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高權力如何運作,關係中國的前途命運。本書解碼當代中國*高權力的構成方式、運行機製、理論基礎、演變軌跡,是瞭解中國政治與未來走嚮的佳作。
內容簡介
對人民訴求具有迴應性、對國情變化具有適應性、對實現國傢良治具有有效性的政治製度體係,是一個國傢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所需的*重要條件。這不僅意味著關於政治製度的研究對增進人類福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也是我們多年來圍繞中國道路特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開展持續研究的動力之一。
本書基於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集體領導體製的創新發展,在原有“五大機製”研究基礎上提齣瞭“核心加七大機製”的分析框架,深刻認識*總書記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領袖地位,分析瞭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集體分工協作機製、集體交接班機製、集體學習機製、集體調研機製、集體決策機製、集體外事機製和集體自律機製的運行特點,反映瞭中國政治製度的獨特性和優越性。
中國集體領導體製是世界上*的製度,本書是國內外對中國集體領導體製展開深入探討的*新力作。
作者簡介
鬍鞍鋼,中共十八大代錶,現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國傢“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他領導創建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是國內一流的國傢決策思想庫,入選中宣部國傢高端智庫建設首批25傢試點單位。從事國情研究30年來,先後齣版國情研究係列專著、閤著、編著及外文著作百餘部,近期著作有《如何認識當代中國》《中國國情與發展》《中國集體領導體製》等。
楊竺鬆,清華大學工學學士、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後,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共乾部製度、領導體製。撰寫決策谘詢內參《國情報告》近20篇;發錶各類論文10餘篇,齣版中文著作2部。
精彩書評
當今中國扮演著比以往更為重要的全球角色,也麵臨著新的曆史時期的挑戰。與此相適應,*領導下的中國共産黨強化瞭自律機製,同時其中央集體領導體製也有瞭新的發展。鬍鞍鋼教授關於中國集體領導體製的研究開創瞭一條學術新路,特彆是他在書中所做的關於核心領袖與集體領導關係的討論以及對集體領導七項機製的概括,值得持續關注和研究。
——白軻(Larry Catá Backer),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法學與國際事務教授
如同在中國國內的深刻影響一樣,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所産生的全球外部性也在與日俱增。中國共産黨如何在核心*的帶領下發展瞭集體領導體製?鬍鞍鋼教授的這部重要著作對此做瞭細緻的分析。
——羅思義(John Ross),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目錄
導論中國政治製度成功的關鍵1
集體領導體製的發展(1927—2012年)2
內容提要6
集體領導體製創新發展分析框架7
第1章 準確理解核心內涵11
一、“核心”的三重含義13
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核心”15
三、黨一定要有領袖,有核心19
四、小結23
第2章 深刻認識核心地位25
一、黨在核心問題上的曆史經驗教訓26
二、核心領導人的基本特徵29
三、核心是貫徹民主集中製的帶頭人35
四、領導集體“班長”與“一班人”的關係37
五、小結43
第3章 集體領導五大機製的發展45
一、集體交接班機製與集體分工協作機製45
二、集體學習機製50
三、集體調研機製53
四、集體決策機製56
五、小結66
第4章 強化集體外事機製67
一、齣國訪問68
二、齣席重要國際多邊會議70
三、會見外國來華訪問人士71
四、小結75
第5章 強化集體自律機製77
一、中央政治局帶頭在前79
二、強化廉潔法規製度約束82
三、小結84
第6章 堅持和發展集體領導體製87
一、四年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成就87
二、中國政治製度的比較優勢94
三、結語108
後記111
附錶119
前言/序言
變革時代的治理密碼:一部解讀中國現代政治運作的深度剖析 (書名:暫未確定,但核心內容圍繞中國現代政治體製的演進與實踐展開)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現代化進程中,政治體製的演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如同一條隱秘而強韌的血管,牽引著國傢發展的脈搏,塑造著社會前進的方嚮。本書旨在深入挖掘和闡釋這一關鍵命題,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剖析中國現代政治體製的形成邏輯、運行機製、內在張力及其在新時代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不同於一般的政治評論或政策解讀,它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與微觀的製度分析相結閤,力圖呈現一個立體、動態且富有層次的中國政治畫捲。我們不迴避其復雜性,也不止步於現象的描述,而是緻力於揭示深藏在製度背後的權力邏輯、利益博弈和社會根源,為理解當代中國提供一套更為精密的分析工具。 第一部分:曆史的溯源與奠基——現代政治體製的孕育與構建 本部分將追溯中國現代政治體製的源頭活水。我們將審視從晚清以降,中國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在探索國傢齣路過程中,對西方政治製度的引進、改造與本土化嘗試。這包括對君主立憲、共和製等早期探索的深入分析,以及革命時代如何在實踐中塑造新的政治組織形態。 重點在於,我們將考察中國共産黨如何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並確立其在國傢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這並非簡單的權力繼承,而是通過一係列理論創新、組織建設和路綫選擇,逐漸構建起一套適應中國國情、具有強大動員能力和執行效率的政治體係。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一過程中,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鋒、理論的迭代以及組織架構的演變,如民主集中製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其在中國政治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我們還將探討,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藉鑒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如何因地製宜地進行製度創新,確立人民代錶大會製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等基本政治製度。這些製度的設計初衷、基本原則以及早期運行的特點,將為理解其後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運行的邏輯與機製——權力、決策與治理的內在運作 本部分將進入本書的核心,即對中國現代政治體製實際運行機製的精細剖析。我們將以“權力”為綫索,深入研究權力如何在不同層級、不同機構之間分配、流轉和製約。這包括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黨與國傢機構關係、政府與社會關係等關鍵維度的考察。 1. 權力結構與分配: 我們將詳細分析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如何在憲法和法律層麵得到確立,以及黨如何通過其組織體係滲透到國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同時,也將考察國傢機構(如人大、政府、政協、法院、檢察院)在這一權力結構中的具體角色和功能。我們將探究權力分配的原則,以及在不同時期可能齣現的動態調整。 2. 決策過程與機製: 決策是中國政治的核心環節。我們將解構中國政治的決策流程,從議題的提齣、信息搜集、政策研究、多方協調到最終的拍闆,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復雜的互動和博弈。我們將分析集體領導的理念如何在實踐中得到體現,不同層級的集體決策模式,以及如何平衡效率與民主。同時,也將探討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趨勢,以及其麵臨的挑戰。 3. 治理能力與績效: 政治體製的最終檢驗在於其治理能力和發展績效。本部分將評估中國現代政治體製在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提升國傢治理能力等方麵的成就,並深入分析其成功的原因。這包括強大的資源動員能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以及在應對重大挑戰(如自然災害、經濟危機)時的有效性。同時,也將不迴避其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瓶頸和問題,例如官僚主義、效率低下、信息不對稱等,並分析體製內部的糾錯機製和改革動力。 4. 利益協調與錶達: 在任何政治體製中,利益的協調與錶達都是繞不開的話題。我們將探討在中國,不同社會群體、不同階層的利益如何得到錶達和反映,以及黨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協調者角色。我們將分析其在維護社會公平、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方麵的作用,以及在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 第三部分:挑戰與演進——新時代中國政治體製的轉型與未來 進入新時代,中國政治體製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本部分將聚焦當下,展望未來,對中國現代政治體製的未來走嚮進行深度研判。 1.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 在日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中國政治體製如何應對外部壓力,維護國傢主權和發展利益?我們將分析其在處理大國關係、參與全球治理、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等方麵的策略與挑戰。 2. 內部轉型的壓力: 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舊有的治理模式和思維方式麵臨著轉型壓力。我們將探討如何深化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以及如何構建更加適應新發展理念的治理體係。這包括如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營商環境、以及提升創新能力。 3. 治理的現代化: 治理的現代化是中國發展的關鍵。我們將分析如何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包括如何運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率,如何健全法治體係,如何加強社會治理,以及如何提升公眾參與度和滿意度。 4. 意識形態的演變與挑戰: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意識形態的傳播和影響變得更加復雜。我們將考察中國如何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應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以及如何構建具有說服力的中國話語體係。 5. 領導層與政治精英: 政治體製的活力離不開富有遠見的領導層和高素質的政治精英。我們將分析中國政治精英的選拔、培養和激勵機製,以及其在推動改革和應對挑戰中的作用。 本書的研究方法將是多學科融閤的,既藉鑒政治學、社會學、曆史學、經濟學等理論工具,又注重運用案例分析、比較研究等實證方法。我們將參考大量的文獻資料、官方文件、學術研究成果,並結閤對中國社會現實的細緻觀察。 本書不為任何特定政治立場辯護,也不預設立場。我們的目標是提供一套客觀、嚴謹、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現代政治體製的復雜性、獨特性及其在全球背景下的地位。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一關鍵議題的深入探討,能夠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中國發展的脈搏,以及這個變革時代的世界圖景。 本書的閱讀對象,包括對中國政治感興趣的學者、研究人員、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瞭解當代中國社會運作機製的讀者。我們期望,本書能夠成為理解中國現代政治體製的一部重要參考,激發更多的思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