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应用药理学

鱼类应用药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开松 著
图书标签:
  • 鱼类
  • 药理学
  • 兽药
  • 水产养殖
  • 药物应用
  • 鱼病防治
  • 水生动物
  • 药物代谢
  • 药物动力学
  • 鱼类疾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042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44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1
字数:4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全书内容系统全面、丰富实用,实践指导性强,是农业和水产类院校师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渔药企业研发人员、水产养殖场技术人员的良好读物。
1.详细介绍了渔药给药方法、渔药动力学、渔药药效学、渔药安全性,让读者懂得渔药应用原理。
2.分门别类论述了四环素类抗菌药物、青霉素类等十几类渔药的应用,让读者掌握渔药应用技术。
3.目前所见一部非常全面的综合性渔药应用著作,可以当工具书实用。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渔药给药方法、渔药动力学、渔药药效学、渔药安全性,并分门别类论述了四环素类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酰胺醇类药物、磺胺类抗菌药物、磺胺增效剂、喹诺酮类药物、抗原虫药物、驱杀蠕虫药物、驱杀甲壳类寄生虫药物、各类消毒剂、催产剂、麻醉剂等的应用。
全书内容系统全面、丰富实用,实践指导性强,是农业和水产类院校师生、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渔药企业研发人员、水产养殖场技术人员的良好读物。

作者简介

彭开松,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农业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水生动物类)命题委员会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理事、中国兽医病理学家分会会员、安徽万士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安徽省水产学会理事兼秘书、省水产学会水产病害与质量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药物学、动物源食品安全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1项、校级科研教研项目4项,参与科技部国家水专项、农业部跨越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参与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 项,省级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出版论(译)著5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渔药概述 00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001
一、药物和药品 001
二、药物与毒物 002
三、兽药与渔药 002
四、药物学与药理学 003
五、鱼类应用药理学 003
第二章 渔药的给药方法 004
第一节 渔药的外用方法 004
一、经水给药法 004
二、涂抹法 008
第二节 渔药的内用方法 009
一、经饲料给药法 009
二、强饲法 012
三、注射法 012
第三章 渔药的药动学 014
第一节 渔药的体内过程 014
一、生物转运 014
二、吸收 017
三、分布 019
四、生物转化 020
五、排泄 022
第二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023
一、配置 023
二、动力学参数 023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 027
一、基本概念 027
二、速率过程 028
三、单室模型 029
四、二室模型 031
五、三室模型 033
第四章 渔药的药效学 034
第一节 渔药的基本作用 034
一、渔药作用的概念 034
二、渔药作用的方式 034
三、渔药作用的特点 035
四、渔药作用的机制 038
第二节 渔药的量效、时效与构效关系 040
一、量效关系 040
二、时效关系 043
三、构效关系 044
第五章 渔药的安全性 045
第一节 渔药对给药目标生物的安全性 045
一、经水给药的安全性 045
二、经饲料给药的安全性 046
三、注射给药的安全性 046
第二节 渔药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046
一、经水给药的安全性 046
二、经饲料给药的安全性 046
三、注射给药的安全性 046
第三节 渔药对消费者的安全性 047
一、休药期 047
二、最大残留限量 047
三、确定鱼类的最大残留限量 047
四、实践中的鱼类休药期 048
五、渔药休药期的确定 048
第四节 渔药对环境的安全性 048
一、药物的危害性 048
二、渔药对区域环境的污染 049
三、局域环境的药物净化 049
四、环境安全评估程序 050
第六章 抗菌药物总论 051
第一节 概述 051
一、抗微生物药物 051
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评价 052
三、抗菌药物药效评价指标 053
四、渔用抗菌药物选择的特殊性 060
第二节 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 062
第三节 从药理学参数到临床用药的艰难历程 063
一、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应满足的条件 064
二、水生动物特殊情况下的药动学 064
三、用于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药理学参数 065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067
一、基本概念 067
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068
三、水产病菌的耐药性 069
四、水产病原菌耐药性的诱导和维持 069
五、寄生虫的耐药性 070
第五节 细菌耐药性的预防措施 071
一、通用措施 071
二、水产养殖环境中抗菌药物的消除 071
第七章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074
第一节 分类及基本特征 074
一、基本结构 074
二、分类和理化特性 075
三、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 075
四、耐药性 076
五、毒性和不良反应 076
六、药物相互作用 076
第二节 临床应用 077
一、土霉素 077
二、四环素 078
三、金霉素 078
四、强力霉素 079
第三节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 079
一、土霉素的代谢动力学 079
二、四环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088
三、强力霉素 088
四、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残留 089
第四节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090
一、土霉素的药效学 091
二、四环素和强力霉素 092
第八章 青霉素类 093
第一节 分类及基本特征 093
一、基本结构 093
二、分类及理化特性 094
三、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 094
四、耐药性 095
五、毒副作用 095
六、药物相互作用 095
第二节 临床应用 096
一、应用概述 096
二、给药剂量 096
第三节 药代动力学和残留 097
一、药动学 097
二、青霉素类的残留 098
第九章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099
第一节 分类及基本特征 099
一、基本结构 099
二、分类及理化特性 099
三、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 100
四、耐药性 100
五、毒副作用 100
六、药物相互作用 101
第二节 临床应用 101
一、概述 101
二、红霉素的给药剂量 101
三、其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102
四、细菌性肾病的控制 102
第三节 药代动力学和残留 103
一、红霉素的药代动力学 103
二、红霉素的毒理学 105
三、大环内酯类残留 106
第十章 酰胺醇类药物 107
第一节 分类及基本特征 107
一、基本结构 107
二、分类及理化特性 107
三、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 108
四、耐药性 108
五、毒副作用 108
六、药物相互作用 108
第二节 临床应用 108
一、概述 108
二、剂量 109
第三节 药代动力学和残留 109
一、氟苯尼考 109
二、酰胺醇类的残留 111
第十一章 磺胺类抗菌药物 112
第一节 概述 112
一、基本结构 112
二、分类及理化特性 112
三、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 113
四、耐药性 113
五、毒副作用 113
六、药物相互作用 114
第二节 临床应用 114
一、概述 114
二、剂量 114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115
一、磺胺甲基嘧啶 115
二、磺胺二甲嘧啶 117
三、磺胺二甲氧嘧啶 119
四、磺胺间甲氧嘧啶 120
五、磺胺的残留和休药期 121
第十二章 磺胺增效剂 122
第一节 概述 122
一、基本结构 122
二、分类和理化性质 122
三、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 123
四、耐药性 123
五、毒副作用 123
六、药物相互作用 123
第二节 磺胺增效剂的药效学 123
一、磺胺和增效剂的抑制浓度分数 123
二、磺胺和增效剂的协同用药 125
三、临床应用 126
第三节 磺胺增效剂的药动学 127
一、三甲氧苄氨嘧啶在虹鳟中的药动学 127
二、磺胺嘧啶 129
三、奥美普林和磺胺间二甲氧嘧啶复方 129
四、磺胺增效剂的休药期 130
第十三章 喹诺酮类药物 132
第一节 概述 132
一、基本结构 132
二、分类和理化性质 132
三、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 134
四、耐药性 135
五、毒副作用 135
六、药物相互作用 136
第二节 临床应用 136
一、概述 136
二、剂量 137
第三节 药代动力学 138
一、萘啶酸 138
二、喹酸 140
三、氟甲喹 154
四、恩诺沙星 165
五、诺氟沙星 171
六、沙拉沙星 171
七、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残留 174
第十四章 抗原虫药物 175
第一节 烟曲霉素 175
一、简介 175
二、临床使用 175
三、目标物种的安全性 178
第二节 硝基咪唑类 178
一、经济鱼 178
二、观赏鱼 179
第三节 福尔马林 179
一、用途 179
二、安全问题 181
第四节 硫酸铜 182
一、理化性质 182
二、药理作用 182
三、应用 183
四、毒理学 184
第十五章 驱杀蠕虫药物 186
第一节 杀吸虫剂 186
一、苯并咪唑类 186
二、吡喹酮 188
三、其他杀吸虫剂 190
第二节 杀绦虫剂 190
第三节 杀线虫剂 190
第十六章 驱杀甲壳类寄生虫药物 191
第一节 有机磷类杀虫剂 191
一、概述 191
二、敌百虫 192
三、敌敌畏 194
四、甲基吡啶磷 196
第二节 过氧化氢 198
一、概述 198
二、作用方式 198
三、给药方案 199
四、对目标物种的毒性 199
五、对消费者和环境的安全性 200
第三节 伊维菌素 200
一、概述 200
二、作用方式 201
三、优点和缺点 201
四、给药方案 201
五、目标物种的耐受性 202
六、伊维菌素在大西洋鲑的药动学 204
七、法律问题 204
第四节 氯氰菊酯 204
一、概述 204
二、用途 205
三、拟除虫菊酯的安全性 205
四、制剂 206
第五节 苄基脲类 206
一、概述 206
二、作用方式 207
三、用途 207
四、伏虫隆给药方案 207
五、除虫脲的药动力学 208
第十七章 消毒药物概述 209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分类 209
一、基本概念 209
二、消毒渔药的分类 209
第二节 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212
一、使菌体蛋白质变性和沉淀 212
二、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 212
三、干扰或损害细菌的酶系统 212
第三节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212
一、病原类型 212
二、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213
三、温度 213
四、pH 213
五、有机物 213
六、水质硬度 213
七、配伍禁忌 213
八、其他因素 213
第四节 水产业中常见消毒操作 213
一、卵和苗种的消毒 213
二、水体消毒 215
三、库房消毒 216
四、用具的消毒 218
五、场地消毒 220
六、人员消毒 220
第十八章 含卤素消毒剂 221
第一节 含氯消毒剂 221
一、概述 221
二、漂白粉 222
三、次氯酸钙 223
四、二氯异氰脲酸钠 223
五、三氯异氰脲酸(钠) 224
六、氯胺-T 224
第二节 含碘消毒剂 227
一、概述 227
二、碘 228
三、聚维酮碘 228
第三节 含溴消毒剂 229
一、溴氯海因 230
二、二溴海因 230
第十九章 氧化剂类消毒剂 232
第一节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232
一、概述 232
二、过氧乙酸 232
三、过氧化氢 233
第二节 高锰酸钾 233
第三节 二氧化氯 234
第四节 臭氧 235
第二十章 醛类消毒剂 237
第一节 醛类消毒剂概述 237
第二节 甲醛溶液 237
第三节 戊二醛 238
第二十一章 酸类和碱类消毒剂 239
第一节 酸类消毒剂 239
一、概述 239
二、柠檬酸 239
三、乙酸 240
第二节 碱类消毒剂 240
一、概述 240
二、氧化钙 241
三、氢氧化铵溶液 241
第二十二章 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 243
第一节 苯扎溴铵 243
一、理化性质 243
二、药理作用 243
三、临床应用 244
四、注意事项 244
第二节 氯己定 244
一、药理作用 244
二、临床应用 245
三、注意事项 245
第二十三章 催产剂 246
第一节 生殖生理学 246
一、鱼类繁殖中遇到的问题 246
二、非人工催产获得稚鱼的方法 246
三、鱼类生殖的神经调控 247
四、鱼类生殖的内分泌调控 248
第二节 人工繁殖使用的药物 250
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250
二、促性腺激素 252
三、多巴胺拮抗剂 255
四、合成的类固醇激素 256
五、精子激活液 256
六、商品化的催产激素 257
第三节 中国养殖鱼类催产实践 258
一、催产季节 258
二、亲鱼捕捞与配组 258
三、亲鱼成熟度鉴定 259
四、催产剂的注射 259
第四节 鱼类催产的试验研究 262
一、鲑鳟鱼类 262
二、遮目鱼 263
三、鳗鲡 263
四、鲤科鱼类 264
五、鲶鱼 267
六、鲈鱼 268
七、其他的物种 268
第二十四章 麻醉剂 270
第一节 概述 270
一、鱼类麻醉状态的分类 270
二、渔用麻醉剂的药理学 271
三、鱼类麻醉剂的选择标准和历史 272
第二节 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烷基磺酸盐 273
一、法律地位 273
二、剂量和给药方案 273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 275
四、临床应用 275
第三节 苯咗卡因 277
一、化学性质 277
二、使用浓度 277
三、药理学 277
第四节 硫酸喹哪啶 278
一、理化性质 278
二、应用 278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 278
第五节 苯氧乙醇 279
第六节 二氧化碳 279
一、应用 279
二、剂量和给药方案 279
第七节 丁香酚 280
第八节 催眠药和镇静剂 280
一、美托咪酯 280
二、依托咪酯 281
三、乙酸异丁酯 281
参考文献 282

前言/序言

笔者1998年7月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原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市昌平区水产局和水产总公司从事了三年的水产养殖、饲料加工和鱼病防治工作。2001年7月又重返母校从事了五年的水产动物疾病研究,并获得基础兽医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起,到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事水产动物病害、养殖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教学科研工作。2013年7月到2015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从事鱼类营养与免疫相关的博士后研究。自进入水产领域之始,笔者就意识到水产学是扎根江河湖海、塘堰池坝的应用性学科,是为人类食物安全和健康服务的科学。而养殖环境和养殖水生动物的健康是水产品健康的基础。因此,水产养殖用保健品的研发是养殖水环境健康、养殖水生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一直密切联系水产养殖实践,在病害防控和保健品研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学习、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亲历的诸多事情,让我感到,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迫切地需要一本鱼类药理学方面的著作,但现有研究数据又法满足编写一本比较令人满意的著作的需求。尽管如此,出于抛砖引玉的目的,这本著作历时十年之久,才得以面世。
考虑到兼顾实用性和学术性,这本书既要致力于系统地讲述鱼类养殖中的药物使用技术,又要普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背景。但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困难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是一个养殖鱼类品种多样化的国家,不同品种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可能存在差异,其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也就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鱼类的药理学和毒理学参数,虽然可以参考,但绝对不能简单地完全套用。由于我国鱼类药理学研究要滞后于生产实践,许多药物或养殖品种的药理学和毒力学参数还相当缺乏,更不用说不同鱼类间药理学和毒理学参数的比较。因此,基于我国养殖品种和养殖环境与其他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在参考相关数据时要持谨慎态度。其次,绝大多数鱼类是变温脊椎动物,其体温主要由环境温度决定;而体温决定了许多生理和生化过程的速率,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对变温脊椎动物的药理学知识还很少。除温度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环境因素(如氧气利用)也会影响鱼类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再次,不同国家法律所允许使用的渔药也存在差异,而且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药物选择上,要及时追踪各国的最新公告,以保证所用药物的合法性。尽管笔者在文献甄别和编纂中花费了许多精力,但学识有限、时间仓促,书中定有不妥或疏漏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另外,如原始文献中的数据存在错漏,也恳请告之,编者将不胜感激。编者电子邮箱:kaisongpeng@ahau.edu.cn。
在本书收笔之际,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龚月娟女士,正是她的理解和支持,本书才能在一次次地放下之后重新启动。更要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和相关人员所付出的辛劳和耐心,本书才能最终面对读者。

彭开松
2017年7月
鱼类养殖的健康基石:疾病防治与药物应用指南 引言 随着全球对水产养殖业的日益依赖,保障鱼类健康、提高养殖效益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鱼类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不仅直接导致鱼类死亡,影响产量和经济收益,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对整个产业链造成严重冲击。因此,科学有效地防治鱼病,合理应用药物,是现代鱼类养殖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本书旨在为广大养殖从业者、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提供一本详实、实用、全面的鱼类疾病防治与药物应用指导手册,帮助大家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实现可持续、高效的养殖。 第一部分:鱼类生理基础与免疫机制 深入理解鱼类健康的生理基础,是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有效防治策略的前提。本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鱼类解剖与生理特点: 消化系统: 鱼类消化道结构与哺乳动物的差异,不同鱼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特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作用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呼吸系统: 鳃的结构与功能,水中溶解氧对鱼类生存的重要性,常见影响呼吸功能的因素。 循环系统: 鱼类血液组成、循环方式,心脏结构及功能,血液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排泄系统: 肾脏在排泄废物、维持体内平衡中的作用,渗透压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鱼类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内分泌系统在生长、繁殖、应激反应中的调控作用。 皮肤与鳞片: 鱼类皮肤的屏障功能,黏液层的保护作用,鳞片的结构与功能,皮肤损伤与疾病易感性。 鱼类免疫系统: 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和黏膜屏障、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补体系统、溶菌酶等先天免疫机制,它们如何快速识别和清除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T淋巴细胞(如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其特点是特异性强、记忆性好,对特定病原体的长期保护作用。 免疫器官: 鱼类主要的免疫器官,如肾脏、脾脏、胸腺、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等,它们在免疫细胞的产生、成熟和活化中的作用。 免疫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水质、水温、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鱼类免疫力的强弱,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环境来增强鱼类抵抗力。 应激反应与免疫抑制: 捕捞、运输、密度过大、水质恶化等应激因素如何导致鱼类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疾病易感性。 第二部分:常见鱼类疾病的病因、诊断与防治策略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当前鱼类养殖中常见的各类疾病,并提供详细的诊断方法和综合防治策略。 细菌性疾病: 常见致病菌: 嗜水气单胞菌、鳗鲡弧菌、溶藻弧菌、爱德华氏菌、肠型败血症、链球菌等。 临床症状: 腹水、烂鳍、烂尾、溃疡、眼球突出、腹部膨胀、出血等。 诊断方法: 剖检病变、病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 防治策略: 预防: 优化养殖环境、科学投喂、疫苗接种(如针对虹彩病毒、链球菌等)、定期消毒。 治疗: 详细介绍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强调药物的选择原则(基于药敏结果)、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药物休药期的管理。 病毒性疾病: 常见病毒: 虹彩病毒(如鱼虹彩病毒3型)、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V)、病毒性出血病(VHD)、网巢病毒病(NFS)等。 临床症状: 游动迟缓、食欲不振、体色变化、鳍条充血、内脏器官出血、死亡率高,症状多样且复杂。 诊断方法: 组织病理学检查、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分离与鉴定、PCR检测。 防治策略: 预防: 引入健康苗种、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疫苗接种(目前病毒性疾病疫苗相对有限,但重要性日益凸显)、强化养殖环境管理。 治疗: 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依赖于预防和增强鱼体自身免疫力。介绍一些辅助性的免疫增强剂和环境调控措施。 真菌性疾病: 常见病原: 水霉菌(Saprolegnia sp.)、黏孢子虫(Myxobolus sp.)等。 临床症状: 皮肤、鳍、鳃出现白色棉絮状物,组织坏死,影响鱼体呼吸和运动。 诊断方法: 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病原菌、培养鉴定。 防治策略: 预防: 避免鱼体受伤、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消毒。 治疗: 介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如孔雀石绿(需谨慎使用,部分地区禁用)、硫酸铜、福尔马林等,强调浓度和浸泡时间。 寄生虫病: 体表寄生虫: 纤毛虫(如车轮虫、指环虫)、单殖吸虫、原生动物等。 体内寄生虫: 蠕虫(如吸虫、线虫)、吸虫、鱼鲺(鱼虱)等。 临床症状: 皮肤黏液增多、瘙痒、体表溃疡、食欲减退、贫血、消瘦、影响生长。 诊断方法: 显微镜下刮取病变处组织或体液进行检查、解剖检查。 防治策略: 预防: 严把苗种关,避免引入带虫鱼类、合理轮养、保持水质。 治疗: 介绍各类驱虫药物,如敌百虫、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硫酸铜等,详细说明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药物选择的依据。 非感染性疾病: 营养代谢性疾病: 维生素缺乏症(如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坏血病)、矿物质缺乏症、脂肪肝等。 环境胁迫性疾病: 低氧症、氨氮中毒、亚硝酸盐中毒、pH突变、重金属污染等。 物理性损伤: 捕捞、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伤。 诊断方法: 结合临床症状、养殖环境数据、饲料成分分析、组织生化检测等。 防治策略: 预防: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优化养殖环境、规范操作流程。 治疗: 针对性补充营养、改善水质、消除毒素、修复损伤。 第三部分:鱼类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 本部分将聚焦于鱼类药物的科学使用,强调安全、有效、经济、环保的用药原则。 药物分类与药理作用: 抗菌药物: 磺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介绍其作用机制、抗菌谱、药物相互作用。 抗寄生虫药物: 驱虫机制、药物选择。 抗真菌药物: 作用机制。 免疫增强剂: 多糖类、肽类、核苷酸类等,如何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 消毒剂: 常用消毒剂的种类、消毒原理、使用注意事项。 pH调节剂、增氧剂等: 在疾病防治过程中的辅助应用。 药物选择原则: 诊断准确性: 明确病因,选择针对性药物。 药敏试验结果: 细菌性疾病优先选择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 药物安全性: 对鱼类、养殖水体、使用者及消费者是否安全。 药物经济性: 考虑药物成本与治疗效果的平衡。 药物易用性: 药物的剂型、溶解性、稳定性等。 遵守相关法规: 避免使用禁用或限用药物。 药物给药途径与方法: 药饵投喂: 介绍药物与饲料的混合比例、搅拌均匀的要求、投喂技巧、药物在饲料中的稳定性。 药浴浸洗: 介绍药物浓度、浸泡时间、水体交换、对鱼体和水质的影响。 注射给药: 适用于特定疾病和鱼种,介绍注射部位、剂量、针头选择。 泼洒给药: 适用于大面积水体消毒或治疗。 药物残留与休药期管理: 药物在鱼体内的代谢与排泄: 影响药物残留的因素。 休药期的重要性: 确保上市产品安全,避免药物残留超标。 如何科学确定和执行休药期: 考虑药物种类、剂量、给药方式、水温等因素。 药物残留检测: 介绍常用的检测方法。 药物的储存与管理: 安全储存: 防潮、避光、阴凉储存,防止变质和失效。 分类存放: 避免混淆和交叉污染。 过期药物处理: 按照环保要求进行销毁。 药物耐药性问题与对策: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滥用、误用、低剂量、疗程不足等。 耐药性的危害: 降低治疗效果,增加治疗难度。 如何预防和延缓耐药性: 合理用药、规范用药、轮换用药、加强生物安全。 第四部分:生物安全与绿色养殖理念 本书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并将生物安全和绿色养殖理念贯穿始终。 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水源管理: 引入清洁水源,对水源进行过滤、消毒。 苗种检疫: 严格审查苗种来源,进行健康检查。 养殖设施消毒: 定期对养殖池、网具、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 人员与车辆管理: 限制外来人员进入,对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 病死鱼处理: 及时清除病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 绿色养殖技术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 投放益生菌、净水剂,构建健康的微生态环境。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捕食性或拮抗性生物抑制病原体。 疫苗接种: 预防性免疫接种,减少药物使用。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介绍具有免疫促进、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虫作用的中草药,以及其应用方法。 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 识别潜在风险: 分析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疾病风险点。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不同疾病,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 快速响应与处置: 在疾病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控制。 结论 鱼类健康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养殖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集合了鱼类生理、病因诊断、药物应用、生物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关键信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平台。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应用,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鱼类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使用,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可持续、健康的鱼类养殖,为保障水产品安全和促进渔业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为我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学术书籍的沉闷黑白风格,而是适当地使用了彩图和流程图来辅助说明复杂的药理学概念。特别是那些关于细胞膜转运机制和特定受体结合过程的示意图,清晰到几乎不需要文字就能理解其动态过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专门辟出了一小部分,讨论了数字技术,比如利用AI模型预测特定水域环境下药物的半衰期和环境暴露风险。这种面向未来的视野,让这本书在保持经典药理学理论深度的同时,又紧跟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它不是一本停留在实验室数据上的陈旧文献汇编,而是一本充满活力、不断吸收新知、旨在指导未来水产健康管理的“活的工具书”。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启发点,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持续更新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如沐春风”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绝对是“豁然开朗”。我过去总觉得药理学是关于“毒性与治疗”的二元对立,但这本书成功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巧妙地引入了“鱼类福利”和“药物伦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对鱼类自身的应激和痛苦。比如,书中关于麻醉剂在不同水温下的精确用量推荐,以及如何优化给药方案以减少捕捞和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这些内容在其他同类著作中鲜有提及。这种人文关怀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变得温暖而负责任。它不仅仅是在教你“如何用药”,更是在引导你思考“为何用药”以及“如何负责任地用药”,这种对行业道德规范的强调,无疑是当下水产领域最需要的思想引导之一。

评分

老实说,我买这本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药理学”这三个字在我脑海里通常跟高压和死记硬背挂钩。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天才之举。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线性叙事,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问题导向”的编排方式。比如,它会先抛出一个在实际养殖中非常棘手的传染病案例,然后层层剥茧地引出与之相关的药物作用机制、代谢途径,甚至是不同水体环境对药效的影响。这种叙事节奏的把控,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追寻答案”的紧迫感和好奇心。书中对药物在鱼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描述,用了大量精妙的比喻和图表来简化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即便是对药理学背景不深的读者,也能迅速掌握核心概念。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应该高高在上的科学领域,拉到了可以被理解、可以被应用的高度,它更像是一本“养殖场主的秘密手册”,只不过里面写满了严谨的科学原理。

评分

这本《鱼类应用药理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海洋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里,主角们不再仅仅是摆尾游动的生物,而是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与人类知识交织的复杂性。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充满了晦涩难懂的化学结构和剂量计算,但作者却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药物分子如何在鱼类的生理系统中穿梭、作用,以及最终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探讨一些新型水产养殖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时,那种对生命科学前沿的探索欲被极大地激发了。书中对不同鱼类物种的生理差异导致的药效变异的分析尤其精彩,仿佛每一条鱼都有其独特的“药理密码”等待解读。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上,而是大量引入了实际案例,从病原体的耐药性发展到药物残留的生态风险评估,都给予了详尽而深入的剖析。这种将基础科学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让人在了解药理学的深奥之余,也能感受到这份知识对于维护全球水产健康所承载的重任。

评分

初翻这本书时,我被其详尽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链条所震撼。它在文献引用的广度和深度上,展现出作者团队非凡的学术功底。许多关键的药理活性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分析,其细致程度已经达到了可以指导新药分子设计的层面。特别是其中关于鱼类免疫系统如何响应药物刺激的章节,它不仅关注了治疗效果,更深入探讨了药物对非靶向免疫细胞的潜在影响,这一点对于追求可持续和绿色养殖的现代农业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给药途径——口服、浸泡、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的对比分析,详实到令人咋舌,每一组数据背后的实验设计都透露出极高的科学素养。虽然某些涉及高级统计模型的论述略显专业,需要反复揣摩,但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赋予了这本书极强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它无疑是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而非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