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技术

神经介入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L. Fernando Gonzalez Felipe C. Albuquerque 等 编,陈左权 张鸿祺 高亮 译
图书标签:
  • 神经介入
  • 介入神经外科学
  • 血管内治疗
  • 脑血管疾病
  • 神经放射学
  • 颅内动脉瘤
  • 脑动静脉畸形
  • 卒中
  • 微创治疗
  • 神经外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44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3034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79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由美国神经介入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共同打造,汇集多年临床技术经验。
  ?由北京和上海长期从事脑血管病与神经介入治疗的资深专家联合翻译。
  ?全方位阐述神经介入领域的基本器械、操作技术、材料发展和并发症防治。
  ?学术思想先进,内容新颖,言简意赅,操作实用,图文并茂。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神经介入手术相关核心技术的实用而全面的操作指导书。主编均为享有国际声誉的神经介入领域专家,并且在美国著名的神经科学中心执业,积累了大量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由北京和上海神经介入资深专家共同翻译。本书分为11篇,共65章和三个附录。逐层深入地对各项手术操作入路、方法进行说明,特别重点关注了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并配合原创的精美细致的手绘插图,可给从事神经介入亚专业的医师们提供了精确而有效的技术指导。

作者简介

陈左权,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神经血管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国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总干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神经外科专科委员会委员。

张鸿祺,讲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擅长脑和脊髓血管病的治疗和研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血管内治疗组副组长等。

高亮,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国内一流的神经外科及神经重症专家,擅长复杂颅脑外伤的手术和重症监测治疗、高难度脑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动脉瘤的手术夹闭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 1 篇 路 径
第1 章 神经外科医师手里的新武器:核查表 2
第2 章 鞘、导管和“力量之塔” 7
第3 章 股动脉入路 13
第4 章 肱动脉和桡动脉入路 17
第5 章 血管内操作的直接入路技术 22
第6 章 股动脉入路并发症的管理 29
第7 章 动脉弓选择性插管 34
第8 章 复杂主动脉弓插管 39
第9 章 血管闭合装置 46

第 2 篇 动脉瘤
第10 章 动脉瘤栓塞的一般技术(弹簧圈特性、形状及大小等) 54
第11 章 弹簧圈解旋 58
第12 章 弹簧圈逃逸的处理 61
第13 章 弹簧圈尾部凸出的处理 65
第14 章 术中破裂的处理 69
第15 章 栓塞中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74
第16 章 跨循环途径 79
第17 章 弹簧圈栓塞的双导管技术 85
第18 章 单腔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 90
第19 章 双腔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Ascent 球囊)
第20 章 支架辅助栓塞脑动脉瘤 102
第21 章 血流导向治疗动脉瘤:Pipeline 栓塞装置
第22 章 Onyx HD-500 栓塞 116
第23 章 复发动脉瘤的治疗:决定策略 120
第24 章 “瘤顶跨越”:动脉瘤内导管超选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的应用 134

第 3 篇 血管痉挛的处理
第25 章 血管内药物治疗 142
第26 章 血管内球囊成形术

第 4 篇 鼻衄、动静脉畸形、瘘、肿瘤的栓塞治疗
第27 章 鼻衄的处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作用
第28 章 使用Onyx 栓塞 160
第29 章 Onyx 栓塞过程中远近端导管结合技术(双导管技术) 164
第26 章 血管内球囊成形术 146
第30 章 使用NBCA 栓塞 170
第31 章 5% 葡萄糖推注技术辅助NBCA 栓塞 175
第32 章 颈动脉海绵窦瘘:经动脉入路和经静脉入路 179
第33 章 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第34 章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直接入路 188
第35 章 经动脉途径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 192
第36 章 经静脉途径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 197
第37 章 液体栓塞剂栓塞治疗硬脊膜及硬脊膜外动静脉瘘 200
第38 章 动脉内化疗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 203
第39 章 直接穿刺肿瘤栓塞 207

第 5 篇 颅外血管病变
第40 章 基于解剖学的支架设计与选择 214
第41 章 颈动脉近端狭窄 222
第42 章 滤网抽吸 226
第43 章 颈动脉慢性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228
第44 章 颈动脉颈段假性动脉瘤 234
第45 章 夹层的支架置入 238
第46 章 椎动脉开口处支架置入 241
第47 章 锁骨下动脉支架/ 无名动脉狭窄与锁骨下动脉盗血 245
第48 章 颈动脉破裂 249
第49 章 栓塞动脉 253

第 6 篇 椎体强化术
第50 章 椎体成形术 258
第51 章 椎体后凸成形术 262

第 7 篇 静脉系统血管内操作
第52 章 中心静脉压测定及假性脑瘤 268
第53 章 假性脑瘤的支架治疗 271
第54 章 脑静脉栓塞的局部溶栓 275
第55 章 AngioJet 装置治疗静脉窦血栓 278

第 8 篇 卒中与颅内支架
第56 章 Penumbra 血栓抽吸系统 284
第57 章 急性卒中介入支架及取栓支架 289
第58 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球囊血管成形术 298
第59 章 自膨式支架(颅内粥样硬化性病变) 304

第 9 篇 生理试验
第60 章 急性颈动脉闭塞 310
第61 章 脊髓诱发试验(脊髓WADA 试验) 316
第62 章 脑诱发试验(脑WADA 试验) 318
第63 章 球囊闭塞试验 321
第64 章 岩下窦取样 327

第 10 篇 介入导管室的药物使用
第65 章 介入导管室的药物使用:剂量、拮抗剂和床旁监测 332

第 11 篇 附 录
附录Ⅰ 导引导管、微导管、微导丝、球囊、支架和弹簧圈的特性及相容性 340
附录Ⅱ 关于神经介入手术中导引导管的综合评述 359
附录Ⅲ 神经生理监测 364
推荐阅读

前言/序言

艺术使外科技术升华
由L.Fenando Gonzalez ,Felipe C. Albuquerque 和 Cameron G. McDougall撰写,经陈左权、张鸿祺、高亮三位教授主译的这本《神经介入技术》马上就要问世了,我作为主审,表示衷心的祝贺!
看到这本技术描述如此详尽、物品准备如此完备和操作图像如此清晰的教科书,心中好生羡慕!回想 35 年前我刚到巴黎学习神经介入放射学的情景,一切都是从未见过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的适应证。没有参考书,没有专人教授,全靠自己看和问。我像一块干海绵,拼命地吸取各种知识,做了大量笔记,对每一根导管和每一个接头都注明了用途和连接方向,生怕回国后遗忘。那时就想,要是有一本技术指导书就好了!如今有关神经介入放射学的书非常多,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像这本非常实用且操作性强的书却实属凤毛麟角。
在越来越趋于普及和成熟的神经介入领域里,我们对治疗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与效果有直接关系的就是操作技术。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一样,需要具备高超的艺术性操作,才可以保证治疗质量。手术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一个手术不仅要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其过程还要清晰流畅,富有可观赏性,具有教育意义,这才是艺术。它是一个外科医生一辈子孜孜以求的。如今,陈左权等三位教授除了自己不断追求科学的真理和手术的卓越之外,还翻译了这本有重要手术操作指导意义的教科书。因为他们一定感觉到,这本书所描述的过程与他们每天手术的情况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简直就是心有灵犀之通!所以,全书的行文显得十分流畅,仿佛在将他们自己的手术体会向学生们娓娓道来。
艺术的升华源自每位术者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术者至少应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手术永远挑剔、永远总结,总能发现在下次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艺术的升华源自缜密的计划、术前预案准备、术中观察判断、术后总结提高。“预则立,不预则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每天早上的手术预案讨论,就是为了训练医生们养成这种良好习惯。日本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佐野教授曾说过:一个手术的成功,术前的判断和计划占40% ,术中的观察和决策占60%。心中有佛在胸,便会心静如水。佐野教授由此而成为全世界唯一创造颅内动脉瘤手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外科医生!
艺术的升华源自整洁的环境。杂乱的物品摆放和血迹斑斑的台面,无法给人以清新美好的感觉。这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已彰显艺术家的风范。
艺术的升华源自整个团队的默契配合。手术的成功来源于团队的整体贡献,当手术室中的每一个人包括麻醉师、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术者、助手都专注于同一个手术操作时,大家各行其责,没有指令、没有等待,只要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整个手术过程像行云流水一般顺畅,有谁能不为这高科技而又精致绝伦的艺术作品叹为观止呢?
艺术的升华源自理论知识的深化。无论是手术的切开、止血、分离、缝合,还是介入的穿刺、置管、填塞、注胶,每一个动作都有标准和理论依据,比如解剖、影像、导管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当每一个动作后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时,其准确的选择和精致的手法是不是更具有可欣赏性呢?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第一章:神经外科医生手里的新武器——核查表。当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材料设备变得越来越先进,就越需要有一套缜密的思维模式来应对。制订核查表(check-list)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对每项工作的核实而养成严谨的工作习惯。我们应该在全国所有的医院大力推广这个核查表,让严谨的工作作风成为神经介入学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建立良好的口碑!
我诚挚地向各位同道推荐这本书,也期待在中国这块辽阔的神经介入的土地上,出现更多的医学工匠——科学的艺术家!

凌锋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
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


《微创的艺术:现代血管介入的探索与实践》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血管介入治疗发展历程、技术精髓及其临床应用的学术巨著。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领域的浅尝辄止,而是以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介入医学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并以前瞻性的眼光,展望其在未来医学体系中的无限可能。 第一部分:介入医学的黎明与曙光 在介入医学的早期,当人类的目光还局限于传统的外科手术时,一群富有远见的医生们已经开始构思一种“不打开身体”的治疗方式。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充满求索与尝试的年代。我们将详细回顾那些奠定介入医学基石的里程碑式发现:从X射线成像技术的诞生,为“隔室观察”提供了可能,到最早的导管和血管造影剂的发明,为“经管输送”创造了条件。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早期血管介入治疗的先驱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下,克服血管穿刺的风险、造影剂的毒性、以及导管操控的困难?书中将详细介绍那些关键性的实验和手术,例如早期使用气球扩张技术治疗动脉狭窄的尝试,以及利用金属支架来维持血管通畅的初步设想。我们会看到,每一次的微小进步,都凝聚着无数次的失败、反思与创新。 此外,本章还会着重介绍当时医学界对微创治疗的初步认知与争论。一些人对这种“无创”的理念嗤之以鼻,认为其过于冒险;而另一些人则看到了其巨大的潜力,坚信它将彻底改变疾病的治疗模式。这种思想的碰撞,正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内在动力。 第二部分:技术革新的浪潮:从影像到器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管介入治疗迎来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技术革新。本部分将聚焦于那些推动介入医学进入“精确时代”的关键技术突破。 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医学影像学在介入治疗中的革命性作用。从最初的二维平面造影,到三维重建,再到如今的实时动态导航,影像技术的每一次升级,都极大地提升了介入医生对病变的精准识别和手术路径的规划能力。本书将详细解析不同影像学技术(如DSA、CT血管造影、MRI血管成像、以及超声)的原理、优势与局限性,并重点阐述它们如何在介入手术中扮演“眼睛”的角色,引导医生在复杂的血管网络中穿梭自如。 接着,我们将会把目光投向琳琅满目的介入器械。从最初的简单导管、导丝,到如今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球囊、支架、栓塞材料、以及各类微创手术器械,介入器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挑战生理极限、追求精准与安全的奋斗史。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介入器械的设计原理、材质选择、以及它们在应对不同病变(如动脉瘤、狭窄、畸形、出血等)时的具体应用。我们会探讨各种新型材料(如药物洗脱支架、可降解支架)如何提升疗效并降低并发症,也会解析微创手术器械(如微导管、旋切系统、抽栓器)如何实现对微小病灶的精准干预。 此外,本章还将引入“导航技术”的概念。从最初的依靠影像指引,到如今的术中导航系统、荧光造影、以及机器人辅助手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并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我们将分析这些先进导航技术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临床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攻克各类疑难杂症 血管介入技术早已不再局限于心血管领域,它已渗透到人体几乎所有主要血管系统的疾病治疗中。本部分将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全面展示介入技术在解决各种复杂疾病方面的卓越成效。 我们首先会聚焦于神经介入领域。本书将详细阐述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策略,包括: 脑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从传统的弹簧圈栓塞,到新一代的导引导管和导丝技术,再到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和造影剂栓塞剂的应用,本书将深入剖析各种技术在处理不同类型、不同部位脑动脉瘤时的适用性、疗效及风险。 脑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 详细介绍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在颈动脉、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并讨论远端保护装置的使用。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 重点阐述机械取栓技术的发展,从早期的网篮取栓器,到改进型的机械取栓导管,以及其与静脉溶栓治疗的联合应用。 动静脉畸形(AVM)及动静脉瘘(AVF)的栓塞治疗: 介绍各种栓塞材料(如乙醇、AB编织物、NBCA等)在治疗脑AVM和AVF中的应用,以及手术的精细化过程。 鼻咽血管畸形、颅面部血管畸形等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 探讨其介入治疗的挑战与策略。 除了神经介入,本书还将广泛涉及其他领域的血管介入治疗: 心血管介入: 虽然本书并非专注于心血管领域,但我们仍会简要回顾其在冠状动脉狭窄、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方面的介入治疗,并强调其与神经介入在技术原理上的共通之处。 外周血管介入: 详细介绍下肢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瘤、肾动脉狭窄、门静脉高压等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新一代的外周血管支架和药物球囊的应用。 肿瘤介入治疗: 探讨介入技术在肿瘤的靶向治疗和姑息治疗中的作用,如肝癌的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肺癌的靶向介入治疗等。 其他专科介入: 简要提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结石、呼吸道出血等领域的介入治疗进展。 在论述每个临床应用时,本书将力求细致,不仅会介绍传统的手术流程,更会深入分析各种新技术的优势,以及在不同病理生理情况下,医生如何做出最优化的治疗决策。 第四部分:挑战与未来:安全、精准与个性化 技术革新永无止境,风险控制与精益求精是介入医学永恒的追求。本部分将聚焦于介入治疗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将深入分析介入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血管穿刺损伤、出血、血栓形成、造影剂过敏、以及器械相关的并发症等,并详细介绍预防与处理这些并发症的策略。安全性始终是介入治疗的首要考量,本书将强调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操作、以及术后监测的重要性。 “精准”是介入医学的核心追求。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术中导航系统、以及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提升手术的精准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我们将讨论人工智能在介入手术中的潜在应用,例如辅助病灶识别、手术路径规划、甚至部分手术操作的自动化。 “个性化”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本书将强调,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必须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解剖特点、以及个体差异。我们将探讨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分析等技术,如何在未来介入治疗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方”。 最后,本书将对介入医学的未来进行展望。我们预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将更加微创、更加精准、更加安全,并有望在更广泛的疾病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一些过去被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中开辟新的治疗途径。介入医生也将成为集诊断、治疗、影像学、工程学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结语 《微创的艺术:现代血管介入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部献给所有关注、研究、从事介入医学领域的医务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从业者的学术著作。它以严谨的态度,详实的论据,生动的案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介入医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旨在搭建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推动介入医学的持续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并最终惠及更多的患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感觉很有分量,那种厚实感就预示着内容一定很扎实。我第一眼看到《神经介入技术》这个名字,脑子里最先闪过的就是那些非常专业、甚至有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我当时就觉得,这本书很可能是在探讨一些非常深入的、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的神经科学议题,而不是简单地介绍一些皮毛。我开始想象,它会不会去深入分析一些复杂的神经回路,或者解释一些精密的生物化学过程。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介入”的理论基础的探讨,比如它和传统的治疗方法有什么区别,它在原理上有什么创新之处。我甚至在想,会不会里面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演进,以及这些研究方法是如何推动“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的。我当时就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觉得它会是一本能够拓展我知识边界、让我对神经科学有更深刻理解的读物。

评分

这本《神经介入技术》的排版风格倒是挺传统的,书页泛着淡淡的黄色,字迹清晰,大小适中,读起来很舒服。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很多复杂的图表或者示意图,因为“技术”这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工程学或者计算机科学那种需要大量可视化辅助的领域。但没想到,我打开后看到的更多是文字,而且是那种很有条理、逻辑性很强的文字。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是自己买错了书,是不是应该去看一些关于神经科学基础的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感受到一种深厚的理论功底在里面,就好像在听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学者在娓娓道来。我当时就脑补了一下,如果这本书里真的在讲“介入”这个动作,那它大概会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梳理一下人类对于大脑干预的各种尝试,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早期的外科手术,再到近代的药物治疗,然后逐步引出现代科技的可能性。

评分

当我拿到《神经介入技术》这本书时,它的封面上那简洁的设计,一个略带科技感的图案,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各种高科技的医疗设备。我当时就觉得,这一定是一本关于尖端医疗领域进展的书籍,可能聚焦于那些通过精准的设备和技术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比如利用微型机器人修复受损的神经,或者通过基因疗法来纠正与神经功能相关的缺陷。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技术是如何在现实中应用的,又带来了怎样的成效。也可能是一些关于如何利用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技术来诊断和监测神经状况的详细讲解,并探讨这些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当时就想,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本技术手册一样,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或者给对医疗科技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前沿技术的大门。

评分

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那个极具辨识度的字体所吸引。那种有点像是手写的印刷体,带着一种艺术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充满了某种独特的视角。我当时就觉得,这本书可能不是那种纯粹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结合了人文关怀和科学探索的作品。我甚至想象,如果书中真的在讨论“神经介入”,那它会不会去探讨伦理层面的问题,比如“改造”人类大脑的界限在哪里?会不会涉及一些关于记忆、情感、人格这些非常哲学和心理学层面的话题,并尝试用神经科学的语言去解读它们?我当时就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不同寻常的思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人类自身,理解我们的大脑,甚至理解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许里面会有一些关于“意识上传”或者“数字永生”这样前沿的设想,也可能是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技术来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让人们拥有更强大的学习和创造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挺有意思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加上一些抽象的光线和线条,一开始我还以为是科幻小说或者什么哲学读物。我拿到书的时候,正好是刚看完一部关于大脑神经元之间连接的纪录片,所以当看到“神经介入”这个词的时候,我脑子里immediately联想到的是一些未来科技,可能是一些非侵入式的方法来修复或者增强大脑功能。我当时就幻想,这本书里会不会讲到脑机接口的最新进展,或者一些通过刺激特定神经通路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突破性研究。也可能是一些更概念性的探讨,比如人类意识的本质,或者人工智能能否真正拥有情感。总之,从名字上来说,它给我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充满了未知和神秘,好像一扇通往全新认知领域的大门就此打开。我甚至还在想,会不会里面会有一些关于“神经反馈”的详细介绍,或者一些通过冥想、正念等方式来调控大脑活动的科学原理。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

评分

纸张好,印刷清晰,正版好书。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丰富,不过适合有一定介入基础的人看,另外要表扬快递小哥!!

评分

书质量不错,内容也很全面,不错,适合新手。

评分

介入将是潮流,。牛奶。。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还可以!!!

评分

强迫症患者,不评价不爽。

评分

非常好的书,对学习介入有很大帮助,的确是正版。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