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备要:匈奴史料汇编(套装上下册)

欧亚备要:匈奴史料汇编(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幹 编
图书标签:
  • 匈奴
  • 历史
  • 民族
  • 古代史
  • 欧亚
  • 史料
  • 汇编
  • 游牧民族
  • 北方民族
  • 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70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47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欧亚备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0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汉籍研究人员,史记爱好者,汉唐史研究人员,大学本科以上读者

林幹是国内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领军人物,《匈奴史料汇编》对与匈奴相关史料搜罗万全,精选考订,乃研究秦汉史、少数民族史案头必备之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战国到南北朝陈亡之间汉文典籍中的匈奴史料。 并逐条精选和逐条考订。以正史为主,以本纪为纲,重出者拾弃,溢出者保留,讹误者校正,歧异者注明。拾弃部分亦予以注明,以备查考。故在所收的全部资料中,有大量编者所作注释。所注多为:考订史实真伪;考订年月;确定方位;辨明歧异;纠正讹误;阐发微隐。


作者简介

林幹,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教授,生于1916年3月,广东新会人。现兼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顾问、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名誉院长。1985年被选为第五届内蒙古政协委员;1988年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六届中央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第yi部分 匈奴及匈奴人物传记

一、《史记·匈奴列传》 ...... 3

二、《汉书·匈奴传上》 ...... 26

三、《汉书·匈奴传下》 ...... 56

四、《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 81

五、《汉书·金日传》 ...... 103

第二部分 散见资料系年录

公元前三一八—公元二二○年(周慎靓王三年—汉献帝延康元年) ...... 111

第三部分 杂录

一、地理 ...... 417

二、汉简 ...... 426

三、金石 ...... 428

第yi部分 匈奴及匈奴人物传记

《晋书·北狄匈奴传》 ...... 435

《晋书·载记序》 ...... 438

《晋书·刘元海载记》 ...... 440

《晋书·刘聪载记》 ...... 449

《晋书·刘曜载记》 ...... 470

《晋书·艺术·卜传》 ...... 487

《晋书·良吏·乔智明传》 ...... 488

《魏书·卢水胡胡沮渠蒙逊传》 ...... 489

《宋书·氐胡传》 ...... 495

《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 499

《十六国春秋·沮渠茂虔》 ...... 508

《魏书·铁弗刘虎传》 ...... 509

《魏书·刘库仁传》 ...... 514

《魏书·外戚·刘罗辰传》 ...... 516

《魏书·刘仁之传》 ...... 517

《北史·刘乞归传》 ...... 518

《魏书·宿石传》 ...... 519

《北齐书·赫连子悦传》 ...... 520

《周书·赫连达传》 ...... 521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 523

《十六国春秋·赫连昌》 ...... 534

《十六国春秋·赫连定》 ...... 535

《魏书·匈奴宇文莫槐传》 ...... 536

《魏书·宇文福传》 ...... 538

《魏书·宇文忠之传》 ...... 540

《北齐书·万俟普传》 ...... 541

《北齐书·破六韩常传》 ...... 542

《周书·稽胡传》 ...... 543

《梁书·稽胡刘萨何传》 ...... 545

第二部分 散见资料系年录

公元二二○—五八九年(魏文帝黄初元年—隋文帝开皇九年) ...... 549

第三部分 杂录

一、地理 ...... 831

二、职官 ...... 837

三、礼乐 ...... 840

四、金石 ...... 843

五、其他 ...... 853

索引 ...... ... 855

再版后记 ...... 871


精彩书摘

(节选)

冒顿单于:鸣镝杀父

单于有太子名冒顿。 后有所爱阏氏, 生少子,而单于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于月氏。冒顿既质于月氏,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为鸣

镝, 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行猎鸟兽,有不射鸣镝所射者,辄斩之。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居顷之,复以鸣镝自射其爱妻,左右或颇恐,不敢射,冒顿又复斩之。居顷之,冒顿出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左右皆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遂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汉高祖:白登之围

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踰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汉匈和亲

其明年(六年,前一七四年),单于遗汉书 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前时皇帝言和亲事,称书意,合欢。汉边吏侵侮右贤王,右贤王不请,听后义卢侯难氏等计,与汉吏相距,绝二主之约,离兄弟之亲。皇帝让书再至,发使以书报,不来,汉使不至,汉以其故不和,邻国不附。今以小吏之败约故,罚右贤王,使之西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4 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已定,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以应始古,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安其处,世世平乐。未得皇帝之志也,故使郎中系雩浅奉书请,献橐他一匹,骑马二匹,驾二驷。皇帝即不欲匈奴近塞,则且诏吏民远舍。使者至,即遣之。”以六月中来至薪望之地。书至,汉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且得匈奴地,泽卤, 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

孝文皇帝前六年(前一七四年),汉遗匈奴书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使郎中系雩浅遗朕书曰:‘右贤王不请,听后义卢侯难氏等计,绝二主之约,离兄弟之亲,汉以故不和,邻国不附。今以小吏败约,故罚右贤王使西击月氏,尽定之。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安其处,世世平乐。’朕甚嘉之,此古圣主之意也。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倍约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然右贤王事已在赦前,单于勿深诛。单于若称书意,明告诸吏,使无负约,有信,敬如单于书。使者言单于自将伐国有功,甚苦兵事。服绣袷绮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比馀一,黄金饰具带一,黄金胥纰一,绣十匹,锦三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遗单于。”

老上稽粥单于初立,孝文皇帝复遣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公主。说不欲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行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甚亲幸之。初,匈奴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曰:“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然所以强者,以衣食异,无仰于汉也。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 其得汉缯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于是说教单于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

卫青伐匈奴

其明年(元朔四年,前一二五年),匈奴又复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为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甚众。

其明年(元朔五年,前一二四年)春,汉以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馀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诸精骑往往随后去。汉得右贤王众男女万五千人,裨小王十馀人。其秋,匈奴万骑入杀代郡都尉朱英,略千馀人。

其明年(元朔六年,前一二三年)春,汉复遣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匈奴史料汇编兵十馀万骑,乃再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得首虏前后凡万九千馀级,而汉亦亡两将军,军三千馀骑。右将军建得以身脱,而前将军翕侯赵信兵不利,降匈奴。赵信者,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以前将军与右将军并军分行,独遇单于兵,故尽没。单于既得翕侯,以为自次王,用其姊妻之,与谋汉。信教单于益北绝幕, 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 无近塞。单于从其计。


前言/序言

编例和说明

本编(上)辑录正史、别史、文集、汉简及金石中有关匈奴之资料,其断限上起战国,下迄三国。魏晋以后,另见下册。

本编辑录范围,凡汉文典籍中有“匈奴”字样,及虽无“匈奴”字样而其内容为记载匈奴事迹者,概予收录。“胡”字之意指匈奴者,亦同。但下列记载,如于史实无所增益者,虽有“匈奴”或“胡”等字样,亦不予收录:

(一)以天文、五行、灾异、咎征之变比附匈奴活动;

(二)表彰封建道德(如烈女、贞妇之类);

(三)史臣论、赞,则酌情选录。

本编编排方法:以正史为主,以本纪为纲;重出者舍弃,溢出者保留;讹误者校正,歧异者注明。舍弃部分注明“参见某书某卷某页”字样,用备考查。

本编计分三部分:

(一)《匈奴及匈奴人物传记》;

(二)《散见资料系年录》;

(三)《杂录》。

《散见资料系年录》以公元为主,辅以各朝帝王年号及匈奴年代,以资对照。同年资料,按月编排,但事类相同者酌予集中。年代不能确定者,酌系于相当年代之末。其不能或不宜系年者,则编入《杂录》。所标年月,如正史无可考者,则据《资治通鉴》。所收资料,酌分段落,并加标点符号。文内括号中之字句,均为编者所加,方括号用以补充正文,圆括号用以注释。例如:其明年(汉高帝七年),[周勃]以将军从高帝(刘邦)击韩王信于代。

本编所收资料,以各史之正文为主;后人注释,除《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后汉书》李贤注及《三国志》裴注照录外,如王先谦《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卢弼《三国志集解》及其他各书中之注释和考订,则酌情选录。选录之注释,以其对于史实有所增益,或纠举讹误、辨明歧异,则阐发文义之微隐者为原则。选录之注释,非必全文照录,间有删节,或有编者撮要复述之。选录之注释及编者之自注,俱冠以“林按”二字,以资识别。

所录前四史史料,对照中华书局新出的标点本,对个别错字做了改正;改动之处,不另一一注明。

本编初稿,原于一九五七—一九六一年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期间,在翁独健先生的指导下,业已完成。“文化大革命”中,原稿遗失。后来我收集资料,重新编纂,并增添了注释和考订,遂成此编。本编在两次编纂过程中,承前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内蒙古大学、中华书局及翁独健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协助,在此谨表谢意。本编一九八八年由中华书局分上下两册繁体竖排印行。此次纳入商务印书馆“欧亚备要”丛书,为符合丛书体例,改为简体横排。同时也订正了部分字句,特此说明。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从秦汉到唐宋的欧亚大陆互动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精细的学术专著,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自秦汉帝国崛起至宋代文明鼎盛时期,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层面上发生的复杂互动与深刻影响。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族群或单一历史时期的聚焦,而是着眼于整个欧亚大陆作为一个巨大互动网络的动态演变,探讨了不同文明区域间的接触、冲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进程。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欧亚历史图景。 第一部分:早期帝国与边疆互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西域诸国的早期接触与互动。重点分析了秦汉帝国为维护北方边境安全所采取的战略部署,包括长城的修建、郡县制的推行以及对匈奴和西域诸政权的军事与外交政策。研究深入探讨了“和亲”政策、丝绸之路的初步开辟对双方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带来的连锁反应。 特别关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政权的分裂,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文化重塑。本书详细考察了“五胡乱华”背景下,不同族群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国家治理模式上的碰撞与试验。不同于单纯的征服史观,本部分强调了胡汉交融中产生的新的文化元素,如佛教的广泛传播、新的军事技术的吸收以及法律和官僚体系的演变,为后世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复杂的社会基础。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与世界性交流的顶峰(隋唐至五代) 隋唐时期,中国达到了其历史上对外交流的巅峰。本部分将隋唐描绘为一个开放、自信且具有强大吸收能力的“世界性帝国”。研究剖析了唐朝对西域的有效控制,特别是安西都护府的设置,如何保障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重点分析了唐代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城市功能和多元文化景观,包括粟特商人、波斯贵族、天竺僧侣的活动轨迹及其对唐代文化、艺术、音乐、饮食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此外,本书还详尽论述了唐朝与周边的强大政权——吐蕃、回鹘、新罗、日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涉及军事对抗,更包括高层政治联姻、佛教经典的互译与传播,以及技术和制度的相互借鉴。高仙芝、哥舒翰等将领的活动,展示了唐帝国军事力量延伸至中亚腹地的能力。 第三部分:中西交汇的枢纽与商业革命(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虽然在军事上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部分聚焦于宋代在海洋贸易上的巨大转型,以及陆路贸易模式的变化。 重点讨论了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在边境地带形成的特殊经济共同体。这些政权之间既有战争,更有茶叶、丝绸、铁器与战马、皮毛之间的紧密贸易联系,形成了“战与和交织的互惠体系”。同时,本书深入分析了宋代工商业的发展如何支撑了对边境的防御,以及先进的航海技术如何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日益凸显。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欧亚大陆历史上空前统一的“蒙古治世”。本部分将元代视为一个由军事征服带来的、连接了空前广阔地域的全球化早期形态。本书详述了驿站系统的建设、蒙古统治者对不同宗教(如景教、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的包容政策,以及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者所记录下的欧亚大陆的物质与思想流通。元朝的政治整合,极大地促进了人员、技术(如火药、印刷术)和疾病(如黑死病)的跨区域传播。 第四部分:文明冲突、技术扩散与观念移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进行跨时段的比较研究和主题聚焦。它不再遵循严格的编年体,而是探讨贯穿始终的几个关键议题: 1. 军事技术与战术的互动:分析了骑兵战术、弓弩技术、冶铁工艺如何在欧亚大陆内部进行传播、模仿和改进。例如,中国早期对中亚金属加工技术的吸收,以及宋代火药技术向西方的缓慢扩散过程。 2. 宗教与思想的渗透:系统梳理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在不同历史阶段进入中国内地,以及道教思想对周边文化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翻译运动在知识转移中的核心作用。 3. 商业模式的演变:对比分析了早期通过皮毛、玉石为主的游牧贸易,到汉唐的丝绸主导,再到宋元时期金融工具(如纸币)和海上贸易的兴起,揭示了欧亚经济脉络的复杂转型。 学术价值与创新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宏大的视野和扎实的文献基础。它广泛征引了中文史料(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唐宋实录以及出土文献),并结合了西方汉学界和中亚学界关于突厥、波斯、阿拉伯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力求超越传统的“中国中心史观”或“游牧民族中心史观”,将欧亚大陆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旨在为理解中古至近代的全球化奠定坚实的东方历史基础。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动态、复杂且充满张力的欧亚互动画卷,深刻揭示了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在接触与冲突中共同塑造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给镇住了。作者的考据功夫实在是令人叹服,简直是把散落在浩瀚史海中的珍珠一颗颗地捡起来,然后用一种近乎现代历史学家的严谨态度重新串联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在材料的选取上那种“不厌其烦”的精神,涉及到匈奴的很多关键事件和人物,都有多方史料的交叉印证,让人读来心中有底。比如,对于匈奴早期迁徙路线的描述,并非简单地罗列地理名词,而是结合了考古发现、其他民族的零星记载,甚至是语言学上的推测,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历史图景。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逐渐深入核心。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通俗读物,而是实打实的史料汇编,需要耐心和专注力去品味,但回报是巨大的知识增量和对早期游牧文明更深刻的理解。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重新走了一遍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评分

整部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其专业性,但真正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资料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关于匈奴本身的历史事件,更是关于其与周边世界互动的大背景。例如,书中对匈奴与罗马帝国边疆冲突的某些记载的引用,虽然篇幅不大,但立意深远,它提醒我们,在唐朝出现之前,欧亚大陆的互动网络早已存在,匈奴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一个三维的历史空间模型:纵向是时间轴,横向是地理空间,而厚度则是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这种立体化的历史认知,是那些简单叙事类书籍难以提供的。它更像是一本等待后学者去深度挖掘和提炼的“矿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部巨著简直就是一场思维的马拉松。它不像那种主流的断代史那样,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线贯穿始终,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档案集,充满了各种碎片化的信息、相互矛盾的记载,以及对这些矛盾的细致梳理。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册去想象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最妙的是,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时,那种克制却又精准的把握,让读者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可靠的“硬证据”,哪些是后世的推测或误读。例如,书中对某些匈奴单于称号的讨论,引述了汉文、波斯文乃至希腊文的不同译法,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比较,极大地丰富了对匈奴社会层级的认知。说实话,刚开始看有点吃力,像是在啃硬骨头,但一旦适应了这种“汇编式”的叙事节奏,就会发现其中的趣味所在——它让你亲自动手去构建历史,而不是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的结论。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专门性的历史资料汇编,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去魅”方面的努力。很多关于匈奴的记载,往往被浪漫化或妖魔化了,但在这些汇编的原始史料面前,一切都变得非常“务实”。它揭示了游牧政治的残酷逻辑和生存哲学。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匈奴内部的宗族结构和权力继承仪式的描述,这些内容大多是从极其零碎的史书中挖掘出来的,但通过作者的编排,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图景。我甚至能从中窥见游牧社会在面对农耕帝国强大压力时,其内部治理结构所经历的微妙变化和调整。这种基于一手材料的白描,没有华丽的辞藻去渲染,却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人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在历史夹缝中求生存的强大民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备要”二字的体现上。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材料,更是在提供一个研究的框架和基础工具。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研究早期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互动史的研究者来说,这几乎是绕不开的一座里程碑。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匈奴与西域各国关系的那一部分,作者没有将焦点仅仅局限于中原王朝,而是将视野扩展到了更广阔的丝绸之路早期阶段。通过对不同文献中关于贡赋、朝贡、战争以及贸易往来的记载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匈奴在当时欧亚权力格局中的枢纽地位。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考证,使得历史的细节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镶嵌在区域政治经济的脉络之中。读完后,对草原民族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机动性有了全新的敬畏感,远超一般历史读物所能提供的深度。

评分

资料齐全,价格适中,需要常备的一本工具书

评分

这个商品很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套书,值得好好阅读和研究,京东送货快

评分

这个商品很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这个商品很好!

评分

经典之作,但是印刷,用纸一般。

评分

京东六一八帮别人买的,以后还需要学习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