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江南”?(增订版)

何处是“江南”?(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念群 著
图书标签:
  • 江南
  • 文化
  • 旅行
  • 散文
  • 随笔
  • 文学
  • 中国
  • 地域文化
  • 增订版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93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3999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9
字数:35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隐喻。满族作为异族能够建立起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现了对核心文化区域“江南”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清朝对江南的治理策略与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方略颇为不同,并非传统的“汉化模式”所能完全解释。

  本书包含两个主题:一是探研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及其内容;二是考察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权的博弈过程中,如何逐渐丧失自身的操守,最终成为建构“大一统”意识形态协从者的悲剧性命运。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2006)《“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2012)、《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等,以及随笔集《生活在哪个朝代zui郁闷》(2013),《皇帝的影子有多长》(2016),并任《新史学》集刊召集人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编。

目录

导论“汉化模式”得失谈与“江南”的复杂涵义
是“汉化”还是“华化”?
“江南”想象:地理的、文化的还是记忆的?
本书各章主旨

第一章 “残山剩水”之喻与清初士人的“出处”选择
“残山剩水”之喻:“南宋一晚明”
一张旧图诱发遗民隐痛
“残山剩水”中的遗民记忆
“残山”与“剩水”之间:“出”与“处”的两难
“山水”易色与风俗之变
“外压”与“内讧”:暴力的传染史
遗民何以会“死易生难”?
“出处”涵义新解与士人群体分化

第二章 礼制秩序的重建与“士”“君”关系的重整
小引:江南“山水”异色之后
“收拾残山与剩水”:移风易俗的意义
“城市”-“乡村”的对峙意象
“夷狄之变”与世家、古礼之兴废
“士”“君”教化角色的转变
对“明末士风”批判的双重意义
帝王也谈“三代”
从“经筵会讲”看“士'君”教化角色之逆转

第三章 “涉世利生”之下的士风转型
小引:乾隆与遗民的同一困惑
复社“余孽”吕留良
党人碑里姓名非
搏斗于“失节”梦魇之中
遗民的交友之道与生计选择
感悟另一种“出处”之境
八股选家与“道义”担当
不一样的朱子“卫道士”
此“崇朱”非彼“崇朱”
谈宋成癖与持守“家法”
“选政妖孽”的多重身份
“天盖楼”商业运营网络
盖棺尚未论定

第四章 “文质之辨”: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上)
小引:雍正如何感知“江南”的文化威胁?
鼎革期士人的生活样态与“文质之辨”的再兴
守“文”还是趋“质”?清初士论的两种选择!
经典“文质论”与清初士论的呼应关系
“南宋一晚明”历史反思框架下的新“文质论”
“新文质论”与士人行为的自我规训
“文质论”的重构与“夷夏之辨”历史记忆的纠葛
“文一质”,“南一北”
“文一质”之辨与经典重述
“文一质”关系与先秦历史观的改写

第五章 “文质之辨”: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下)
小引:“文质”与“教化”
清帝对“文质论”的回应及其与士林舆论的合流
汉满族群对“文”之涵义理解的趋同
“质胜于文”:一种新解读
清帝如何应对江南风俗之变?
对“质”的正面肯定:一种统治术
“同中有异”:汤斌与康熙帝眼中的江南风俗及其治理
“质表文里”:帝王生活心态的深层纹理
南巡盛典与乾隆的“奢俭观”
一点余论

第六章 清朝“正统观”之确立与历史书写
小引:从两封交战文书说起
“正统论”谱系简释
空间、时间和种族
朝代更替间到底要比赛什么?
各取所需的选择:从“北宋”到“南宋”
宋遗民的看法:种族问题何以凸现?
“道统”与夷夏大防的纠葛
对“道统”意义的甄别、更改和攫取
以“一统”扩张消解“种族”之别
破解朱子魔咒
历史编纂体系中的君王与士人
《通鉴纲目》如何进入皇家视野
书写规则的制定与乾隆的“节义观”
“君师”与“道治”角色的合一
士人的反应:以袁枚为例
遗民史学内在精神的集体坍塌
私人撰史与故国之思
帝王对“私史”与“官史”之关系的认知变化
士人对历史褒贬权力的自觉舍弃

第七章 “经世”观念的变异与清朝“大一统”历史观的构造
小引:“经世”新解
“私言”如何转化成了皇家“公言”?
儒藏说:公私之辨
私门失守:流通的有序化
“官师合一”的复古真相
士林气质与征集遗书行动的“官守”品格
区分“记注”与“撰述”:以复古为旗帜
革除“私意”:“遗民观”与历史书写
为何崇“周公”而抑“孔子”?
孔子出现的意义
重释“道”与“器”的关系
“道”在历史中的消解和重建“道”之秩序的条件
以“吏”为师:方志修纂与“大一统”的文化布局
“治史”与“治国”
修志与辅佐政教之关系

第八章 文字何以成狱?
小引:乾隆眼中的“天一生水”
“托隐逃禅”未必能“咸登彼岸”
“观风”内蕴的转变
金陵“衣冠冢案”引出的话题
逃隐风格与度牒制度
查禁逆书与“驭人之术”
欲擒故纵
监控嗅觉的培养
《字贯》案牵带出时文追缴潮
文网重压下的士风重组
结论一个场景和四个问题
一 从“明”到“清”:“连续”还是“断裂”?
二 对朱子的崇抑:维系“道统”?改篡“道统”?
三 “经世观”的“常态”与“变态”
四 清朝的“大一统”布局与“江南”的特殊地位
后记
附录如何诠释“正统性”是理解清朝历史的关键 《何处是“江南”?》韩文版自序
参考书目
b

精彩书摘

  《何处是“江南”?(增订版)》:
  “新清史”颠倒“中心—边缘”历史叙事框架的努力虽颇具新意,但显然是站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史的脉络里来观察清史的演变历程。比如过度强调“满族性”与“汉化”的对立,就是想以纯粹的“族姓”界定出特殊的人群,以此证明其统治合法性有别于以往的汉人王朝,这是与以现代民族国家理论预设“一族一国家”的预期相吻合的。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化”的相互涵化恰恰可以弱化种族的界限,而重新构造出新的共同体。陈寅恪已经证明,无论是“胡化”还是“汉化”,都早已不是单纯的种族问题,而是文化相互涵摄融合的问题。只不过宋儒把涵摄中的“汉族”因素以“夷夏之辨”的冲突方式重新突出出来而已。换言之,“汉化说”只是民族文化相互涵摄的极端表达,“新清史”认为“汉化说”是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物,恰恰是对中国历史书写中《春秋》大义传统的一种漠视。
  从有效地整合多民族的文化而形成超越以往朝代的疆域一统局面而言,清朝合法性的建立实际上是对“南宋一晚明”夷夏历史观的一种克服,但绝非另起炉灶式的截然对立。而是沿着《春秋》中所阐释的“大一统”原则加以发挥,儒典中的“大一统”不仅有统一空间疆域的涵义在,而且必须通过某些文化策略的实施使之合法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就说过:“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
《何处是“江南”?》(增订版) 一、 溯源与流变:探寻“江南”概念的古老足迹 “江南”一词,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承载着温婉、富庶、诗意与乡愁的复杂情感。然而,这个看似熟悉的地域概念,其内涵与疆域却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发生着动态的变迁。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河,深入探究“江南”概念的起源,追溯其早期形态在文献中的蛛丝马迹。 早在先秦时期,“江南”的概念已隐约可见。彼时,地处江河以南的区域,如吴越之地,便已逐渐形成一种地域认同。本书将详细梳理先秦诸子百家典籍中提及“江南”或相关地理区域的记载,分析这些记载如何勾勒出早期江南的地理轮廓、人文风貌以及与其他地区的互动关系。我们将关注那些记录了早期江南物产、习俗、方言的片段,并尝试解读其背后所蕴含的早期文化基因。 进入秦汉时期,“江南”的地理概念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使得“江南”作为特定区域的指称更加明确。本书将重点考察汉代以来的文献,例如《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其他地方志、奏疏等,分析“江南”地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如何被认知和强调。我们会探讨这一时期“江南”是否开始与特定的经济作物、手工业或军事战略区域产生关联。同时,本书也会审视汉代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与治理,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融合与碰撞。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江南”的文化地位开始显著提升。政权南迁,大量北方士族涌入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理念和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江南的文化内涵。本书将着重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的文化特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将通过解读当时的名士清谈、诗赋创作、山水园林等,呈现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江南形象。同时,也会考察“江南”在这一时期如何被文学作品描绘,以及士人阶层如何塑造和传播“江南”的文化符号。 隋唐宋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大运河的开凿,彻底打通了南北交通,使得江南的物产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江南”的经济格局,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如宋代的《梦溪笔谈》、元代的《农书》等,来展现江南的富庶景象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文化层面,江南更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诗词歌赋、绘画书法在此繁荣昌盛。本书将重点关注唐诗宋词中对江南的描绘,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如何构建了“江南”的审美意象,以及“江南”作为一种文化范式如何深入人心。 明清时期,“江南”的概念进一步演化,地域范围和文化意蕴更加丰富。虽然其经济中心的地位有所波动,但江南依然是重要的文化高地和人口集散地。本书将考察明清时期“江南”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民间信仰、戏曲艺术等。我们将分析官方文献、文人笔记、小说戏曲等多种文本,呈现一个更加多元、复杂的江南面貌。例如,我们会探讨明清时期士人对“江南”历史文化的整理与研究,以及“江南”作为一种地域品牌是如何被不断强化和传播的。同时,本书也会关注晚明以后“江南”在西方视野中的形象,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 区域界定与边界变迁:探寻“江南”地理认同的模糊地带 “江南”的地理界定并非一成不变,其边界的模糊与变迁,正是本书探索的重要线索之一。本书将以严谨的考据精神,梳理历代关于“江南”地域范围的记载,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代的具体区域。 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本书将首先界定“江南”核心区域,即通常所指的长江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我们将依据古代文献中关于“江南”的地理描述,如“江之南,湖之北”、“水陆相连”等,来推断其早期大致范围。本书将重点关注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丘陵、平原等,分析这些自然地理条件如何塑造了“江南”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 然而,“江南”的概念并非仅仅局限于地理上的“江之南”。本书将深入探讨“江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地域边界是如何被不断拓展和收缩的。例如,在某些历史时期,“江南”可能囊括了江淮地区的部分区域,而在另一些时期,其范围又可能更为集中。我们将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行政区划、地方志记载、以及当时的交通网络,来分析“江南”地域认同的动态变化。 本书还会关注那些介于“江南”与非“江南”区域之间的模糊地带,例如江淮地区。这些区域在文化、经济上与“江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并非完全属于“江南”的核心范畴。我们将通过考察这些边缘区域的文献记载,分析它们在“江南”概念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江南”概念在空间上的多层次性。除了广义的“江南”,历史上也存在狭义的“江南”,例如特指某一时期或某一政权统治下的“江南”核心地区。我们将区分这些不同层面的“江南”,以更精确地理解历史文献中的“江南”指称。 本书还将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研究方法,对古代文献中的地理描述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更直观地展示“江南”地域边界的变迁轨迹。通过对古代地图、地形图的解读,以及对历史文献中具体地名的考证,我们将力求还原“江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向的真实地理空间。 三、 文化意象与身份认同:解读“江南”作为精神家园的深层含义 “江南”之所以能够超越简单的地理概念,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意象,在于其承载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内涵,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本书将深入剖析“江南”所蕴含的文化意象,以及其如何构建和塑造了“江南”的身份认同。 从文学艺术角度,“江南”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本书将梳理历代文学作品中对“江南”的描绘,从《诗经》中的“江南可采莲”,到唐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再到宋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以及明清小说中的“山色空濛雨亦奇”。我们将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如何通过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将“江南”塑造成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温婉动人的美好之地。本书还会关注“江南”在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表现,例如江南丝竹、评弹、越剧等,探讨这些艺术形式如何进一步强化了“江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 从经济文化角度,“江南”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最富庶、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发达的经济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品位。“江南”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不仅是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探讨“江南”的物质文化,如园林建筑、服饰服饰、饮食文化、节庆习俗等,分析这些物质文化如何体现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同时,本书也会关注“江南”的商业文化,如钱庄、会馆、商帮等,分析其在促进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从社会心理角度,“江南”更承载着一种特殊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对于许多远离家乡的中国人而言,“江南”成为了一个充满乡愁的遥远故土,一个理想化的精神家园。本书将探讨“江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何被代代相传,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我们会关注“江南”在近代以来,作为一种怀旧对象和文化品牌,是如何被不断建构和消费的。 本书还将审视“江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复杂面向,例如其繁华背后的隐忧,如社会矛盾、水患频仍;以及其在政治变迁中的命运,如战乱、衰落。通过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江南”,本书旨在打破“江南”的单一化、浪漫化解读,展现其真实而丰富的历史面貌。 四、 现代视野下的“江南”:历史回响与当下关照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江南”的概念并未消失,反而以新的方式继续存在和演变。本书的“增订版”部分,将着重关注现代视野下的“江南”及其历史回响。 本书将分析“江南”在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中的角色。例如,在近代化进程中,“江南”作为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地区之一,其所发生的变革与挑战。我们会考察“江南”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的变化。 同时,本书将探讨现代语境下“江南”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全球化冲击下,“江南”的传统文化如何得以保留和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如何在“江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本书将关注“江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旅游经济、以及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推广。 本书还将审视“江南”在当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中依然扮演的角色。无论身在何处,许多人依然保留着对“江南”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是如何通过文学、影视、旅游等方式得以维系的?“江南”的文化符号在当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吸引力? 最后,本书将尝试对“江南”这一概念的未来进行展望。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江南”的内涵和外延又将如何继续演变?它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和身份认同? 《何处是“江南”?》(增订版)旨在通过对“江南”概念的深度挖掘与多维度呈现,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域名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目录,也不是一份浪漫化的想象,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深入肌理的文化探索。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江南”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启示,反思我们与故土、与文化、与身份的复杂联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我对这书的期待值并不高,总觉得“增订版”可能只是修修补补,没有太大的突破。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次的修订,明显在论述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新加入的章节对于当前一些学界的新动向做出了及时的回应,显示出作者持续的学术热情和对研究前沿的敏锐把握。特别是对某些关键史料的重新解读,简直是石破天惊,让我对某些历史定论产生了动摇。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初读或许会觉得信息量太大,但每多读几遍,总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逻辑联系。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就合上的书,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常翻阅的工具书和思想指南。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宏大叙事型的历史著作不太感冒,总觉得容易陷入概念化的陷阱,但这本书却让我刮目相看。它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行文流畅又不失学者的严谨,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复杂的地理变迁和人文思潮写得引人入胜,仿佛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我尤其喜欢它探讨的“边界消融”与“身份重塑”的议题,这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划分,更触及了文化心理学的层面。它让我开始思考,当我们谈论一个地域时,究竟是在谈论它的山水,还是谈论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构建的集体记忆?这种由表及里的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本单纯的地域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何为归属”的哲学思考录。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极其敏感的读者,通常一些学者的文本中总有些地方会显得生硬或晦涩,但这本增订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似乎深谙叙事之道,即使是极其专业的地理学或社会学概念,也能用一种极为生动且富有人文关怀的笔触表达出来。例如,书中对某种特定建筑形制与气候、水文条件的精妙关联的分析,读起来简直像是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不是严肃的学术论述。它成功地在学术的深度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地理概念的形成,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代人的生活实践和文化选择,它远比地图上的界限要丰富和复杂得多。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知识量极大的阅读旅程。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分量就让人感到不一般。它不像那种轻飘飘的畅销书,更像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学术力作。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能力,总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找到最核心的论点。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资深学者在历史长河中穿梭,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试图还原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尤其是关于城市演变和地域认同的探讨,视角非常新颖,让人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江南”概念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它挑战了许多固有的刻板印象,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地理学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案头书。书中的论证过程严谨扎实,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即便是对这个话题有所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从纸张的质感到排版的疏密,都透露着一种沉稳和内敛的气质,这与书名所蕴含的探寻之意非常契合。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书脊,就觉得很有格调。内容上,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对“江南”的定义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这种对比的艺术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展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视角差异,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的框架。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看到了王羲之眼中的魏晋风流,也看到了近代士人对“苏杭模式”的向往与批判。这种多维度的观察,使得全书充满了张力,避免了单一视角的乏味。

评分

囤货季,但服务比去年前年差一大截了

评分

好书

评分

物流速度快

评分

考证详实论述严谨,不错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好好学习学习,京东快递也非常不错!给力!

评分

杨先生在后记中坦言,探研清朝前期和中期“士人”与皇家权利的复杂博弈关系,其目的是“以期加深对目前知识分子角色与国家政权关系的认识”

评分

评价领京豆、领京豆、领京豆、京豆、豆

评分

杨念群先生的书都是精品,值得好好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