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埃罗弗森通过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建筑理念更迭的研究,让我们直观地看到现代主义在美国出现、斗争、进化以及最终日渐衰落的过程。
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首次将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三个学院统筹规划,凝聚了现代主义建筑师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安东尼?埃罗弗森通过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建筑理念更迭的研究,让我们直观地看到现代主义在美国出现、斗争、进化以及最终日渐衰落的过程。 本书追溯了哈佛设计研究生院的创立历史,叙述了约瑟夫?哈德纳特院长在任期间的改革,同时记录了哈德纳特院长和包豪斯创始人沃特?格罗皮乌斯在哈佛任教期间(1937―1952年)对现代主义的贡献。早在格罗皮乌斯来到哈佛之前,协作的设计理念已经慢慢形成,并且对景观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定义加以界定。埃罗弗森为我们呈现了现代主义运动的星星之火,让美国的现代主义斗争全貌跃然纸上。 本书中的照片、绘图和学生作品均首次出现在正式出版的图书之中。本书对于建筑史、艺术、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安东尼?埃罗弗森(Anthony Alofsin)是一位在现代主义建筑领域赢得国际声誉的建筑师,集作者、策展人、建筑专业教师等身份于一身。他的著作《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欧洲及其他》(Frank Lloyd Wright: Europe and Beyond)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消失的年代,1910—1922年》(Frank Lloyd Wright: The Lost Years, 1910-1922)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国际图书奖之“专题著作奖”。1994年,埃罗弗森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作品展”中担任首席策划。他目前任教于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埃罗弗森同时还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建筑学院教授。
致谢 4
前言 5
1.哈佛的现代主义 8
2.设计协作理念的起源,1895―1917年 14
3.悄然改变,1917―1934年 50
4.现代主义视角,1934―1936年 110
5.现代主义运动,1936―1944年 136
6.现代主义鼎盛时期,1945―1951年 194
7.现代主义颓废期,1951―1953年 226
8.现代主义回顾与反思,1953―1995年 248
缩略语 270
注释 271
附录:大事记 301
图片版权 306
本书有着漫长的、不同寻常的历史,从我1967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开始,直到1971年从视觉和环境研究系毕业。在这期间,泽西?路易斯?泽特(JoséLuisSert)一直担任设计研究生院(GSD)院长,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一直是受人敬仰的建筑大师。和我的同学们一样,我每天往返于罗宾逊馆和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CarpenterCenterfortheVisualArts)。爱德华?F?赛克勒(EduardSekler)教授的建筑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学会了历史探究的研究方法。詹姆斯?阿克曼(JamesAckerman)在福格艺术博物教授艺术史,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位艺术史老师,他在建筑艺术、科学和理论方面造诣颇深。在剑桥学习的那段时间是最令我欣喜的,同时对我的专业知识充满挑战,但是从政治意义上讲,那段日子也是动荡不安的。
毕业之后我便离开了剑桥,并于1978年回到哈佛设计研究生院学习建筑,发现了另一派天地。此时对建筑的争论已经由激进的自由主义转向保守的后现代主义。人们开始向历史寻求答案,我听到最多的就是“从罗马建筑中寻找答案”,那些对建筑构造体系感兴趣的人们都被视作过时的现代主义。我开始思考,这些立场和观点是从何而起的。令我惊讶的是,并没有人能够找到这个根源。事实上,就连学院的创始人是谁,学院成立的宗旨是什么,现代主义在学院里的发展,以及教学模式的起源,都无从知晓。除我以外,理查德?卫斯理(RichardWesley,1975年毕业于哈佛设计研究生院,留校教授建筑设计理论)也对这些问题充满了好奇。他是第一位鼓励我去探究学院历史的人。亨利?N?科布(HenryN.Cobb,设计研究生院毕业,曾任建筑系主任)也给了我很大动力,他对建筑设计的奉献和独到的见解给了我深刻的启发,激励我完成此书。他深知探索学院发展历史的价值,并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持续给予我意见和建议。此外,赛克勒继续为我提供许多资料,还有亚历山大?佐尼斯(AlexanderTzonis,毕业于耶鲁,任教于设计研究生院)让我对设计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查阅档案,挖掘学院历史;并且多次采访了参与学院建设的老人们,例如已经退休的建筑史教授肯尼斯?科南特(KennethConant)。在哈佛,我的建筑史专业的学习和建筑设计的学习几乎是持平的,这主要得益于我的导师乔治?西尔沃提(JorgeSilvetti)、格哈德?卡尔曼(GerhardKallmann)和麦克?麦金奈尔(MichaelMcKinnell)。1981年毕业后,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艺术史和建筑史,但并没有中断对现代主义发展史的研究。
1986年,时任院长杰拉尔德?麦丘(GeraldMcCue)邀请我参加哈佛建校350周年校庆活动,并为纪念设计研究生院成立50周年写一部院史。这是因为,我作为一位旁观者,观点更为客观,能够在后现代主义时代对当时的现代主义给予更中肯的评价。1985—1986学年,设计研究生院为我提供了作为访问学者和研究员的经费支持。这一举措让我的研究更为自由。书中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而不是院方或者任何一位教职员工。
比周年庆更为重要的是,在此书之前的任何关于学院成立和发展的历史记载都不够准确和完整。在麦丘院长慷慨的资助以及波利?普莱斯(PollyPrice)和拉里?沃森(LarryWatson)的协助下,我对学院历史的研究正式拉开帷幕。建筑出版界享有盛誉的茱莉亚?布隆菲尔德(JuliaBloomfield)为初稿的编辑提供了大量帮助。她以专业的水准和清晰的思路,对书中引用的例证进行合理的编排。在图书编辑过程中,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还有安德里亚?格林伍德(AndreaGreenwood),她对一些线索不明的记录进行了深入调查,推动了这个项目的进程。在历时一年的集中研究和撰写之后,此书的初稿达到600页之多。这其中也受益于许许多多哈佛校友和教职人员的帮助,他们不仅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自己的见解,还提供了许多个人收藏的设计作品和他们学生时代的作业,这些都作为例证出现在本书中。
在整个研究和编写过程中,沃特?利特菲尔德?格里斯(WalterLittlefieldCreese)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1941年从布朗大学毕业后,格里斯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主题就是1918—1933年的美国建筑史。之后,他成为出色的建筑史学家,在几所大学任教,并将自己在哈佛期间的学习经历认真地记录下来。我十分有幸,在与格里斯的通信和面对面的交谈中详尽地了解了那一段历史。随后,他不断地给我提供信息,并鼓励我完成此书的编写。我十分感谢他的慷慨相助。
在我完成本书初稿之后的几年里,由于忙于其他项目,一直没有时间进行修改使之成册。当我完成了其他项目的收尾工作之后,我意识到建筑、景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现代主义仍需要系统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而20世纪90年代末也是现代主义的复苏时期。
本书最终确定以哈佛设计研究生院的成立与发展作为美国现代主义斗争的缩影。不同于对传统学院历史的陈述,该书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哈佛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建筑、景观建筑和城市规划。对这三个专业的系统研究绝不可以孤立进行。此外,这三个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院重要人物对学院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在不同时期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此书不仅提供了设计研究生院教学体系在社会变革和动荡时期的发展史,同时有和平时期教学体系的完善。我的理由如下:(一)设计研究生院的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在此之前记录并不翔实,需要重新梳理;(二)可供参考的资料需要对其细节进行充分的探究;(三)这些历史不仅要让建筑专业的师生们了解,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此书中并没有深入探讨哈佛现代主义教学大纲在美国的重要影响,以及设计研究生院几代师生对现代主义的贡献。他们的故事应该交由后人去评判。当然,对于学院正式成立50周年以后的事情由于发生的时间较近,也没有详尽阐述。目前在学院供职的教师以及就读的学生们,他们的作品和影响力也需要时间的检验,留给后人去评说。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的参考资料主要源于哈佛的档案,以及1978年至今的一些访谈和书信的记录。研究之初,可供我参考的素材非常匮乏。1庆幸的是,在此期间几本重要图书的出版给我提供了极大帮助,如雷金纳德?伊萨克斯(ReginaldIsaacs)的第一本关于格罗皮乌斯的评注传记德文和英文版图书的问世,以及温菲尔德?奈丁格(WinfriedNerdinger)整理出版的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作品集。2保罗?本特尔(PaulBentel)基于1910年至20世纪30年代早期建筑专业与美国现代主义关系的博士论文,也成为我的重要参考材料。3埃里克?芒福德(EricMumford)对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发展史的阐述,解释了欧洲现代主义运动和美国现代主义运动之间的内在迁移和矛盾冲突,为我详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现代主义发展史提供了大量背景资料。4加上哈佛校友和在校师生提供的素材,我对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5随之而来的是对50年代历史的深入探索。6就在本书的修订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梅拉尼?西莫(MelanieL.Simo)的《1900—1999哈佛景观建筑史》(HistoryofLandscapeArchitectureatHarvard1900-1999)问世。7西莫的景观建筑史弥补了本书中欠缺的信息。读者能够在她的书中找到景观建筑发展的详尽史实。她将景观建筑教学置于更广阔的天地之中,向人们揭示了建筑、景观建筑和城市规划几个领域在哈佛的发展。
这本书的书名《现代主义之争》立即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暗示着一场关于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思想的激烈较量,而哈佛大学作为这场较量的舞台,更增添了其学术分量。我一直对现代主义建筑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及其对城市面貌的深刻影响感到着迷,因此,深入了解哈佛大学如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其内部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设想书中会细致地梳理出,在那个充满思想碰撞的时代,不同的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学术界的意见领袖们,是如何在现代主义的旗帜下,围绕着校园的未来发展、建筑的风格选择、景观的营造以及城市功能的规划,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思想辩论。我期待书中能够生动地再现那些重要的项目和提案,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设计理念和决策逻辑。
评分我一直对现代主义建筑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的演变和影响深感兴趣,因此《现代主义之争:哈佛大学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这样一个聚焦于特定机构和特定领域的研究,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我预设了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当代表着革新与前卫的现代主义思潮,开始触及像哈佛大学这样拥有深厚学术传统和历史底蕴的机构时,会引发怎样的“争斗”。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种“争斗”体现在哪些具体的建筑项目、校园规划以及城市发展策略上,其中涉及的设计理念、美学取向以及功能考量是怎样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景观”和“城市规划”这两个维度的探索,因为我深信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更在于其如何与环境互动,以及如何融入更广阔的城市肌理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在哈佛大学这个独特的舞台上,现代主义是如何被诠释、被辩论、被实践,最终又如何塑造了这所学府及其周边的空间和叙事。
评分我对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在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影响力深感兴趣,因此《现代主义之争:哈佛大学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这一书名让我充满期待。我想象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哈佛大学作为一座重要的学术机构,是如何在现代主义建筑、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理念的冲击下,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和实践的“争斗”。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建筑项目、校园规划方案以及城市发展策略,以及它们是如何在传统与革新、实用与美学、个体创新与集体需求之间进行权衡和博弈的。我尤其希望了解那些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学院派学者们,他们是如何在哈佛这片土地上,将现代主义的理念付诸实践,以及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激烈的思想碰撞。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现代主义之争:哈佛大学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对现代主义运动及其对城市和建筑形态产生的深远影响着迷,而哈佛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且极具影响力的学府,其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必然充满了值得研究的细节。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在那个思想活跃、变革涌动的时代,现代主义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理念是如何在哈佛大学内部引发讨论、分歧甚至是对立的。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出那些关键的设计项目、校园改造计划以及城市发展策略,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不同设计哲学和学术观点。我尤其希望了解,那些参与其中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哈佛的学术精英们,他们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思想交锋中,为哈佛塑造了其现代化的面貌,并且留下了哪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设计遗产。
评分一本关于哈佛大学在现代主义这场宏大浪潮中的“争斗”的书,听起来就足够引人入胜。我一直对现代主义建筑如何颠覆传统,以及这种颠覆在学术机构中如何被接纳、抵制或改造充满好奇。这本书的题目直接点出了核心——“争斗”,这让我预设了其中必然充斥着各种思想的碰撞、理念的辩论,甚至可能是激烈的学术冲突。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这三个维度的交织。这是否意味着,在哈佛,现代主义的引入不仅仅是改变了几栋建筑的外观,而是对整个校园的生态、功能布局,乃至于它与周边城市的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详细讲述那些关键的设计师、教育家和决策者们,他们如何在理念的拉锯战中,为哈佛描绘出一条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印记。
评分我想象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彩的叙事史,讲述着哈佛大学在现代主义浪潮中的挣扎与演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风格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思想史和教育史的深刻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充满激情的设计师、教育家和管理者们,他们如何在不同的理念之间摇摆、碰撞、甚至对抗。我想象其中会有关于功能主义与美学、传统与创新、个体表达与集体规划的激烈争论。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景观和城市规划的部分。毕竟,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周围的环境、城市肌理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本书是否能揭示出,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哈佛大学如何通过其在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决策,塑造了自身以及周边地区的身份认同和发展轨迹?我期待看到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火花,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现代主义的理念融入到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之中。这种融合的过程,必然充满了挑战和妥协,也因此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现代主义之争:哈佛大学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让我立刻联想到一场关于未来城市形态和学术发展模式的思想激辩。我一直对现代主义建筑所带来的革新和其在挑战传统建筑理念中所扮演的角色充满好奇,而哈佛大学作为世界级的学术殿堂,其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争斗”,必然是理解这一历史进程的关键。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绘出,当现代主义的理念,无论是在建筑形式、景观设计还是城市规划的宏大视野上,开始渗透到哈佛大学的校园时,所激发的各种讨论、分歧甚至是对抗。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决定性的设计方案是如何被提出的,它们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又经历了怎样的评审和辩论过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景观”和“城市规划”部分的描述抱有浓厚兴趣,因为我相信,现代主义的实践不仅体现在单体建筑上,更在于它如何重塑空间关系、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对整个城市发展方向的指引。
评分我对哈佛大学的历史及其在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地位一直非常关注,因此这本《现代主义之争》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当现代主义,这一充满革新精神但也伴随争议的建筑和设计思潮,如何在哈佛这样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学府中落地生根,又经历了怎样的“争斗”。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绘出那些关键的设计项目,它们是如何在传统的学院派建筑风格与新兴的现代主义理念之间寻找平衡,或者干脆直接引发了激烈的论战。我特别好奇的是,在景观和城市规划方面,现代主义的引入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考和实践?它是否改变了校园的空间布局、功能划分,甚至是与周边城市的互动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那些塑造了哈佛校园物理形态和精神气质的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以及他们如何在思想的交锋中,为这所学府的现代化转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哈佛大学在现代主义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领域斗争的引人入胜的研究。我一直对现代主义运动的复杂性感到着迷,尤其是在这样一所享有盛誉的机构中。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塑造哈佛校园及其周边地区未来发展的各种思想、理论和建筑师之间的张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些冲突的细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设计理念。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预示着一场精彩的思想碰撞,让我对建筑历史和教育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当一种新的、有时颇具争议的风格——现代主义——试图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时,学术机构会如何应对。这不仅仅是关于建筑风格的改变,更是关于哲学、教育理念和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愿景的辩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那些关键的时刻和人物,他们如何在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中,一点点地为哈佛建筑的现代转型铺平道路。了解这些内部的斗争,将有助于我更全面地理解建筑史的进程,以及思想的传播和演变是如何在实际的建造项目中得到体现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现代主义之争:哈佛大学的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现代主义建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顶尖的学术机构,其在建筑、景观和城市规划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必然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梳理出在现代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哈佛大学内部围绕建筑风格、校园规划、乃至城市发展理念所发生的各种讨论、分歧甚至冲突。这不仅仅是关于美学上的选择,更可能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对未来社会和城市生活形态的预想。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重要的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们,他们是如何在哈佛这片土地上,将他们的现代主义思想付诸实践,又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和妥协。这本书的名字暗示了“斗争”的存在,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可能揭示出隐藏在平静学术外表下的思想风暴,以及这些风暴如何最终塑造了哈佛的物理空间和学术传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