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理学(第2版)

皮肤病理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迪尔克·M.埃尔斯顿,塔米·弗雷格 著,张建中 译
图书标签:
  • 皮肤病理学
  • 病理学
  • 皮肤科
  • 诊断
  • 医学
  • 第二版
  • 疾病
  • 临床
  • 医学教育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ISBN:9787543336599
版次:2
商品编码:1216718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铜版纸
正文语种: 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图文并茂,文字简练,内容全面,条理清晰。
  2.大量高清组织病理学图片,并将关键的病理改变用文字和箭头标出,方便读者学习。
  3.内容包括疾病的鉴别诊断、小提示和便于记忆的英文词头组成的有趣单词。
  4.专家联手打造,内容经典实用。

内容简介

  《皮肤病理学》一书共分26章,第1章讲述了皮肤病理学的术语、皮肤解剖和染色等基础知识,后面各章分别阐述常见皮肤疾病的病理学,如表皮良性和恶性肿瘤、毛发和皮脂腺肿瘤、汗腺肿瘤、界面皮炎、水疱、真菌感染、肉芽肿及组织细胞性疾病、脂膜炎、血管瘤等等。对每种疾病详细描述了其主要特征,并配有大量染色清晰的高质量彩色图片和表格,内容涵盖皮肤病理学的所有要点。同时,本书还配有皮肤病理学助记符、皮肤超微结构以及植入物和假体等附录,还有病理学鉴别诊断、小提示、便于记忆的有趣的短语,易学易记。

作者简介

  迪尔克·M.埃尔斯顿,美国纽约Robert Wood Johnson医学院皮肤科教授,塔米·弗雷格,美国丹维尔Geisinger医疗中心皮肤病理学科主任。

  张建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皮肤病与性病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国际皮肤科联盟(LIDS)中国理事、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红斑狼疮研究会秘书,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咨询专家。

目录

第1章 基础:诊断用术语、皮肤解剖及染色 1
第2章 表皮良性肿瘤与囊肿 37
第3章 表皮恶性肿瘤 56
第4章 毛发和皮脂腺肿瘤 71
第5章 汗腺肿瘤 86
第6章 黑素细胞性肿瘤 105
第7章 界面皮炎 134
第8章 银屑病样皮炎及海绵水肿性皮炎 150
第9章 水疱大疱性皮肤病 161
第10章 肉芽肿及组织细胞疾病 172
第11章 炎性血管病 183
第12章 遗传性皮肤病 208
第13章 胶原和弹性组织病变 213
第14章 代谢性疾病 224
第15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234
第16章 脂膜炎 249
第17章 细菌、螺旋体和原虫感染 257
第18章 真菌感染 270
第19章 病毒感染、寄生虫和节肢动物所致疾病 286
第20章 纤维肿瘤 309
第21章 脂肪、肌肉、软骨和骨组织肿瘤 341
第22章 神经系统肿瘤 354
第23章 血管瘤 366
第24章 皮肤T细胞淋巴瘤、NK细胞淋巴瘤和髓细胞性白血病 390
第25章 B细胞淋巴瘤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404
第26章 转移性肿瘤和转移癌样皮疹 416
附录1 皮肤病理学助记符 425
附录2 皮肤超微结构 426
附录3 植入物和假体 428
索引 433

前言/序言

  中译本前言
  皮肤病理是皮肤科医生的第三只眼睛。我历来认为,一个合格的皮肤科医生必须懂皮肤病理,更不要说一个优秀的皮肤科医生了。
  DrikM.Elston教授是美国著名皮肤病理学家,美国Acherman皮肤病理学院前院长,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皮肤科主任,也是美国皮肤科学会(AAD)的前任主席。2014年,由他主编的《皮肤病理学》第2版正式出版。由于我和他已多次见面,而且还在我和他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和美国皮肤科学会主席期间共同组织了两个学会的学术交流项目,还于2014年3月在AAD年会期间举行了两个学会的双边洽谈会,因此,我们已经成为老朋友。他的著作出版后,Elston教授问我是否愿意把它翻译成中文,以帮助中国皮肤科医生学习和提高病理诊断水平,我欣然答应。2014年5月开始组织队伍翻译,2015年2月完成,历时9个月。
  从拿到这本书起我就特别喜欢它。我认为这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图文并茂,文字精炼,是一本高质量的皮肤病理书。全书大部分篇幅都是图片,文字所占的比例较小,只把每个疾病的特点简单列出,再用一小段文字补充说明,言简意赅。②图片质量非常好,一是染色好,二是图片拍摄得好,有些图拍得很大,细微结构展现得很清晰,读来还有欣赏的感觉。绝大部分图片中关键的病理改变还用文字和箭头标出,便于读者学习。③在讲解疾病过程中,有纵向和横向的鉴别诊断,有的鉴别诊断制作成了表格,还有小的提示(PEARL)和便于记忆的英文词头组成的有趣单词或短句,这些方式都有助于读者在学习中比较、归类、总结和回顾,能提高学习效率。④语言新颖活泼,有些比喻我和参加翻译的医生们也是第一次见到,例如把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的嗜中性粒细胞比喻为蜂拥的蚂蚁,把核尘比喻为蚂蚁裂解后的躯干、肢体和头。以至于我们在讨论这些有趣的比喻时还忍俊不禁。寓教于乐,可能就体现在这里。国内外各种皮肤病理的著作很多,但这是一部既权威实用又简明新颖的皮肤病理学著作,一定会受到我国皮肤科医生特别是皮肤病理医生的欢迎,也希望这本书能成为皮肤病理医生的案头必备。
  参加本书翻译的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单位的皮肤科专家和医生。大家认真翻译、一丝不苟,疑难之处常常几人讨论,以获得最准确表达。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对一些经过讨论仍然掌握不准的词汇请教了Elston教授,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杜娟教授、陈雪副教授、金江主治医生在后期审校中付出了大量心血。
  为了确保翻译质量,我本人对全书进行了两次认真地校对,有些章节校对达三四次,每次都能发现一些问题和瑕疵。在此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虽然自己已经从事皮肤科工作30多年,但每写一本书、每翻译一本书都能学到新的知识,也让我体会到“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作为医生,我们毕生都需要学习,我也愿意与全国的皮肤科医生特别是年轻皮肤科医生共勉。
  特别感谢陈洪铎院士和郑松副教授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对本书悉心审校,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发现了不少问题,其治学精神真是令人敬佩!没有他们的辛劳和付出,本书不可能高质量地呈现给读者。
  本书主编助理柳小婧博士在联络译者、组织翻译、保证质量和统稿整理中认真负责,付出了大量劳动,是本书得以出版的功臣。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的编辑们在文稿校对编辑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一并致谢!
  虽然我本人希望本书的翻译能准确和通顺,达到信、达、雅,但由于参加翻译的医生较多、翻译风格各异,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难免会有不足甚至错误,希望全国皮肤科同道不吝指正。
  张建中
  2017年2月于北京
  中译本序言
  由张建中教授主译、陈洪铎院士主审的《皮肤病理学》(第2版)与我国广大皮肤科医生见面了。本书由美国Acherman皮肤病理学院前院长、美国皮肤科学会(AAD)的前任主席DrikM.Elston教授主编,Elston教授是国际著名皮肤病理学家,在皮肤病理方面有非常深厚的造诣。这本书2014年出版,深受国际皮肤科同道的欢迎,张建中教授组织国内专家和皮肤科医生历时一年多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参加本书翻译和审校人员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向他们表示祝贺!
  皮肤病学是一门形态学很强的临床学科,对皮损的辨认和描述非常重要,皮肤病理是皮肤科医生的第三只眼睛,可帮助皮肤科医生了解微观形态学变化。一个好的皮肤科医生必须懂皮肤病理。这本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写作风格新颖,图片质量非常好,绝大部分图片中关键的病理改变还用文字和箭头标出,非常易于学习;另外还有病理学鉴别诊断、小提示、便于记忆的有趣的英文单词或短句,易学易记,能提高学习效率。这本书确实是一本权威而实用的皮肤病理学著作,一定会受到我国皮肤科医生特别是皮肤病理医生的欢迎。
  参加本书翻译的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国内十多家医院皮肤科的中青年专家和年轻医生,他们热情高、干劲足、水平佳,通过大家的努力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和校对工作,这本书是集体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为我国年轻一代皮肤科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精神、奋发拼搏精神而感到无比高兴,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说明我国皮肤科人才济济、后继有人。
  陈洪铎院士担任了本书的主审,是对本书最大的质量保证。参加本书审校的都是国内皮肤科学的著名专家,有的还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和各大医院皮肤科的领导职务,工作非常繁忙,他们能够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悉心对本书进行审校,体现了他们对皮肤科事业的热爱和对皮肤科学的刻苦钻研精神,各位专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令人感动,是他们的付出,才使得这本书成为“信、达、雅”的高水平译著。
  我们的母语不是英文,翻译好一本国外的学术著作相当不容易,如何用词、如何表达等都需要再三推敲。另外,学术在不断进步,新的概念、新的发现不断涌现,这些都需要我们学习。尽管译者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希望同行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反馈给译者,以使他们能够在再版时改正。
  马圣清
  2017年2月于北京


《皮肤病理学》(第2版)旨在为皮肤科医生、病理学家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本全面、权威的参考指南。本书深入剖析了皮肤及其附属器的各种病变,涵盖了从基本细胞结构到复杂临床表现的广泛知识。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首先,它系统地介绍了皮肤的正常组织学结构,包括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以及毛囊、汗腺、皮脂腺、指甲等附属器的精细构造。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阐述了各种炎症性、增生性、退行性、肿瘤性及感染性皮肤病的病理学特征。每一章节都围绕特定疾病或疾病类别展开,从宏观形态到微观病理改变,层层递进,力求提供最详尽的描述。 在病理改变的阐释上,本书着重于描述细胞和组织学上的变化,例如细胞浸润的类型和分布、角质层的不规则增厚、棘层海绵样变、网状变性、真皮乳头水肿、胶原纤维的改变、血管的扩张或增生、淋巴细胞的聚集方式、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及各种沉积物(如淀粉样蛋白、黏液等)的检出方法和鉴别要点。对于肿瘤性病变,则详细区分了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包括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浸润深度、脉管侵犯等关键预后指标。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鉴别诊断的重视。许多皮肤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相似,但其病理学改变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本书通过对比分析,清晰地指出了不同疾病在组织学上的关键差异点,帮助读者在面对复杂病例时,能够准确地进行鉴别,避免误诊。例如,在描述某些淋巴瘤或假性淋巴瘤时,会特别强调细胞的大小、形态、核型、以及细胞浸润的边界等细节。 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本书还强调了病理学诊断在疾病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解病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病理生理机制,读者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疾病的本质,从而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在插图和图像方面,本书配有大量高质量的显微镜图像和病理切片图。这些图像清晰地展示了各种病理改变,与文字描述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每一幅图像都附有详细的图注,解释了图像所展示的关键病理特征。 总而言之,《皮肤病理学》(第2版)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指导和视觉呈现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是皮肤科医生和病理学家案头的必备参考书,也是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皮肤病理学世界的重要工具。本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皮肤病理学诊断和研究的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皮肤病理学(第2版)》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市面上的教材都差不多,无非是图文并茂地介绍一些常见的皮肤病。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在内容编排上,简直是“神来之笔”,将原本枯燥复杂的皮肤病理知识,梳理得井井有条,逻辑清晰得如同抽丝剥茧。我特别欣赏书中在介绍每一种疾病时,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特征以及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这些内容对我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且,书中很多地方的论述都非常“前沿”,引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的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常常会在看完一章后,感觉自己对某种疾病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以前很多模糊的概念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在阅读其他书籍时是很难获得的。这本书的价值,真的远不止于一本教科书,它更像是一部“皮肤病理学百科全书”,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拥有它。

评分

作为一个在皮肤科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皮肤病理学(第2版)》给我带来的惊喜,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这本书的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或有争议的病理诊断时,展现出了极其成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视野。他们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会详细分析不同学派的观点,对比不同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表现,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疑难病例分析”的部分,作者通过对真实病例的深入剖析,展示了如何一步步从病理形态入手,结合临床线索,最终做出准确诊断的过程。这对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千变万化”的病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人性化”,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生硬枯燥,它更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交流,让我受益匪浅。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种收获是任何单纯的知识堆砌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名皮肤科初学者,在面对海量的皮肤病知识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在理解那些复杂的病理机制时,更是如坠云里雾里。《皮肤病理学(第2版)》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救星”。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友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高深的医学概念,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逐渐领会其中的奥妙。书中大量的插图和示意图,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学习地图”,帮助我清晰地勾勒出各种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不再感到迷茫。而且,书中在介绍每一种疾病时,都会非常细致地描述其在不同分期的组织学特征,这对于我在实际工作中识别早期病变,或是区分病程不同阶段的病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常常会在遇到一个不确定的病例时,翻开这本书,对比图片和描述,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这本书不仅让我掌握了扎实的病理学基础,更让我对皮肤疾病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为我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皮肤病理学(第2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简直是我在临床上遇到无数疑难杂症时的“定海神针”。记得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没想到立刻就被其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案例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病灶的图片和诊断,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从细胞层面的变化到组织结构的改变,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鉴别诊断的详细阐述,常常能把几种看似相似的疾病区分得一清二楚,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且,每次当我遇到一个棘手的病例,脑子里一片混乱的时候,我总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思路的突破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正确的诊断。书中大量的彩色图片更是锦上添花,真实地还原了病灶的形态,与文字描述相得益彰,让抽象的病理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即使是对我这样经验相对丰富的医生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也难以估量,它不仅巩固了我的基础知识,更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皮肤病理学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极佳的视觉体验。我一直觉得,阅读医学书籍,不仅要内容扎实,更要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皮肤病理学(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首先,书中大量的图片都经过精心挑选,色彩鲜艳,细节清晰,无论是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还是宏观的皮肤病变,都呈现得逼真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大量观察图像的科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书中的文字排版也非常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不会出现拥挤感。而且,重要概念和术语都被加粗或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便于我快速抓住重点。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在关键位置设置了“小贴士”或“重点回顾”之类的版块,这些小设计虽然不起眼,但却能在关键时刻提醒我注意容易忽略的细节,或是总结核心要点,大大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一本好书,就应该像这样,在内容为王的同时,也能在形式上做到尽善尽美,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很不多,学习中

评分

挺不错的,包装完好无损。

评分

挺不错的,包装完好无损。

评分

包装太简陋了,书的四个角都有不同程度的磕坏。书本身是不错的

评分

包装太简陋了,书的四个角都有不同程度的磕坏。书本身是不错的

评分

包装太简陋了,书的四个角都有不同程度的磕坏。书本身是不错的

评分

正版好书

评分

挺不错的,包装完好无损。

评分

挺不错的,包装完好无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