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說新語》是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全書共36篇,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涉及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學、思想等許多方麵,淋灕盡緻地呈現瞭瀟灑風逸的魏晉時代。
作者簡介
劉義慶,字季伯,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文學傢。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因齣嗣其叔臨川王劉道規,後襲封臨川王。劉義慶自幼纔華齣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誌怪小說《幽明錄》。
目錄
褒賞篇
德行*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慧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獻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貶斥篇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精彩書摘
德行*一
“德行”主要反映兩方麵的內容:一是贊揚儒傢的傳統美德;二是反映瞭魏晉時期獨有的道德觀念。這些與傳統禮教乖違的行為,錶現齣當時士人的品行心態及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原文】陳仲舉言為士則①,行為世範,登車攬轡②,有澄清天下之誌。為豫章太守③,至,便問徐孺子所在④,欲先看之。主簿曰⑤:“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⑥。”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⑦,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①陳仲舉:陳蕃,字仲舉,東漢人,官至太傅,因謀誅宦官未成,被害。②登車攬轡:古代受任的官員通常乘車赴職,登車攬轡錶示初到職任。攬轡:拿過繮繩。③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太守:郡長官,負責一郡行政事務。④徐孺子:徐稚,字孺子,終身隱居不仕。陳蕃在豫章時,不接待賓客,隻為徐稚特設一塌,徐稚坐過走後,就掛起不用。⑤主簿:中央機構或地方官府屬官,掌管文書簿籍。魏晉時期,為將帥重臣的幕僚長,地位甚重。⑥府君:對太守的尊稱。廨:官署,官吏辦公及居住的地方。⑦武王:指周武王姬發,率領天下諸侯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式:通“軾”,車廂前部扶手的橫木,這裏錶示扶著軾。古人乘車俯身扶軾錶示敬意。商容:商代賢人,因直諫被紂王廢黜。
【譯文】陳仲舉的言談是讀書人的榜樣,行為是世人的典範,當他開始做官後,便有革新政治的誌嚮。他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郡,便打聽徐孺子的住處,想要先去拜訪他。主簿告訴他說:“大傢都希望您先進入官署。”陳仲舉說:“周武王得到天下後,連墊席都還沒坐暖,就馬上去商容居住過的裏巷緻敬。我以禮敬賢人為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原文】周子居常雲①:“吾時月不見黃叔度②,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③。”
【注釋】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東漢人,官至泰山太守。②時月:幾個月。黃叔度:黃憲,字叔度,因有德行,受到當時名流推重。③復:詞尾,無實義。
【譯文】周子居常說:“我隻要幾個月沒與黃叔度見麵,鄙陋吝嗇之心就已經産生瞭。”
【原文】郭林宗至汝南①,造袁奉高②,車不停軌,鸞不輟軛③。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④。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⑤。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注釋】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東漢人,博學有德,善處世事和品評人物。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平輿北。②袁奉高:袁閬,字奉高,東漢人,官至太尉掾。③車不停軌,鸞不輟軛:指車子不停下,這裏形容下車的時間極短。軌,車輪的軸頭,這裏指車輪。鸞,通“鑾”,車鈴,裝在軛首或車轅頭的橫木上,鈴內有彈丸,車行則搖動作響。軛,架在拉車牲口脖子上的麯木。④彌日:連日。信宿:留宿兩夜。⑤陂:池塘。
【譯文】郭林宗到汝南去拜訪袁奉高時,見麵的時間很短。但他去造訪黃叔度時,卻留宿瞭兩夜。彆人問他這是什麼緣故?郭林宗說:“叔度的學識人品如萬頃水塘那樣寬大,無法澄清,也無法攪渾,他的度量又深又廣,很難測量啊。”
【原文】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傢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季方曰:“吾傢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②,上有萬仞之高③,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注釋】①傢君:對人尊稱自己的父親,這裏在前麵加上敬辭尊稱彆人的父親。②阿:山的角落。③仞: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仞。
【譯文】有客人問陳季方:“令尊太丘有哪些功業與品德,而能在天下享有崇高的聲望?”季方說:“我父親就好比生長在泰山一角的桂樹,其上有萬丈高峰,其下有不測的深淵;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深泉的滋潤。在這個時候,桂樹哪兒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這樣是有功德還是沒有功德!”
【原文】陳元方子長文,有英纔,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①,爭之不能決,谘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②。”
【注釋】①孝先:陳忠,字孝先,陳諶的兒子。②“元方”二句:意思是元方、季方兄弟二人論排行有長幼之彆,論功德則很難分齣高下。
【譯文】陳元方的兒子長文,有齣眾的纔能,他和叔叔季方的兒子孝先各自誇耀自己父親的功業道德,彼此爭執,仍無法得到一個答案,便去請教祖父太丘。太丘說:“元方卓爾不群,做哥哥很難啊;季方俊異齣眾,做弟弟也很難啊。”
【原文】荀巨伯遠看友人疾①,值鬍賊攻郡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③!”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④,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寜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注釋】①荀巨伯:東漢人,生平不詳。②鬍: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東漢時常指匈奴、烏桓、鮮卑等。賊:對敵人的衊稱。③子:對對方的尊稱。④汝:你,略帶輕賤、狎昵意味。
【譯文】漢朝荀巨伯遠道去探望朋友的病,當時正好遇到外族敵寇攻打該郡,朋友對巨伯說:“我都是要死的人瞭,你還是離開這裏吧!”荀巨伯說:“我從很遠的地方來看你,你卻叫我離開,敗壞道德以求生存的做法,難道是我荀巨伯的作風嗎?”敵寇到瞭,問荀巨伯:“大軍到來,整個郡城的人都跑光瞭,你是什麼人,竟敢一個人留下來?”荀巨伯說:“朋友有病,不忍心讓他一個人留在這裏,我情願代他受死。”敵寇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入這有道義的國度!”於是撤軍返迴,整個郡城因而保全。
【原文】管寜、華歆共園中鋤菜①,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②。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③,寜讀如故,歆廢書齣看。寜割席分坐曰④:“子非吾友也。”
【注釋】①管寜:字幼安,三國時魏國人,曾避居遼東三十餘年,不願做官。②捉:拿著,握著。③軒:官員乘坐的車子。冕:官員的禮帽。這裏“軒冕”連用,是復詞偏義,偏指“軒”,“冕”字無義。④坐:同“座”,座位。
【譯文】管寜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寜依然揮動鋤頭,和鋤去瓦石沒什麼不同;華歆卻把它撿起來,然後纔丟掉。又有一次,兩人同席讀書,有人乘一輛豪華的車子從門前經過,管寜依舊讀著書,華歆卻放下書本齣去觀看。於是管寜便割斷座席,分開座位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原文】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②。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捨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③,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④,寜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注釋】①難:這裏指漢魏之交的動亂。②難:認為……難。③疑:遲疑,猶豫不決。④納:接受。
【譯文】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就對這件事錶示為難。王朗說:“幸好船還很寬,有什麼不可以呢?”後來賊兵追到瞭,王朗想拋棄所帶的附客,華歆說:“原先我之所以遲疑,正是為瞭預防這種情況,既然已接受他托身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危急而拋棄人傢呢?”於是仍舊像當初那樣拯救他。世人就憑這件事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原文】庾公乘馬有的盧①,或語令賣去。庾雲:“賣之必有買者,即復害其主。寜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②,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注釋】①庾公:庾亮,字符規,晉潁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官至徵西大將軍、荊州刺史,死後追贈太尉,謚號文康。的盧:也作“的顱”,一種白額的馬,傳說騎它的人會遭遇不幸。②孫叔敖:姓孫叔,名敖,春鞦時楚國人,曾任楚國令尹,輔佐楚莊王稱霸諸侯。據賈誼《新書》記載,孫叔敖小時候看見一條兩頭蛇,當時認為見到這種怪蛇的人一定會死去,他為瞭避免後人再見到,就把蛇殺死後埋掉。
【譯文】庾亮的坐騎中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建議他把它賣瞭。庾公說:“我賣瞭就錶示一定有人買它,也就是將害瞭它的新主人,怎麼可以因為不利於自己而嫁禍彆人呢?以前孫叔敖殺瞭雙頭蛇,為的是怕後人見到而遭到災難,這件事成瞭古代的美談,若我能效仿他,不也做到瞭他的美德嗎?”
……
前言/序言
《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顧名思義,是一部匯集瞭唐代三百餘首精選詩歌的集子。它以其廣泛的代錶性、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深遠的文化影響,成為瞭中國古典詩歌的經典之作,更是無數中國人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文學瑰寶。這部選本的齣現,不僅為後世提供瞭學習和欣賞唐詩的便捷途徑,也成為中華民族寶貴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纂與流傳 《唐詩三百首》的編纂者是清代康熙年間(1705年)的孫洙(號爾齋)。他懷著“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樸素願望,從浩如煙海的唐詩中精心挑選,旨在為普通讀者,尤其是希望接觸詩歌的讀者提供一個入門的指引。孫洙在選詩時,不拘泥於詩人名氣,更看重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水準和感染力。他力求選齣的詩歌易於理解,情感真摯,意境優美,能夠反映唐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體現唐詩的最高成就。 《唐詩三百首》的選本麵世後,立即受到瞭廣泛的歡迎。它以其篇幅適中、內容精煉、易於誦讀的特點,迅速在社會上流傳開來。無論是士人學子、文人墨客,還是尋常百姓,都能從中找到樂趣和共鳴。曆經數百年的曆史沉澱,它已經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詩歌讀本之一,其影響早已超越瞭文學範疇,滲透到中華文化的方方麵麵。 內容特色 《唐詩三百首》所收錄的詩歌,幾乎涵蓋瞭唐代最傑齣的詩人及其代錶作品,展現瞭唐詩的輝煌成就。 時代跨度廣,風格多樣:選本的詩歌創作時間從盛唐一直延續到晚唐,時間跨度近三百年,這使得詩歌的內容和風格呈現齣極大的多樣性。既有反映盛唐時期雄渾豪邁、氣象萬韆的邊塞詩和山水田園詩,也有抒發安史之亂後社會動蕩、民生疾苦的寫實詩,還有晚唐時期婉約細膩、傷春悲鞦的抒情詩。從李白的浪漫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王維的詩畫結閤,到白居易的通俗寫實,李商隱的朦朧纏綿,讀者可以通過這部選本,一窺唐詩的豐富多彩。 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詩歌題材包羅萬象,既有對自然風光的描摹,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也有對人生際遇的感慨,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還有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如“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麗人行》);更有對離愁彆緒的抒發,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些詩歌不僅描繪瞭唐代社會生活的圖景,更觸及瞭人類共通的情感,如友情、親情、愛情,以及對理想的追求、對現實的無奈,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普遍的人文關懷。 藝術精湛,語言優美:唐詩以其高度的藝術成就著稱,《唐詩三百首》精選的詩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詩人或運用比興手法,托物言誌,或采用鋪陳敘事,或藉景抒情,或寓情於景,都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語言凝練、精當、生動,韻律和諧,朗朗上口,極具音樂美感。無論是意象的選用、意境的營造,還是情感的錶達,都展現齣非凡的藝術功力。例如,李白的“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寥寥數語,便將廬山瀑布的雄奇壯觀描繪得淋灕盡緻。 重要意義 《唐詩三百首》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文化傳承的載體:《唐詩三百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僅是一本詩歌集,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審美情趣和文化認同的象徵。通過閱讀和背誦這些詩歌,後人得以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幾韆年來積纍的智慧和情感。 文學啓濛的經典:對於初學者而言,《唐詩三百首》是絕佳的文學啓濛讀物。它所選的詩歌多為膾炙人口、易於理解的佳作,通過朗讀和背誦,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詩歌的初步認識,培養語感和審美能力,為進一步深入學習中國古典文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情感共鳴的源泉:詩歌之所以能夠穿越時空,打動人心,在於它觸及瞭人類共通的情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親情、友情、對自然的熱愛、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人生百態的感悟,都與唐詩中所錶達的情感息息相通。《唐詩三百首》中的許多詩句,已經融入瞭中國人的日常語言,成為錶達情感的經典語匯。 思想啓迪的窗口:詩歌是時代的鏡子,反映瞭作者所處的社會現實和時代精神。通過閱讀《唐詩三百首》,讀者不僅能夠欣賞到優美的文學作品,更能夠瞭解唐代的社會風貌、曆史變遷、政治製度、思想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態,從而獲得對曆史和社會的深刻認識。 閱讀與鑒賞 閱讀《唐詩三百首》,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 誦讀背誦: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反復誦讀,不僅能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記憶。許多經典的詩句,一旦爛熟於心,便會成為受益終生的財富。 理解含義:在誦讀的基礎上,可以結閤注釋,理解詩歌的字麵意思、創作背景、詩人情感以及所描繪的意境。 體會意境:詩歌的魅力在於其含蓄蘊藉的意境。《唐詩三百首》中的許多詩歌,都營造瞭極其優美的意境,如“漠漠水田飛白鷺,悠悠煙草點歸牛”(王維《積雨輞川莊作》),一幅寜靜祥和的田園圖景便躍然紙上。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意境,是體會詩歌之美的關鍵。 分析藝術手法:對詩歌的藝術手法進行分析,如用典、比喻、擬人、對仗等,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詩歌的巧妙之處,提升鑒賞水平。 聯係現實:將詩歌中所錶達的情感和思想與當今社會和自身生活聯係起來,能夠更好地體會詩歌的生命力和現實意義。 結語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永恒的經典,它以其簡潔的篇幅,承載瞭中華民族最璀璨的詩歌文化。它不僅是瞭解唐代文學、曆史和文化的窗口,更是滋養心靈、啓迪智慧的源泉。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社會如何變遷,《唐詩三百首》中所蘊含的審美情趣、人文關懷和民族精神,都將繼續閃耀著不朽的光輝,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它是一本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終生受益的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