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希臘化史:亞曆山大大帝》是德國著名曆史學傢德羅伊森成名之作,也是19世紀史學界對“希臘化時代”研究的濫觴。
德羅伊森的曆史筆法嚴謹有度、大氣磅礴地撰述瞭亞曆山大大帝戎馬倥傯的一生,至今是亞曆山大研究的著作之一。此外德羅伊森也對當時各地軍事、政製、貨幣製度等等做瞭研究和描述。
著名學者劉小楓作序推薦。
此書的翻譯參照瞭多個德語版本,並添加瞭大量的注釋和數個附錄(包括年錶等)。
內容簡介
《亞曆山大大帝》是德國曆史學傢德羅伊森的處女作,單捲本首次齣版於1833年。四十幾年後(1877/78年),暮年的德羅伊森親自修訂此書,並將其與另外兩捲後繼者史(分彆寫於1836、1843年)閤並,統一定名為《希臘化史》(Geschichte des Hellenismus)。
在德羅伊森眼中,亞曆山大大帝絕不是浴血冒進的一介武夫,徵戰隻是手段而非目的,東西方文明的融閤纔是他心之所嚮,天下大同纔是他的終ji目標。亞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死後他創建的帝國隨即分崩離析。錶麵上這是武力製勝的必然悲劇,其背後不可見的精神交融卻孕育齣堅不可摧的強大生機。亞曆山大大帝不是古希臘世界的終結者,而是一個全新文明的開創者。他用激情挑戰著血肉人身的極限,用沉著、自信和無畏,開示齣超脫塵世的精神力量。如果說英雄成就曆史,那麼亞曆山大大帝的傳奇和他身後百年“希臘化”的種種,就是對這神秘宿命的證明。
本書為1878年三捲版中的第一捲。底本選用1980年德國袖珍書齣版社(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的重印本。
作者簡介
作者 約翰·居斯塔夫·德羅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1808-1884)齣生於切比亞圖夫(Treptow an der Rega,今屬波蘭),是十九世紀的德國曆史學傢。他的史學觀深受黑格爾哲學影響,認為理念決定瞭人的選擇和行動,而曆史研究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提取史實,更要以清晰的脈絡體係統閤史料。曆史不是抽象客觀、無法改變的死物,而是人性的外化,並能因不同曆史學傢的理解而不斷豐富發展。他的曆史哲學對狄爾泰和後世詮釋學影響深遠。
譯者 陳早,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深圳大學。齣版譯作有《布裏格手記》(2015年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中譯本導言亞曆山大與西方古代的“大一統”(劉小楓)1
第一部
第一章3
第二章54
第三章76
第二部
第一章103
第二章156
第三章200
第四章239
第三部
第一章261
第二章280
第三章316
第四章356
第四部
第一章383
第二章407
第三章438
索引459
附錄1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330年)495
附錄2馬其頓世係497
附錄3亞曆山大大帝年錶498
附錄4對亞曆山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及其
主導思想的論述504
附錄5背景情況506
譯後記508
精彩書摘
亞曆山大這個名字標誌著一個世界時代(die Weltepoche)的終結和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古希臘人和波斯人的二百年戰爭,是曆史所載西方與東方的第一次大較量。亞曆山大終結瞭這場較量,他摧毀波斯帝國,徵服瞭直至非洲沙漠、跨越藥殺河(Jaxartes)、遠及印度河(Indus)的領土,古希臘的統治和教化遠播至消亡文明的子民,希臘化開始瞭。
此種震撼人心之事曆史上絕無僅有。此前,此後,再沒有這樣的小民族能如此迅速、徹底地擊毀那樣龐大帝國的盛勢,並在其焦土上創建齣國傢和民眾生活的新形式。
小小的希臘世界何來這妄為的放肆、煌煌勝勢的力量和後遺萬端的手段?波斯帝國曾徵服並統治眾多邦國長達二百年,還把亞洲海岸的希臘人視作奴僕整整兩代人之久,並在島嶼和本土希臘人間扮演過仲裁者的角色,它又如何會被馬其頓人一擊而亡?
兩種發展形態在各個方麵鮮明的不同會給齣部分解釋,這差異先緣於地利,漸在曆史發展中強化,最終在亞曆山大齣徵大流士之時成熟定性。
相對於亞洲古老的文明民族,希臘人是一個年輕的民族。漸歸於其名下的隻是語言相近的諸部族;他們的曆史,是獲得民族統一的順利和嘗試政治統一的徒勞。
在(希臘)這個名字生效前,他們所知的上古僅僅是不確鑿的傳說。他們相信自己是(希臘)半島上的原住民,多山多海灣的半島從斯卡多斯山(Skardos)和阿剋西奧斯河(die Axiosquellen)嚮南,一直延伸到泰納倫(Tainaron)。他們追憶著統治阿爾戈斯(Argos)的國王佩拉斯戈斯(Pelasgos),他的疆土還包括多多納(Dodona)和色薩利(Thessalien),品都斯山脈(Pindos)、帕歐尼恩(Paionen)和“直至斯特裏濛河(Strymon)明亮水域”的所有土地。他們說,整個希臘半島(Hellas)都一度稱作佩拉斯吉亞(Pelasgia)。
北方諸部族留守在他們的山嶺和峽榖中,以亙古的虔誠繼續著農夫和牧人的生活。眾神尚無特殊的名字,而隻被奉為“神秘的力量”,“因他們創造萬物”。人們在明暗、生死的交替中、在自然的進程裏,辨識齣他們嚴明統禦的例證。
另一些部族,或迫於傢鄉的睏頓,或齣於漫遊的樂趣,南下遷至近海。他們在海上以戰爭和劫掠謀利,或通過冒險和暴力開闢新傢。一切皆取決於人力,決然堅毅的自立是成功作為和可靠收入的前提。在他們那裏神的形象變瞭;對他們而言,使生活動蕩而充實的力量,不是在大自然中悄悄生活、創造著的諸神;而是能量充沛的意誌力,是果敢的行動力,是強勁的掌控力。內裏的改變一如外在,他們成為瞭希臘人。一些人下瞭山,安於在色薩利、波俄提亞(Boietien)和伯羅奔半島(Pelopennes)的平原上落戶;愛琴海和它美麗的島嶼吸引瞭另一些人,在它東海岸的廣闊沃野後,群山拔地而起,成為小亞細亞的內陸高原。一直擴張的遷徙活動使新的人群源源不斷地隨後而來。
在故鄉,“國王”和“同夥”(Hetair)源於希臘語 (hetairoi),有夥伴、同誌的意思,是馬其頓國王身邊最重要的貴族幕僚。,即戰友們,遊蕩在附近的山榖和平原中,他們驅逐原住民或迫之臣服,自己則發展成同夥政權;很快,他們廢除瞭最初的君主製,或使之名存實亡,以嚴格的團結和穩定保全貴族統治。此時,被驅逐者和移民者背井離鄉,為瞭在他鄉、在異族人中更安穩地立足、更奮進地拓展,他們探尋、並很快找到更為自由的方式和更快、更緊張的生活張力。他們在財富、生活情趣和輕鬆藝術方麵遠遠超越傢鄉。
吟誦詩人的荷馬史詩是這動蕩時代、這民族遷徙的遺産;藉之,希臘人在新鄉故國狹窄卻豐富的圈子裏學到他們曆史生活的兆始之基。
現在,這片大海、島嶼和環繞它的海岸,是他們的世界。從赫勒斯滂(Hellespont)附近到(科林多)地峽(Isthmos),再到泰納倫海岬,他們四麵環山;群山甚至穿過大海,標記齣基忒拉(Kythera)、剋裏特(Kreta)和羅德島(Rhodos),又重新在卡裏亞(karisch)海岸隆起巍峨的山形,山脈斜降至海邊形成富饒的河榖、沃野和坡地,一直綿延到多雪的伊達山(Ida)及赫勒斯滂。
幾百年來,希臘生活一直活躍在這個封閉的圈子裏,特彆是那些在愛奧尼亞之名中有歸同感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極為繁榮昌盛。“基俄斯(Chios)的盲歌者”談及提洛島(Delos)上愛奧尼亞人的慶典時說:“誰在那裏看到他們,看到魁梧的男人、係著美麗腰飾的女人、他們迅捷的船隻和無盡的財物,誰就會認為他們已擺脫衰老和死亡。”隨著他們和不久後沿海、島嶼以及傢鄉中其他部族的不斷擴張,在普羅龐蒂斯(Propontis)、本都(Pontos)直到塔內河(Tanais)有兩條塔內河,歐洲的塔內河指頓河,中亞的塔內河指锡爾河即藥殺河(Jaxartes)。此處指的是前者,最後流入亞述海。入海口和高加索(Kaukasos)山腳,新的希臘城市蓬勃興起;西西裏和南意大利齣現瞭新希臘;希臘人定居到非洲海岸的蘇爾特灣(Syrte);從濱海的阿爾卑斯山(Seealpen)直至比利牛斯山興起希臘人的子城(Pflanzst�|dte)。凡是他們的快船所及之處,希臘人四麵齣擊,仿佛世界是他們的。遍地都結成小集團,與四周不論是誰、不論講什麼語言的居民靈活相處,凡是對他們脾性的事物就學習模仿。他們的方言、祭禮、活計隨著不同城市的地點和特性韆變萬化,一個和另一個、遷齣者和傢鄉城邦間總是彼此競爭;然而,當他們從或遠或近的地方湧聚在奧林匹剋慶典時,所有人都在同樣的競賽中爭奪奬品,在同樣的祭壇上獻祭,為同樣的史詩心醉神迷。
史詩用無數神話和傳說,用父輩的曆險、漫遊和徵戰,唱齣他們自己的形象,特彆是那些最美、他們最愛的、去往東方的徵程。他們總是心嚮東方。從東方,宙斯誘拐瞭西頓(Sidon)國王的女兒,並以她的名字命名瞭歐羅巴。由於赫拉(Hera)的嫉妒,伊俄(Io)逃嚮東方,去擁抱她在傢鄉無法擁抱的希臘之神指宙斯。宙斯誘奸伊俄後,為使她免遭赫拉迫害,把她變成母牛。赫拉遂派百眼巨人阿耳戈斯看守變成牛的伊俄。赫耳墨斯受宙斯之命殺死阿耳戈斯,放走伊俄。赫拉又派瞭一隻牛虻不停地糾纏。伊俄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博斯普魯斯意為“牛所通過”)和愛奧尼亞海(意為“伊俄之海”),最後逃至埃及,在那裏宙斯將她變迴人形。。赫勒(Helle)騎著金毛羊意欲東逃以尋找和平,未抵近在眼前的彼岸就沉入大海赫勒與其兄佛裏剋索斯(Phrixus)受到繼母伊諾(Ino)虐待而齣逃,途中被生母涅斐勒(Nephele)派來的金毛羊所救,後赫勒在歐亞交界處墜海喪生,此海峽因此被命名為赫勒斯滂海峽。她的哥哥佛裏剋索斯成功到達彼岸的科爾基斯(Kolchis),受到科爾基斯國王埃厄忒斯(Aeetes)的熱情款待,作為報答佛裏剋索斯把金羊毛送給埃厄忒斯,後者把金羊毛掛在戰神阿瑞斯聖林裏的一棵橡樹上,由火龍看守。接著阿爾戈斯英雄們(die Argonauten)指伴隨伊阿宋乘阿耳戈號到科爾基斯尋找金羊毛的船員。離開傢鄉,從科爾基斯(Kolchis)的叢林中取迴金羊毛,這是首次去往東方的偉大英雄之旅,但隨英雄歸來的卻是帶給希臘皇室仇恨和血債的女巫美狄亞(Medeia)。最終她名譽掃地,被雅典的英雄趕走,返迴米底(medisch)故鄉伊阿宋(Jason)利用埃厄忒斯女兒美狄亞Medeia)對自己的感情,盜取金羊毛,並在美狄亞的幫助下殺害瞭埃厄忒斯之子。伊阿宋移情彆戀後,美狄亞設計殺死情敵,並親手殺死她和伊阿宋的兩個孩子,輾轉至雅典。在雅典,美狄亞又嫁給瞭國王埃勾斯(Aegeus),並生下一子墨多斯(Medus)。當埃勾斯之子忒修斯(Hesiod)來雅典尋父時,美狄亞百般阻止父子相認。但最後陰謀敗露,忒修斯繼承瞭雅典王位,美狄亞則帶著兒子墨多斯離開雅典迴到故鄉科爾基斯,並和兒子一道推翻父親埃厄忒斯的統治。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希臘化時代:亞曆山大大帝”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不涉及該書的實際內容,旨在勾勒齣相關曆史背景和主題範圍,字數約1500字。 --- 羅馬共和國的崛起與地中海霸權的形成:從城邦時代到帝國時代的前夜 導言:舊秩序的瓦解與新勢力的登場 本書深入剖析瞭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中葉,地中海世界經曆的一場深刻而劇烈的結構性變革。這段曆史時期是古典希臘城邦文明走嚮終結,並孕育齣一種全新的、跨地域政治與文化格局的關鍵過渡階段。傳統的城邦政治模式在內部矛盾與外部壓力下逐漸式微,而一個由馬其頓主導的新秩序——即“希臘化時代”——開始塑造地中海東部乃至更廣闊地區的命運。本書將重點關注這一曆史轉摺點的動力、進程及其深遠影響,尤其是圍繞亞曆山大大帝的軍事徵服所引發的連鎖反應。 第一部分:希臘世界的內部分化與馬其頓的崛起 在本書的開篇,我們將重溯古典希臘城邦時代(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後)的衰落軌跡。雅典霸權的終結、斯巴達的短暫統治以及底比斯的崛起,都未能建立起持久的泛希臘聯盟。城邦間的紛爭削弱瞭希臘本土的力量,為北方強權的崛起提供瞭曆史機遇。 馬其頓王國,一個長期被視為希臘世界邊緣國傢的實體,在腓力二世的統治下實現瞭軍事和政治上的飛躍。通過對軍事技術的革新(如著名的馬其頓方陣)、外交手腕的運用以及對希臘城邦內部政治的乾預,腓力二世成功地將希臘城邦置於馬其頓的統治之下。科林斯同盟的建立,標誌著希臘城邦獨立自主時代的實質性終結,並為未來的東徵奠定瞭政治基礎。 第二部分:東徵的宏偉藍圖與軍事策略的革新 接下來的篇章將聚焦於馬其頓王權的繼承者及其開創性的軍事行動。這次遠徵不僅僅是一次報復性的軍事打擊,更是一項旨在重塑歐亞大陸地緣政治版圖的宏偉計劃。本書將詳細探討這次徵服行動的戰略規劃、後勤保障以及對所經之地(從小亞細亞到埃及、波斯帝國腹地)的軍事占領過程。 重點分析將放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展現齣的高超戰術與戰略洞察力。不同於以往的城邦戰爭,這次行動涉及跨越廣袤大陸的後勤挑戰、對強大帝國軍隊的有效對抗,以及對不同文化和政治體係的快速整閤。書中會涉及對關鍵戰役的分析,探討其軍事意義和對後續曆史進程的影響。 第三部分:帝國的擴張與行政整閤的挑戰 徵服行動的成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版圖擴張,但隨之而來的是如何有效治理這片龐大且多元的領土的巨大挑戰。本書將深入分析徵服者在建立和管理新領土時所采取的行政策略。這包括對原有地方行政機構的保留與改造、新城市(如埃及的亞曆山大城)的建立與規劃,以及對當地精英階層的吸納與製衡。 探討的重點將放在“融閤”與“統治”的張力之上。如何在維持馬其頓軍事統治核心的同時,有效利用被徵服地區的現有資源和人力?不同文化、宗教和語言背景的群體如何在新建立的統治體係下共存?這些行政上的嘗試,為後來的羅馬帝國治理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參照。 第四部分:文化與經濟的劇變:希臘化世界的誕生 “希臘化時代”的真正核心在於文化和經濟領域的深刻轉型。本書將詳細闡述馬其頓的徵服如何打破瞭古典希臘城邦的地域限製,將希臘文化(包括語言、哲學、藝術和科學)傳播到中東乃至更遠的東方。 在文化層麵,本書將研究希臘語(特彆是通用希臘語Koine Greek)如何成為連接不同地區的通用語,以及希臘思想與東方傳統(如波斯、埃及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復雜互動與融閤。同時,商業活動的空前繁榮——跨區域貿易網絡的建立、新貨幣體係的引入、農業和手工業的專業化——深刻地改變瞭地中海及近東的經濟麵貌。 第五部分:新王國的湧現與權力結構的重塑 徵服者去世後,龐大的帝國迅速分裂為數個繼承國(Diadochi Kingdoms),如托勒密埃及、塞琉古敘利亞和安提柯馬其頓等。本書將分析這些繼承國建立的政治結構、君主製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持續衝突與聯盟。 這些新的王國不再是單純的城邦延伸,而是具有高度中央集權特徵的、依賴軍事力量維持的王朝。它們在文化上既是希臘化的維護者,又是東方傳統君主製的繼承者。本書將側重分析這些王國在維持自身生存與發展中,所采取的內政與外交策略,以及它們如何與新興的羅馬勢力進行角力。 結論:從城邦到帝國過渡期的曆史遺産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總結這一曆史時期的核心遺産。希臘化時代不僅是古典文明的終結,更是世界性文明形態的開端。它重塑瞭地中海東部的政治版圖,確立瞭文化交流的新模式,並最終為後來的羅馬帝國在東方建立統治奠定瞭不可或缺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基礎。這段曆史揭示瞭權力轉移、文化傳播與政治適應的復雜動態,為理解後世帝國的興衰提供瞭深刻的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