邊界的研究已經觸及世界的各個角落,基本做到瞭對各國邊界的全覆蓋。
其次,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並重。針對邊界的性質、國傢邊界政策、邊界爭端解決等關鍵問題,學界極為重視相關的理論探討。例如,德國地理學傢拉采爾將各國對本國領土可能界限的自我認知界定為“空間認知”,將邊界的變化視為有關國傢政治力量平衡的結果,提齣瞭預測國傢邊界行為的理論模型。德國學者豪斯霍弗爾創建瞭政治地理學派,主張邊疆和邊界的演變與國傢的興衰息息相關。他將邊界劃分為進攻、防守、增長、衰退四種類型,並主張對具有較強民族相似性的居民創設文化邊界,在文化邊界之外創設軍事邊界。美國政治學傢斯派剋曼認為,“邊界的變化反映瞭國傢力量均衡的變化,邊境一側力量的增加與另一側抵抗力量的減弱均可以導緻力量均衡發生改變”。法國法學傢拉普拉戴爾與美國地理學傢瓊斯歸納瞭確定國傢邊界可能經曆的領土分配、劃界和勘界等基本階段。認識到邊界的特殊性,不少學者開始從政治、社會、經濟等信息中總結關於邊界的規律。例如,戈爾茨和迪爾通過構建理論模型,實證考察瞭國際體係變革與領土變化和國際衝突之間的關聯。安德森編製瞭197個國傢的邊界指數,包括邊界的開放性、穩定性、安全風險等指數,並藉此計算齣瞭國傢陸地邊界的脆弱性。
最後,從單一學科研究轉嚮跨學科研究。國際邊界研究涉及多個學科,各學科的研究重點略有不同:曆史學重在考察國際邊界的演變,地理學關注各國邊界的地理變遷,政治學注重邊界爭端的管控和解決,國際法學注重領土歸屬和劃界的原則、規則和方法,經濟學關注邊界、邊疆和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民族學關注邊疆民族、宗教和文化問題,製圖、測繪等技術研究旨在提高劃界和勘界的精度,方便邊界管理。國際邊界的基本理論問題是復雜的,某特定邊界爭端也是多維度的,需要多個學科的密切配閤。英國杜倫大學、皇後大學,荷蘭內梅亨大學,美國德剋薩斯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高校先後成立瞭一批專門的研究機構,組建瞭邊境研究協會(Association for Borderlands Studies),並齣版瞭《邊境研究》(Journal of Borderlands Studies)等刊物。在這些機構的帶動下,邊界、邊境和邊疆問題的跨學科研究獲得瞭快速發展。
國內關於國際邊界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除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等少數專門的研究機構外,研究力量仍比較分散。目前,中國的邊界問題仍然是學界研究的重點,其中,關於中國近代邊界史的研究較為成熟,關於新中國邊界的研究多聚焦中俄、中印、中越、中緬等邊界爭端,尚不成體係。2004~2005年,中國外交部條約與法律事務司編輯齣版瞭《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事務條約集》,編纂瞭關於中國與各陸地鄰國劃界、勘界和邊界管理的法律文件,為研究新中國的邊界問題提供瞭重要的材料。關於外國邊界的研究多關注非洲和中東等地區。總體上看,與國外相比,國內現有研究成果數量少,視野有限,方法單一,全麵、係統、深入研究國際邊界問題的專著較少,國際邊界國彆研究叢書、國際邊界基本問題研究叢書、國際邊界大百科全書等係列成果還比較罕見。
《國際邊疆與邊界》一書集普萊斯考特教授關於國際邊界曆史、地理、政治的畢生研究之所成,加之崔格斯教授在領土邊界國際法研究上的建樹,該書成為國際邊界研究領域的權威著作,也是相關學生、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最好的教科書、參考書和百科全書。與既有研究相比,該書將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結閤,既站在全局探討國際邊界的基本問題,也細緻入微地總結普遍規律和一般做法; 將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閤,既總結關於國際邊界演變和邊界爭端解決等重要問題的一般規律,也詳細考察個案情況; 將國彆、區域和全球視野相結閤,多維度分析世界各地的邊界情況; 將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研究方法相結閤,多角度探討國際邊界問題。總之,本書並非關於某一具體國際邊界問題的專著,而更像是國際邊界研究的總綱,既是對過往研究的最好總結,也可以為將來的研究提供指引。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決定將本書譯介到國內,以期能夠帶動國內相關研究的發展。
二 本書的主要內容和邏輯結構
全書共有兩大部分,每部分有七章。第一部分係統研究瞭國際邊界的若乾基本問題。第二大部分依次介紹瞭美洲、中東、非洲、亞洲、歐洲、東南亞群島和南極洲的國際邊界和領土爭端情況。
其中,第一章界定瞭國際邊界,強調本書重點研究陸地邊界,介紹瞭國際邊界問題的研究現狀,分析瞭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從曆史地理角度迴顧瞭一國內部的拓居邊疆和國傢之間的政治邊疆的形成和演變。第三章對世界各大洲國際邊界的建構過程和方式進行瞭比較研究,總結瞭邊界劃界程序,探討瞭未來重新劃定邊界的可能性,並以泰國、老撾和柬埔寨的邊界演變為實例論證瞭有關結論。第四章總結瞭邊界爭端的類型、起因、發生的時間、當事國的訴求和依據、爭端解決方式及處理結果的影響。第五章研究瞭國際法與領土邊界,在界定邊界爭端性質和解決方式的基礎上,通過法理研討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討瞭規製領土主權歸屬和邊界劃界的法律原則和規則,包括保持占有原則,獲取領土主權的方式,承認、默認、禁止反言、地理和政治因素,時際法和關鍵日期,以及民族自決權和人類共同遺産等國際法原則對領土和邊界的影響。第六章專門研究瞭領土邊界的地圖證據,結閤國際司法判例,詳細考察瞭地圖證據在證明爭議領土主權歸屬和爭議邊界地區劃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考察瞭河流邊界與國際法,重點分析瞭河流中間綫、主航道中心綫、河岸等原則在劃定河流邊界中的應用,探討瞭水道變化、跨界水資源利用和保護爭端解決的相關國際法問題。
三 本書的特色和創新
本書具有四個顯著特點,這保證瞭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也使它能夠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取得創新,成為引領國際邊界研究的總綱性的權威著作。
第一,研究主題注重宏觀微觀相結閤。本書的研究主題是陸地邊界,是作者2005年齣版的《世界海洋政治邊界》一書的姊妹篇。世界上沒有一條完全相同的國際邊界。陸地邊界是一個極為龐雜的研究領域,所涉對象和問題時間跨度大、空間分布廣、維度層麵多,宏觀把握和係統梳理的難度顯而易見。本書從國際邊界問題的全局著眼,在整閤相關具體問題的基礎上,從五個層麵構建瞭國際邊界研究的完整體係:①基本概念界定。界定並明確區分邊疆、邊境和邊界等基本概念,區分陸地、海洋和空中邊界,確定陸地邊界問題所涉時間、空間、維度、層麵和學科。②國際邊疆研究。國傢的政治邊疆是國際邊界的前身。本書重點考察瞭政治邊疆的性質、功能、內部組織和縮減原因,並以尼日爾與貝努埃地區的邊疆和邊界演變為例闡釋瞭有關論點。③國際邊界演變研究。比較歐洲與其他地區國際邊界構建方式和曆史過程的異同,總結國傢確定邊界的相關程序,探討未來調整邊界的可能性,並以泰國、老撾和柬埔寨的邊界演變為例論證有關觀點。④國際邊界爭端研究。從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角度,總結領土邊界爭端的類型、引發爭端的原因、爭端發生的時間、當事國的訴求和依據、爭端解決方式、爭端可能造成的後果、爭端解決的相關國際法問題。⑤世界各地國際邊界研究。依據地區特性,按大洲和國彆介紹世界各地的國際邊界情況。
第二,研究視野覆蓋國彆、區域和全球。邊界問題是國傢的、地區的,更是世界性的。理論研究探索的是各國邊界的共性,需要全球視野; 實證研究關注的是具體問題,需要地區和國彆視野。為此,在理論研究上,本書從全球視野入手,梳理國際邊界演變的曆史進程,總結各國解決邊界問題的方式、方法、依據、程序,並以個案研究為例論述有關規律性的認識; 在個案研究上,本書分論部分涵蓋瞭各大洲和主要國傢的邊界。
第三,研究方式注重理論與實證相結閤。本書揚棄瞭既有的國際陸地邊界理論,認為給國際陸地邊界創設一整套可靠的理論並不可行。例如,針對關於國際邊界變化的鄰國政治力量平衡理論,作者依據1945年以來的國際實踐進行批駁,並指齣鄰國在這一時期的力量平衡變化多數並未導緻國傢邊界發生變化。相反,作者認為試圖為國際邊界問題研究總結一套程序和方法的努力卻相當成功,並注重總結普遍性規律和一般性做法。例如,作者將確定邊界的過程歸納為領土分配、劃界、勘界和邊界管理幾個階段,並指齣並非每條邊界均需要經曆各階段。對於國際邊界的演變,作者認為歐洲國際邊界的建構完全是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其他地區則受到殖民活動等外來因素的影響。邊界爭端被歸為四類,其中,領土歸屬爭端和邊界準確位置爭端可通過調整邊界綫解決,功能性邊界爭端和跨界資源爭端可以不通過調整邊界綫解決。邊界爭端的起因被歸為三類:有關國傢在未能全麵掌握有關信息的情況下劃定邊界; 戰爭結束後,戰敗國被迫接受新的邊界,該邊界可能與之前的民族分布、行政管理和經濟活動不符; 劃定邊界後,居民分布的發展可能導緻一國提齣新的領土主張。領土爭端造成的後果被分為三類:爭端發生造成的後果,爭端無法通過談判解決造成的後果,爭端解決造成的後果。領土爭端未能得以解決可能導緻結果被歸為三種:兩國政府承認存在爭端; 兩國關係惡化; 聲索國使用武力占領爭議領土。邊界爭端的解決方法被歸結為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對上述國傢實踐總結,作者從大量的案例中精心挑選瞭最貼切的例證。
第四,研究方法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與融閤。本書的副標題“法律、政治與地理”錶明瞭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實際上,全書還廣泛使用瞭國際關係、外交、經濟、民族、宗教、文化、測量技術等方法。在學科交叉研究方麵唯一令人感到不足的是,普萊斯考特教授撰寫的第四章與崔格斯教授完成的第五至第七章均討論邊界爭端這一主題,前後在內容上有重疊,研究方法上有割裂,但這可能主要是因為相關國際法問題極為復雜,需要設置專章加以細緻研究。
四 關於國際邊界研究的建議
基於上文對《國際邊疆與邊界》一書的評析,關於我國未來的邊界研究,我們有如下建議。第一,就研究方嚮而言,我們應立足本國,著眼周邊,放眼全球。陸地和海洋邊界問題事關我國的國內穩定、周邊和諧與和平發展大局,中國與周邊國傢間的邊界和海洋問題自然應當是學界的首要研究方嚮。然而,邊界問題尤其是海洋問題嚮來是世界性的問題,中國不僅要與他國互鑒成功解決邊界爭端的模式、方式和方法,更需要分享在邊界管理、邊境安全、邊疆發展等共同問題上的經驗。此外,隨著我國的和平發展,中國的海外利益也在不斷拓展,有關國傢的邊界問題與我國利益的相關度增強,全麵掌握全球國際邊界情況,尤其是未決邊界爭端的曆史和情勢,對我國來說將會變得越發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更加重視對其他國傢和地區的邊界研究,以期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國際邊界問題國彆研究的全覆蓋。
第二,就研究進路而言,我們應努力做到以戰略研究為領航,以時政研究為重心,以基礎研究為依托。邊界和海洋政策是國傢總體外交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需要在統籌國內國際大局的基礎上,從陸海兼顧、東海南海統籌、近海遠洋聯動的角度分析國傢邊界和海洋政策,加強研究中國邊界和海洋政策與整體發展戰略、總體外交布局、周邊和諧建構、領土海洋維權的關係。時政研究方麵,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印和中不邊界爭端的管控和解決將是我國邊界談判和定界工作的重點任務,已定邊界地區的工作重心則轉嚮瞭邊界管理、邊境安全、跨境經濟、跨界水資源閤作; 在海上,釣魚島和南沙群島爭端、中國管轄海域的權益維護、爭議海域的海洋劃界將保持高“熱度”,如何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係,做到維護國傢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相統一,落實“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以平等、互利、閤作、共贏的方式最終通過外交談判解決爭端,成為擺在理論和實務界麵前的一個難題。基礎研究方麵,中國陸疆和海疆的曆史文化、領土邊界法、海洋法、邊界政治、邊疆治理等領域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成果嚮實際應用的轉化。
第三,就研究方式而言,我們應努力做到個案研究和係統研究互相促進。國內關於陸地和海洋邊界的個案研究取得瞭長足發展,但係統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後。例如,關於新中國的邊界和海洋政策,學界考察對象多為新中國與某特定鄰國之間的邊界爭端在某特定時期的情況,或新中國在某時期處理邊界爭端的政策和成就,往往重個案研究、輕係統分析,重實踐總結、輕學理研討,重熱點追蹤、輕基礎研究,全麵、係統、深入研究新中國領土邊界政策的研究成果比較匱乏。2008年,美國學者弗拉維爾齣版瞭《強邊安邦:中國領土爭端中的閤作與衝突》一書,運用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國傢安全等理論,構建瞭關於國傢在領土爭端上選擇閤作或衝突的理論體係,係統考察瞭促使新中國在領土爭端上采取閤作或對抗策略的動因,並預測瞭中國領土爭端的未來走嚮,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閤的係統研究方法對我們不無啓示和藉鑒價值。
第四,就研究方法而言,我們需要努力實現從單一學科的分散研究到多學科深度交叉研究的轉變。邊界問題本身是復雜的,兩國為瞭解決某邊界爭端,需要弄清邊界的曆史、地理、政治、經濟和人文等情況,需要依據曆史和法律證據提齣本國的主張,需要統籌國際國內大局製定本國的政策,在邊界劃界、勘界、定界、管理及推進跨境閤作過程中,也需要綜閤考慮上述各項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邊界問題時注重各相關學科的交叉融閤,這也是在某些關鍵問題研究上取得突破和學術創新的有效方法。
五 必要的說明
在本書翻譯齣版的過程中,我們得到瞭很多人的支持和幫助。首先,國傢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院長、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鬍德坤十分重視“領土海洋研究國外名著漢譯項目”,要求我們規劃好、落實好、執行好該項目,並大力支持本書的翻譯齣版工作。離開鬍教授的指導、鼓勵和鞭策,本書可能根本無法得以齣版。本書作者普萊斯考特教授和崔格斯教授熱心地幫助我們協調版權事宜,耐心、詳細地迴答我們對原著提齣的疑問,令我們非常感動。為瞭翻譯好本書,張帆博士剋服種種睏難,精益求精,不斷打磨書稿,付齣瞭巨大的努力。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色地完成瞭本書的編輯齣版工作。在此,我們必須一並錶示感謝。
在我學習和研究領土海洋問題的過程中,武漢大學曾令良教授、張湘蘭教授、易顯河教授、談廣鳴教授、肖永平教授、韓永利教授、餘敏友教授、楊澤偉教授等諸多前輩以各種方式給予瞭我莫大的鼓勵和支持。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國際法研究所、環境法研究所等單位的同事們也給瞭我諸多幫助。中國政法大學黃進教授、復旦大學石源華教授、外交學院鄭啓榮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李國強研究員、國傢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張海文研究員、水利部國際經濟技術閤作交流中心於興軍主任等人使我受益良多。
中央外事辦公室、外交部、國傢海洋局、水利部等國傢部委,黑龍江、吉林、遼寜、新疆、西藏、廣西、雲南等邊界省區外事辦公室,從科學研究、人纔培養、學術交流等方麵,長期指導和支持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國傢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的工作。正是有瞭他們的指導和支持,我們纔得以更全麵地認識國傢的邊界和海洋政策,更準確地把握國傢麵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同時,正是在與他們的閤作和交流中,我們纔決定啓動“領土海洋研究國外名著漢譯項目”。
該項目是國傢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推齣的一項係統工程,計劃從國外關於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研究的著作中,精心挑選一批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理論價值和學術創新價值的名著,陸續翻譯成中文在國內齣版,旨在彌補國內研究的不足,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帶動國內研究的發展。基於國傢的重大現實需求、國內外的研究現狀與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方嚮,該項目計劃譯介的外文著作主要涉及陸地、近海、遠洋和極地四大維度; 研究領域包括國傢領土海洋戰略和政策,領土海洋爭端管控和解決,海洋權益的保障和拓展,極地政策和極地權益,陸地邊界爭端管控和解決,邊界管理、邊境安全、跨境經濟閤作,界河管理與跨境水資源爭端等; 研究方法可采用曆史、地理、政治、外交、法律、經濟和技術等方法; 研究成果既可以是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專著,也可以是關於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論文集,既可以是較早齣版的經典著作,也可以是新近之作。目前,項目已經取得瞭可喜的進展,一批國外著作的翻譯和齣版工作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我們希望國外內更多的誌同道閤之士能以各種形式支持和參與到項目中來,與我們攜手,持之以恒,把將其打造為品牌。
本書的第一至第七章由孔令傑翻譯,第八至第十四章及附錄由張帆翻譯,全書由孔令傑負責校對和統稿。由於我們的知識結構、外語水平和翻譯能力存在局限,書中難免存在諸多不當甚至錯誤之處,希望讀者能予以批評指正。

孔令傑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
國傢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
2013年12月


緻  謝

本書並非1987年齣版的《政治邊疆與邊界》的第二版,而是2005年齣版的《世界海洋政治邊界》的姊妹篇。
吉莉安·崔格斯是一位國際法學者,維剋多·普萊斯考特是一位政治地理學者。多年來,我們對陸地和海洋國際邊界一直具有濃厚的興趣。我們相互交流,彌補瞭各自在地理和法律知識上的不足。
近年來,我們閤作撰寫瞭《國際海洋邊界》一書的部分章節,這一知名的係列叢書由喬納森·查尼(Jonathan Charney)在1993年編輯齣版,2005年後由大衛·科爾森(David Colsen)和鮑伯·史密斯(Bob Smith)負責繼續編輯。
我們要感謝國際陸地邊界研究領域的同事們。崔格斯在擔任英國國際法與比較法學會秘書長期間,聽取瞭同事們的報告,其中包括莫裏斯·曼德爾森皇傢禦用大律師(Mourice Mendelson QC)和提姆·丹尼爾斯(Tim Daniels)的報告,這使她受益匪淺。凱瑟琳·法拉(Catherine Fallah)在本書編輯齣版過程中錶現齣瞭齣色的編輯和研究能力,崔格斯對此深錶感激。
維剋多·普萊斯考特曾任英國杜倫大學國際邊界研究中心管理的一個邊界網站的委員,他從該網站的其他委員處獲得瞭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此外,要特彆感謝理查德·斯科菲爾德(Richard Schofield),他闡明瞭中東地區的邊界曆史;丹·杜瑞科(Dan Dzurek)擁有的世界各地邊界的知識宛如一部大百科全書; 地理學傢與全球問題辦公室的雷伊·米爾斯基(Ray Milefsky);布迪·施拉斯塔(Buddhi Shrestha)解釋瞭尼泊爾邊界的變遷;布蘭頓·懷特(Brendan Whyte)厘清瞭孟加拉國與印度邊境的混亂情況。
圖示是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均由墨爾本大學地理係錢德拉·賈亞蘇裏亞(Chandra Jayasuriya)繪製。博睿齣版社的彼得·布希曼(Peter Buschman)一直鼓勵和支持齣版本書,並耐心等待書稿付梓,對此我們深錶感謝。
《國際邊疆與邊界:曆史、文化與地緣戰略》 概述 《國際邊疆與邊界:曆史、文化與地緣戰略》是一部深入探討國傢邊界形成、演變及其背後復雜因素的學術著作。本書並非僅僅聚焦於法律條文或政治博弈,而是將視角延伸至塑造邊界的深層曆史進程、影響邊界認同的文化力量,以及驅動邊界成為地緣戰略焦點的地理因素。作者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微觀分析,勾勒齣全球範圍內各式各樣邊界的生命周期,從自然形成的地理屏障,到人為劃定的政治界綫,再到現代社會中模糊化的“軟邊界”與數字邊界。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理解框架,幫助我們認識到邊界遠不止是地圖上的綫,它們是曆史的沉澱、文化的載體,更是國際關係中持續演變的地緣戰略要素。 第一章:邊界的起源與自然形態 本章追溯邊界概念的萌芽,探討在人類社會早期,邊界是如何與自然地理特徵緊密相連的。河流、山脈、沙漠、海岸綫等自然屏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早期人類群體的活動範圍和族群間的天然界限。本書將分析這些自然邊界的形成機製,例如河流的侵蝕與改道如何影響部落領地,山脈的阻隔如何促進或孤立文明的發展。同時,本章也會討論,盡管自然邊界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其“邊界性”的認知與界定,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早期人類社會認知方式的影響。例如,某些部落可能將特定的山脈視為神聖領域,從而形成瞭具有文化意義的邊界。此外,本章還將考察早期殖民時期,歐洲探險傢如何利用或忽視既有的自然地理特徵來劃分殖民地,以及這些早期劃分方式如何為後來的政治邊界埋下伏筆。 第二章:民族國傢的興起與政治邊界的繪製 隨著民族國傢的概念逐漸興起,邊界的意義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本章深入剖析瞭17世紀歐洲威斯特伐利亞體係之後,政治邊界作為國傢主權核心要素的作用。作者將詳細闡述民族國傢的形成過程,以及國傢如何通過劃定明確的、具有排他性的地理邊界來鞏固其主權和領土完整。本章將重點關注邊界繪製的技術和方法,包括早期的測量工具、地圖繪製的進步,以及隨之而來的勘界衝突和國際協議。我們將探討,在殖民擴張的背景下,歐洲列強如何在非洲、亞洲等地,以“尺量”的方式,將原本模糊的族群或傳統領地,切割成以幾何直綫為主的政治邊界。這些邊界往往忽視瞭當地居民的文化、曆史和地理現實,為日後地區衝突埋下瞭隱患。本章還將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主義思潮對邊界劃分的影響,以及“民族自決”原則在邊界爭端中的作用與局限。 第三章:邊界的法律建構與國際條約 法律在界定和鞏固國際邊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章將係統梳理國際法中關於邊界的各項原則、規範和實踐。我們將深入探討“有效控製”原則、曆史權利、地理連續性以及人民意願等在邊界劃定和爭端解決中的作用。本書將詳細分析一係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國際條約和協定,例如《烏得勒支條約》、《巴黎條約》以及現代國際海洋法和領空法等,解釋它們是如何具體界定國傢間的陸地、河流、湖泊、海洋及空中邊界的。本章還會討論邊界的法律屬性,包括邊界的永久性與可變性,以及國際法院、仲裁庭在處理邊界爭端中的判例和影響。此外,本章還將關注邊界的非軍事化、軍事化以及跨境閤作等法律框架下的議題。 第四章:邊界的地理學解讀:資源、戰略與生態 本章將從地理學的視角,審視邊界作為地理實體所蘊含的多重意義。作者將分析邊界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等如何影響邊界的自然屬性和人類活動。更重要的是,本章將深入探討邊界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礦産、石油、水資源)以及其如何成為國傢間爭奪的焦點。本書將以多個典型案例,分析邊界地區的地緣戰略價值,例如連接重要貿易路綫的陸路通道、齣海口、戰略要地等。我們將探討,為何某些邊界地區會成為衝突熱點,以及邊界綫的變動如何深刻影響區域力量平衡。同時,本章還將關注邊界的生態維度,分析跨界河流、生態係統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問題,探討如何在邊界管理中融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第五章:邊界的文化維度:身份、認同與社群 邊界的意義遠不止於物理空間,它深刻地影響著生活在邊界兩側的社群的身份認同和文化錶達。本章將深入研究邊界地區獨特的文化現象,包括語言、宗教、習俗、節日等在邊界兩側的傳播、融閤與差異。作者將探討,邊界是如何塑造“我們”與“他們”的觀念,以及邊界兩側居民在曆史進程中如何形成既有聯係又有區彆的身份認同。本書將分析,邊界地區特有的“中間地帶”文化,以及文化交流、滲透和衝突在邊界地帶的錶現形式。我們將考察,邊界的開放與關閉如何影響跨境婚姻、商業活動、文化傳播,以及這些活動如何反過來影響邊界的穩定與變遷。此外,本章還將討論,在後殖民時代,邊界的文化意義如何被重新審視和建構。 第六章:邊界的演變與轉型:從物理邊界到“軟邊界” 進入20世紀末21世紀初,全球化的浪潮和科技的進步正在深刻改變著邊界的形態和功能。本章將分析邊界的動態演變過程,探討“硬邊界”(物理的、軍事化的)如何嚮“軟邊界”(信息流、人員流、資本流的邊界)轉型。本書將重點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傢如何通過加強邊境管理、修建邊境牆等物理性措施來應對非法移民、毒品走私等挑戰,但與此同時,信息流、資本流、人員流卻日益跨越國界,形成新的“無形邊界”。我們將分析,互聯網、社交媒體等科技進步如何模糊傳統邊界的界限,以及數字經濟和虛擬空間中的“邊界”問題。此外,本章還將探討,在全球治理日益加強的背景下,一些區域閤作組織(如歐盟)的齣現,如何一定程度上消弭瞭內部邊界,促進瞭區域一體化,但同時也帶來瞭新的外部邊界挑戰。 第七章:邊界爭端與衝突:曆史教訓與未來挑戰 本章將聚焦於國際邊界爭端和衝突的成因、錶現形式及其解決機製。作者將迴顧曆史上著名的邊界衝突案例,分析其背後涉及的領土主張、資源爭奪、民族矛盾、曆史恩怨等多種復雜因素。本書將探討,當邊界的法律界定與曆史實踐、文化認同産生衝突時,如何引發長期的對峙與武裝衝突。我們將分析,邊界地區的軍事部署、邊境巡邏、軍事演習等如何加劇地區緊張局勢,以及邊界問題如何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籌碼。本章還將探討,國際社會在處理邊界爭端中的作用,包括外交斡鏇、調解、仲裁以及國際法的作用。最後,本章將展望未來邊界麵臨的新挑戰,如氣候變化對邊界的影響、科技發展帶來的新邊界問題(如網絡安全邊界),以及如何通過對話、閤作和 mutual understanding 來構建更加和平與穩定的國際邊界。 結論:邊界的持久性與流動性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總結全書的核心論點,強調邊界既具有持久性和穩定性(作為國傢主權的物理體現),又具有流動性和動態性(隨著曆史、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變)。作者將重申,理解邊界的復雜性和多重維度,對於我們認識當代國際關係、理解地緣戰略格局、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至關重要。本書期望讀者能夠超越對邊界的簡單化理解,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充滿活力的研究對象,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國傢、社群以及全球秩序的形成與演變。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頗感興趣,而《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在這方麵的求知欲。書中關於地理環境對邊界劃定影響的論述,讓我認識到,從高聳的山脈到蜿蜒的河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並直接影響瞭國與國之間界綫的形成。作者以大量詳實的地理資料和曆史文獻為支撐,詳細闡述瞭地理因素是如何被政治力量利用,成為劃分主權、鞏固疆域的天然屏障,抑或是製造衝突的根源。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人造邊界”與“自然邊界”的對比分析。作者指齣,雖然自然地理特徵為邊界的劃分提供瞭一定的基礎,但最終的邊界綫往往是政治意誌的産物。通過對一係列曆史案例的剖析,例如殖民時期在非洲大陸上簡單粗暴的直綫劃分,或是在亞洲地區基於山脈河流的相對自然劃定,我都看到瞭政治決策在邊界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這種對自然與人為因素的辯證分析,讓我對邊界的形成有瞭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也更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復雜互動。

評分

《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引人入勝的學術探險。它巧妙地將看似抽象的法律條文,具象化的地理環境,以及錯綜復雜的政治博弈融為一體,構建瞭一個完整而立體的邊疆研究框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邊界問題時,所展現齣的跨學科視野。書中不僅有對國際法原則的清晰闡釋,更有對地緣政治學理論的靈活運用,以及對曆史事件的精準解讀。 尤其令我著迷的是,作者在書中對“軟邊界”和“網絡邊界”的探討,這似乎是一種對傳統邊界概念的超越。我瞭解到,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物理上的邊界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變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跨越國界的網絡信息流、文化傳播,甚至是一種無形的“數字邊界”。這種新的視角,讓我開始思考,未來的國際邊疆與邊界研究,又將走嚮何方?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思考維度,讓我對這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議題,有瞭更具前瞻性的理解。

評分

初次翻閱《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深邃的學術視角和嚴謹的論證所吸引。書的開篇便以一種宏大的曆史敘事,將讀者拉迴到人類文明早期對空間認知的朦朧狀態,從部落間的界綫模糊到民族國傢的興起,作者逐步勾勒齣“邊界”這一概念如何從自然地理的天然屏障,演變為政治權力劃分的嚴密符號。其中對古老文明如古羅馬、古中國在疆域劃定上的策略分析,讓我對古代統治者如何運用地理特徵來鞏固統治,以及如何通過修建城牆、設立哨所來確立和維護邊疆的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 特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邊界”從物理形態嚮法律範疇的演變過程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作者深入淺齣地解釋瞭國際法中關於領土主權、邊界劃定、爭議解決等一係列核心原則,並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生動地展現瞭不同時期、不同國傢在邊界問題上的博弈與妥協。例如,文中對19世紀歐洲殖民帝國在非洲、亞洲劃定邊界的討論,揭示瞭人為劃分邊界如何忽視瞭當地的民族、文化和地理實際,為後來的衝突埋下瞭隱患。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分析,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國際關係中邊界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評分

閱讀《國際邊疆與邊界:法律、政治與地理》這本書,仿佛開啓瞭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讓我得以從多個維度去審視“邊界”這一概念的演變。作者以極強的邏輯性和敘事能力,將古老的部落劃分,到近代民族國傢的形成,再到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邊界挑戰,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邊界問題的案例研究,這些鮮活的例子,讓我得以窺探到曆史的脈絡,理解當今世界格局的形成。 書中對於邊界的法律闡釋,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對於國際公法中關於領土主權的原則,以及邊界劃定和爭議解決機製的詳細介紹,為我理解國際關係中的地緣政治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例如,書中對“烏提·波西德尼斯綫”和“大陸架劃界”等具體案例的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國際法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方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論述方式,不僅讓復雜的法律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更讓我看到瞭法律在塑造和規範國際邊疆與邊界方麵的強大力量。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不僅僅在於它對宏觀曆史和國際法的梳理,更在於它對“邊界”背後人文地理維度的深入挖掘。作者並沒有將邊界僅僅視為一條冷冰冰的綫,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如何塑造瞭生活在邊界兩側的人民的身份認同、文化交流乃至於經濟活動。書中對一些案例的描述,例如跨國河流流域的邊界管理,或是因人為邊界阻隔而産生的社區割裂,都讓我深切感受到邊界並非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動態的、充滿人情味的。 尤其是在閱讀關於“模糊邊界”和“非固定邊界”的部分時,我看到瞭作者對現實世界復雜性的深刻洞察。書中的案例,如一些長期存在的領土爭議地區,或是隨著自然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海岸綫,都打破瞭我原有的對邊界“非黑即白”的刻闆印象。作者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揭示瞭在現實國際政治中,邊界的劃定與維護遠比想象中更加復雜,涉及地緣政治、資源爭奪、民族情感等多種因素的交織。這種對邊界復雜性的承認,讓我對理解當今世界發生的許多國際事件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