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燈下故人:諦聽中國瓷器妙音

恰如燈下故人:諦聽中國瓷器妙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霍華 著
圖書標籤:
  • 瓷器
  • 中國瓷器
  • 藝術史
  • 文化
  • 鑒賞
  • 收藏
  • 工藝
  • 曆史
  • 美學
  • 文博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84292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576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幽雅閱讀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296
字數:166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恰如燈下故人:諦聽中國瓷器妙音》:當之無愧的經典讀本,共同體味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以隨筆方式圖文並茂地展示瞭中國瓷器的廣博和美妙。

內容簡介

  《恰如燈下故人:諦聽中國瓷器妙音》:原始青瓷的神秘,東漢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樸,隋唐白瓷的精美,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元代青花、釉裏紅的大氣,明清官窯瓷的美輪美奐、民窯器的灑脫和外銷陶瓷的奇妙……古陶瓷的世界是多麼美妙,無論你是否接觸過它,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儀的一段。在這裏,沒有絲毫的占有欲,有的隻是對曆史趣聞的迴顧,對精美古瓷的欣賞,對古人創造力的贊嘆。諦聽中國瓷器妙音,恰如麵對燈下故人。

作者簡介

  霍華,1956年7月生,籍貫河北平山。1973年高中畢業後下鄉插隊,1977年到南京博物院工作,先後在考古部、技術部、保管部瓷器庫房和文物徵集部工作,2012年11月退休。
  曾任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特邀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古陶瓷;2002年通過國傢文物局古陶瓷責任鑒定員資格考試。
  著有《陶瓷述古》(1998)、《名窯名瓷鑒賞》(2013);閤著有《青花瓷鑒定》(2008)、《宜興窯》(2016);整理齣版張浦生先生著作《青花瓷器鑒定》(1995); 2012年完成江蘇省文物局課題“中國古瓷譜係大綱”;發錶古陶瓷研究論文30餘萬字。
  自認為是幸運兒,因為有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感興趣的工作。對領導、老師的培養和同人的幫助心存感激,並努力工作以迴報之。

目錄

恰如燈下故人 目錄

總序 幽雅閱讀 吳誌攀 iii
一 無限天地在其間 1
二 飛翼帶我去翱翔 25
三 佛門聖花開南朝 46
四 盤口瓶與萬壽尊 60
五 唐宋民窯留佳句 68
六 青瓷如玉彩瓷嬌 82
七 金剛寶塔傳佳話 96
八 攜來世界曾遊 120
九 瓷中驕子琺琅彩 140
十 三隻瓷盤的遐想 164
十一 天龍地黃鋪宮瓷 180
十二 吉祥如意自風流 198
十三 瓷母的三陽開泰 210
十四 最是難忘東巡時 222
十五 也可以清心 245
十六 想起瞭外銷紫砂壺 264
“ 幽雅閱讀”叢書策劃人語 284

精彩書摘

無 限 天 地 在 其 間

火,是人類利用的第一種自然力。
泥土,是人類的大地母親。
燒一把火,煉一團泥,成瞭陶器。陶器是多元的發明,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陶器,瓷器則是華夏先人的創造。
成熟的瓷器始燒於公元1世紀的東漢時期。在中國古代工藝品中,瓷器的産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圖1-1)。它至少從公元前16世紀,商代開始,就進入瞭中國人的生活。2003年,在河南省洛陽附近的二裏頭文化下層的宮殿遺址(考古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夏代晚期的宮城遺址)中,還發現瞭一片原始青瓷殘片,它的時代是公元前18至15世紀,這有望將中國人用瓷的時代提早200年。由於它的原料是瓷土而非陶器的原料黏土,可以承受高溫,錶麵罩有釉,所以,古陶瓷界認為,雖然它的燒成溫度達不到瓷器的燒成溫度1280℃,但是,它具有如上的瓷器基本特質,而稱之為原始青瓷,。
中國人認為,陶和瓷的本質區彆在於原料和燒成溫度,陶器的原料是陶土,它不能承受1280℃以上的高溫,在高溫下會坍塌變形;燒瓷的原料是瓷土,最好的瓷土是高嶺土(Kaolin)。它的可塑性強,可以由人所欲的施展工藝技巧,做成各種形狀,再上釉彩而成為瓷器。西方人對瓷器的要求則更加苛刻,認為具有透影性和白色胎子的“瓷器”纔是真正的瓷器。英語中的china是對宋代以前瓷器的稱呼,對於元代,特彆是明清時期的硬質瓷有另外的稱呼——porselain。
原料是燒瓷的基本條件,火是燒瓷的決定因素。瓷器是火的藝術,是火擁吻瓷泥而産生的愛子。
瓷土是中國大地上最豐富的資源之一,山間的露天瓷土礦開采起來並不十分睏難。在北方,瓷土與煤層共生,有煤層的地方就有瓷土層。現代大部分燒瓷器的瓷窯是置於室內的煤氣窯(圖1-2),全國都如此。20世紀50、60年代之前,北方饅頭式瓷窯以煤為燃料,在南方,浙江、福建用龍窯(圖1-3-1),景德鎮是鴨蛋形窯,都用鬆柴。
龍窯是最早的瓷窯。浙江德清發現瞭西周時期至戰國中期的窯址;2001年,蕭山的前山窯址中發現瞭春鞦中晚期長達13米的龍窯,這是迄今發現的商周時期最長、最完整的燒製原始瓷盒印紋硬陶的龍窯窯爐。景德鎮清代的瓷窯在外麵搭有窯房,它看上去好像一座長方形的“禮堂”,一側的頂部伸齣高高的煙囪(圖1-3-2)。窯房是穿逗式木構架建築,窯爐約占四分之一的麵積,窯爐為穹窿頂,結構與無梁殿頂部結構相似,高度6米,長15-20米。窯爐以外的地方是兩層結構,底層為裝匣和開窯之用,二樓堆放鬆柴。
燒製瓷器不像繪畫。繪畫是畫者將個人的情感,一傾如瀉地潑嚮紙墨,即成好作品,而燒瓷是人與自然的磨閤。采泥、練泥、製坯、繪畫、上釉,這些工序的完成,僅僅是製瓷的開端,景德鎮窯工說,“瓷器全仗最後一把火”——那時,從瓷坯入窯到瓷器齣窯,要經過烘坯、燒製、保溫、降溫等階段,曆時三十六,甚至七十二小時;瓷器在窯爐中放的位子不同,燒窯時的氣溫和濕度的差異,甚至人們燒窯時的心理狀態,都會對瓷器的燒成質量産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古人燒窯,除瞭一定要選擇好天氣開窯,還有諸多禁忌,例如,在景德鎮,女子不能上窯。至於傳說——為瞭燒齣皇帝所要求的精美瓷器,女兒跳入窯內以身救父,那是經過現代人改編的動人故事。在景德鎮清乾隆年間的傳說中,跳入窯中捐身的是一位神,它化作本地的窯民,姓童,來拯救當時景德鎮的數十餘萬窯工。現在景德鎮僅存屈指可數的幾座柴窯。1988年,我到景德鎮作調查的時候,隻能在稍遠處觀看它,而不敢近前。
在燒窯成功之後,還要祭祀窯神。清乾隆時期的《陶冶圖編次》,以圖說的形式展示瞭20道景德鎮的製瓷工藝,最後一道是“祀神酬願”。燒窯成功之後,人們要搭颱唱戲,以錶示對窯神的敬畏和酬謝之心(圖1-4)。實際上這是一項與燒瓷工藝完全無關的事情,但是,它卻成瞭一項重要的壓颱工藝。這種現象,不僅是古代中國,也是世界性的一種文化現象。
人在旅途,安身立命。謀生固然為安身,但是,不管你是否有宗教信仰,立命是安身的另一個重要層麵。一個人活著,總有所求,為生活,為傢庭,為自己,為朋友,為錢財,為理想,為事業,為國傢……等等,即使人到無求境自高的境界,也是在追求自己的操守。中國古代有各種各樣的神,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保佑神,使人們有所求。種地有先農神,製茶有茶神,燒窯也有窯神。
在20世紀的後幾十年中,中國人的思想被“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的“大無畏”精神所壟斷,除瞭這種“革命”精神,其它的信仰一律都被當作封資修思想破除。文化大革命結束,立命的大廈傾倒,一種被愚弄的感覺在人們心間彌漫,似乎一切都變得無所謂,沒有瞭規則,又將安身在何處呢?。
和諧的社會,需要秩序,需要建立規則。哪怕是遊戲。
燒瓷器的規則和中國人做事情遵循的法則一樣是天時、地利、人和。
瓷器有很強的可塑性,原料價格低廉,加之中國人似乎對火和瓷土有天生的駕禦能力,從商代,也許從夏代晚期,就拉開瞭《火·土·人》這齣大戲的帷幕。
上海博物館收藏著一件戰國原始青瓷獸麵鼎(圖1-5,二張),高14.9厘米,口沿半側約二分之一處上支一隻獸首,另一側口沿下竪支一條小獸,兩側有一對帶穿的長方形耳,下設三隻矮蹄足。口沿下裝飾著精細的刻劃紋飾。這件造型略顯怪異的鼎是戰國時期具有代錶性的器物。
這件原始青瓷獸麵鼎的造型,是對青銅器的模仿。青銅器是商周時期的重器。它用造型和綫條錶達瞭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以及宗法社會統治者的威嚴和意誌,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青銅器堅利的金屬材質能充分傳達這種獰厲神秘的感覺。但是,春鞦戰國時期,在越國和吳國一帶的貴族大墓中,流行以原始青瓷禮器陪葬的習俗。這些原始青瓷摹仿青銅器的造型,製作非常精美,尤其是越國的原始青瓷,體形大,工藝精,幾乎和青銅器如齣一轍(圖1-6)。瓷土經過火的曆煉,錶現齣堅硬的質感。原始青瓷,聲音鏗鏘,有金屬音質,為環太湖地區吳越貴族找到瞭一種渴望而可及的隨葬品,原始青瓷甬鍾、原始青瓷錞於、原始青瓷鈎鑃和原始青瓷鼎,作為禮器,成套成組的齣土於吳越貴族墓葬中(圖1-7),這樣即節約瞭貴重的銅料,又不失貴族的威儀,吳越人務實的傳統在二三韆年前的春鞦戰國時期就有所顯現。
我們現在看到的商周至唐代的瓷器,在當時,絕大部分並不是藝術品,而是明器。商周至東漢時期延續的青銅器,兩漢的漆器、帛畫和玉器,這些高檔的隨葬品,不管它們曾經多麼盛行,到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即使是在貴族的墓葬中,也大多以陶瓷器代之。怪獸玉尊、青銅羊燈不再隨葬,而用瓷器代替,青銅羊形燈頭頂部的蓋子,重新放迴到青釉瓷羊的背上(圖1-8-1、圖1-8-2)。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西晉青釉神獸尊(圖1-9-1),高27.9、口徑13.3、底徑16厘米,1973年江蘇省宜興市周墓墩齣土,國寶級文物。神獸口銜珠,四掌相撐;兩側各有3條橫係,罐的背麵有5條橫置的鰭,器物周身刻著排列整齊的篦劃紋,兩側有戳印紋,象徵性的錶現皮毛和飛翼。神獸尊這種奇特的造型靈感來自東漢的玉器(圖1-9-2)。
浙江臨安縣博物館收藏著一件青釉褐彩熏爐,齣土於晚唐五代時期吳越國第一個國王錢鏐的母親水邱氏墓,它是當時瓷器中最具有代錶性的作品。薰爐通高66厘米,器身由蓋、爐、座三部分組成,爐下有五條虎首獸足,虎額上印有“王”字,罩青釉,施褐彩,繪著如意雲紋。無獨有偶,在法門寺地宮中,齣土瞭唐代皇室供奉釋迦牟尼佛祖的鎏金銀薰爐(圖1-10-1)。浙江錢越國是著名的秘色瓷産地,完全有條件燒製齣與金銀器異麯同工的瓷薰爐(圖1-10-2)。唐、宋時期的許多窯場都仿照金銀器燒製瓷器,本文首件唐代瓷瓶上的珍珠地劃花工藝就是藉鑒瞭金銀器的簪花工藝,也是唐代瓷器精品。
中國古代瓷器不僅仿青銅器、漆器、玉器、金銀器,至清代乾隆時期,正像當時人硃琰在《陶說》中記敘的那樣:“戧金、鏤銀、琢石、髹漆、螺鈿、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陸子剛治玉、呂愛山治金、硃碧山治銀、鮑天成治犀、趙良壁治锡、王小溪治瑪瑙、蔣抱雲治銅、濮仲謙雕竹、江韆裏螺鈿、楊塤倭漆,今皆聚於陶之一工”。清乾隆官窯有仿金釉、仿銀釉、仿紅寶石釉、仿藍寶石釉、仿玉釉、仿雕漆釉、仿硃漆釉、仿木釉、仿斑花石釉、仿青田石釉、仿青銅釉及象生瓷等品種。
仿木釉特種工藝瓷始於清雍正官窯,這件紮木亞碗(圖1-11)不僅是仿木釉器,而且述說著民族團結的佳話。藏傳佛教在漢地的傳播,始自元代。17世紀中葉,清王朝入主中原,對藏傳佛教采取瞭即尊崇又限製的政策。針對班禪、達賴兩大活佛在藏族人民心中有著至尊地位的狀況,清朝廷決定采取多封眾建,以分其勢的政策。清朝廷對青海佑寜寺章嘉活佛係統的扶持,就是實施這項政策的最好例子。
三世章嘉活佛若貝多傑7歲就被送到北京,當時掌朝的雍正皇帝讓他與皇四子弘曆——後來的乾隆皇帝——一起讀書,由此,三世章嘉活佛與乾隆皇帝開始瞭長達60年的友誼。由於以上諸種背景,有極高藝術修養的乾隆皇帝,於他當政時期,授意乾隆官窯生産瞭一些具有藏式特色的官窯瓷器,清乾隆官窯外仿木釉內金釉碗就是其中之一。
在藏區常見這種造型的木碗,它的腹部很淺,是典型的藏式佛教徒生活用品。藏族僧人平時將它揣於懷中,吃東西的時候拿齣來使用,用完再揣迴去。這種碗,許多木料都可以製作,其中有一種由紮木亞(譯音)樹的樹節做成的,被稱為紮木亞碗,即漢族所說的癭木碗。但是,由於時代變遷,它現在已經不多見瞭。紮木亞碗有三種形製和用法,純木質的紮木亞碗用於喝茶等熱飲;內壁包金、銀的紮木亞碗十分珍貴,用於飲青稞酒等“冷飲”;內壁不僅包著金、銀,而且在碗心還鑲嵌寶石的紮木亞碗就更珍貴瞭。藏族民間認為,用內壁包金銀的紮木亞碗喝飲料,可以預防和醫治在高原地區最常見的偏癱和心血管病。
象生瓷的種類也很繁多,有鬍桃、花生、菱角、茨菰、海螺、螃蟹、栗子、石榴、桃等,形象皆足以亂真,充分錶現齣優質瓷土的可塑性,陶人的技藝與瓷釉的錶現力(圖1-12)。
古陶瓷不僅在造型上錶現齣無以倫比的可塑性,在紋樣方麵也使人感到意趣橫生,隨手撿來,皆成“文章”。金代一件極其普通的瓷枕(圖13),枕麵寥寥幾筆,繪著一隻生氣盎然的壽帶鳥。
自然界中,全世界有12種壽帶鳥,其中中國有壽帶鳥與紫壽帶鳥2種(圖14)。壽帶鳥是中國鳥類的正式命名,學名是Terpsiphone paradisi,英文名為Asina Paradise Fiycacher,中文為亞洲天堂鵲之意,彆名有一枝花、紫帶子、長尾翁、長尾練鵲等,它的叫聲吉利,音調似“求福--求福--求”。如此吉利的口彩,人們自然喜歡,在宋金時期的磁州窯瓷枕上有許多壽帶鳥的紋樣。
在唐代,銅鏡中就有雙鸞銜綬帶的裝飾圖案,寓意“官運亨通”,於是在工藝品上也就有瞭綬帶鳥的紋樣名稱。古代工藝品紋樣講究諧音和寓意,壽帶鳥著重在長壽,綬帶鳥主旨於祿位,這種意象一直傳延下來。上世紀50年代,近代畫傢陳之佛先生的筆下就常常齣現題名為綬帶的形象,那是以壽帶鳥的形象為原形的藝術創作,雅緻艷麗的畫麵透齣對建國初期欣欣嚮榮祖國的祝福(圖15)。從金代民窯的瓷枕到陳老的祝福,串起瞭曆代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當青銅饕餮以淩厲猙獰之美震撼著商周先人的時候,原始青瓷悄然齣現;當秦漢漆器、帛畫以輕靈的意韻鋪灑神怪浪漫情調之時,瓷器完成瞭從原始到成熟的過渡;當南北朝的佛教藉石窟壁畫的魅力使人們沉浸在虛幻幸福之中的時候,瓷器逐漸走入瞭人們的生活,以至於在隋唐時期“天下通用之”,而終於在宋代登上瞭主流器物的舞颱。瓷土的可塑性是其它材質不可比擬的,它可以相形付物,燒成的瓷器雅俗共賞。流傳至今、地下齣土的古代遺物中,瓷器最多。它俗隨日用,雅入高堂,從民間的飲食起居到皇宮的陳設擺飾,從普通農捨的日常用品到皇傢祭祀的廟堂禮器,從事死如事生的冥間隨葬品到佛堂企求精神解脫的佛事五供,從中國古老的傳說到歐洲上流社會的傢族徽章,從唐詩宋詞的意境到菱角花生等小吃的形象,都有瓷器的蹤跡,而明清時期更以官窯、民窯的分水嶺為官本位的中國文化作齣瞭深刻形象的詮釋。
賞玩瓷器,被原始青瓷的神秘所摺服,為東漢六朝青瓷、黑瓷的古樸而陶醉,對隋唐白瓷的精美感到不可思議,被宋代青瓷如玉般的釉色而傾倒,也麵對元代青花、釉裏紅的大氣發齣由衷地贊嘆,更沉浸於明清官窯瓷的美侖美煥、民窯器的灑脫和外銷瓷的奇妙之中,被它縱橫上下五韆年,跨越四大洋所散發齣來的人文力量所摺服。
看著這樣的瓷器,我每每地被感動。世界是多麼的美妙 這美妙的世界不僅是大自然,也包括人們創造的人工自然,還有這些古陶瓷中的奧秘和情趣。不管你是否曾經接觸過古陶瓷,都可以在這齣大戲中發現自己心儀的一段。在這裏,沒有絲毫的占有欲,有的隻是對曆史趣聞的迴顧,對古瓷的欣賞,對古人創造力的贊嘆。
讓我們留下一點空間,讓思緒偶爾離開繁鬧的塵世,去追尋悠古的情誌,去巡遊瓷戲中的美好,聽它述說,與它交流,找到知音……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聚焦於陶瓷藝術的審美、曆史變遷與文化內涵,與您提供的書名《恰如燈下故人:諦聽中國瓷器妙音》主題並無關聯。 書名:釉色流光:穿越韆年的中國陶瓷審美密碼 內容簡介 《釉色流光:穿越韆年的中國陶瓷審美密碼》並非一部單純的器物圖錄,而是一部試圖深入剖析中國陶瓷藝術審美體係演變曆程的深度研究專著。本書以時間為軸綫,以審美哲學為核心,係統梳理瞭從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陶器到近現代機製瓷的漫長發展中,中國不同曆史時期對“美”的理解、追求與錶達方式的嬗變。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陶瓷審美史上的關鍵轉摺點,探討瞭技術進步與文化思潮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見的“中國瓷器之美”。 第一部分:泥與火的史詩——遠古陶器的樸拙之美 本部分追溯至中國陶瓷的源頭,重點考察瞭仰韶文化、馬傢窯文化以及龍山文化的陶器。這不是對器物形製的簡單羅列,而是對“原始美學”的哲學探尋。我們探討瞭彩陶圖案中蘊含的宇宙觀、早期製陶技術對器物形態的限製與啓發,以及那種源於生存本能的、未被文人雅士過多乾預的“樸拙之美”。這種美學特點在於其強烈的地域性和生命力,其裝飾並非純粹的裝飾,而是與生活和信仰緊密相連的符號語言。 第二部分:青瓷的孤高與內斂——魏晉南北朝至唐代的“君子之風” 進入青瓷時代,陶瓷的美學標準開始被“士”階層與文人哲學深刻影響。本部分集中分析瞭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的興起,探討瞭它們如何承載瞭魏晉的玄學思潮與唐代的雍容氣象。我們深入剖析瞭“類玉”標準在青瓷燒製中的意義——溫潤、內斂、含蓄,這與儒傢所推崇的“君子之德”形成瞭微妙的共鳴。特彆是唐三彩的齣現,標誌著色彩錶達的突破,本書將這一現象置於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探究其“盛唐氣象”的陶瓷錶達。 第三部分:宋代“格物緻知”的極緻——雅緻、簡約與意境的巔峰 宋代無疑是中國陶瓷審美史上的一個高峰。本書將宋代定性為“格物緻知”的時代,陶瓷不再僅僅是日用品或禮器,而成為瞭文人修身養性的重要媒介。本部分詳細區分和比較瞭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的審美差異: 汝窯的“天青”之謎: 探討其釉色在不同光綫下微妙的變化,以及這種不可復製的“有無之間”的境界感。 定窯的刻花與印花: 分析其縴細的裝飾如何體現宋代對綫條的精準控製和對“工”的極緻追求。 哥窯的“金絲鐵綫”: 深入解析開片(冰裂紋)在宋代審美中從缺陷到被推崇為美的哲學轉嚮。 宋瓷的美學核心在於“不事雕琢”的外觀下,蘊含著對自然材質、燒製工藝以及哲學思想的深刻理解。 第四部分:景德鎮的崛起與彩繪的革命——元明清的世俗化與裝飾性爆發 隨著元代青花瓷的橫空齣世,景德鎮成為無可爭議的中心,陶瓷的審美重心從“釉色”轉嚮瞭“彩繪”。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元青花在造型上的雄渾大氣與裝飾語言的多元融閤,以及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青花在燒造技術上的登峰造極。 重點章節探討瞭彩瓷技術的發展,特彆是明代鬥彩和清代粉彩的齣現,如何使得陶瓷的裝飾性達到前所未有的繁復與精妙。我們著重分析瞭清代康乾盛世對“富貴吉祥”主題的偏愛,以及這種審美如何與歐洲洛可可風格産生有趣的跨文化對話。 第五部分:器型與功能:實用主義與裝飾主義的辯證 審美不隻是視覺感受,更是與器物使用功能的統一。本部分跳脫齣單純的釉色討論,聚焦於器物的形製演變。從宋代的碗、盞到明清的瓶、尊,本書梳理瞭不同曆史時期對特定器型(如梅瓶、玉壺春瓶)的偏好,並解釋瞭這些器型變化背後的社會生活方式、陳設習慣,乃至宮廷禮製的影響。例如,元明時期大件器皿的流行,反映瞭國傢權力擴張和宴飲排場的需要;而文房清玩類器物的精細化,則體現瞭士大夫階層對個人精神空間的需求。 第六部分:現代語境下的經典重構與未來展望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拉迴近現代,探討瞭傳統陶瓷審美在麵對工業化衝擊時的掙紮與新生。我們審視瞭民國時期對傳統風格的迴歸嘗試,以及當代陶藝傢如何在繼承古典語匯的同時,用現代的觀念和材料進行“再創作”。本書認為,理解瞭曆史上的審美密碼,纔能更清晰地判斷當代陶瓷藝術的價值取嚮和發展方嚮。 總結而言,《釉色流光》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中國陶瓷審美分析工具。它教導讀者如何“看”瓷器,如何分辨不同時代對“完美”的不同定義,以及如何在器物錶麵的斑斕釉彩之下,觸摸到曆代匠人與文人共同塑造的文化脈搏。 這是一本關於曆史、哲學、技術與藝術交匯的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風格,從我初步翻閱的幾頁來看,顯得非常富有文采和個人情感色彩。它不像一般的學術專著那樣刻闆,反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鑒賞傢,在耳邊娓娓道來他與這些器物相處的點滴感悟。那種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中國傳統工藝的深厚敬意和熱愛,是能夠深深感染讀者的。我注意到作者似乎更側重於探討器物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溫度和人文精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枯燥的年代、窯口劃分上。這種“以情帶物”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入門者的閱讀門檻,讓那些原本顯得高冷的古代瓷器,瞬間變得可親可愛起來。我特彆期待閱讀那些關於特定名品的“故事”,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沉默器物中的“靈魂”的,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談論共同珍視的寶物,充滿瞭親切感和啓發性。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布局和邏輯脈絡處理得相當巧妙,它似乎沒有采用傳統的時間綫索,而是根據某種更具美學意義的關聯性來組織材料。我留意到一些段落似乎在將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器物進行跨界對話,這種編排方式非常新穎,迫使讀者跳齣固有的框架去思考“美”的連續性和變化性。這種結構安排,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是一種非常友好的引導,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海量的專業術語,而是先用視覺衝擊和情感共鳴打開一扇門,再逐步深入到技術層麵。我猜想,作者一定是花費瞭大量精力來設計這個閱讀路徑的,確保讀者在享受美感的同時,知識結構也能自然而然地搭建起來。這種跳躍式的組閤,反而更能體現齣中國陶瓷藝術脈絡中那種“神似大於形似”的精髓所在。

評分

這本書的定價雖然不算低廉,但綜閤考量其紙張用料、印刷工藝、裝幀設計以及圖像內容的稀有度和質量,我認為它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長期閱讀價值。它明顯是麵嚮那些真正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並願意為深度閱讀體驗買單的讀者群體的。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份長期的精神投資,而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普通書籍。我期待著在未來的某一個安靜的下午,沏上一壺好茶,在柔和的燈光下,慢慢品讀這本書,讓那些跨越韆年的器物之聲,在心底迴蕩。我相信,這本書的份量感和厚度,不僅僅在於它的物理尺寸,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重量,它無疑會成為我書架上一個重要的精神坐標。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抹沉靜的青瓷色調,配上燙金的紋飾,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上,那厚實的紙張和精良的印刷,手感極佳,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設計的,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讓那些精美的瓷器圖片有瞭足夠的空間來展現它們的光彩。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章節標題上的用心,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韻味,仿佛在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時間交錯的藝術殿堂。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所有文字內容,但僅憑這視覺上的享受,就已經值迴票價瞭。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都是一種享受。每次翻閱,都能感受到製作者對每一個細節的苛求,這種對美的極緻追求,是現在很多齣版物所缺失的。特彆是那些高清的細節圖,即便是隔著紙張,也能感受到瓷器釉麵的溫潤和胎體的細膩,讓人對實物充滿無限的遐想。

評分

從排版中那些精美的插圖和配圖質量來看,這本書在圖像資料的選擇和呈現上,顯然是下足瞭血本。那些高解析度的照片,不僅清晰地展示瞭器物的形製和釉色,更重要的是,它們似乎捕捉到瞭光綫在瓷器錶麵流動的那種微妙變化。尤其是一些局部特寫,能夠清晰地看到釉層的流動痕跡、開片肌理乃至細微的窯變效果,這對於理解古代匠人的燒製難度和審美取嚮至關重要。我可以想象,如果拿著這本書,對照實物去觀察,定會是另一種境界。此外,圖注的詳細程度也讓人贊嘆,並非簡單的名稱標注,而是融入瞭作者的簡短品鑒,使得每一張圖片都不僅僅是資料的展示,更是知識點的濃縮。這種對圖像細節的尊重,體現瞭齣版方對“瓷器之美”的深刻理解。

評分

挺喜歡這套書的,這個是新版瞭。

評分

活動買的,劃算,囤書就找京東

評分

精裝本,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值得一讀。

評分

滿意

評分

好書,最近難得靜下心

評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好作品,收藏起來細細品味。

評分

推薦買的,還沒看

評分

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