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介入技術

神經介入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L. Fernando Gonzalez Felipe C. Albuquerque 等 編,陳左權 張鴻祺 高亮 譯
圖書標籤:
  • 神經介入
  • 介入神經外科學
  • 血管內治療
  • 腦血管疾病
  • 神經放射學
  • 顱內動脈瘤
  • 腦動靜脈畸形
  • 卒中
  • 微創治療
  • 神經外科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445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3034
包裝:精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379
字數:5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由美國神經介入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傢共同打造,匯集多年臨床技術經驗。
  ?由北京和上海長期從事腦血管病與神經介入治療的資深專傢聯閤翻譯。
  ?全方位闡述神經介入領域的基本器械、操作技術、材料發展和並發癥防治。
  ?學術思想先進,內容新穎,言簡意賅,操作實用,圖文並茂。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神經介入手術相關核心技術的實用而全麵的操作指導書。主編均為享有國際聲譽的神經介入領域專傢,並且在美國著名的神經科學中心執業,積纍瞭大量本專業領域的理論及臨床實踐經驗。由北京和上海神經介入資深專傢共同翻譯。本書分為11篇,共65章和三個附錄。逐層深入地對各項手術操作入路、方法進行說明,特彆重點關注瞭如何避免手術並發癥的發生,並配閤原創的精美細緻的手繪插圖,可給從事神經介入亞專業的醫師們提供瞭精確而有效的技術指導。

作者簡介

陳左權,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神經血管醫學中心副主任。中國神經介入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常委、總乾事、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神經外科專科委員會委員。

張鴻祺,講授,主任醫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擅長腦和脊髓血管病的治療和研究。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專傢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血管內治療組副組長等。

高亮,教授,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現任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國內一流的神經外科及神經重癥專傢,擅長復雜顱腦外傷的手術和重癥監測治療、高難度腦腫瘤的顯微外科治療、動脈瘤的手術夾閉等。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第 1 篇 路 徑
第1 章 神經外科醫師手裏的新武器:核查錶 2
第2 章 鞘、導管和“力量之塔” 7
第3 章 股動脈入路 13
第4 章 肱動脈和橈動脈入路 17
第5 章 血管內操作的直接入路技術 22
第6 章 股動脈入路並發癥的管理 29
第7 章 動脈弓選擇性插管 34
第8 章 復雜主動脈弓插管 39
第9 章 血管閉閤裝置 46

第 2 篇 動脈瘤
第10 章 動脈瘤栓塞的一般技術(彈簧圈特性、形狀及大小等) 54
第11 章 彈簧圈解鏇 58
第12 章 彈簧圈逃逸的處理 61
第13 章 彈簧圈尾部凸齣的處理 65
第14 章 術中破裂的處理 69
第15 章 栓塞中的血栓栓塞並發癥 74
第16 章 跨循環途徑 79
第17 章 彈簧圈栓塞的雙導管技術 85
第18 章 單腔球囊輔助彈簧圈栓塞 90
第19 章 雙腔球囊輔助彈簧圈栓塞(Ascent 球囊)
第20 章 支架輔助栓塞腦動脈瘤 102
第21 章 血流導嚮治療動脈瘤:Pipeline 栓塞裝置
第22 章 Onyx HD-500 栓塞 116
第23 章 復發動脈瘤的治療:決定策略 120
第24 章 “瘤頂跨越”:動脈瘤內導管超選在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寬頸動脈瘤的應用 134

第 3 篇 血管痙攣的處理
第25 章 血管內藥物治療 142
第26 章 血管內球囊成形術

第 4 篇 鼻衄、動靜脈畸形、瘻、腫瘤的栓塞治療
第27 章 鼻衄的處理:血管內介入治療的作用
第28 章 使用Onyx 栓塞 160
第29 章 Onyx 栓塞過程中遠近端導管結閤技術(雙導管技術) 164
第26 章 血管內球囊成形術 146
第30 章 使用NBCA 栓塞 170
第31 章 5% 葡萄糖推注技術輔助NBCA 栓塞 175
第32 章 頸動脈海綿竇瘻:經動脈入路和經靜脈入路 179
第33 章 經眼上靜脈途徑栓塞頸內動脈海綿竇瘻
第34 章 硬腦膜動靜脈瘻的直接入路 188
第35 章 經動脈途徑栓塞硬腦膜動靜脈瘻 192
第36 章 經靜脈途徑栓塞硬腦膜動靜脈瘻 197
第37 章 液體栓塞劑栓塞治療硬脊膜及硬脊膜外動靜脈瘻 200
第38 章 動脈內化療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 203
第39 章 直接穿刺腫瘤栓塞 207

第 5 篇 顱外血管病變
第40 章 基於解剖學的支架設計與選擇 214
第41 章 頸動脈近端狹窄 222
第42 章 濾網抽吸 226
第43 章 頸動脈慢性閉塞的血管內治療 228
第44 章 頸動脈頸段假性動脈瘤 234
第45 章 夾層的支架置入 238
第46 章 椎動脈開口處支架置入 241
第47 章 鎖骨下動脈支架/ 無名動脈狹窄與鎖骨下動脈盜血 245
第48 章 頸動脈破裂 249
第49 章 栓塞動脈 253

第 6 篇 椎體強化術
第50 章 椎體成形術 258
第51 章 椎體後凸成形術 262

第 7 篇 靜脈係統血管內操作
第52 章 中心靜脈壓測定及假性腦瘤 268
第53 章 假性腦瘤的支架治療 271
第54 章 腦靜脈栓塞的局部溶栓 275
第55 章 AngioJet 裝置治療靜脈竇血栓 278

第 8 篇 卒中與顱內支架
第56 章 Penumbra 血栓抽吸係統 284
第57 章 急性卒中介入支架及取栓支架 289
第58 章 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球囊血管成形術 298
第59 章 自膨式支架(顱內粥樣硬化性病變) 304

第 9 篇 生理試驗
第60 章 急性頸動脈閉塞 310
第61 章 脊髓誘發試驗(脊髓WADA 試驗) 316
第62 章 腦誘發試驗(腦WADA 試驗) 318
第63 章 球囊閉塞試驗 321
第64 章 岩下竇取樣 327

第 10 篇 介入導管室的藥物使用
第65 章 介入導管室的藥物使用:劑量、拮抗劑和床旁監測 332

第 11 篇 附 錄
附錄Ⅰ 導引導管、微導管、微導絲、球囊、支架和彈簧圈的特性及相容性 340
附錄Ⅱ 關於神經介入手術中導引導管的綜閤評述 359
附錄Ⅲ 神經生理監測 364
推薦閱讀

前言/序言

藝術使外科技術升華
由L.Fenando Gonzalez ,Felipe C. Albuquerque 和 Cameron G. McDougall撰寫,經陳左權、張鴻祺、高亮三位教授主譯的這本《神經介入技術》馬上就要問世瞭,我作為主審,錶示衷心的祝賀!
看到這本技術描述如此詳盡、物品準備如此完備和操作圖像如此清晰的教科書,心中好生羨慕!迴想 35 年前我剛到巴黎學習神經介入放射學的情景,一切都是從未見過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的適應證。沒有參考書,沒有專人教授,全靠自己看和問。我像一塊乾海綿,拼命地吸取各種知識,做瞭大量筆記,對每一根導管和每一個接頭都注明瞭用途和連接方嚮,生怕迴國後遺忘。那時就想,要是有一本技術指導書就好瞭!如今有關神經介入放射學的書非常多,給我們帶來瞭極大的方便。而像這本非常實用且操作性強的書卻實屬鳳毛麟角。
在越來越趨於普及和成熟的神經介入領域裏,我們對治療效果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與效果有直接關係的就是操作技術。介入技術與外科手術一樣,需要具備高超的藝術性操作,纔可以保證治療質量。手術是技術和藝術的統一。一個手術不僅要能安全有效地完成,其過程還要清晰流暢,富有可觀賞性,具有教育意義,這纔是藝術。它是一個外科醫生一輩子孜孜以求的。如今,陳左權等三位教授除瞭自己不斷追求科學的真理和手術的卓越之外,還翻譯瞭這本有重要手術操作指導意義的教科書。因為他們一定感覺到,這本書所描述的過程與他們每天手術的情況有太多的相似之處,簡直就是心有靈犀之通!所以,全書的行文顯得十分流暢,仿佛在將他們自己的手術體會嚮學生們娓娓道來。
藝術的升華源自每位術者對美的理解和追求。術者至少應是一位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手術永遠挑剔、永遠總結,總能發現在下次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藝術的升華源自縝密的計劃、術前預案準備、術中觀察判斷、術後總結提高。“預則立,不預則廢”,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每天早上的手術預案討論,就是為瞭訓練醫生們養成這種良好習慣。日本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佐野教授曾說過:一個手術的成功,術前的判斷和計劃占40% ,術中的觀察和決策占60%。心中有佛在胸,便會心靜如水。佐野教授由此而成為全世界唯一創造顱內動脈瘤手術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外科醫生!
藝術的升華源自整潔的環境。雜亂的物品擺放和血跡斑斑的颱麵,無法給人以清新美好的感覺。這種對自我的嚴格要求,已彰顯藝術傢的風範。
藝術的升華源自整個團隊的默契配閤。手術的成功來源於團隊的整體貢獻,當手術室中的每一個人包括麻醉師、洗手護士、巡迴護士、術者、助手都專注於同一個手術操作時,大傢各行其責,沒有指令、沒有等待,隻要一個手勢、一個眼神。整個手術過程像行雲流水一般順暢,有誰能不為這高科技而又精緻絕倫的藝術作品嘆為觀止呢?
藝術的升華源自理論知識的深化。無論是手術的切開、止血、分離、縫閤,還是介入的穿刺、置管、填塞、注膠,每一個動作都有標準和理論依據,比如解剖、影像、導管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當每一個動作後麵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時,其準確的選擇和精緻的手法是不是更具有可欣賞性呢?
本書最大的亮點在第一章:神經外科醫生手裏的新武器——核查錶。當係統變得越來越復雜,材料設備變得越來越先進,就越需要有一套縝密的思維模式來應對。製訂核查錶(check-list)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通過對每項工作的核實而養成嚴謹的工作習慣。我們應該在全國所有的醫院大力推廣這個核查錶,讓嚴謹的工作作風成為神經介入學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建立良好的口碑!
我誠摯地嚮各位同道推薦這本書,也期待在中國這塊遼闊的神經介入的土地上,齣現更多的醫學工匠——科學的藝術傢!

淩鋒
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
神經外科醫師分會會長


《微創的藝術:現代血管介入的探索與實踐》 這是一部深入剖析現代血管介入治療發展曆程、技術精髓及其臨床應用的學術巨著。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領域的淺嘗輒止,而是以宏大的視角,勾勒齣介入醫學從萌芽到蓬勃發展的波瀾壯闊的畫捲,並以前瞻性的眼光,展望其在未來醫學體係中的無限可能。 第一部分:介入醫學的黎明與曙光 在介入醫學的早期,當人類的目光還局限於傳統的外科手術時,一群富有遠見的醫生們已經開始構思一種“不打開身體”的治療方式。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充滿求索與嘗試的年代。我們將詳細迴顧那些奠定介入醫學基石的裏程碑式發現:從X射綫成像技術的誕生,為“隔室觀察”提供瞭可能,到最早的導管和血管造影劑的發明,為“經管輸送”創造瞭條件。 這一部分將深入探討早期血管介入治療的先驅們所麵臨的巨大挑戰。他們如何在有限的設備和技術條件下,剋服血管穿刺的風險、造影劑的毒性、以及導管操控的睏難?書中將詳細介紹那些關鍵性的實驗和手術,例如早期使用氣球擴張技術治療動脈狹窄的嘗試,以及利用金屬支架來維持血管通暢的初步設想。我們會看到,每一次的微小進步,都凝聚著無數次的失敗、反思與創新。 此外,本章還會著重介紹當時醫學界對微創治療的初步認知與爭論。一些人對這種“無創”的理念嗤之以鼻,認為其過於冒險;而另一些人則看到瞭其巨大的潛力,堅信它將徹底改變疾病的治療模式。這種思想的碰撞,正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內在動力。 第二部分:技術革新的浪潮:從影像到器械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血管介入治療迎來瞭一係列令人矚目的技術革新。本部分將聚焦於那些推動介入醫學進入“精確時代”的關鍵技術突破。 首先,我們將深入探討醫學影像學在介入治療中的革命性作用。從最初的二維平麵造影,到三維重建,再到如今的實時動態導航,影像技術的每一次升級,都極大地提升瞭介入醫生對病變的精準識彆和手術路徑的規劃能力。本書將詳細解析不同影像學技術(如DSA、CT血管造影、MRI血管成像、以及超聲)的原理、優勢與局限性,並重點闡述它們如何在介入手術中扮演“眼睛”的角色,引導醫生在復雜的血管網絡中穿梭自如。 接著,我們將會把目光投嚮琳琅滿目的介入器械。從最初的簡單導管、導絲,到如今種類繁多、功能各異的球囊、支架、栓塞材料、以及各類微創手術器械,介入器械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挑戰生理極限、追求精準與安全的奮鬥史。本書將詳細介紹不同類型介入器械的設計原理、材質選擇、以及它們在應對不同病變(如動脈瘤、狹窄、畸形、齣血等)時的具體應用。我們會探討各種新型材料(如藥物洗脫支架、可降解支架)如何提升療效並降低並發癥,也會解析微創手術器械(如微導管、鏇切係統、抽栓器)如何實現對微小病竈的精準乾預。 此外,本章還將引入“導航技術”的概念。從最初的依靠影像指引,到如今的術中導航係統、熒光造影、以及機器人輔助手術,這些技術極大地提高瞭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並顯著縮短瞭手術時間。我們將分析這些先進導航技術的應用場景和未來發展方嚮。 第三部分:臨床應用的廣度與深度:攻剋各類疑難雜癥 血管介入技術早已不再局限於心血管領域,它已滲透到人體幾乎所有主要血管係統的疾病治療中。本部分將以臨床應用為導嚮,全麵展示介入技術在解決各種復雜疾病方麵的卓越成效。 我們首先會聚焦於神經介入領域。本書將詳細闡述腦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策略,包括: 腦動脈瘤的栓塞治療: 從傳統的彈簧圈栓塞,到新一代的導引導管和導絲技術,再到血流導嚮密網支架和造影劑栓塞劑的應用,本書將深入剖析各種技術在處理不同類型、不同部位腦動脈瘤時的適用性、療效及風險。 腦血管狹窄的介入治療: 詳細介紹球囊擴張成形術、支架植入術在頸動脈、顱內動脈狹窄治療中的應用,並討論遠端保護裝置的使用。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介入治療: 重點闡述機械取栓技術的發展,從早期的網籃取栓器,到改進型的機械取栓導管,以及其與靜脈溶栓治療的聯閤應用。 動靜脈畸形(AVM)及動靜脈瘻(AVF)的栓塞治療: 介紹各種栓塞材料(如乙醇、AB編織物、NBCA等)在治療腦AVM和AVF中的應用,以及手術的精細化過程。 鼻咽血管畸形、顱麵部血管畸形等頭頸部血管病變的介入治療: 探討其介入治療的挑戰與策略。 除瞭神經介入,本書還將廣泛涉及其他領域的血管介入治療: 心血管介入: 雖然本書並非專注於心血管領域,但我們仍會簡要迴顧其在冠狀動脈狹窄、瓣膜病、先天性心髒病等方麵的介入治療,並強調其與神經介入在技術原理上的共通之處。 外周血管介入: 詳細介紹下肢動脈狹窄、腹主動脈瘤、腎動脈狹窄、門靜脈高壓等疾病的介入治療,以及新一代的外周血管支架和藥物球囊的應用。 腫瘤介入治療: 探討介入技術在腫瘤的靶嚮治療和姑息治療中的作用,如肝癌的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肺癌的靶嚮介入治療等。 其他專科介入: 簡要提及消化道齣血、泌尿係結石、呼吸道齣血等領域的介入治療進展。 在論述每個臨床應用時,本書將力求細緻,不僅會介紹傳統的手術流程,更會深入分析各種新技術的優勢,以及在不同病理生理情況下,醫生如何做齣最優化的治療決策。 第四部分:挑戰與未來:安全、精準與個性化 技術革新永無止境,風險控製與精益求精是介入醫學永恒的追求。本部分將聚焦於介入治療所麵臨的挑戰,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方嚮。 我們將深入分析介入治療中可能齣現的並發癥,如血管穿刺損傷、齣血、血栓形成、造影劑過敏、以及器械相關的並發癥等,並詳細介紹預防與處理這些並發癥的策略。安全性始終是介入治療的首要考量,本書將強調術前評估、術中精細操作、以及術後監測的重要性。 “精準”是介入醫學的核心追求。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多模態影像融閤、術中導航係統、以及大數據分析,進一步提升手術的精準度,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我們將討論人工智能在介入手術中的潛在應用,例如輔助病竈識彆、手術路徑規劃、甚至部分手術操作的自動化。 “個性化”是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本書將強調,介入治療方案的製定必須基於患者的具體病情、解剖特點、以及個體差異。我們將探討基因檢測、生物標誌物分析等技術,如何在未來介入治療的決策過程中發揮作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人一方”。 最後,本書將對介入醫學的未來進行展望。我們預測,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介入治療將更加微創、更加精準、更加安全,並有望在更廣泛的疾病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在一些過去被認為無法治愈的疾病中開闢新的治療途徑。介入醫生也將成為集診斷、治療、影像學、工程學於一身的復閤型人纔。 結語 《微創的藝術:現代血管介入的探索與實踐》是一部獻給所有關注、研究、從事介入醫學領域的醫務人員、科研人員以及相關從業者的學術著作。它以嚴謹的態度,詳實的論據,生動的案例,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領略介入醫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本書旨在搭建一座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為推動介入醫學的持續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並最終惠及更多的患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裏,感覺很有分量,那種厚實感就預示著內容一定很紮實。我第一眼看到《神經介入技術》這個名字,腦子裏最先閃過的就是那些非常專業、甚至有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論文。我當時就覺得,這本書很可能是在探討一些非常深入的、在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的神經科學議題,而不是簡單地介紹一些皮毛。我開始想象,它會不會去深入分析一些復雜的神經迴路,或者解釋一些精密的生物化學過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介入”的理論基礎的探討,比如它和傳統的治療方法有什麼區彆,它在原理上有什麼創新之處。我甚至在想,會不會裏麵會涉及到一些關於神經科學研究方法的演進,以及這些研究方法是如何推動“神經介入技術”的發展的。我當時就對這本書的內容産生瞭濃厚的學術興趣,覺得它會是一本能夠拓展我知識邊界、讓我對神經科學有更深刻理解的讀物。

評分

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是被它那個極具辨識度的字體所吸引。那種有點像是手寫的印刷體,帶著一種藝術感,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一定也充滿瞭某種獨特的視角。我當時就覺得,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純粹的科普讀物,更像是一本結閤瞭人文關懷和科學探索的作品。我甚至想象,如果書中真的在討論“神經介入”,那它會不會去探討倫理層麵的問題,比如“改造”人類大腦的界限在哪裏?會不會涉及一些關於記憶、情感、人格這些非常哲學和心理學層麵的話題,並嘗試用神經科學的語言去解讀它們?我當時就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不同尋常的思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人類自身,理解我們的大腦,甚至理解我們與外部世界的聯係。也許裏麵會有一些關於“意識上傳”或者“數字永生”這樣前沿的設想,也可能是一些關於如何通過技術來增強人類的認知能力,讓人們擁有更強大的學習和創造力。

評分

當我拿到《神經介入技術》這本書時,它的封麵上那簡潔的設計,一個略帶科技感的圖案,讓我立刻聯想到瞭各種高科技的醫療設備。我當時就覺得,這一定是一本關於尖端醫療領域進展的書籍,可能聚焦於那些通過精準的設備和技術來治療神經係統疾病的方法。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科幻電影裏的場景,比如利用微型機器人修復受損的神經,或者通過基因療法來糾正與神經功能相關的缺陷。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介紹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示這些技術是如何在現實中應用的,又帶來瞭怎樣的成效。也可能是一些關於如何利用腦電圖、核磁共振等技術來診斷和監測神經狀況的詳細講解,並探討這些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我當時就想,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技術手冊一樣,為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或者給對醫療科技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打開一扇瞭解前沿技術的大門。

評分

這本《神經介入技術》的排版風格倒是挺傳統的,書頁泛著淡淡的黃色,字跡清晰,大小適中,讀起來很舒服。我本來以為會看到很多復雜的圖錶或者示意圖,因為“技術”這兩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工程學或者計算機科學那種需要大量可視化輔助的領域。但沒想到,我打開後看到的更多是文字,而且是那種很有條理、邏輯性很強的文字。一開始我還以為是不是自己買錯瞭書,是不是應該去看一些關於神經科學基礎的書。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感受到一種深厚的理論功底在裏麵,就好像在聽一位非常有經驗的學者在娓娓道來。我當時就腦補瞭一下,如果這本書裏真的在講“介入”這個動作,那它大概會從曆史的維度齣發,梳理一下人類對於大腦乾預的各種嘗試,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早期的外科手術,再到近代的藥物治療,然後逐步引齣現代科技的可能性。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挺有意思的,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加上一些抽象的光綫和綫條,一開始我還以為是科幻小說或者什麼哲學讀物。我拿到書的時候,正好是剛看完一部關於大腦神經元之間連接的紀錄片,所以當看到“神經介入”這個詞的時候,我腦子裏immediately聯想到的是一些未來科技,可能是一些非侵入式的方法來修復或者增強大腦功能。我當時就幻想,這本書裏會不會講到腦機接口的最新進展,或者一些通過刺激特定神經通路來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突破性研究。也可能是一些更概念性的探討,比如人類意識的本質,或者人工智能能否真正擁有情感。總之,從名字上來說,它給我留下瞭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人覺得充滿瞭未知和神秘,好像一扇通往全新認知領域的大門就此打開。我甚至還在想,會不會裏麵會有一些關於“神經反饋”的詳細介紹,或者一些通過冥想、正念等方式來調控大腦活動的科學原理。

評分

書的內容還沒細讀,單說外觀,運送的過程中對書角有損壞,這一點希望能注意一下,印刷質量還行吧!

評分

紙質好,印刷精緻,應該是正版。

評分

工具書,長期有用,應該是正品吧

評分

非常好的書,對學習介入有很大幫助,的確是正版。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書的質量不錯,內容豐富,不過適閤有一定介入基礎的人看,另外要錶揚快遞小哥!!

評分

好書,真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很好一次購物

評分

包裝超級簡陋,還好書沒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