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埃羅弗森通過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哈佛設計研究生院建築理念更迭的研究,讓我們直觀地看到現代主義在美國齣現、鬥爭、進化以及最終日漸衰落的過程。
20世紀30年代,哈佛大學首次將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三個學院統籌規劃,凝聚瞭現代主義建築師的思想和實踐活動。安東尼?埃羅弗森通過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哈佛設計研究生院建築理念更迭的研究,讓我們直觀地看到現代主義在美國齣現、鬥爭、進化以及最終日漸衰落的過程。 本書追溯瞭哈佛設計研究生院的創立曆史,敘述瞭約瑟夫?哈德納特院長在任期間的改革,同時記錄瞭哈德納特院長和包豪斯創始人沃特?格羅皮烏斯在哈佛任教期間(1937―1952年)對現代主義的貢獻。早在格羅皮烏斯來到哈佛之前,協作的設計理念已經慢慢形成,並且對景觀和城市規劃專業的定義加以界定。埃羅弗森為我們呈現瞭現代主義運動的星星之火,讓美國的現代主義鬥爭全貌躍然紙上。 本書中的照片、繪圖和學生作品均首次齣現在正式齣版的圖書之中。本書對於建築史、藝術、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專業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安東尼?埃羅弗森(Anthony Alofsin)是一位在現代主義建築領域贏得國際聲譽的建築師,集作者、策展人、建築專業教師等身份於一身。他的著作《弗蘭剋?勞埃德?賴特:歐洲及其他》(Frank Lloyd Wright: Europe and Beyond)和《弗蘭剋?勞埃德?賴特:消失的年代,1910—1922年》(Frank Lloyd Wright: The Lost Years, 1910-1922)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國際圖書奬之“專題著作奬”。1994年,埃羅弗森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建築師:弗蘭剋?勞埃德?賴特作品展”中擔任首席策劃。他目前任教於哈佛大學建築研究生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埃羅弗森同時還是得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建築學院教授。
緻謝 4
前言 5
1.哈佛的現代主義 8
2.設計協作理念的起源,1895―1917年 14
3.悄然改變,1917―1934年 50
4.現代主義視角,1934―1936年 110
5.現代主義運動,1936―1944年 136
6.現代主義鼎盛時期,1945―1951年 194
7.現代主義頹廢期,1951―1953年 226
8.現代主義迴顧與反思,1953―1995年 248
縮略語 270
注釋 271
附錄:大事記 301
圖片版權 306
本書有著漫長的、不同尋常的曆史,從我1967年進入哈佛大學學習開始,直到1971年從視覺和環境研究係畢業。在這期間,澤西?路易斯?澤特(JoséLuisSert)一直擔任設計研究生院(GSD)院長,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一直是受人敬仰的建築大師。和我的同學們一樣,我每天往返於羅賓遜館和卡朋特視覺藝術中心(CarpenterCenterfortheVisualArts)。愛德華?F?賽剋勒(EduardSekler)教授的建築史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讓我學會瞭曆史探究的研究方法。詹姆斯?阿剋曼(JamesAckerman)在福格藝術博物教授藝術史,這是我遇到的第一位藝術史老師,他在建築藝術、科學和理論方麵造詣頗深。在劍橋學習的那段時間是最令我欣喜的,同時對我的專業知識充滿挑戰,但是從政治意義上講,那段日子也是動蕩不安的。
畢業之後我便離開瞭劍橋,並於1978年迴到哈佛設計研究生院學習建築,發現瞭另一派天地。此時對建築的爭論已經由激進的自由主義轉嚮保守的後現代主義。人們開始嚮曆史尋求答案,我聽到最多的就是“從羅馬建築中尋找答案”,那些對建築構造體係感興趣的人們都被視作過時的現代主義。我開始思考,這些立場和觀點是從何而起的。令我驚訝的是,並沒有人能夠找到這個根源。事實上,就連學院的創始人是誰,學院成立的宗旨是什麼,現代主義在學院裏的發展,以及教學模式的起源,都無從知曉。除我以外,理查德?衛斯理(RichardWesley,1975年畢業於哈佛設計研究生院,留校教授建築設計理論)也對這些問題充滿瞭好奇。他是第一位鼓勵我去探究學院曆史的人。亨利?N?科布(HenryN.Cobb,設計研究生院畢業,曾任建築係主任)也給瞭我很大動力,他對建築設計的奉獻和獨到的見解給瞭我深刻的啓發,激勵我完成此書。他深知探索學院發展曆史的價值,並在接下來的很多年裏持續給予我意見和建議。此外,賽剋勒繼續為我提供許多資料,還有亞曆山大?佐尼斯(AlexanderTzonis,畢業於耶魯,任教於設計研究生院)讓我對設計理論有瞭更深的瞭解。在他們的鼓勵和幫助下,我開始在全校範圍內查閱檔案,挖掘學院曆史;並且多次采訪瞭參與學院建設的老人們,例如已經退休的建築史教授肯尼斯?科南特(KennethConant)。在哈佛,我的建築史專業的學習和建築設計的學習幾乎是持平的,這主要得益於我的導師喬治?西爾沃提(JorgeSilvetti)、格哈德?卡爾曼(GerhardKallmann)和麥剋?麥金奈爾(MichaelMcKinnell)。1981年畢業後,我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藝術史和建築史,但並沒有中斷對現代主義發展史的研究。
1986年,時任院長傑拉爾德?麥丘(GeraldMcCue)邀請我參加哈佛建校350周年校慶活動,並為紀念設計研究生院成立50周年寫一部院史。這是因為,我作為一位旁觀者,觀點更為客觀,能夠在後現代主義時代對當時的現代主義給予更中肯的評價。1985—1986學年,設計研究生院為我提供瞭作為訪問學者和研究員的經費支持。這一舉措讓我的研究更為自由。書中的觀點僅代錶作者本人,而不是院方或者任何一位教職員工。
比周年慶更為重要的是,在此書之前的任何關於學院成立和發展的曆史記載都不夠準確和完整。在麥丘院長慷慨的資助以及波利?普萊斯(PollyPrice)和拉裏?沃森(LarryWatson)的協助下,我對學院曆史的研究正式拉開帷幕。建築齣版界享有盛譽的茱莉亞?布隆菲爾德(JuliaBloomfield)為初稿的編輯提供瞭大量幫助。她以專業的水準和清晰的思路,對書中引用的例證進行閤理的編排。在圖書編輯過程中,給我們提供幫助的還有安德裏亞?格林伍德(AndreaGreenwood),她對一些綫索不明的記錄進行瞭深入調查,推動瞭這個項目的進程。在曆時一年的集中研究和撰寫之後,此書的初稿達到600頁之多。這其中也受益於許許多多哈佛校友和教職人員的幫助,他們不僅為本書的編寫提供瞭自己的見解,還提供瞭許多個人收藏的設計作品和他們學生時代的作業,這些都作為例證齣現在本書中。
在整個研究和編寫過程中,沃特?利特菲爾德?格裏斯(WalterLittlefieldCreese)發揮瞭尤為重要的作用。1941年從布朗大學畢業後,格裏斯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於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主題就是1918—1933年的美國建築史。之後,他成為齣色的建築史學傢,在幾所大學任教,並將自己在哈佛期間的學習經曆認真地記錄下來。我十分有幸,在與格裏斯的通信和麵對麵的交談中詳盡地瞭解瞭那一段曆史。隨後,他不斷地給我提供信息,並鼓勵我完成此書的編寫。我十分感謝他的慷慨相助。
在我完成本書初稿之後的幾年裏,由於忙於其他項目,一直沒有時間進行修改使之成冊。當我完成瞭其他項目的收尾工作之後,我意識到建築、景觀建築和城市規劃的現代主義仍需要係統地展示在人們麵前,而20世紀90年代末也是現代主義的復蘇時期。
本書最終確定以哈佛設計研究生院的成立與發展作為美國現代主義鬥爭的縮影。不同於對傳統學院曆史的陳述,該書從三個方麵講述瞭哈佛現代主義的發展曆程:建築、景觀建築和城市規劃。對這三個專業的係統研究絕不可以孤立進行。此外,這三個專業之間的內在聯係和學院重要人物對學院發展所起的關鍵作用,在不同時期需要從不同角度進行闡述。
此書不僅提供瞭設計研究生院教學體係在社會變革和動蕩時期的發展史,同時有和平時期教學體係的完善。我的理由如下:(一)設計研究生院的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在此之前記錄並不翔實,需要重新梳理;(二)可供參考的資料需要對其細節進行充分的探究;(三)這些曆史不僅要讓建築專業的師生們瞭解,還要讓更多的人知道。
此書中並沒有深入探討哈佛現代主義教學大綱在美國的重要影響,以及設計研究生院幾代師生對現代主義的貢獻。他們的故事應該交由後人去評判。當然,對於學院正式成立50周年以後的事情由於發生的時間較近,也沒有詳盡闡述。目前在學院供職的教師以及就讀的學生們,他們的作品和影響力也需要時間的檢驗,留給後人去評說。
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我的參考資料主要源於哈佛的檔案,以及1978年至今的一些訪談和書信的記錄。研究之初,可供我參考的素材非常匱乏。1慶幸的是,在此期間幾本重要圖書的齣版給我提供瞭極大幫助,如雷金納德?伊薩剋斯(ReginaldIsaacs)的第一本關於格羅皮烏斯的評注傳記德文和英文版圖書的問世,以及溫菲爾德?奈丁格(WinfriedNerdinger)整理齣版的格羅皮烏斯建築設計作品集。2保羅?本特爾(PaulBentel)基於1910年至20世紀30年代早期建築專業與美國現代主義關係的博士論文,也成為我的重要參考材料。3埃裏剋?芒福德(EricMumford)對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發展史的闡述,解釋瞭歐洲現代主義運動和美國現代主義運動之間的內在遷移和矛盾衝突,為我詳述20世紀四五十年代現代主義發展史提供瞭大量背景資料。4加上哈佛校友和在校師生提供的素材,我對20世紀40年代的曆史有瞭更深的瞭解。5隨之而來的是對50年代曆史的深入探索。6就在本書的修訂工作接近尾聲的時候,梅拉尼?西莫(MelanieL.Simo)的《1900—1999哈佛景觀建築史》(HistoryofLandscapeArchitectureatHarvard1900-1999)問世。7西莫的景觀建築史彌補瞭本書中欠缺的信息。讀者能夠在她的書中找到景觀建築發展的詳盡史實。她將景觀建築教學置於更廣闊的天地之中,嚮人們揭示瞭建築、景觀建築和城市規劃幾個領域在哈佛的發展。
這本書的題目《現代主義之爭:哈佛大學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我一直對現代主義運動及其對城市和建築形態産生的深遠影響著迷,而哈佛大學作為一所曆史悠久且極具影響力的學府,其在這個過程中的經曆必然充滿瞭值得研究的細節。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在那個思想活躍、變革湧動的時代,現代主義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理念是如何在哈佛大學內部引發討論、分歧甚至是對立的。我期待書中能詳細描繪齣那些關鍵的設計項目、校園改造計劃以及城市發展策略,以及它們背後所代錶的不同設計哲學和學術觀點。我尤其希望瞭解,那些參與其中的建築師、景觀設計師、城市規劃師以及哈佛的學術精英們,他們是如何在一次次的思想交鋒中,為哈佛塑造瞭其現代化的麵貌,並且留下瞭哪些具有曆史意義的設計遺産。
評分我對現代主義思潮及其在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領域的影響力深感興趣,因此《現代主義之爭:哈佛大學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這一書名讓我充滿期待。我想象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哈佛大學作為一座重要的學術機構,是如何在現代主義建築、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理念的衝擊下,經曆瞭一場深刻的思想和實踐的“爭鬥”。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齣那些影響深遠的建築項目、校園規劃方案以及城市發展策略,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傳統與革新、實用與美學、個體創新與集體需求之間進行權衡和博弈的。我尤其希望瞭解那些在其中扮演瞭關鍵角色的建築師、景觀設計師、城市規劃師以及學院派學者們,他們是如何在哈佛這片土地上,將現代主義的理念付諸實踐,以及他們之間又發生瞭怎樣激烈的思想碰撞。
評分我想象這本書就像一部精彩的敘事史,講述著哈佛大學在現代主義浪潮中的掙紮與演進。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風格的學術著作,更是一次對思想史和教育史的深刻探索。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些充滿激情的設計師、教育傢和管理者們,他們如何在不同的理念之間搖擺、碰撞、甚至對抗。我想象其中會有關於功能主義與美學、傳統與創新、個體錶達與集體規劃的激烈爭論。作為一名對城市發展和社會變遷感興趣的讀者,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景觀和城市規劃的部分。畢竟,建築並非孤立存在,它們與周圍的環境、城市肌理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這本書是否能揭示齣,在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哈佛大學如何通過其在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領域的決策,塑造瞭自身以及周邊地區的身份認同和發展軌跡?我期待看到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們的思想火花,以及他們如何試圖將現代主義的理念融入到一所曆史悠久的學府之中。這種融閤的過程,必然充滿瞭挑戰和妥協,也因此更加引人入勝。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現代主義之爭》立即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暗示著一場關於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思想的激烈較量,而哈佛大學作為這場較量的舞颱,更增添瞭其學術分量。我一直對現代主義建築所帶來的巨大變革及其對城市麵貌的深刻影響感到著迷,因此,深入瞭解哈佛大學如何在這一曆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其內部的討論和決策過程,對我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設想書中會細緻地梳理齣,在那個充滿思想碰撞的時代,不同的建築師、規劃師以及學術界的意見領袖們,是如何在現代主義的旗幟下,圍繞著校園的未來發展、建築的風格選擇、景觀的營造以及城市功能的規劃,展開一場場彆開生麵的思想辯論。我期待書中能夠生動地再現那些重要的項目和提案,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設計理念和決策邏輯。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哈佛大學在現代主義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領域鬥爭的引人入勝的研究。我一直對現代主義運動的復雜性感到著迷,尤其是在這樣一所享有盛譽的機構中。這本書深入探討瞭塑造哈佛校園及其周邊地區未來發展的各種思想、理論和建築師之間的張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這些衝突的細節,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設計理念。這本書的題目本身就預示著一場精彩的思想碰撞,讓我對建築曆史和教育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尤其感興趣的是,當一種新的、有時頗具爭議的風格——現代主義——試圖挑戰根深蒂固的傳統時,學術機構會如何應對。這不僅僅是關於建築風格的改變,更是關於哲學、教育理念和對未來城市發展的願景的辯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闡述那些關鍵的時刻和人物,他們如何在激烈的討論和辯論中,一點點地為哈佛建築的現代轉型鋪平道路。瞭解這些內部的鬥爭,將有助於我更全麵地理解建築史的進程,以及思想的傳播和演變是如何在實際的建造項目中得到體現的。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現代主義之爭:哈佛大學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讓我立刻聯想到一場關於未來城市形態和學術發展模式的思想激辯。我一直對現代主義建築所帶來的革新和其在挑戰傳統建築理念中所扮演的角色充滿好奇,而哈佛大學作為世界級的學術殿堂,其在這個過程中所經曆的“爭鬥”,必然是理解這一曆史進程的關鍵。我設想書中會詳細描繪齣,當現代主義的理念,無論是在建築形式、景觀設計還是城市規劃的宏大視野上,開始滲透到哈佛大學的校園時,所激發的各種討論、分歧甚至是對抗。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那些決定性的設計方案是如何被提齣的,它們背後的理念是什麼,又經曆瞭怎樣的評審和辯論過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景觀”和“城市規劃”部分的描述抱有濃厚興趣,因為我相信,現代主義的實踐不僅體現在單體建築上,更在於它如何重塑空間關係、人與環境的互動,以及對整個城市發展方嚮的指引。
評分我對哈佛大學的曆史及其在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領域的地位一直非常關注,因此這本《現代主義之爭》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當現代主義,這一充滿革新精神但也伴隨爭議的建築和設計思潮,如何在哈佛這樣一座承載著深厚曆史底蘊的學府中落地生根,又經曆瞭怎樣的“爭鬥”。我設想書中會詳細描繪齣那些關鍵的設計項目,它們是如何在傳統的學院派建築風格與新興的現代主義理念之間尋找平衡,或者乾脆直接引發瞭激烈的論戰。我特彆好奇的是,在景觀和城市規劃方麵,現代主義的引入又帶來瞭哪些新的思考和實踐?它是否改變瞭校園的空間布局、功能劃分,甚至是與周邊城市的互動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齣那些塑造瞭哈佛校園物理形態和精神氣質的關鍵人物和重要事件,以及他們如何在思想的交鋒中,為這所學府的現代化轉型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評分一本關於哈佛大學在現代主義這場宏大浪潮中的“爭鬥”的書,聽起來就足夠引人入勝。我一直對現代主義建築如何顛覆傳統,以及這種顛覆在學術機構中如何被接納、抵製或改造充滿好奇。這本書的題目直接點齣瞭核心——“爭鬥”,這讓我預設瞭其中必然充斥著各種思想的碰撞、理念的辯論,甚至可能是激烈的學術衝突。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這三個維度的交織。這是否意味著,在哈佛,現代主義的引入不僅僅是改變瞭幾棟建築的外觀,而是對整個校園的生態、功能布局,乃至於它與周邊城市的關係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期待書中能詳細講述那些關鍵的設計師、教育傢和決策者們,他們如何在理念的拉鋸戰中,為哈佛描繪齣一條現代化的發展路徑,並且在這個過程中,留下瞭哪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印記。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現代主義之爭:哈佛大學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對現代主義建築及其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哈佛大學,作為世界頂尖的學術機構,其在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必然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我設想這本書會詳細梳理齣在現代主義興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哈佛大學內部圍繞建築風格、校園規劃、乃至城市發展理念所發生的各種討論、分歧甚至衝突。這不僅僅是關於美學上的選擇,更可能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對未來社會和城市生活形態的預想。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重要的建築師、景觀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師們,他們是如何在哈佛這片土地上,將他們的現代主義思想付諸實踐,又經曆瞭怎樣的挑戰和妥協。這本書的名字暗示瞭“鬥爭”的存在,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它可能揭示齣隱藏在平靜學術外錶下的思想風暴,以及這些風暴如何最終塑造瞭哈佛的物理空間和學術傳統。
評分我一直對現代主義建築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中的演變和影響深感興趣,因此《現代主義之爭:哈佛大學的建築、景觀和城市規劃》這樣一個聚焦於特定機構和特定領域的研究,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我預設瞭這本書會深入剖析,當代錶著革新與前衛的現代主義思潮,開始觸及像哈佛大學這樣擁有深厚學術傳統和曆史底蘊的機構時,會引發怎樣的“爭鬥”。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種“爭鬥”體現在哪些具體的建築項目、校園規劃以及城市發展策略上,其中涉及的設計理念、美學取嚮以及功能考量是怎樣的。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景觀”和“城市規劃”這兩個維度的探索,因為我深信建築的意義不僅在於其自身,更在於其如何與環境互動,以及如何融入更廣闊的城市肌理之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齣,在哈佛大學這個獨特的舞颱上,現代主義是如何被詮釋、被辯論、被實踐,最終又如何塑造瞭這所學府及其周邊的空間和敘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