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江南”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隱喻。滿族作為異族能夠建立起自身的統治閤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實現瞭對核心文化區域“江南”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清朝對江南的治理策略與其對邊疆地區的控製方略頗為不同,並非傳統的“漢化模式”所能完全解釋。
本書包含兩個主題:一是探研清朝“正統觀”建立的復雜背景及其內容;二是考察江南士人在與清朝君主爭奪“道統”擁有權的博弈過程中,如何逐漸喪失自身的操守,最終成為建構“大一統”意識形態協從者的悲劇性命運。
作者簡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首批傑齣人文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2006)《“感覺主義”的譜係: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2012)、《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閤編,2003)、《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主編,2004)等,以及隨筆集《生活在哪個朝代zui鬱悶》(2013),《皇帝的影子有多長》(2016),並任《新史學》集刊召集人及《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叢書主編。
目錄
導論“漢化模式”得失談與“江南”的復雜涵義
是“漢化”還是“華化”?
“江南”想象:地理的、文化的還是記憶的?
本書各章主旨
第一章 “殘山剩水”之喻與清初士人的“齣處”選擇
“殘山剩水”之喻:“南宋一晚明”
一張舊圖誘發遺民隱痛
“殘山剩水”中的遺民記憶
“殘山”與“剩水”之間:“齣”與“處”的兩難
“山水”易色與風俗之變
“外壓”與“內訌”:暴力的傳染史
遺民何以會“死易生難”?
“齣處”涵義新解與士人群體分化
第二章 禮製秩序的重建與“士”“君”關係的重整
小引:江南“山水”異色之後
“收拾殘山與剩水”:移風易俗的意義
“城市”-“鄉村”的對峙意象
“夷狄之變”與世傢、古禮之興廢
“士”“君”教化角色的轉變
對“明末士風”批判的雙重意義
帝王也談“三代”
從“經筵會講”看“士'君”教化角色之逆轉
第三章 “涉世利生”之下的士風轉型
小引:乾隆與遺民的同一睏惑
復社“餘孽”呂留良
黨人碑裏姓名非
搏鬥於“失節”夢魘之中
遺民的交友之道與生計選擇
感悟另一種“齣處”之境
八股選傢與“道義”擔當
不一樣的硃子“衛道士”
此“崇硃”非彼“崇硃”
談宋成癖與持守“傢法”
“選政妖孽”的多重身份
“天蓋樓”商業運營網絡
蓋棺尚未論定
第四章 “文質之辨”:帝王與士林思想的趨同與閤流(上)
小引:雍正如何感知“江南”的文化威脅?
鼎革期士人的生活樣態與“文質之辨”的再興
守“文”還是趨“質”?清初士論的兩種選擇!
經典“文質論”與清初士論的呼應關係
“南宋一晚明”曆史反思框架下的新“文質論”
“新文質論”與士人行為的自我規訓
“文質論”的重構與“夷夏之辨”曆史記憶的糾葛
“文一質”,“南一北”
“文一質”之辨與經典重述
“文一質”關係與先秦曆史觀的改寫
第五章 “文質之辨”:帝王與士林思想的趨同與閤流(下)
小引:“文質”與“教化”
清帝對“文質論”的迴應及其與士林輿論的閤流
漢滿族群對“文”之涵義理解的趨同
“質勝於文”:一種新解讀
清帝如何應對江南風俗之變?
對“質”的正麵肯定:一種統治術
“同中有異”:湯斌與康熙帝眼中的江南風俗及其治理
“質錶文裏”:帝王生活心態的深層紋理
南巡盛典與乾隆的“奢儉觀”
一點餘論
第六章 清朝“正統觀”之確立與曆史書寫
小引:從兩封交戰文書說起
“正統論”譜係簡釋
空間、時間和種族
朝代更替間到底要比賽什麼?
各取所需的選擇:從“北宋”到“南宋”
宋遺民的看法:種族問題何以凸現?
“道統”與夷夏大防的糾葛
對“道統”意義的甄彆、更改和攫取
以“一統”擴張消解“種族”之彆
破解硃子魔咒
曆史編纂體係中的君王與士人
《通鑒綱目》如何進入皇傢視野
書寫規則的製定與乾隆的“節義觀”
“君師”與“道治”角色的閤一
士人的反應:以袁枚為例
遺民史學內在精神的集體坍塌
私人撰史與故國之思
帝王對“私史”與“官史”之關係的認知變化
士人對曆史褒貶權力的自覺捨棄
第七章 “經世”觀念的變異與清朝“大一統”曆史觀的構造
小引:“經世”新解
“私言”如何轉化成瞭皇傢“公言”?
儒藏說:公私之辨
私門失守:流通的有序化
“官師閤一”的復古真相
士林氣質與徵集遺書行動的“官守”品格
區分“記注”與“撰述”:以復古為旗幟
革除“私意”:“遺民觀”與曆史書寫
為何崇“周公”而抑“孔子”?
孔子齣現的意義
重釋“道”與“器”的關係
“道”在曆史中的消解和重建“道”之秩序的條件
以“吏”為師:方誌修纂與“大一統”的文化布局
“治史”與“治國”
修誌與輔佐政教之關係
第八章 文字何以成獄?
小引:乾隆眼中的“天一生水”
“托隱逃禪”未必能“鹹登彼岸”
“觀風”內蘊的轉變
金陵“衣冠塚案”引齣的話題
逃隱風格與度牒製度
查禁逆書與“馭人之術”
欲擒故縱
監控嗅覺的培養
《字貫》案牽帶齣時文追繳潮
文網重壓下的士風重組
結論一個場景和四個問題
一 從“明”到“清”:“連續”還是“斷裂”?
二 對硃子的崇抑:維係“道統”?改篡“道統”?
三 “經世觀”的“常態”與“變態”
四 清朝的“大一統”布局與“江南”的特殊地位
後記
附錄如何詮釋“正統性”是理解清朝曆史的關鍵 《何處是“江南”?》韓文版自序
參考書目
b
精彩書摘
《何處是“江南”?(增訂版)》:
“新清史”顛倒“中心—邊緣”曆史敘事框架的努力雖頗具新意,但顯然是站在現代民族國傢建構史的脈絡裏來觀察清史的演變曆程。比如過度強調“滿族性”與“漢化”的對立,就是想以純粹的“族姓”界定齣特殊的人群,以此證明其統治閤法性有彆於以往的漢人王朝,這是與以現代民族國傢理論預設“一族一國傢”的預期相吻閤的。他們沒有意識到,“文化”的相互涵化恰恰可以弱化種族的界限,而重新構造齣新的共同體。陳寅恪已經證明,無論是“鬍化”還是“漢化”,都早已不是單純的種族問題,而是文化相互涵攝融閤的問題。隻不過宋儒把涵攝中的“漢族”因素以“夷夏之辨”的衝突方式重新突齣齣來而已。換言之,“漢化說”隻是民族文化相互涵攝的極端錶達,“新清史”認為“漢化說”是近代民族主義的産物,恰恰是對中國曆史書寫中《春鞦》大義傳統的一種漠視。
從有效地整閤多民族的文化而形成超越以往朝代的疆域一統局麵而言,清朝閤法性的建立實際上是對“南宋一晚明”夷夏曆史觀的一種剋服,但絕非另起爐竈式的截然對立。而是沿著《春鞦》中所闡釋的“大一統”原則加以發揮,儒典中的“大一統”不僅有統一空間疆域的涵義在,而且必須通過某些文化策略的實施使之閤法化。董仲舒在《春鞦繁露》中就說過:“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製禮樂,一統於天下。”
……
《何處是“江南”?》(增訂版) 一、 溯源與流變:探尋“江南”概念的古老足跡 “江南”一詞,對於許多中國人而言,承載著溫婉、富庶、詩意與鄉愁的復雜情感。然而,這個看似熟悉的地域概念,其內涵與疆域卻隨著曆史的演進不斷發生著動態的變遷。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長河,深入探究“江南”概念的起源,追溯其早期形態在文獻中的蛛絲馬跡。 早在先秦時期,“江南”的概念已隱約可見。彼時,地處江河以南的區域,如吳越之地,便已逐漸形成一種地域認同。本書將詳細梳理先秦諸子百傢典籍中提及“江南”或相關地理區域的記載,分析這些記載如何勾勒齣早期江南的地理輪廓、人文風貌以及與其他地區的互動關係。我們將關注那些記錄瞭早期江南物産、習俗、方言的片段,並嘗試解讀其背後所蘊含的早期文化基因。 進入秦漢時期,“江南”的地理概念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傢形成,使得“江南”作為特定區域的指稱更加明確。本書將重點考察漢代以來的文獻,例如《史記》、《漢書》等史書,以及其他地方誌、奏疏等,分析“江南”地域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重要性如何被認知和強調。我們會探討這一時期“江南”是否開始與特定的經濟作物、手工業或軍事戰略區域産生關聯。同時,本書也會審視漢代對江南地區的開發與治理,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融閤與碰撞。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江南”的文化地位開始顯著提升。政權南遷,大量北方士族湧入江南,帶來瞭先進的生産技術、文化理念和藝術風格,極大地豐富瞭江南的文化內涵。本書將著重分析這一時期“江南”的文化特徵,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方麵的發展。我們將通過解讀當時的名士清談、詩賦創作、山水園林等,呈現一個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江南形象。同時,也會考察“江南”在這一時期如何被文學作品描繪,以及士人階層如何塑造和傳播“江南”的文化符號。 隋唐宋時期,“江南”的經濟文化影響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大運河的開鑿,徹底打通瞭南北交通,使得江南的物産得以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成為國傢的經濟重心。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一時期“江南”的經濟格局,包括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體係中的核心地位。我們會引用大量的史料,如宋代的《夢溪筆談》、元代的《農書》等,來展現江南的富庶景象和人民的聰明纔智。在文化層麵,江南更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詩詞歌賦、繪畫書法在此繁榮昌盛。本書將重點關注唐詩宋詞中對江南的描繪,分析這些文學作品如何構建瞭“江南”的審美意象,以及“江南”作為一種文化範式如何深入人心。 明清時期,“江南”的概念進一步演化,地域範圍和文化意蘊更加豐富。雖然其經濟中心的地位有所波動,但江南依然是重要的文化高地和人口集散地。本書將考察明清時期“江南”的社會結構、經濟生活、民間信仰、戲麯藝術等。我們將分析官方文獻、文人筆記、小說戲麯等多種文本,呈現一個更加多元、復雜的江南麵貌。例如,我們會探討明清時期士人對“江南”曆史文化的整理與研究,以及“江南”作為一種地域品牌是如何被不斷強化和傳播的。同時,本書也會關注晚明以後“江南”在西方視野中的形象,以及其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 區域界定與邊界變遷:探尋“江南”地理認同的模糊地帶 “江南”的地理界定並非一成不變,其邊界的模糊與變遷,正是本書探索的重要綫索之一。本書將以嚴謹的考據精神,梳理曆代關於“江南”地域範圍的記載,揭示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指代的具體區域。 從地理學角度齣發,本書將首先界定“江南”核心區域,即通常所指的長江下遊以南的廣大地區。我們將依據古代文獻中關於“江南”的地理描述,如“江之南,湖之北”、“水陸相連”等,來推斷其早期大緻範圍。本書將重點關注地理特徵,如河流、湖泊、丘陵、平原等,分析這些自然地理條件如何塑造瞭“江南”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 然而,“江南”的概念並非僅僅局限於地理上的“江之南”。本書將深入探討“江南”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其地域邊界是如何被不斷拓展和收縮的。例如,在某些曆史時期,“江南”可能囊括瞭江淮地區的部分區域,而在另一些時期,其範圍又可能更為集中。我們將通過對比不同朝代的行政區劃、地方誌記載、以及當時的交通網絡,來分析“江南”地域認同的動態變化。 本書還會關注那些介於“江南”與非“江南”區域之間的模糊地帶,例如江淮地區。這些區域在文化、經濟上與“江南”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但又並非完全屬於“江南”的核心範疇。我們將通過考察這些邊緣區域的文獻記載,分析它們在“江南”概念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的作用。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江南”概念在空間上的多層次性。除瞭廣義的“江南”,曆史上也存在狹義的“江南”,例如特指某一時期或某一政權統治下的“江南”核心地區。我們將區分這些不同層麵的“江南”,以更精確地理解曆史文獻中的“江南”指稱。 本書還將引入地理信息係統(GIS)等現代研究方法,對古代文獻中的地理描述進行可視化分析,從而更直觀地展示“江南”地域邊界的變遷軌跡。通過對古代地圖、地形圖的解讀,以及對曆史文獻中具體地名的考證,我們將力求還原“江南”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指嚮的真實地理空間。 三、 文化意象與身份認同:解讀“江南”作為精神傢園的深層含義 “江南”之所以能夠超越簡單的地理概念,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意象,在於其承載瞭豐富而復雜的文化內涵,並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本書將深入剖析“江南”所蘊含的文化意象,以及其如何構建和塑造瞭“江南”的身份認同。 從文學藝術角度,“江南”是無數文人墨客筆下的靈感源泉。本書將梳理曆代文學作品中對“江南”的描繪,從《詩經》中的“江南可采蓮”,到唐詩中的“日齣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再到宋詞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以及明清小說中的“山色空濛雨亦奇”。我們將分析這些文學作品如何通過意境的營造、情感的抒發,將“江南”塑造成一個充滿詩情畫意、溫婉動人的美好之地。本書還會關注“江南”在繪畫、音樂、戲麯等藝術形式中的錶現,例如江南絲竹、評彈、越劇等,探討這些藝術形式如何進一步強化瞭“江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從經濟文化角度,“江南”長期以來被視為中國最富庶、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其發達的經濟也孕育瞭獨特的文化品位。“江南”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産,不僅是經濟繁榮的象徵,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探討“江南”的物質文化,如園林建築、服飾服飾、飲食文化、節慶習俗等,分析這些物質文化如何體現瞭“江南”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追求。同時,本書也會關注“江南”的商業文化,如錢莊、會館、商幫等,分析其在促進經濟交流和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從社會心理角度,“江南”更承載著一種特殊的身份認同和情感寄托。對於許多遠離傢鄉的中國人而言,“江南”成為瞭一個充滿鄉愁的遙遠故土,一個理想化的精神傢園。本書將探討“江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如何被代代相傳,如何影響著中國人的情感世界和價值觀念。我們會關注“江南”在近代以來,作為一種懷舊對象和文化品牌,是如何被不斷建構和消費的。 本書還將審視“江南”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復雜麵嚮,例如其繁華背後的隱憂,如社會矛盾、水患頻仍;以及其在政治變遷中的命運,如戰亂、衰落。通過呈現一個立體、多維的“江南”,本書旨在打破“江南”的單一化、浪漫化解讀,展現其真實而豐富的曆史麵貌。 四、 現代視野下的“江南”:曆史迴響與當下關照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江南”的概念並未消失,反而以新的方式繼續存在和演變。本書的“增訂版”部分,將著重關注現代視野下的“江南”及其曆史迴響。 本書將分析“江南”在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變遷中的角色。例如,在近代化進程中,“江南”作為中國最早接觸西方文明的地區之一,其所發生的變革與挑戰。我們會考察“江南”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等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經濟模式、社會結構的變化。 同時,本書將探討現代語境下“江南”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在城市化進程加速、全球化衝擊下,“江南”的傳統文化如何得以保留和發展?新的文化形式如何在“江南”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本書將關注“江南”的文化産業發展、旅遊經濟、以及地方文化的保護與推廣。 本書還將審視“江南”在當代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中依然扮演的角色。無論身在何處,許多人依然保留著對“江南”的情感連接。這種連接是如何通過文學、影視、旅遊等方式得以維係的?“江南”的文化符號在當代社會是否依然具有吸引力? 最後,本書將嘗試對“江南”這一概念的未來進行展望。在不斷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江南”的內涵和外延又將如何繼續演變?它將以何種方式繼續影響著我們的文化、生活和身份認同? 《何處是“江南”?》(增訂版)旨在通過對“江南”概念的深度挖掘與多維度呈現,引導讀者重新審視這個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地域名稱。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目錄,也不是一份浪漫化的想象,而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入肌理的文化探索。本書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江南”更深刻的理解,並從中獲得啓示,反思我們與故土、與文化、與身份的復雜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