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展示陳列與視覺設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作為清華大學齣版社“十二五”規劃教材,注重知識性、創新性、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的結閤,強調展示陳列設計創造性思維的視覺錶現。書中精選瞭大量極富創新精神的設計案例,圖文並茂,是為展示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陳列設計的專業人員提供的學習參考用書。
  《展示陳列與視覺設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共分為7章。第1章歸納瞭展示陳列設計的概念、特徵、原則與目的,指齣陳列與視覺營銷的關聯性、陳列設計師的思維角度和立場,並總結齣當代展示陳列設計的發展趨勢。第2章闡述展示陳列空間的存在形式和視覺營銷中的三大陳列空間,提齣陳列動綫的引導與優化。第3章分析視覺感知規律,論述展示陳列的構成方式及形式美法則的應用,並著重剖析展示陳列的視覺創意思維與陳列風格的錶現手法。第4章論述陳列道具與裝置的存在形態以及材料的多樣化組閤與創新。第5章主要講述色彩的基本原理、陳列色彩的設計方法與原則,以及個性化陳列色彩的錶現。第6章介紹瞭陳列設計中照明方式與光源的選擇,光環境中形、色、光、影的呼應與氛圍營造,並提齣對世博會照明設計的感悟。第7章對展示陳列的專項設計分彆進行論述。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展示陳列設計概述
1.1 展示陳列設計的概念與特徵
1.2 展示陳列的原則與目的
1.2.1 以受眾為中心
1.2.2 強調個性的藝術手法和巧妙構思
1.2.3 突齣展品和詮釋品牌
1.3 展示陳列與視覺營銷
1.3.1 “視覺營銷”概念的提齣與應用
1.3.2 視覺主題陳列與品牌定位
1.4 展示陳列設計師應具備的能力與思維角度
1.4.1 陳列設計師應具備的能力
1.4.2 展示陳列設計師的立場與思維角度
1.5 當代展示陳列設計的發展趨勢
1.5.1 淡化商業氣息,強化文化氛圍
1.5.2 陳列範疇的不斷延展
1.5.3 陳列形式與風格的差異化、個性化
1.5.4 展示陳列與企業品牌形象的連貫性
1.5.5 從靜態陳列到動態與交互展示
第2章 展示陳列空間與動綫設計
2.1 展示空間的特徵與分類
2.1.1 展示空間的特徵
2.1.2 展示功能空間的分類
2.2 VMD與三大陳列空間
2.2.1 VP——視覺陳列
2.2.2 PP——要點陳列
2.2.3 IP——單品陳列
2.3 陳列空間的界定與存在形式
2.3.1 封閉與開放空間
2.3.2 動態與靜態空間
2.3.3 通透空間
2.3.4 虛空間與虛擬空間
2.3.5 拓撲空間
2.4 陳列動綫設計
2.4.1 陳列動綫的設計原則與方法
2.4.2 陳列動綫的引導與優化
第3章 展示陳列的形態構成與視覺錶現
3.1 視覺感知與陳列應用
3.1.1 視覺感知規律
3.1.2 視覺心理的陳列應用
3.1.3 展品形態與性質的分析
3.1.4 “形”在陳列設計中的感知
3.2 陳列設計中的形式法則
3.2.1 和諧與對比
3.2.2 對稱與均衡
3.2.3 節奏與韻律
3.2.4 比例與尺度
3.3 展示陳列的構成方式
3.3.1 綫性陳列
3.3.2 中心式陳列
3.3.3 散點陳列
3.3.4 網格陳列
3.3.5 復式分層陳列
3.3.6 懸吊式陳列
3.3.7 端頭陳列
3.3.8 島式陳列
3.4 展示陳列的視覺創意與錶現
3.4.1 視錯覺的運用
3.4.2 元素的解構與重組
3.4.3 多視角的錶現
3.4.4 比例尺度的誇張
3.4.5 道具或場景的襯托
3.4.6 影像載體的創新
3.4.7 焦點的強調
3.4.8 留白的意境
3.5 陳列風格的視覺傳達
3.5.1 風格的確立
3.5.2 地域文化的錶達
3.5.3 品牌特性的傳遞
第4章 陳列道具與裝置設計
4.1 陳列道具的分類和設計原則
4.1.1 陳列道具的概念與類型
4.1.2 陳列道具設計的原則與要求
4.1.3 裝置與裝飾的選擇
4.2 陳列道具與人體工程學
4.2.1 人體工程學的概念與發展
4.2.2 人的靜態與動態尺寸
4.2.3 以人體工程學為基礎的道具與空間尺度
4.3 陳列道具與裝置的形態
4.3.1 點的應用與排列
4.3.2 綫的特徵與構成
4.3.3 麵的裝飾與存在形式
4.3.4 體塊的組閤與錶現
4.4 道具材料的多樣化與創新
4.4.1  材料的錶現效果
4.4.2 材質肌理的組閤與創新
第5章 展示陳列色彩設計
5.1 色彩的基本原理
5.1.1 色相、明度、純度
5.1.2 冷色、暖色、中性色
5.1.3 同類色、鄰近色、對比色、互補色
5.1.4 色彩的情感錶達
5.1.5 色彩組閤的視覺感受
5.1.6 色彩的象徵性和不同國傢、地區的差異性
5.2 陳列色彩設計的應用範圍與作用
5.2.1 陳列色彩設計範疇的延展
5.2.2 色彩在陳列設計中的作用
5.3 陳列色彩的設計方法與原則
5.3.1 明確主色調
5.3.2 運用色彩對比強化展品形象
5.3.3 通過色彩的平衡與層次感進行有序陳列
5.3.4 把握色彩的流行性與時代感
5.3.5 陳列色彩的個性化錶達
第6章 陳列照明與光環境
6.1 陳列照明的相關術語
6.1.1 照度
6.1.2 色溫
6.1.3 顯色性(Ra)
6.1.4 日玄光
6.2 照明方式與光源選擇
6.2.1 陳列照明的設計原則
6.2.2 光源方嚮與陳列效果
6.2.3 照明形式與燈具選擇
6.2.4 光的視覺錶現與陳列效用
6.3 形、色、光、影的呼應與氛圍營造
6.3.1 光與介質
6.3.2 光與形的整閤
6.3.3 光與色的變幻
6.3.4 光與影的呼應
6.4 上海世博會照明設計的感悟
第7章 展示陳列專項設計
7.1 世博會展示陳列設計
7.2 博物館陳列設計
7.3 展覽會陳列設計
7.4 商業賣場陳列設計
7.5 商業櫥窗陳列設計
7.6 室內傢居陳列設計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有商品的地方就有陳列設計,我要為顧客創造一種激動人心而且齣乎意料的體驗,
  同時又要在整體上維持清晰一緻的識彆。商店的每一個部分都在錶達我的美學理念,
  我希望能在一個空間和一種氛圍中展示我的設計,為顧客提供一種深刻的體驗。
  ——喬治·阿瑪尼(GiorgioArmani)
  陳列藝術作為工業時代的産物,最早興起於歐洲商業和百貨零售業。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展示行業的發展,不僅在商業終端,從世博會到各種展會,從博物館到室內傢居,陳列設計都是體現主題和吸引視綫的重要手段。在英文中,display有展示、展覽、陳列之意,由此可以看齣陳列設計在整個展示係統中的重要地位。
  陳列設計涉及多個領域,它涵蓋瞭視覺藝術、營銷學、材料學、設計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等多門學科,是將設計理念、思想和意圖轉化為可視化形象的創造性行為。陳列設計通過各種視覺傳達方式和展示技巧,運用各種陳列道具,結閤文化特性和産品定位,將展品最有魅力的一麵展現給受眾並提升其價值。相對於其他設計門類來說,展示陳列設計具有更強的市場操作性,更注重信息傳播雙方的交互性,更關注科學技術和傳播媒介的時代性。雖然陳列設計在國內起步較晚,但是隨著近年來商業競爭的不斷推動和市場分工的進一步細化,陳列設計已從早期單純的櫥窗美學和陳列裝飾發展成為一門綜閤的視覺藝術和空間科學技術。尤其在商業終端和大型賣場,已經成為視覺營銷(VMD)和提升品牌整體形象與價值的製勝法寶,也是對某種生活方式進行視覺傳達的重要手段。
  本書從展示陳列設計的視覺創意與錶現手法人手,對其進行分類剖析和概括總結,通過理論知識與方法的詳細論述來引導具體的設計實踐。全書共分為7章。第1章作為對展示陳列的概述,歸納瞭展示陳列設計的概念、特徵、原則與目的,指齣陳列與視覺營銷的關聯性,提齣陳列設計師的思維角度和立場,並總結齣當代展示陳列設計的發展趨勢。第2章闡述展示陳列空間的存在形式和視覺營銷中的三大陳列空間,提齣陳列動綫的引導與優化。第3章在分析視覺感知規律的基礎上,對展示陳列的構成方式及形式美法則的應用進行瞭詳細論述,並著重剖析瞭展示陳列的視覺創意思維與陳列風格的錶現手法。第4章論述陳列道具與裝置的存在形態,以及材料的多樣化組閤與創新。第5章主要講述色彩的基本原理、陳列色彩的設計方法與原則,以及個性化陳列色彩的錶現。第6章介紹瞭陳列設計中照明方式與光源的選擇,光環境中形、色、光、影的呼應與氛圍營造.並提齣對世博會照明設計的感悟。第7章對展示陳列的專項設計分彆進行論述,包括世博會展示陳列設計、博物館陳列設計、展覽會陳列設計、商業賣場陳列設計、商業櫥窗陳列設計和室內傢居陳列設計。
  本書強調理論與實踐的互動結閤,精選齣大量富有創新精神的相關案例,並將其結閤設計方法作細緻深刻的分析,以期達到啓發設計創意思路並授之以漁的目的。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瞭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領導與同事們的關心和指導。同時,藉鑒瞭許多國內外同行專傢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尤其是書中很多精美的圖片齣自各大設計網站,由於時間倉促、精力有限,無法追溯其原始齣處,故未能一一注明,在此嚮相關人士錶示真摯的謝意!另外,清華大學齣版社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給予瞭大力支持,責任編輯提齣瞭寶貴意見,在此一並錶示由衷的感謝。
  由於編者學疏識淺,書中難免存在疏漏之處,歡迎各位專傢、同仁批評指正。    
				
 
				
				
					現代設計思維與實踐指南  聚焦前沿理論,賦能創新實踐  本書是一本全麵深入探討現代設計思維、方法論與實踐應用的綜閤性著作。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傳統設計技能的傳授,而是著眼於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與技術革新背景下,設計師應如何構建係統性的思考框架,驅動創新過程,並最終實現具有商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設計成果。  第一部分:設計哲學的重塑與思維框架的構建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當代設計領域的核心哲學轉變。我們探討瞭從“以産品為中心”到“以人為本”的範式轉移,並詳細闡述瞭以用戶體驗(UX)為核心的設計倫理與責任。  1.1 復雜性時代的認知負荷與設計倫理  我們分析瞭信息過載時代下,用戶認知負荷的增加趨勢,並強調設計師在信息架構、交互流程設計中應承擔的倫理責任,如數據的透明度、算法的公平性以及數字包容性(Digital Inclusivity)的實現。本章引入瞭“慢設計”(Slow Design)的概念,鼓勵設計師在追求效率的同時,關注設計的持久性和深層價值。  1.2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深化應用  超越基礎的“五步法”,本章節側重於設計思維在跨學科項目和大型組織轉型中的實戰應用。我們詳細介紹瞭如何在高不確定性環境中進行“弱信號捕捉”(Weak Signal Detection),並將迭代原型設計(Iterative Prototyping)與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深度融閤。重點探討瞭“同理心地圖 3.0”的升級應用,融入瞭文化人類學觀察方法,以捕捉更深層次的用戶需求和潛在痛點。  1.3 係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在設計中的地位  現代産品和服務往往是復雜的生態係統的一部分。本章論述瞭係統思考如何幫助設計師從孤立的産品視角轉嚮宏觀的交互網絡視角。我們引入瞭“反饋迴路分析”(Feedback Loop Analysis)工具,用以識彆設計決策可能引發的意外後果,並引導設計走嚮更具韌性和可持續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如何通過係統設計來優化供應鏈的可持續性,而不僅僅是界麵的美觀性。  第二部分:前沿技術驅動下的設計方法革新  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AR)和生物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設計工具和流程正麵臨顛覆。本部分聚焦於如何駕馭這些新技術,將它們轉化為創新的設計媒介。  2.1 人工智能輔助設計(AI-Aided Design)的工作流  本章詳細剖析瞭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在設計初期階段的應用。我們不僅討論瞭如何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概念草圖和變體,更深入探討瞭設計師與AI“協同創作”的最佳實踐。關鍵內容包括:如何有效地編寫“提示詞”(Prompt Engineering)以引導AI産齣符閤設計意圖的結果,以及如何建立“人工-機器”反饋循環來優化AI模型的輸齣,確保最終設計的人文關懷。  2.2 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s)的設計語言  針對元宇宙、空間計算和混閤現實(MR)環境,本章構建瞭一套全新的設計規範。我們探討瞭三維空間中的交互範式,如手勢識彆、注視點交互和環境感知交互(Context-Aware Interaction)。特彆關注瞭“空間敘事”(Spatial Storytelling)的構建技巧,以及如何避免VR/AR設計中常見的暈動癥和認知失調問題。  2.3 數據驅動的界麵優化與個性化  本章節著重於數據科學與設計實踐的結閤。內容涵蓋瞭A/B測試的進階應用、熱力圖分析的深度解讀,以及“微交互”(Micro-interactions)如何影響用戶情緒和行為的量化研究。我們提齣瞭“情境化個性化”模型,旨在超越簡單的用戶分群,實現基於實時行為和環境因素的動態界麵調整。  第三部分:設計流程的組織與規模化管理  優秀的設計成果需要高效的組織結構和清晰的流程管理來支撐。本部分為設計領導者和資深設計師提供瞭構建高績效設計團隊和推動跨部門協作的策略。  3.1 設計運營(DesignOps)的建立與實施  設計運營是確保設計在組織內規模化、高效運行的關鍵。本章詳細介紹瞭構建DesignOps框架所需的關鍵支柱,包括設計係統的治理(Design System Governance)、工具鏈的標準化、團隊技能矩陣的評估與培養。我們提供瞭從零開始建立可擴展設計係統的實施路綫圖,強調瞭設計資産的可復用性和一緻性管理。  3.2 跨職能協作的橋梁藝術  設計工作不再是孤島式的存在。本章聚焦於設計師如何有效地與産品經理(PM)、工程師(Engineering)和市場營銷團隊進行高效對話。我們引入瞭“共同語言構建法”,教授設計師如何將抽象的設計概念轉化為工程團隊可理解的技術規格,以及如何嚮高層管理人員清晰地傳達設計的商業投資迴報率(ROI)。  3.3 衡量設計的價值:從指標到影響力  本部分旨在解決“設計如何證明其價值”這一行業難題。我們構建瞭一個多層次的價值衡量體係,包括操作層麵的效率指標(如任務完成時間)、用戶體驗指標(如SUS/NPS得分)以及商業層麵的關鍵績效指標(如轉化率、客戶生命周期價值)。重點在於建立可信賴的“設計度量儀錶盤”,確保設計決策始終與組織戰略目標保持一緻。  總結  本書旨在為緻力於在復雜、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做齣卓越貢獻的設計師、産品負責人和管理者提供一套前瞻性的、可操作的知識體係。它強調設計不僅僅是創造美觀的界麵,更是解決復雜問題的思維工具、驅動業務增長的戰略資産以及塑造人類未來體驗的核心力量。通過對哲學、技術和流程的係統梳理,讀者將能夠提升其在當代設計實踐中的領導力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