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家教育报告(2014) [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14]

德国国家教育报告(2014) [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洋 译
图书标签:
  • 德国教育
  • 国家教育报告
  • 教育政策
  • 教育体系
  • 教育评估
  • 2014年
  • 德国
  • 教育发展
  • 高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469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5005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Bildung in Deutschland 2014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6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国国家教育报告(2014)》由编写组与各方通力合作,共同递呈,编写组的责任成员来自以下科研机构和统计部门:德国国际教育研究学院(DIPF),德国青少年研究所(DJI),德国高校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哥廷根大学社会学研究所(SOFI),还有联邦及各州统计局(Dcstatis和StLA)。编写组共同对本报告负责,在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始终保持科研独立性,并由协调组进行相关的协调工作。协调组是为联邦和各州胁力“在国际间的比较中确定教育能力及提供与此相关的报告和建议”(基本法第91b条第2款)而设立,由Dr.Jurgen Baumert教授任主席的专家顾问组为协调组提供意见,与这两个团队的密切合作使得编写组的工作成果显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前言
阅读指南
词汇表
导论

重要成果概览
A 框架条件改变后的教育情况
A1人口发展
A2经济发展
A3就业情况
A4家庭形式和生活形式
前景
B 德国教育的基本信息
B1教育机构
B2教育领域工作者
B3教育支出
B4教育参与情况
B5公民的教育水平
前景
C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照管和培养
C1家庭教育
C2婴幼儿时期教育、照管和培养机会的供给情况
C3儿童在幼托机构和保育机构中的教育参与情况
C4婴幼儿教育领域的教育人员
C5婴幼儿时期的认知能力
C6幼升小的过渡
前景
D 学龄期的普通教育和非形式学习
D1学校的结构和供给情况
D2中小学教育体系内的过渡和转换
D3学龄期的全日制教育和照管
D4中小学教职人员
D5校外学习活动
D6认知能力
D7中小学肄业和毕业
前景
E 职业教育
E1职业教育的新生及其结构发展
E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供与求
E3不同行业和不同前期教育水平的职业教育情况
E4职业教育的过程和结业
E5从就业市场角度看职业教育的收效
前景
F 高等教育
F1高等教育机会供给
F2高校入学与招生
F3高校师资
F4学业进程
F5毕业与去向
前景
G 成人继续教育与学习
G1继续教育的参与情况
G2有移民背景者的继续教育
G3成人能力水平与继续教育
G4继续教育的收效
前景
H 残障人士的教育
H1残障的认定与残障率
H2教育机会
H3教育的参与和过渡
H4人员与资质
H5财政经费
H6挑战
I 教育的影响与收效
I1教育、从业、收入
I2生活方式和社会参与
I3机会均等

表格附件

前言/序言

  受联邦与各州共同委托所著的《德国国家教育报告(2014)》是继2006、2008、2010和2012年之后,以德国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德国教育事业整体做出的第五次全面翔实的总结分析,内容从婴幼儿时期的教育、照管和培养到成人年龄段中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也包括非形式教育和非正式学习的教育过程。
  本报告由编写组与各方通力合作,共同递呈,编写组的责任成员来自以下科研机构和统计部门:德国国际教育研究学院(DIPF),德国青少年研究所(DJI),德国高校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哥廷根大学社会学研究所(SOFI),还有联邦及各州统计局(Destatis和StLA)。
  编写组共同对本报告负责,在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始终保持科研独立性,并由协调组进行相关的协调工作。协调组是为联邦和各州协力“在国际间的比较中确定教育能力及提供与此相关的报告和建议”(基本法第91b条第2款)而设立,由Dr.Jurgen Baumert教授任主席的专家顾问组为协调组提供意见,与这两个团队的密切合作使得编写组的工作成果显著。
  许多专家分别对每一章的内容给出了专业鉴定、批评意见和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些都为编写组提供了莫大的支持,在此尤为感谢康斯坦茨大学的高校研究股份公司、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德国成人教育研究所(DIE)、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IAB)、高等教育研究所(IHS)、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IQB)、莱布尼茨教育过程研究所(LlfBi)、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国际教育比较研究中心(ZIB)等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本次报告的专题“残障人士的教育”得到了汉诺威大学Rolf Werning教授的宝贵建议,编写组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此外,编写组还得到了汉诺威大学Arnulf Bojanowki教授、柏林自由大学Gudrun Doll-Tepper教授、慕尼黑大学Ulrich Heimlich教授、奥登堡大学Clemens Hillenbrand教授、罗斯托克大学Katja Koch教授、富尔达大学Sabine Lingenauber教授、卢森堡大学Justin Powell教授、达姆施塔特新教大学Anne-Dore Stein教授、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Kirsten Vollmer女士和慕尼黑工业大学Elisabeth Wacker教授悉心的专业指导。
  编写组向全体参与者表示感谢,因参与人数众多,在此恕不一一罗列。
教育的基石:德国国家教育报告(2014) 《德国国家教育报告(2014)》是一份由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委托,并由多个权威教育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深度分析报告。它不仅是对2014年德国教育体系的一次全面梳理和评估,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指引。这份报告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社会大众提供了宝贵的洞察与启示。 核心主题与结构: 报告紧紧围绕“教育质量与公平”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系统性地审视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等各个层面的现状。其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1. 教育发展概览与挑战: 报告伊始,便对德国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趋势进行描绘,指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这包括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资源的需求、社会经济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数字化转型对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的要求、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推进等。报告着重强调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教育参与和成就上的差距。 2. 幼儿教育(Kita)与早期发展: 报告深入探讨了幼儿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关注了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普及率、质量差异、以及不同类型教育机构(如公立、私立、家庭式托育等)的特点。报告分析了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如何为儿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并提出了提升幼儿教育可及性、专业化水平以及针对不同需求儿童提供个性化支持的建议。 3. 中小学教育(Schule): 这是报告的核心篇幅之一。报告对德国中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包括: 入学与分流: 详细考察了德国多轨制教育体系(Hauptschule, Realschule, Gymnasium, Gesamtschule)的运行情况,分析了不同学制学生的学业成就、升学去向以及社会经济背景对其入学选择的影响。报告关注了早期分流带来的潜在不公平问题,并探讨了如何构建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教育路径。 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发展: 报告评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评估等。特别强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分析了教师的培训、招聘、继续教育以及工作条件。报告提出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教师培训体系、以及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的策略。 跨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 报告关注了学生在数学、科学、语言、外语等核心学科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强调了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信息素养、合作能力等跨学科素养的培养。报告分析了当前课程设置与未来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学校管理与教育支持: 报告考察了学校自主权、校长领导力、家校合作、以及学校在社会融合、心理健康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4. 职业教育与培训(Berufsbildung): 德国以其强大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闻名于世。《报告》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评估,指出该体系在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的巨大贡献。报告分析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培训需求,探讨了如何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提升职业培训的吸引力,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报告也关注了职业培训的现代化,包括对新职业的需求,以及如何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培训过程。 5. 高等教育(Hochschule): 报告对德国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进行了评估。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学生满意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研究与教学的协同作用。报告还关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吸引国际学生和学者,以及德国高校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地位。 6. 成人教育与终身学习(Weiterbildung und lebenslanges Lernen):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变革的加速,终身学习已成为个人发展和职业适应的关键。《报告》强调了成人教育在提升公民素养、促进职业转型、应对社会挑战方面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成人教育体系的现状、需求以及发展趋势。 7. 教育公平与社会包容: 这是贯穿报告始终的重要线索。报告深入分析了家庭背景、移民身份、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对教育机会和成就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这包括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优化招生和分流机制、促进校园多元化、以及消除教育过程中的歧视性障碍。 8. 教育政策与改革: 报告在梳理现状和分析挑战的基础上,也对德国的教育政策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未来改革的方向。这可能涉及财政投入、法律法规、教育治理结构、以及国际教育合作等多个层面。 报告的价值与影响: 《德国国家教育报告(2014)》之所以具有极高的价值,在于其: 数据驱动的严谨分析: 报告基于大量的统计数据、研究成果和实证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客观、深入的教育图景。 前瞻性的政策导向: 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规划,为德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跨领域的综合视角: 报告覆盖了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展现了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联动性,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 促进社会对话的平台: 报告的发布引发了教育界、政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教育议题的关注度,促进形成共识。 国际比较的参照: 作为一份国家层面的教育报告,它也为其他国家了解德国教育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案例,促进了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总而言之,《德国国家教育报告(2014)》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研究成果。它不仅为理解德国教育的复杂性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更通过对挑战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战略性规划,为德国乃至全球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教育作为社会进步基石的核心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感觉有点过于……嗯,严肃了。那种标准的政府报告风格,灰白的主色调配上德文标题,实在没什么能立刻抓住眼球的元素。我当时在书店里翻到它,纯粹是因为对德国的教育体系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毕竟,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名声在外,总觉得这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里藏着什么我们亟需学习的秘密武器。然而,仅仅从封面和那厚重的篇幅来看,我立刻预感到,这绝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散发着一种“你必须认真对待”的学术气息,让我不禁想起了大学时代那些堆积如山的官方文件。我猜想,里面的内容可能更侧重于数据的罗列、政策的解读,而非生动的案例分析或者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如果说一本书的外观是它的第一张名片,那么这张名片无疑是为学者或政策制定者准备的,对于一个只是想大致了解德国教育概貌的普通读者来说,它似乎显得有些高冷和难以亲近。我希望,翻开内页后,这种冰冷的理性能够被一些实际的、可操作的经验所打破。

评分

购买这本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我试图理解一个成熟的福利国家是如何平衡其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德国的教育体系素以其严格的分流制度而著称,这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效率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担忧。我非常想知道,在2014年,德国的教育决策者们是如何看待和回应这种内在张力的。他们是否在报告中提出了新的策略来缓解早期分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存在着关于是否应该延迟分流年龄的激烈辩论的记录?毕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社会流动性的发动机。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在追求卓越的同时,无意中加剧了起点不平等的现象,那么这份“国家教育报告”就必须承担起揭示这些结构性问题的责任。我期望这本书能更深入地探讨“机会均等”与“精英选拔”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不是简单地陈述现状,那样的报告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评分

拿起这本书的重量,着实让我掂量了一下手臂的力量,这绝对是一部“分量十足”的著作。我立刻联想到,这背后必然是海量的数据收集和跨部门的协调工作支撑的。可以想象,在幕后,肯定有一群严谨的统计学家和教育专家,花费了数不清的日夜,将联邦州之间的差异、不同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资金投入的细枝末节,甚至是移民背景学生的融合情况,都纳入了这张宏大的国家图景之中。这种工程量本身就令人敬佩,但同时,也让我对阅读的体验产生了一丝隐忧:数据堆砌过多,会不会让核心的洞察被淹没在数字的海洋里?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的不只是“是什么”,更需要“为什么会是这样”。我非常期待,这本书在呈现这些客观事实的同时,还能提供一些深层次的、对这些数据背后驱动力的剖析,比如政治博弈的影响、社会文化对教育选择的塑造力,而不仅仅是提供一张精确但可能缺乏温度的“体检报告”。

评分

我记得当时在浏览关于此书的简短介绍时,提到了其“年度性”的特点,这立刻引发了我的思考。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反馈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效果。因此,一个年度报告,它所能捕捉到的,更像是一种即时性的快照,而非长期的趋势演变。这就像看一部电影,年度报告可能只展示了某几个关键帧的画面,而真正理解人物命运的转折和情感的积累,则需要观看完整的影片。我很好奇,在2014年这个时间点,德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哪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正在消化前一年的改革成果,还是正在为下一轮重大的政策调整做准备?这本书无疑会记录下当时所有的官方论调和统计指标,但我更关心的是,在这些官方叙事之外,那些处于教育链条末端的教师、家长和学生们,他们的日常感受是什么?他们对这份“国家报告”里的数字和结论,会有怎样的真实反馈?年度报告的局限性在于其时间跨度,它或许难以捕捉到那些潜移默化、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显现的结构性变化。

评分

从目录的结构来看,我推测这本书的组织架构必然是极其严谨且逻辑清晰的,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精密齿轮的咬合。德国的学术传统对体系化和逻辑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所以我相信,这本书在结构上是无可挑剔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培训,层层递进,毫无遗漏。然而,这种极致的结构化,有时也会带来一种疏离感。教育本身是一个充满人性、充满变数和个体差异的领域。我担心,当所有内容都被框定在严密的框架内时,那些鲜活的、非标准化的“例外”和“萌芽”是否会被不自觉地忽略或淡化?例如,那些具有创新性的学校项目、那些挑战现有体制的教育者,他们的声音是否能在这份官方的“宏大叙事”中占据一席之地?我期待的,是能在严谨的框架下,看到一些“破格”的、充满生命力的实践案例,用以佐证那些冰冷的数据,让报告读起来更有血有肉,而非仅仅是教科书式的范本展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