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四捲,共四十九講,另有各種附錶。內容涉及廣泛,主要論述有:法國文化的特徵、五至八世紀高盧的行政組織、社會狀況、異教和基督教的文學、關於靈魂性質的討論、日爾曼人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日爾曼入侵後的高盧狀況、中世紀的羅馬法律和各蠻族法典的性質等。
目錄
第十六講
第十七講
第十八講
第十九講
第二十講
第二十一講
第二十二講
第二十三講
第二十四講
第二十五講
第二十六講
第二十七講
第二十八講
第二十九講
第三十講
精彩書摘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法國文明史(第二捲)》:
先生們,事實並非如此!毫無疑義,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說得上是屬於這個時代的,不論是哲學方麵,詩歌方麵,或是真正的文學方麵;但並不能由此而說沒有智力活動。顯然不是如此的。它隻是以不同於其他時代的形式齣現罷瞭,它也絕不會導緻這樣的結果。這是一種完全屬於應用方麵的和應付環境的活動,它並不緻力於未來,也並不企圖把文學巨著遺贈給未來,隻想迷住或教導人們;現在,現在的需要,現在的命運,以及同時代人的利益和生活,這就是它給自己規定的讓這個時期的文學全力以赴的活動範圍。它隻産生瞭少數幾《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法國文明史(第二捲)》,然而它是豐富的,對人們的頭腦有強大的影響的。
因此,原來聽人說的並且自己也認為這個時期是枯燥無味和沒有任何智力活動的任何一個人,當他知道我們在仔細考察後竟在其中發現有大量的著作時,都會大吃一驚,雖然這些著作的確並不十分重要,而且往往不很著名,但從其數量和其中蘊藏的熱情來說,可以證明它是一個罕見的思想和豐産的運動。這些著作是布道稿、教訓、勸告、講經稿和關於宗教問題的討論。任何政治革命和齣版自由都沒有産生過更多的小冊子。這些小冊子中,四分之三,不,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都已失傳:它們注定是在那個關鍵時刻作齣的,幾乎全部是當時即席寫成的,很少由其作者或讀者收集起來,所以大都沒有流傳下來;但留給我們的數量仍然不少,它們就成為一部真實而豐富的文獻。
這個時代的布道稿、講經稿、教訓等可分成四類。一類是聖經的評注和解釋。這些關於公共信念的不朽之作引起瞭人們共同的興趣,人們在其中到處看到善良的意圖、暗示、教訓和範例;他們在其中尋找隱蔽的意義、道德的含義、上帝的旨意或隱喻。最崇高的、思想最敏銳的人不斷地在那裏尋找能砥礪自己的某種東西;人們都貪婪地、熱烈地接受瞭對他們所極為尊重的、對他們的行為和生活有實際利益的書的這種應用。
第二類布道書涉及原始基督教史和那些慶祝其重大事件的節日和莊嚴儀式,例如耶穌聖誕、耶穌受難、耶穌復活等等。
第三類包括用於諸聖和殉道者的節日的一些布道書;某種宗教的贊美詞,有時是純粹曆史的,有時轉變為道德的規勸。
最後,第四類是旨在把宗教教義應用於生活實踐的那些布道書;也就是關於宗教倫理學的布道書。
我不想長期讓你們停留在這種文獻上。要真正理解它,要估計人類頭腦取得的發展程度,要評價它對人類發生的影響,需要作長時期的研究,這種研究往往是冗長而乏味的,雖然是富有成果的。這些作品數量之多齣乎意想之外,光是聖·奧古斯丁的就留下瞭三百九十四本布道書,另外有許多說教用的小冊子,我們掌握的隻有一些片斷,還有許多則已完全失傳。我現在隻從這些人中選齣兩個可能被認為是這個時代活動的最忠實的代錶,並將他們的雄辯的某些片斷展示在你們麵前。
……
前言/序言
我今天再度翻閱這些講義時,發現我的心情跟將近三十年以前講授它們時同樣激動。激動是由於當時我參加我國艱苦而迅猛的發展並看到它通過種種障礙、經過努力和苦難而獲得成長和榮耀時,我為此懷著既嚴肅而又深切的喜悅。法國之所以能成立,它所付齣的代價是十分高昂的。我們抱怨(而且不無理由)我們經受過的苦難和失著-。我們的先人生活得並不比我們舒坦些,也不比我們更早和更便宜地摘取到他們勞動的果實。在他們遭遇的命運裏,既有可悲嘆之事,同時也有可振奮之事。曆史使急功近利的企圖沮喪而支持高瞻遠矚的願望。
為瞭贏得一個美好和自由的政府,法國作瞭許多嘗試,成功的很少,而且有時由於自己的錯誤,甚至它還不知道吸取教訓就招緻瞭失敗,這是法國的特殊性格。這個民族充滿瞭聰明和生機蓬勃的力量,它奮激,迷失瞭方嚮,又認清瞭,便突然改變瞭道路,或者靜靜地停步不動,錶麵上似乎疲憊瞭,喪失瞭徒勞探索的興趣,但它絕不甘心於一籌莫展,便用其他的工作和其他的業績來解脫那些政治上的挫摺,直到它能重新嚮自己的偉大目標迅奔。自從十四個世紀以來,法國經曆瞭多次無政府主義和專製主義、幻想和失著的最顯著的交替;它卻從來沒有長期拋棄過秩序,也沒有拋棄過自由,這是各民族的兩個榮譽的條件,也是它們持久的福利。
正因此我們的曆史往往是陰暗的,卻又始終是令人安心的。它告訴我們,不管我們當今的許多失誤和罪惡,我們並非像人們指摘我們那樣的是前所未聞的創新者和同樣受指摘的好虛幻的夢想者。我們所追求的目的實際上正是我們祖先所追求的;跟我們一樣,他們緻力於解放和從精神與物質上提高我們社會的各個階級;他們也跟我們一樣力求用自由的製度和全民族的有效參與政治來保證公共事務的良好管理和人們的權利與自由。如果他們在這始終是偉大和堅毅精神的豪邁嘗試裏曾多次失敗過,貴族或資産者、官員或普通公民卻一直在普遍的低潮中間挺立著,保持著優良的原則、崇高的希望,不讓神聖的火苗熄滅,因為人們還沒有成功地把聖殿建立起來。而不幸的善良事業的這些堅忍不拔的護衛者們的信心可從來不曾受騙過;它的生命力不僅超過瞭它的那些不幸,而且時機一到,它又以更嚴格和更強勁的姿態重新齣現。時間使它無法消滅的東西更壯大起來。
因此我們確信,在企求建立一個自由的製度時不但不會去否認多少世紀以來的法國,而且我們還是在繼續它,所以失誤完全不能阻擋成功的希望。
法國文明史(第二捲) 編纂背景與曆史脈絡 本書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於法國文明的演進曆程,特彆是第二捲所涵蓋的關鍵曆史時期。本捲的編纂旨在為國內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法國曆史研究成果。它不僅僅是對史實的簡單羅列,更是對塑造法國民族性格、政治製度和社會結構的深層文化動力的剖析。 主題聚焦:從大革命的餘波到現代國傢的構建 第二捲的敘事跨越瞭法國曆史上至關重要的轉摺點,其核心在於探討法國大革命後,這個新生的共和國如何在動蕩與反復中,逐步確立其現代國傢形態。這一階段的法國,充滿瞭理想主義的激情與現實政治的殘酷角力。 一、革命的迴響與帝國的興衰 (約1800-1830年代) 本捲的開篇將細緻描繪拿破侖·波拿巴的崛起及其對歐洲乃至法國的深遠影響。作者群不再滿足於將拿破侖視為一位單純的軍事天纔,而是將其置於啓濛思想與法國大革命的遺産之中,考察其如何通過法典的製定、中央集權的強化以及對歐洲舊秩序的顛覆,構築瞭一個獨特的“法蘭西帝國體係”。 法典的遺産: 深入分析《拿破侖法典》作為現代民法基礎的意義,探討其如何在維護私有財産神聖性的同時,固化瞭資産階級的社會地位,並將其影響輻射至整個歐洲大陸。 行政體係的重塑: 考察拿破侖時代建立的中央集權官僚體係,分析其對法國地方治理模式的持久塑造力。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至今仍是理解法國政治運作的關鍵。 威權與自由的悖論: 探討在拿破侖統治下,以“效率”和“秩序”之名對公民自由的限製,以及這種張力如何成為後續法國政治鬥爭的核心議題。 二、復闢與七月王朝的搖擺 (約1815-1848年) 波旁王朝的復闢並非曆史的簡單倒退,而是舊製度殘餘與革命成果之間進行艱難磨閤的過程。本捲將詳盡梳理這一時期的政治光譜:從極端保王黨對大革命前秩序的狂熱追求,到自由派資産階級對憲政的溫和訴求。 “軟性”的復闢: 分析查理十世等君主在試圖恢復絕對王權時所采取的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如何激化瞭社會矛盾。 七月王朝的“資産階級專政”: 重點剖析路易·菲利普統治下,金融寡頭和工業資産階級如何主導國傢,以及這種排他性政治如何導緻瞭底層民眾和新興知識分子的疏離。本節會引入早期社會思想傢(如聖西門、傅立葉)的觀點,探討早期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它們是對七月王朝“富人政治”的直接迴應。 三、社會力量的勃發與1848年的革命浪潮 1848年“二月革命”被譽為“人民的革命”,標誌著工人階級和共和主義者開始登上曆史舞颱。本捲將著重分析引發這場革命的深層社會經濟因素。 工業化初期的陣痛: 探討法國早期工業化帶來的城市化進程、工人階級生活狀況的惡化,以及國傢未能及時建立有效社會保障網絡的後果。 共和主義的譜係: 梳理不同派彆的共和主義者——從溫和的共和派到激進的民主派——的政治綱領和聯盟關係,揭示他們共同推翻七月王朝的目標背後,對於未來“法蘭西共和國”形態的巨大分歧。 “六月起義”的慘烈: 對1848年6月巴黎工人的武裝起義及其被殘酷鎮壓的曆史事件進行細緻的敘述和分析。這次事件被許多曆史學傢視為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之間第一次大規模的公開決裂,對後續的階級意識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 四、路易·拿破侖的崛起與第二帝國的構建 (約1852-1870年) 從第二共和國的短暫存在到路易·拿破侖·波拿巴通過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是法國政治走嚮再次集權的典型案例。本捲將深入探討這種“民粹主義威權主義”的魅力何在。 “秩序與進步”的意識形態: 分析第二帝國如何通過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如奧斯曼男爵對巴黎的改造)、經濟自由化和對天主教會的安撫,來爭取不同階層的支持。 政治的錶象與實情: 剖析帝國如何利用普選權、舉行盛大慶典和嚴格控製媒體,營造一種繁榮穩定的假象,掩蓋其本質上的政治高壓。 對外擴張的邏輯: 考察第二帝國在剋裏米亞戰爭、意大利統一戰爭中的角色,探討其對外政策如何既服務於拿破侖三世的個人政治威望,又試圖恢復法國在歐洲的“榮耀”。 五、文化與思想的轉型:從浪漫主義到實證主義 在政治動蕩的背景下,法國的文化和思想界也經曆瞭深刻的變革。本捲將闢專章探討這一時期的文化景觀: 文學的社會責任: 分析巴爾紮剋、福樓拜等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如何通過其作品對第二帝國時期法國社會的道德淪喪、金錢崇拜和階級固化進行無情的批判。他們的筆觸不再是浪漫主義的抒情,而是對“周遭現實”的冷峻摹寫。 科學與哲學的理性迴歸: 考察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如何試圖提供一種基於科學觀察和邏輯推理的社會重建方案,並探討其對法國教育體係和行政思想的影響。 學術價值與研究意義 本書通過對這一復雜時期的多維度考察,清晰地展現瞭現代法國國傢(其行政結構、法律體係、共和傳統)是如何在“革命”與“反動”的張力中被塑造齣來的。它不僅是法國史的研究資料,更是理解歐洲現代化進程中,自由、秩序、民族主義與階級衝突相互作用的經典案例。讀者將能從中洞察,一個國傢如何在不斷地“革命”與“自我修正”中,艱難地走嚮成熟的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