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柏舟一席茶》的封面很美,干干净净,素朴雅致。泥炉火正旺,几只素盏散落其间,恰好成一席。书未翻动,文字间的松风清露气韵已入眼入心。
陆羽对李冶说,善茶之人有五美: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茶的境界与诗的境界是一样的。这“器”与“火”离不开手的掌握。“饮”“境”离不开人的心态。字里行间品迎新,卷上笔墨朴拙圆满。在这本书里可见五美之中,茶本身的气质只占其一,扰乱茶香的,主要还是人。人心不俗,田间、粗瓷、劳作后的一碗凉茶,望着“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情景,也有一番滋味。人心若是俗了,即若李冶泡出贡茶,对着茶圣来喝,又有什么趣味呢?
茶事,一种因茶而起的生活美学。茶席,天地之间成大美。加上山水柏舟,平添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是岁时凝结的茶之初相。当茶人的人文情怀与浪漫主义相遇,茶席间的天地变得开阔起来,这天地中有清风般高逸的灵性,有泥土一样本真的朴拙,亦有画卷般可书写的留白。迎新在文中说:中国的茶道,从不拘泥于一招一式,茶事亦如禅诗云:白牛之步疾如风,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浮生日用,这一句真切的就是茶的本意与初心。
光阴有情,岁月知意。十一年行走中的中国茶之道,十六品人文茶事的林泉况味。日子不疾不徐,闲闲散散地去,新的日子将又来,时间的刻痕尽在日影里,尽在一席茶中。
本书秉承中国茶道“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之内涵,一炉山水傍茶行,在遍访富春山、武夷山、峨眉山、青城山、嵩阳书院、临济寺等山川风物后,宝瓶观水、洞天谈诗,太行听风,怀古经石峪,青石板上烤新茶,又绘清蒲入茶瓯,卧佛寺中得大自在……这一切,茶为席魂,心饮为上。作者穿越不同的时空,将茶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相结合,设计出不同况味的茶席,加上原生态的行走图片,融古炼今,带您体验文字与视觉的双重盛宴,并领略山水之间茶席风华,再现当代国人茶饮的人文风骨与文化镜像。
此生,也许与茶结伴,才是红尘美的修行。
王迎新,知名茶文化学者,副研究员。出生于云南普洱茶文化世家,幼承家学,师从父亲 王树文先生。系中国人文茶道首倡者、人文茶席创始人,云南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国家人社部茶艺实训师教材编委,云南科技出版社《云南普洱茶》副主编,景德镇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煎茶道协会导师,华茶青年会导师,一水间王迎新人文茶道传习馆馆主。一直致力于中国人文茶道、香道、陶瓷艺术的教学、研 习及传播,以文字书写茶席的美学文化。2006 年出版《正解云南普洱茶》,2013 年出版被业内称为“大陆zui美茶书”的《吃茶一水间》,2015 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吃茶一水间》,2016 年出版反映现当代中国茶道理念与茶道礼法、手法及审美思想的《人文茶席》。
目录
序一……1
序二……1
自序……1
第一品 养素……1
富春山中小洞天……4 隐者张放的一盏鉴山红……10 雪航和尚的焦枣茶汤……15
第二品 妙机……19
宝古之器……22 韩国的松……26
第三品 远观……37
烧尽山泉竹未枯……40 红泥炉与穿心铫……43 一炉山水傍茶行……47
第四品 可居……53
嵩阳书院的慧苑水仙……56 慢轮上转出的烤茶罐……59
第五品 精专……63
富春茶社魁龙珠……66又绘清蒲入茶瓯……69
第六品 大宾……73
传香·寻源宝洪古寺……76 小桃花村的无我茶会……81
第七品 三远……83
盐隆祠里“冬藏养”……86 峨嵋云归处……89
第八品 绝胜……95
灵岩寺袈裟泉煮茶……98 太行听风……102
第九品 化成……107
兰汤桥头苦楝花香……110 腊八梅花茶会记……116
第十品 磅礴……123
卧佛寺中得大自在……126 勐库大雪山野生大叶种茶树群落探访记……129
第十一品 无形……135
宝瓶观水 洞天谈诗……138 怀古经石峪……144
第十二品 精神……140
建水文庙一席“德有邻”……142 甘露寺中且听清凉茶语……146
第十三品 不及……159
临济寺拾了几朵菊蕾……162 远去的拙政园……168
第十四品 可容……173
桃花源中广南茶……176 戈根塔拉草原上的茶席……179 和父亲一起喝茶……182
第十五品 和季……187
青石板上烤新茶……190
第十六品 三昧……195
大理感通寺里的茶与诗……198 暮雨中的惠山竹炉与菖蒲……207 敦煌一梦……210
后记……220
雪航小和尚采了竹枝与野花,早早在广福寺三贤院里备下了茶席,拜见过方丈本悟法师,我们一一入席落座下来,雪航和尚煮开一壶水,空气中便飘起淡淡枣香。紫砂壶里泡的是普洱熟茶,一汤既出,在千里之外的古寺嗅到熟悉的家乡茶香,顿感莫名的亲切。细啜一口,熟茶香里似乎又多了一分焦香气息。
静静听本悟法师开示,到了随意聊天的时候,才轻声问雪航和尚今日用的是什么水,可是放了枣子一起熬的?雪航和尚告知水里是煮的焦枣。这焦枣与熟普洱茶竟能妥帖相合,真是好滋味。后来才知道,焦枣本是山东阳谷、茌平特产,鲜红枣经水煮、窑熏、阴凉等术制成,仅窑熏工序,便历时6天要反复3次,经“三次窑子六遍水”方可。可补气血,又可以御胃寒。寺院素食,以此焦枣水瀹茶于肠胃确是温和。平日,有的人体寒却又贪杯,用这个法子也是极好。
《雪航和尚的焦枣茶汤》
事茶,可谓器不厌精,究竟其间,方得茶之况味,亦得弄茶之趣。事茶日久,在一水间蓄炉十来只,炭品五六种;安吉竹炉、潮州红泥炉、风炉仔、南丰白泥炉、丽江铜炉、香格里拉黑陶炉、临沧铁炉、柴烧泥炉、日本火钵、柴窑烧陶炉......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性格,适宜不同的茶时用之,择日一一道来。
“松下煎茶试竹炉,涛声隐隐起风湖。老僧妙思禅机外,烧尽山泉竹未枯。”清夏微雨后,竹炉内炭红如炽,偶有橄榄炭在火中绽开之声。银壶水沸时,炉壁尚一片清凉,此竹炉为仿故宫竹炉造型,以安吉竹材编制,编好后抹上大漆,内置泥炉胎,泥炉与竹外箱之间有防火隔热物填充,故整体较重,适合在室内用,故安置在一水间茶案边使用,以银壶、柴窑陶壶煎水都很好用。
《烧尽山泉竹未枯》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很早就喜欢的这首诗,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夜,那“红泥小火炉”带来的温暖亦可在想象里如一袭柔软厚实的秋香红大氅。待手头有了这小巧而朴质的红泥炉时,煎水煮茶的时候多过了温酒把盏。
稍有闲暇,取几根潮州油薪竹或者是“明子”引火,龙眼木炭敲成小块松松地放上去,待明火过后,木炭便有几分微红,此间执扇,扇得炭红火旺,趁机把橄榄炭铺上一层,再扇,只听炉中细碎的噼啪声响,火星自从炉口窜出,上窜下行,煞是好看!不过这火星子并不会烫人,末几落下,就灰成冷冷的一点微沫。这时,火势正是兴旺,砂铫水沸把那橄榄炭的香也融进去了几分。
《红泥炉与穿心铫》
像曾经梦过的那样,双江勐库大山里正午的傣家寨子,阳光安静得似要凝固。
寨子深处,一个不太宽敞的院坝里,晾晒着泥坯半干的土锅和烤茶罐、水罐。再往里,竹荫里啪啪的拍击声轻微而清晰。一位身上裹着筒裙,头上缠着包头的老米涛(老妇人)正脚踩慢轮,各自俯身将手中的泥片拍打成型。另一位老人正在把做好的泥坯们搬去晾晒。一头白发的米涛用木拍子有节奏地敲打着泥坯。午后,太阳底下快要晒干的茶叶,散着温热的香气。在寨子最古老的菩提树下浓密阴影里,这声音像低落深涧的水滴,空旷里带着回音。
陶红色的泥团湿润而有粘性,在老米涛的手中团成园片,那是烤茶罐的底部。另一个泥团被木椎碾成长方的泥片,蘸上清水与底部团团粘接起来,老米涛在膝上用木片敲打这泥片,直到敲成一个半圆的罐身,木片敲打过的地方,湿润的泥身便印下了痕迹,均匀的满布罐身。
《慢轮上转出的烤茶罐》
在郭亮村安顿下来,清欢早在露台上带大家布了琴、茶、香席,我想偷个清闲,却被推做掌壶人。坐下来看看清欢带来的几个老茶,便舍不得离开掌壶之位了。嗜茶之人,每回看见好茶总是万事皆忘,如同见到久别的爱人,怎地都要好好厮磨,好好待他。
第一泡陈年牛栏坑肉桂,硕大的一只壶,近20克的投茶量,出汤才够半桌人喝。面前一溜茶盏,各色各款,山风清凉,幕天席地,痛快。冬郎白衫素琴,背后是一片高而笔直的泡桐树,一曲罢了,又与恒郎合《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太行听风》
醇香的熟普洱、清润的德清黄茶、蜜兰香单枞,在温暖的冬日有如久别重逢,有的又似意外偶遇的投缘人,和风中的絮语满是早春的温暖气息。茶会意外地来了不少未邀之客,席位也有些拥挤,席主们取出多备的杯盏,却辛苦了备水的茶人。茶会虽少了些许清寂,但多有一些与茶结善缘的人岂不亦是好事一桩!磬声如令,席主同时投茶瀹茶,亦是同时把自己、把席前的佳客一起沁润在茶香中,不要轻易说一盏即可以清心、即可悟道,其实吃茶本是平常事,当下一刻与平日吃茶并无不同,才是吃茶最本真的态度,是事茶人以本真面对自我、面对他人的境界。亦是我一直追寻的人文茶席内涵及“无上清凉云茶会”所提倡的事茶态度。
《腊八梅花茶会记》
安然的古木楼、苔绿的天井,静好素朴的席面、茶具、烛光、温暖的笑颜,落入瀹茶者、饮茶人的眼中;若有若无的松针香,注水、出汤之际乳白的水雾挟着纯净的茶香飘至我们的鼻中,是细致的嗅觉体验;雨声、茶鼓声、琴声、箫声,低语的的茶话,一一路过我们的耳边,是递进的事茶音韵,待温热的琥珀色茶汤倾入,玄黑里托起一盏流动之温暖,举盏细啜,清晰感受茶汤里从舌尖荡漾,滑下喉咙,温暖至丹田,从味觉之愉悦生发欢喜之心;在茶事的细节、过程里体味茶的流动之美,体味人与境、与人、与器的和悦之趣;方是设席事茶之最终目的,亦是人文茶席之真实践行!
这盛了茶汤的席是我想要的下半阙“瓯中茶,人间甘露,观己润心。”
《甘露寺中且听清凉茶语》
入住山崖壁间之客舍,居高望去,满寨子遍收眼底。远有水车、茅屋、风雨桥、磨秋,壮家男女嘻乐其间;近闻鸡鸣猪喧,偶有过年之爆竹噼啪作响。
起炉具煮水,瀹老友带来广南特有之藤子茶,此茶并非茶科植物,乃山间野藤所制,连叶带细杆,每年仅一个月左右可采,山民自山崖采来制成茶,茶汤微带青草气息,饮后口内回甜,喉间爽凉。广南地界水土丰美,物产富庶。坝美后山产茶,村民各家有五六亩茶地,自制的晒青毛茶条索肥壮,茶汤黄绿透亮,滋味清醇,唯耐泡度稍差,疑为树龄不高之故。
《桃花源中广南茶》
煮好的茶汤香气袭人,飘着星星点点的焦沫,扎阿老人端起土茶碗,逐一向我们敬茶,“上天赐予我们拉祜人茶叶,喝了它可以增福无量,消灾减难。” 敬一个人唱一段歌,然后把茶碗捧到我们手上“远方的朋友来了,请和我们一起喝下它吧!”老人把茶碗捧到我手上,笑眯眯看着我一饮而尽。饮下,才发现这焦香的茶汤微微苦涩,难怪要配一块荞粑粑蘸蜂蜜,才得苦里有甜,回味无尽。扎阿老人在葫芦架下吹起芦笙,一身拉祜盛装的老婆婆也舞蹈起来,这高大的土墙下歌舞着的老人,才是世世代代与茶共生的“茶人”。
《青石板上烤新茶》
天色越来越黯,二泉边芭蕉叶色绿浓得好像要滴落下来。低头啜茶,忽然发现茶席上的菖蒲细长的叶尖上挑着一滴莹亮的露珠,原来这便是古人说的菖蒲之露。
古代的书生寒窗苦读,一盏油灯熬到三更想必已是昏黄憔悴,又有油烟暗绕。幸好,案头还有一盆翠绒绒细密的菖蒲,默默地就将那熏眼的烟暗暗收了去。功名未举,红袖添香尚在未来,这寂寂小草是现世的翠衣良伴。何况李时珍还说:“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挑一滴菖蒲叶尖的露珠,润目润心,天明前又可看破万卷书。
《暮雨中的惠山竹炉与菖蒲》
自序
刚柔交错的天文,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山水间万物生长。我们有幸在宇宙的某万分之一瞬间得以看见,得以感知;文明以止,以文止之,以文化之。有幸得人身觉知世界,修习知识,闻见草叶花香,闻听乐音与松风鸟鸣,品尝美食与茶汤,在心底生发愉悦、痛苦、思念、忿恨、懊恼与欢欣,这是上天赋与人的一小部分,另外的一大部分,是通过心的观察领会,知晓所行所为的法与度,知晓从对一件事物的热爱、专注可以在我们生命中生发最大的喜悦。这样的喜悦广阔无边,或许,它已经走出我们小心的身体,在天地间展翅而飞。而飞翔的快乐中,它又绝不会忘记将看见的一切回馈到我们的心里来。生命是这样的奇妙,所以我们留在世间。
很多人在问,中国有没有茶道?其实是想知道,中国茶道是什么,在哪里?一间茶室中氤氲的茶香,一张茶案上行茶的轨迹,一场静谧的茶会是茶的一部分,这些物象的存在是最具象,也是美的,但还不是茶的全部意义。中国的茶自古以来早就从一棵植物、一个简单的解渴之饮中跳脱出来,成为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可籍此舒张心志的指月之物。竹间松下,溪山落日,无穷寒荒之境,行走中的人与茶,心至足至,便可以安坐下来。“午困思茶无处煎,溪桥侧畔认炊烟。”掬泉煮茗,快活忘忧。“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瓦屋纸窗、斗室陋屋也可以“今朝寂寞山堂里,独对炎辉着雪花。
“照人如鍳,止如渊。古道暗涓涓。当时桑苎今何在,想松风,吹断茶烟。著我白云堆里,安知不是神仙。”茶于中国人,近乎是一种游离在物质之上的生命承载。中国的茶道,便从不拘泥于一招一式,茶事亦如禅诗云:白牛之步疾如风,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浮生日用,这一句最真切的就是茶的本意与初心。茶之道不是用来表演的,是让我们在生命体验里觉知自我,印现山川万物,天地大美。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有形的行走中,与此时此地,彼时彼境的对话,也是我们在无限的思维空间里、暗夜里,人文的微光闪烁,照见小我与天地,照见中国茶道未来要历经的痕迹。
所以,记录下了这些年的行走,行走中的茶事,回过头来看,那些经历过的山水是一轴正在慢慢展开又收起来的长卷。茶和我,在这个时空里,一动一静,没有分别。
王迎新/文
2016 年 7 月于一水间
序一
茶路幽远,是一场生命的旅行
理想的茶席是自然、人文与生命个体的境界融合,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的 左右逢源。 迎新——一个清净温雅、轻盈含笑的女子,在青山白云间、在潺潺流水畔、 在幽深古寺里、在漫漫红尘中,随意点缀,妙手成春,来布置她心灵的茶席。席间是淡水轻烟,是花香幽幽,是器物清雅,亦是些平日里用心拣择的寻常之物, 却又贴切地交融于一席之间,散发出生命的大美。 一切境界,唯心所显。
茶路幽远,是一场生命的旅行。
心灵深处,她施与茶席的是寻常之中耐人寻味的意蕴;俯仰之间,有平素修养的品味。
她的茶道美学课,崇尚人文茶席的美学精神,俨然成了一次次充满生命之美 的因缘际会。和合众生,因茶结缘,带着期待而来,怀着清净而去。每一次茶课, 皆有奇妙的因缘,和清净欢喜的充满,让人体悟着一期一会、当下圆成的生命真谛。
文学有其自身的魔力。它连接着过往,记录着当下,向未来敞开。生命的点 点滴滴,在文字里,生发出新的生命,使阅读者体验生命的奇特与美好。在某种 意义上可以说,迎新是一个妙人:妙于感悟,妙于审美,妙于生活,妙于习茶,又妙于文字……书里的文字,是她日常习茶的点滴感悟。透过文字,我们仿佛伴 随着迎新重历习她茶经历中种种的生命际遇。她的锐感,挥洒在山巅水涯、古寺 茶舍和浮生日常之间。她惊叹于青州古佛的千年微笑,神往于林泉高致的生命智慧, 敏感于习茶生命的点点滴滴,既从容豁达,又细腻敏锐,充满着灵性和优雅。
“ 安然的古木楼,苔绿的天井,静好素朴的席面、茶具、烛光,温暖的笑颜, 落入瀹茶者、饮茶人的眼中;若有若无的松针香,注水、出汤之际,乳白的水雾 挟着纯净的茶香飘至我们的鼻中,是细致的嗅觉体验。雨声、茶鼓声、琴声、箫声, 低语的的茶话,一一路过我们的耳边,是递进的事茶音韵。待温热的琥珀色茶汤 倾入,玄黑里托起一盏流动之温暖,举盏细啜,清晰感受茶汤从舌尖荡漾,滑下 喉咙,温暖至丹田,从味觉之愉悦生发欢喜之心。在茶事的细节、过程里体味茶 的流动之美,体味人与境、与人、与器的和悦之趣。这些方是设席事茶之最终目的, 亦是人文茶席之真实践行!” 这样的文字,冰心可鉴,晶莹剔透,如墨香微凉,如茶在书中。处处吐芳之际, 带我们的心灵走向诗和远方……
肖建军
(肖建军,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师从陈传席教授,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佛教义理与图像、书画理论与实践, 并从事艺术批评和诗词书画创作,倡导诗意栖居的生存理念,致力于传统文化和中式审 美生活的推广,兼及茶事活动。)
序 二
吃茶一水间
我想要取一个非凡一点的标题,想来想去,还是王迎新老师自己的这个斋名比较贴切。
就像王老师解读她拍照的图片说的那句话“只要人坐在这个环境中的感觉!”这是多好的一种场景,人……坐在……环境中!就像在王老师的茶斋喝茶,最好的叙述就是“吃茶……一水间”。
在一水间吃茶,目力所及处每个瞬间都很受用。这种“瞬间” 有点不清晰的感觉,因为我既想说时间又想说空间。时间上与人与茶相会,空间上与人与茶相会,我想说的是静静的动,也是情景中的场景。动静之间,遍地都是细节。“夜静春山空”,然后再感概“时鸣春涧中。” 然而我们终究不能入了春涧中,便用一下午的晴空,换得吃茶一水间。
王老师刚营造一水间的时候,我便去过。一眨眼这么多年过去了,其间也“段”续走动,这一次是特别强烈的想要去看一看迎新老师,看一看她的小院子。可能是在苏州呆得久的缘故,身边没有院子的时间里,总觉得喝茶缺了点。可要真要想说清楚心里的院子,又感觉语言上缺了点。于是想起了一水间,想起了与王老师迎新吃茶。
元人太干净,多一草一木都嫌弃。明人开始有了颜色,浓淡总相宜,略施粉黛已是水厄,长物无用。我们不知不觉回到了宋,大宋有这样的气质,溪山之畔行旅,寒林中寄寓,不过松涧竹下,吃茶一水间。
王迎新老师学老莲的线条,却学成了青藤的不拘。桌上一束杜鹃,仿佛为小山做的注脚: “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 。随手拈来,满室便明艳了,再加上各式的菖蒲,春意溢了一屋。
这时候才感概一水间这个水字用的绝了,这样的地方,空气中都是湿润的,没水怎么行?
聂怀宇/文
(聂怀宇,曾是理科程序员,半路从事文化产业。云南人漂至苏州,自称新江南人士,虽未习会吴侬软语,但爱姑苏情怀。不过是即既热爱家乡云南,又喜欢新故乡江南,在现代双城间生活,可以清清脑洞。)
《山水柏舟一席茶》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沉思。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各种速成秘籍或猎奇故事的书籍,而是以一种极为平和、内敛的方式,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书中所描绘的山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融合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我看到了山峦的叠嶂,感受到了溪水的潺潺,更体会到了古人在山水之间所寻找到的那份超然与慰藉。它们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对远离尘嚣的向往。而“柏舟”这个词,在我看来,是一个充满力量的隐喻。它不仅仅是一条船,更象征着人生在广阔天地间的漂泊与前行。它提醒着我们,生命中总会有风浪,但关键在于能否保持一份坚韧,一份对方向的把握,不迷失自己。这种坚韧,在“一席茶”的意境中得到了升华。它不仅仅是关于品饮的乐趣,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忙碌中寻求片刻宁静的智慧。从茶叶的分类,到冲泡的技法,再到品茶时的心境,作者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快乐,并非来自物质的丰裕,而是来自于对当下时刻的全然投入与细致品味。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清风拂面,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能悄无声息地滋养读者的心灵。
评分细细品读《山水柏舟一席茶》,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与那片浸润着历史与文化的土地进行着心灵的交流。书中所呈现的山水,已非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了文人情怀、哲学思考的精神意象。它们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之地,是寄托愁绪、抒发情怀的载体。我从字里行间看到了山水的静谧,感受到了溪水的灵动,更体会到了古人在其中所寻觅的宁静与超然。它们是精神的栖息地,是灵魂的归宿。而“柏舟”这个词,在我看来,是本书最触动人心的意象之一。它不仅是对《诗经》的遥致,更是对人生漂泊不定、却又坚韧前行的写照。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生命如同舟楫,在历史的长河中,总要经历风浪,而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内心的定力,不被洪流所吞噬。这种精神上的“定”,在“一席茶”的描绘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实践。它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物质形态,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寻觅仪式感与美学的智慧。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茶叶的选育,到冲泡的技艺,再到品饮时的心境,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古人的匠心与对生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停下脚步,为自己沏一杯茶,静静地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淡雅的古典美,不雕琢,却能字字句句都打动人心,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山水柏舟一席茶》这本书,像是一场不期而遇的灵魂对话。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作者与古代文人墨客,甚至是与自然本身进行的一场心灵交流。书中所描绘的山水,并非是地理意义上的具体地名,而是一种精神的山水,是无数个文人心灵映射的集合。它或许是王维笔下的辋川,或许是苏轼笔下的赤壁,或许是李白笔下的蜀道,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山水中,我看到了隐逸的超然,也看到了仕途的坎坷;看到了对自然的眷恋,也看到了对人生的困惑。而“柏舟”的意象,更是将这种人生的漂泊感具象化,它提醒我,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一份内心的坚定与韧性,如同那在洪水中依旧努力前行的舟。这种力量,在“一席茶”的描写中得到了升华。茶,不再仅仅是饮品,它是一种媒介,连接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人与过去。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茶的种类、冲泡的细节、品饮的礼仪,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与美学。一杯茶,可以品出四季的变换,可以品出人生的起伏,可以品出内心的宁静。这本书的文字,不像散文那样奔放,也不像小说那样跌宕起伏,它是一种沉静的叙述,一种带有温度的思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好茶,越品越有味道。它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寻回那份属于自己的“山水柏舟”与“一席茶”?
评分初次接触《山水柏舟一席茶》,便被其书名所吸引。它不像那些直白的畅销书,而是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仿佛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心灵世界的窗户。书中所描绘的山水,并非是地理意义上的客观呈现,而是经过古人精神世界的过滤与升华,成为一种意境的表达,一种情感的寄托。我看到了山水的静谧,也感受到了山水的灵动,更体会到了古人在山水之间所寻找到的那份超然与淡泊。它们是一种精神的栖息地,一种心灵的港湾。而“柏舟”这个意象,则是我认为本书最具深意的部分。它象征着人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漂泊与不定,却又暗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它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即使身处变幻莫测的世界,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方向,如同那在风浪中稳健前行的舟。这种精神上的“锚定”,在“一席茶”的描绘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种饮品的品尝,更是关于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一种在忙碌中寻找片刻宁静的智慧。从茶叶的精选,到冲泡的细节,再到品饮时的心境,作者都描绘得极其细致。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美好,往往就蕴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淡淡的古典美,不炫技,不雕琢,却能字字句句都打动人心。
评分当我合上《山水柏舟一席茶》的最后一页,心中涌起的并非是阅读的结束感,而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怅然。这本书所构建的,是一个关于东方美学与人生哲学交融的独特世界。作者笔下的山水,不同于现实中地理意义的具象,而是经过文人墨客的情感浸染和精神提炼后的写意之作。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隐居山林的文人,他们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山水的苍翠与流转,山是他们的坚守,水是他们的情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山水中,我看到了宁静,也看到了旷远,更看到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而“柏舟”这个意象,在我看来,是本书中最具哲学意味的符号。它象征着人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漂泊与不定,却又暗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它让我联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人生航道上,面对着风浪与未知,但只要心中有定,便能乘风破浪。这种精神的“锚定”,在“一席茶”的描写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它不再仅仅是饮品,而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仪式感的回归。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从选茶、泡茶到品茶的整个过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考究,都蕴含着对自然、对人文的敬意。它让我明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停下脚步,为自己沏一杯茶,静静地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本书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不张扬,却极具穿透力,能悄无声息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山水柏舟一席茶》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缓缓注入我被都市喧嚣所充斥的心灵。它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致与深邃,娓娓道来。书中所描绘的山水,并非是简单的自然风光,而是经过文人墨客的情感浸染和精神提炼后的意象。我看到了山峦的巍峨,感受到了溪水的灵动,更体会到了古人在山水之间所寻找到的那份超然与旷达。它们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而“柏舟”这个意象,在我看来,是本书中最具哲思的符号。它象征着人生在广阔天地间的漂泊与不定,却又暗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它提醒着我们,即使身处变幻莫测的世界,也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方向,不迷失自己。这种精神上的“稳固”,在“一席茶”的描绘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种饮品的品尝,更是关于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在忙碌中寻求片刻宁静的智慧。从茶叶的种类,到冲泡的技法,再到品饮时的心境,作者都描绘得细致入微。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快乐,并非来自于物质的丰裕,而是来自于对当下时刻的全然投入与细致品味。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淡淡的诗意,不张扬,却极具穿透力,能悄无声息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读完《山水柏舟一席茶》,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淡淡的愁绪,却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书中所描绘的山水,并非是跃然纸上的壮丽景致,而是如同一幅幅淡墨山水画,留白之处,意蕴无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将山之巍峨、水之灵动,以及它们与古人精神世界的交融,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感受到了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山水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思想与智慧的载体。当读到“柏舟”这一意象时,我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名篇,那份在洪水中漂泊的渺小与坚韧,与山水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却又暗含着人世间的无数沧桑。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在宁静中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而“一席茶”的描绘,更是将这种哲学思考落到了实处。它不再是简单的饮品,而是承载着社交、修身、会友的平台。从茶的起源、种类,到冲泡的细节,再到饮茶时的礼仪与心境,无不透露出一种精致而深沉的文化底蕴。作者似乎在告诉我,在人生的大江大河中,我们如同那飘摇的柏舟,但一杯清茶,一段静思,却能给予我们片刻的宁静与力量,让我们在风浪中找到内心的锚点。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少即是多”的艺术表达,不落俗套,引人深思,仿佛邀请我一同走进那片古老而宁静的东方意境,去感受那份属于中国人特有的“雅”。
评分初翻开《山水柏舟一席茶》,一股淡雅的茶香便扑鼻而来,仿佛置身于江南烟雨朦胧的山水之间,又或是静坐于一间古朴的茶室,品味着岁月沉淀的醇厚。这本书并非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也不是尖锐激烈的社会评论,它更像是一曲低吟浅唱的古风小调,缓缓道来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时光洗涤后愈发璀璨的细节。作者笔下的山水,不是壮丽的奇观,而是寄寓着文人情怀的写意山水,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一勾细水,一片疏林,一座孤亭,都凝聚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感悟。而“柏舟”二字,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舟的意象,更饱含了“人生如舟,漂泊不定,却又坚韧前行”的哲学思考,与山水的静谧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对比。最让我着迷的是“一席茶”的意境,它不单指一杯茶的甘醇,更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忙碌尘嚣中寻求片刻宁静的仪式感。从茶叶的选育、冲泡的技艺,到品茗时的心境、茶与人的互动,作者都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茶文化的深厚理解与热爱。我仿佛能听到水沸腾的轻响,闻到茶汤的芬芳,感受到指尖触碰粗糙茶具的温度。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慢生活”的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它提供了一个回溯内心、重拾传统之美的契机。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灵感和力量,是净化心灵、滋养精神的一剂良药。
评分掩卷而思,我被《山水柏舟一席茶》书中那种沉静而悠远的意境深深打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一点点渗透进我的内心,荡涤我被尘世喧嚣浸染的心灵。书中的山水,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见的那种壮丽景象,而是经过文人的提炼与升华,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们是一种寄托,一种慰藉,一种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作者笔下的山水,往往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山是坚毅的,水是流动的,它们共同映照出古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对自然的崇敬,也有对人生的思考,更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而“柏舟”的意象,恰恰捕捉到了这种“身处变幻之中,却力求稳固”的状态。它让我想起,人生如舟,总是要经历风浪,但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内心的定力,不被外界的 turmoil 所吞噬。这种定力,在“一席茶”的描写中得到了绝佳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对一种物质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修炼。从选择茶叶,到烧水、冲泡,再到品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仪式感,都蕴含着对当下时刻的专注与尊重。这不仅仅是喝一杯茶,更是通过茶,与自己对话,与传统对话,与世界对话。作者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看似不经意,实则饱含深情,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淡然与从容。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与一位智者围炉夜话,不急不徐,却又受益匪浅。
评分《山水柏舟一席茶》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情感和价值。《山水柏舟一席茶》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所描绘的山水,并非是那种宏伟壮阔的自然奇观,而是经过古人精神过滤后的意象,它们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情感的寄托。我看到了山水的清幽,也感受到了山水的灵动,更体会到了山水与古人精神世界的契合。在这样的山水中,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隐居的贤士,他们的超然物外,他们的淡泊宁静,都是在这片山水中得以体现。而“柏舟”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了《诗经》中的那份坚韧与漂泊。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在波涛汹涌中的航行?它提醒着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一份希望,一份坚持,一份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坚韧,在“一席茶”的描写中得到了更为细腻的展现。它不仅仅是关于茶的物质形态,更是关于茶的文化内涵,关于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从茶叶的选择,到水温的掌握,再到冲泡的细节,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美好,往往就蕴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蕴含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禅意的空间。
评分活动配书,仅此
评分活动配书,仅此
评分很好,值得够买
评分很好,值得够买
评分很好,值得够买
评分很好,值得够买
评分活动配书,仅此
评分很好,值得够买
评分活动配书,仅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