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作者格雷戈里?贝森特被视为20世纪zui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之一。在日益强调民族志文本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的当代人类学领域,1936年首次出版的《纳文》的先驱意义在几十年后非常鲜明的凸显出来。
纳文是生活在新几内亚的雅特穆尔人在其青少年成员取得有意义的成就后举行的一种庆贺仪式。作者围绕此仪式,采用不同的路径加以分析,创造性地将研究者的思维工具和思维过程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在不同的研究框架下,“社会事实”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
叙述风格的优雅、思维的洗炼,以及广博的知识涉猎,使这部实验性的民族志成为人类学经典中zui具魅力的著作之一。
目录
这个目录是为那些有兴趣仔细探究本书论述内容的读者准备的。正文中的每个标题都列在了目录中,而且很多正文中没有特别标出的分支内容在此目录中也以标题形式标示了出来
第二版序言
1前言
第一章 表现的方法
艺术手法和科学方法的对比;功能分析;精神气质的重要性;对文化的共时性分析;雅特穆尔人概况
第二章 纳文仪式
举行纳文的场合
(1)劳阿的主要或较大成就;(2)第一次完成的较小成就;(3)典型的劳阿行为;(4)在沃面前的自我夸耀;(5)劳阿社会地位的变化;为女孩举行的纳文
作为描述基础的资料
小型纳文;作者见到的五次纳文;当地人对纳文的描述仪式描述
帕林拜村的一次纳文中两个沃的表现;沃被称为“母亲”;他们的男女易装;他们的滑稽举止;他们寻找劳阿;怪异的猥亵行为;劳阿送首饰给沃;沃在劳阿腿上蹭他的屁股;在明丁比特村为制作了西米的孩子举行的纳文;着男装的妇女;相关的亲戚;她们的装扮与沃的装扮形成对比;母亲和母亲的兄弟的妻子的服装}对着男装的妇女的特定亲属称谓;女人击打男人;妇女闯入礼堂;妇女的舞蹈;为捕到鱼的女孩举行的纳文}沃肩扛劳阿;劳阿被放在沃的肚子上;母亲的兄弟的妻子(姆博拉)跳舞;赠送猪;回赠首饰;为杀人举行的纳文;姆博拉从艾奥处抢走羽毛饰物;姆博拉与沃交合;劳阿刺穿捕鱼篓并踩过所有的女人;对各类亲戚的纳文行为的小结
第三章 结构与功能的概念
结构
对文化行为诸多细节的概括表述;等同于结构的“传统”;对文化前提的定义;对文化结构的定义;社会结构
功能
严格意义上和通行意义上对功能这一术语的运用;“有益的”功能;机制;对“功能”加以分类是定义机制的必要前提;以前的分类;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体系;经济学的地位;对本书作者所用范畴的定义;对“实用功能”加以细分的种种考虑;只有理解了文化的精神气质才可能推测情感功能;精神气质和认知理式之间的类似;这些概念与“构型”概念之间的关系;个体被文化标准化;厘清心理学与社会学
第四章 与沃一劳阿关系相关的文化前提
认同
沃和父亲之间的区分
一对孩子的故事,他们为自己的父母亲举止如沃和姆博拉而感到羞耻;秘传知识传给儿子但卖给劳阿;“我的劳阿会帮助我的儿子”;沃在劳阿第一次杀人时帮助他,而父亲不能这样做;沃和劳阿在成就方面认同;父亲和儿子在经济方面认同
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认同
亲属称谓方面的证据;指称亲属群体的组合称谓;沃这个称谓有时候用来指母亲的兄弟的儿子;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相互回避;将儿子提升到父亲所在的成年礼层级;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亲密是很骇人听闻的;相互尊重。
孩子与母方氏族的关系
……
第五章 巫术与复仇
第六章 对沃-劳阿关系的结构性分析
第七章 关系纳文的社会学
第八章 问题和探究的方法
第九章 雅特穆尔文化的精神气质:男人
第十章 雅特穆尔文化的精神气质:女人
第十一章 对待死亡的态度
第十二章 文化所偏好的类型
第十三章 精神气质的对立、竞争和分裂演化
第十四章 纳文中所体现的精神气质
第十五章 雅特穆尔文化的认知理式
第十六章 1936年后记
第十七章 1958年后记
精彩书摘
《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
第六章 对沃一劳阿关系的结构性分析
我们已经看到“母亲”这个称谓在纳文仪式被用于母亲的兄弟。这种用法并不限于这一仪式;在成年仪式中也有这种用法,从某种程度上说,在日常会话中也有这种用法。因此,一些当地的男人根据我被给予的母系名字,将我视为他们的类分的“姐妹的孩子”;在强调与我的亲属关系时,他们偶尔也会自称是我的“母亲”。某人甚至会这样对我说:“你是我们生下的孩子。”(“我们”在这里指的是其母系氏族。)在某些时候,我的信息提供人在提到这个氏族——我拥有这个氏族的母系名字——时,会加上以下这个短语:“他们是你的母亲。”①
因此很清楚,母亲的兄弟与母亲的认同在称谓中已经得到了很明确的表达,从这一语言用法上我们可以发现,与整个母系氏族的关系是受与母亲的关系的影响的,而与母亲的类同在与沃相关的事例中被最明确地标示了出来。但我们不必指望将母亲的兄弟的全部行为描述为男性母亲的行为。⑦我在前文中已提到,男人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于其父亲,我们可能会希望发现这一认同会对与母亲的兄弟的关系产生某种影响。劳阿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于他的父亲,在他与沃的关系中我们会发现,沃有时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姐妹的丈夫来对待的。因而我们至少可以根据以下两种方式将沃的行为分为两类,一是他的行为以兄弟与姐妹之间的认同为基础,他对待劳阿就如母亲对待其孩子,一是他的行为以父子间的认同为基础,将劳阿作为其姐妹的丈夫来对待。
经过某些必要的修正,这种推理也可以运用于对劳阿行为的分析,因此他可能在对待沃时既把他当作母亲又把他当作妻子的兄弟。最后,沃一劳阿关系还可能具有一些基于我们还没有考虑到的其他认同因素而产生的特征,或者它具有某些其自身的特征。
这样,我们就被引向在以下三个标题下对沃一劳阿关系进行一种实验性的分析:
1.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典型行为。
2.妻子的兄弟和姐妹的丈夫之间的典型行为。
3.不符合以上两种模式的其他行为细节。
通过这三种类别框架,我们就能将我们所获得的关于沃~劳阿关系的所有信息都置于一个图式之中,从中可清楚地显示出沃和劳阿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可被视为其自身具有的特征,多大程度上是基于这些认同。
1.雅特穆尔人的母亲对待其孩子的行为很简单,不像父子间的行为模式那样,被一些自相矛盾的因素复杂化了。她的各种行为态度可以看做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文化行为而建立起来的;她喂养孩子,先是哺乳①,而后是为他提供食物。从沃的行为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提供食物的行为被当地人视为在某种程度上是母亲行为的基本特征。
这些食物是作为免费的礼物给予的,孩子不需为此回报什么,但母亲总是很担心孩子饿着,她对孩子的关怀是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报答的,即她从孩子的成长中所获得的愉悦和为后者获得的成就而骄傲。她的骄傲在纳文仪式中的一个程式中很明确地表露了出来,即当杀人者踩过他的“母亲们”俯卧着的裸露的身体时,她们说:“从这么个小地方却出来了这么个大人物!”这种态度是在对孩子的成就表示骄傲和高兴的同时,自己则保持谦卑而低调。最后,我们认识到,母亲还是孩子的安慰者;她劝止孩子的哭闹、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守护在其身旁;如果孩子病得很重不能吃东西,那她自己也不进食。
……
前言/序言
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代译序)
高丙中
贝特森(1904-1980)是我最喜欢的人类学家之一。他的代表作《纳文》是我读过的智慧含量最高的一部民族志。从他的田野作业到这部大作的完成历程,我们能够几近刻骨铭心地感到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
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专业基础,而民族志著作却大都可以成为跨专业的乃至公众的读物。如果有好事之徒一定要开出一份难以为一般读者所读懂的民族志书单,这个书单不会太长。不过,即使这个书单再短,贝特森的《纳文》都会名列其中,并且会高居榜首。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课堂上的学生与旁听生都知道,我爱推崇《纳文》,每年都会把它作为民族志复杂文本的范本列入“宗教人类学”或“民族志方法”的必读书目,并且在向学生推荐的时候总是会强调:如果你已经决定以人类学为业,我请你一定去读它,因为它是人类学的核心文献;如果你还没有发现人类学的魅力,我希望你去读它,因为它会让你见识人类学可以是怎样一种心智的挑战。
在西方人类学众多的人物和庞杂的著述里,如果我们把兴趣放在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的创意上,贝特森的《纳文》(1936)和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1977)就构成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历史序列。马林诺夫斯基因为欧洲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得已置身海外,在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德岛民中长期居留(一年以上),用当地语言直接与研究对象交流,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民族志)而向读者传达自己的理解。他在开创性的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开篇对自己的方法的科学性进行了总结。马林诺夫斯基不是第一批做实地调查的人类学家,但是他的实地调查经验确立了人类学田野作业的新标竿,他的这部代表作以及其中对于方法论的陈述确定了民族志的新规范。后来的人类学民族志有一个演进的主线,这就是对这一规范的遵守、拓展和反思。在这一主线中,定位于“反思”的最重要的后来者应该是贝特森的《纳文》和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一布朗都在1922年出版了各自的民族志代表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安达曼岛人》。就像狄更斯和巴尔扎克等人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一样,他们共同确立了被后人称为“现实主义”风格的民族志的范本。他们自己从方法上主张他们所开创的是“科学”民族志,后人则是从文体风格上把他们的民族志界定为“现实主义”文本。现实主义民族志的要义是作者尽量隐身,以描述的客观性来支持方法的科学性,以对生活的诸方面的详细描述形成生活的具体感,并指望细节的累积能够转化成“社会”的总体面貌。在他们之后投入到实地调查研究的人类学新手竟相仿照他们,民族志的现实主义风格就形成为主流的风气。
纳文:一场深入太平洋腹地的文化探索 在广袤的太平洋深处,隐藏着无数等待被揭开的文化宝藏。其中,新几内亚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一直是人类学家和探险家们魂牵梦绕的学术圣地。这片土地上,古老而独特的部落文明,如同被时间遗忘的遗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辉,等待着有心人去解读。而《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民族志实验》正是这样一次深入这些文化腹地的学术旅程,一次对人类社会结构、仪式行为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度挖掘。 本书并非单纯的游记或文化介绍,而是一场严谨的民族志实验,旨在通过对一个特定新几内亚部落的深入观察和研究,揭示其独特的社会组织、信仰体系以及复杂而富有意义的仪式实践。作者以一种实验性的视角,将人类学理论与实地研究相结合,力求在真实的环境中,捕捉和分析部落生活的细微之处,从而理解隐藏在日常行为和盛大仪式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 一个被历史尘封的窗口:部落的社会肌理 新几内亚的部落社会,由于其地理隔绝和文化多样性,保留了许多外界罕见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特定部落的日常,细致地描绘其家庭构成、亲属关系、权力结构以及社会分工。从最基本的家庭单位,到更大范围的氏族、部落联盟,我们将看到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社会网络是如何编织而成的。 作者将不仅仅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更会深入到微观的个体互动。人们如何交流?情感如何表达?冲突如何解决?这些看似日常的场景,在本书的笔下,将成为解开部落文化密码的重要线索。我们将了解部落成员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通过世代相传的知识和技能来维系生存,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 仪式: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许多新几内亚部落文化中,仪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表演,更是部落集体认同的象征,是沟通人与神灵、祖先之间关系的媒介,也是传递历史、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手段。本书的核心,便是围绕一个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部落仪式展开。 作者将细致地记录这些仪式的每一个环节,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仪式的进行过程,再到仪式结束后的余波。我们会了解到,一场仪式的背后,可能涉及多少人的参与,需要准备多少物资,以及每个参与者在仪式中扮演的具体角色。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仪式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一个特定的动作,一种色彩的运用,一段古老的歌谣,都可能承载着部落祖先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理解。 本书将着重分析仪式的多重功能:它们如何强化部落的凝聚力,如何确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如何帮助个体度过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如成年礼、婚礼、葬礼),以及它们如何处理潜在的社会矛盾和群体冲突。通过对仪式的深入解读,我们将窥见部落成员的世界观,他们对生死、命运、自然力量以及超自然存在的看法。 民族志的实验性维度:挑战与洞察 “民族志实验”的视角,意味着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作者并非简单地记录和描述,而是试图通过一种更具互动性和反思性的方式,与部落成员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这可能涉及到作者亲身参与到部落的某些活动中,以更贴近的方式体验他们的生活。也可能意味着作者会运用对比分析、结构主义等理论工具,来解读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构建出更具解释力的模型。这种实验性,也体现在作者对自身作为研究者所处位置的自觉反思,以及对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偏见和误读的警惕。 本书将展现作者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隔阂以及可能存在的外部干扰,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起与部落成员的信任关系,并从他们那里获得一手、真实的信息。这种挑战本身,就是民族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引人入胜之处。 文化传承的动态视角:从过去到现在,看向未来 文化并非凝固不变的化石,而是活态流转的生命体。本书将不止步于对部落当下文化的静态描绘,更会关注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作者将探究部落的口述历史、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是如何被一代代传下去的,这些故事在今天的部落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部落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同时,作者也会关注外部世界对部落文化的影响,以及部落文化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新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将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文化动态演变的绝佳窗口。本书或许会触及部落在面对全球化、基督教传播、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时所做出的适应与抵抗,以及这些互动对部落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带来的改变。 《纳文》:不止于学术,更是一次人文关怀 《纳文: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民族志实验》是一本学术性与文学性并存的书籍。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一个遥远而独特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同时,它也以人性的温度,展现了作者对研究对象深深的尊重与关怀。 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 拓宽视野: 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认识到文化并非只有一种模式。 深化理解: 洞察人类行为的深层动因,理解那些看似“奇异”的文化习俗背后所蕴含的逻辑。 反思自身: 在对比中审视自己的文化,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 体验探险: 随同作者一同踏上这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学术探险之旅。 本书将是一次难忘的人文阅读体验,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去聆听那些古老而鲜活的声音,去感受那些与我们迥异却同样值得尊重的生命脉搏。它是一扇打开新几内亚部落文明的窗口,更是对人类文化丰富性与复杂性的一次深刻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