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契丹历史编年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契丹历史编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为放 著,姜维公 编
图书标签:
  • 契丹史
  • 辽史
  • 东北史
  • 古代史
  • 民族史
  • 历史编年
  • 编年体
  • 历史研究
  • 少数民族史
  • 中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3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79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4
字数:4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契丹是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后入主中原,建立辽朝。《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契丹历史编年》选取388年-947年之间各类史籍中关于契丹的记载,将其分为“契丹早期”“契丹发展时期”“契丹建国时期”三部分。《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契丹历史编年》中史料用编年形式整理,以正史为主,辅以纪事本末、别史、杂史、政书等,内容涉及契丹的起源、发展、物产、风俗多个方面,对辽史研究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契丹历史编年》可供辽金史、东北古代民族史研究者参阅。

作者简介

  姜维公,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东北民族与疆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任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图书馆馆长、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特色)研究基地——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历史学)建设点负责人、吉林省重点学科(中国史)带头人、任吉林省精品课(中国古代史)负责人;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史地》编辑委员会委员。主持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级别论文数十篇,一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黄为放,1983年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渤海史、辽史及中朝关系史研究,《东北亚研究论丛》副主编,在《社会科学战线》《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东北史地》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第一章 契丹早期史料
北魏太祖拓跋珪登国三年(388年)
北魏太祖拓跋珪天兴元年(398年)
北魏太祖拓跋珪天兴六年(403年)
北魏太祖拓跋珪天赐二年(405年)
北魏太祖拓跋珪天赐三年(406年)
北魏太宗拓跋嗣永兴元年(409年)
北魏太宗拓跋嗣神瑞元年(414年)
北魏世祖拓跋焘延和三年(434年)
北魏世祖拓跋焘太延三年(437年)
北魏高宗拓跋浚兴安二年(453年)
北魏显祖拓跋弘皇兴二年(468年)
北魏显祖拓跋弘皇兴三年(469年)
北魏显祖拓跋弘皇兴四年(470年)
北魏显祖拓跋弘皇兴五年(471年)
北魏高祖拓跋宏延兴二年(472年)
北魏高祖拓跋宏延兴三年(473年)
北魏高祖拓跋宏延兴四年(474年)
北魏高祖拓跋宏延兴五年(475年)
北魏高祖拓跋宏承明元年(476年)
北魏高祖拓跋宏太和元年(477年)
北魏高祖拓跋宏太和二年(478年)
北魏高祖拓跋宏太和三年(479年)
北魏高祖拓跋宏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魏高祖拓跋宏太和十七年(493年)
北魏世宗元恪正始四年(507年)
北魏世宗元恪永平元年(508年)
北魏世宗元恪永平二年(509年)
北魏世宗元恪永平三年(510年)
北魏世宗元恪永平四年(511年)
北魏世宗元恪延昌元年(512年)
北魏世宗元恪延昌二年(513年)
北魏世宗元恪延昌三年(514年)
北魏世宗元恪延昌四年(515年)
北魏肃宗元诩熙平二年(517年)
北魏肃宗元诩正光五年(524年)
北魏敬宗元子攸永安三年(530年)
北魏明宗元朗中兴二年(532年)
北魏显宗元修永熙三年(533年)
北魏显宗元修永熙三年(534年)
东魏昭宗元善见天平二年(535年)
东魏昭宗元善见武定八年(550年)
北齐显祖高洋天保二年(551年)
北齐显祖高洋天保三年(552年)
北齐显祖高洋天保四年(553年)
北齐显祖高洋天保五年(554年)
北齐显祖高洋天保六年(555年)
北齐显祖高洋天保七年(556年)
北齐显祖高洋天保八年(557年)
……
第二章 契丹发展时期史料
第三章 契丹建国时期史料
第四章 杂编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契丹历史编年》:
  《辽史》卷3《太宗本纪》:六月己卯,(太宗)行瑟瑟礼。
  《旧五代史》卷39《明宗本纪》:秋七月曹州刺史成景宏贬绥州司户参军,续敕长流宥州,寻赐自尽,坐受本州岛仓吏钱百缗也。壬戌,齐州防御使曹廷隐以奏举失实,配流永州,续敕赐自尽。甲子,王晏球奏,今月十九日,契丹七千骑来援定州,王师逆战于唐河北,大破之。案《通鉴》:壬戌,王晏球破契丹于唐河北。甲子,追至易州。所推《长历》与《薛史》异。戊辰,福建节度使王延钧可依前检校太师、守中书令,进封闽王。己巳,王晏球奏,此月二十一日,追契丹至易州,掩杀四十里,擒获甚众。故朔方节度使韩洙赠太尉。以兵部侍郎王权、御史中丞梁文矩并为吏部侍郎,以左谏议大夫吕梦奇为御史中丞。
  《辽史》卷3《太宗本纪》:秋七月丁未,突吕不献讨乌古捷。壬子,王都奏唐兵破定州,铁剌死之,涅里衮、查剌等数十人被执。上以出师非时,甚悔之,厚赐战殁将校之家。庚午,有事于太祖庙。
  《资治通鉴》卷276《后唐纪五—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七月,壬戌,契丹复遣其酋长惕隐将七千骑救定州,复,扶又翻。王晏球逆战于唐河北,惕,他力翻。《水经注》: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又东过唐县,谓之唐河。大破之;甲子,追至易州。时久雨水涨,契丹为唐所俘斩及陷溺死者,不可胜数。胜,音升。
  ……

前言/序言

  中国东北古代史以其发展的特殊性,相较于中原地区,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不多,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展开。由于资料稀缺,有些研究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惜编造史料。以高句丽史为例,十九世纪末,以白鸟库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在其国家“大陆政策”指导下,抛出了“日鲜同祖论”和“满鲜一体论”,为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提供历史依据。由于这种荒谬的理论没有史实的依据,他们采取了歪曲乃至编造史料的手法,从而证明其理论的正确。具体做法就是抬高《三国史记》的历史地位,极力贬低中国正史的史料价值,通过考证将神话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资料肆意使用,这给高句丽史研究造成极大的混乱,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与其进行学术观点的争论,不如潜心开展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因此,我们的东北历史研究便从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证等基础工作人手。在历史文献收集方面,2002年我校以“东北工程”委托项目为契机,成立了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研究文献信息中心,开始对东北历史文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在历史文献整理方面,我们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句丽渤海历史研究数据库”;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三国史记》笺证“;吉林省教育厅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东北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秽貊族系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各级研究课题。在历史文献考证方面,我们承担了教育部科研课题”明末《皇华集》研究“;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东北民族历史传说研究“、”高句丽历史文献编年“、”正史高句丽传校注“、”高句丽传说考源“等科研课题。通过考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三国史记》存在大量史实错误,需要审慎运用,不可作为信史;高句丽传说乃属于传说的历史化,而非历史的传说化,因此没有历史研究之价值,日本学者以此为基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契丹历史编年”之外的、不包含其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翔实,力求自然流畅: --- 辽金元时期北方边疆民族史研究新探:多重视角下的辽阔视野 图书定位: 本书系“北方边疆民族史论丛”系列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聚焦于辽、金、元三代,尤其是金元易代之际,东北及周边区域活跃的多元族群的历史变迁与互动模式。本书并非旨在对单一民族(如契丹)进行编年式的梳理,而是着眼于更宏观的“多民族互动带”的结构性分析。 核心议题: 本书的研究范畴横跨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重点探讨在辽、金、元三朝统治框架下,生活于东北亚广袤地带的诸部族(包括但不限于女真、蒙古、西夏、高丽、回鹘以及部分汉人社群)如何在新生的帝国秩序中定位、适应和反抗。我们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将单一民族置于中心位置的叙事路径,转而采用“网络化”的视角来考察不同族群间复杂的政治联盟、经济交换、军事冲突与文化渗透。 主要章节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从王朝更迭看族群重塑(辽末至金初)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辽代晚期至金代建立初期,东北地区因权力真空和内部矛盾所引发的剧烈社会动荡。 1. “女真觉醒”的社会经济基础: 深入考察了白山黑水间的社会结构,分析了女真诸部在狩猎采集、渔猎经济与农耕前沿地带的生存模式,以及辽朝“部族桎梏”政策对女真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发作用。重点剖析了完颜部崛起过程中,如何整合分散的部落资源,构建出具有强大军事动员能力的政治实体。 2. 汉地与边疆的互动张力: 分析了在辽金更迭过程中,河北、山东等地的汉人地主和士大夫群体在面对新征服王朝时的复杂选择。本书详细梳理了金朝初期的“羁縻”政策如何在新占领区推行,以及这种政策对当地传统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与重构。 3. 军事技术与族群迁移: 探讨了金朝早期骑兵技术的演变与应用,并结合考古发现,追踪了因战乱和资源压力导致的族群小规模迁移路径,这些迁移对松花江、辽河流域的传统族群分布产生了何种短期及长期影响。 第二部分:金代统治下的多元社会结构(中期至末期) 本部分聚焦于金朝大一统的帝国框架内,不同族群的社会地位、法律适用性及其文化融合的程度。 1. “同姓相亲”的局限性: 细致考察了女真本土社会内部在“国语、国俗”维持与“汉化”压力之间的挣扎。本书利用金代法律文书和墓志铭,分析了女真贵族与平民在土地占有权、司法审判权上的差异,揭示了早期金朝为维持其主体性所施加的内在限制。 2. 蒙古的“南下”与边缘化: 在金朝的版图扩张过程中,蒙古部族(包括铁木真祖先所在的部落群体)是其长期需要警惕的外部威胁。本章分析了金朝如何利用“分化瓦解”和“军事围堵”的策略来管理或压制蒙古诸部,并考察了蒙古人在金朝边境地带的游牧生活与政治边缘化状态。 3. 汉人阶层的“官僚化”: 深入探讨了金朝对汉人(包括契丹人中已深度汉化者)的科举和入仕政策。本书重点分析了这些知识分子在金朝官僚体系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儒家思想和行政实践,为金朝政权提供了必要的稳定结构。 第三部分:蒙元崛起与旧秩序的终结(金末元初) 本部分转向更具动态性的元代初期,分析蒙古帝国扩张对东北亚既有族群格局的彻底颠覆。 1. 元初对金遗民的处理: 详细考察了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在灭金后,对原金朝统治下的女真、汉人、契丹遗民的收编、安置与监管措施。重点分析了“站赤”制度和“万户府”体制在管理这些归附族群中所扮演的角色。 2. 蒙古“签军”制度与族群混合: 分析了元朝为巩固统治,强行推行的“签军”制度如何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士兵编入固定单位,这在客观上加速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接触与融合,尤其是在东北边防地带。 3. 高丽与东北亚的权力转移: 探讨了高丽王朝在元朝统治下,如何从金朝的藩属转变为蒙古帝国的直接附庸,以及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立的行省体系(如辽阳行省)对当地女真和高丽社区的治理影响。本书侧重于解析这一权力转移如何重塑了区域间的朝贡与贸易网络。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综合运用了社会史、环境史和政治史的研究方法。我们大量参考了《金史》、《元史》中的舆图、赋役志、刑法志,并结合新近出土的区域性碑刻和文献(如高丽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避免了将契丹历史视为辽代历史的全部,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不断变动的多族群互动空间中进行考察,旨在提供一个更具动态感和复杂性的北方边疆史图景。 --- 关键词: 金朝、元朝、女真、蒙古、辽阳行省、族群互动、东北边疆史、社会结构、统治策略。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那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史料考据态度。从零散的记载中重构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早期部落迁徙和与周边政权关系的章节,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将不同来源的记载进行交叉比对、逻辑梳理,构建出了一种动态的历史图景。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让我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了那个遥远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展现出的审慎和客观令人信服,没有过度主观臆断,而是把选择权留给了读者,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更像是一部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示范教材,对于想深入了解区域史学的同仁们,绝对是宝藏。

评分

我本来对这类专注于某一特定族群的历史编年抱持着一丝疑虑,总担心它会因为过于专业化而变得晦涩难懂。然而,这部书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做得非常巧妙。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政治事件,而是选择从生活场景、文化习俗的描绘入手,循序渐进地将读者带入情境。比如,它对游牧民族的季节性迁移、祭祀仪式的描述,生动得让人仿佛能闻到草原上的风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出身的我也能轻松跟上历史的脚步。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和大众的可读性,这在史学普及类读物中是相当难得的成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真的太棒了!封面采用了一种古朴的深棕色调,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熠熠生辉,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厚实的感觉。内页的纸张质量也令人惊喜,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丝毫没有廉价感。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版式的处理,宋体和仿宋体的交替使用,使得大段文字阅读起来毫不费力,那些古籍引文的标注也清晰明了,可以看到编辑团队在细节上的用心。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内容,但仅仅是触摸和翻阅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对历史文献的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真心热爱历史、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对“物”的尊重,就足以让人心动。这种用心做书的态度,在如今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交流特别感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许多新的启发点。它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层面,而是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不同文化元素是如何碰撞、融合,最终形成新的认同体系的。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文字系统、宗教信仰传播路径的梳理,发现其中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远超我原先的认知框架。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原本僵硬的历史时间轴变得鲜活起来,展示了一个充满张力和生命力的古代世界。它不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追根溯源的学术精神,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受益匪浅。

评分

读完部分章节后的最直观感受是,这本书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系统简直称得上是“汗牛充栋”的典范。每一处关键的史料引用,作者都做了详尽的出处标注,详尽到令人敬佩。我随便抽取了几个脚注去看,发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页码引用,很多还包含了对原始文献版本差异的辨析和讨论。这体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极度自律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对于那些需要做深度研究或者需要引用可靠一手资料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主体的叙述,更在于它所构建的这个强大的、可验证的学术支撑网络。它就像一座高品质的资料库,即便只是偶尔翻阅,也能从中汲取到扎实的学术营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