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公民:法國普選史

成為公民:法國普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皮埃爾·羅桑瓦龍 著,呂一民 譯
圖書標籤:
  • 法國曆史
  • 公民權
  • 普選權
  • 政治史
  • 選舉
  • 法國政治
  • 社會史
  • 民主
  • 曆史學
  • 近代法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匯齣版社
ISBN:978754962036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671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書寫紙
頁數:40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人一票,票票等值

這一原則在法國的確立,經曆瞭怎樣漫長麯摺而有趣的過程?

登上法國知識界塔頂的政治思想史學傢羅桑瓦龍,揭示法國實現普選的全過程。

普選問題實際上是19世紀的重大問題。社會的幻想、精神上的睏惑和政治上的夢想,正是以普選為凝聚點的。它把所有對近代民主的含義和形式的拷問聯係在瞭一起。——皮埃爾·羅桑瓦龍


內容簡介

一人一票,票票等值

這一原則在法國的確立,經曆瞭怎樣漫長麯摺而有趣的過程?

登上法國知識界塔頂的政治思想史學傢羅桑瓦龍,揭示法國實現普選的全過程。

作者簡介

皮埃爾·羅桑瓦龍,法國政治思想史學傢,以研究近現代法國政治思想史著稱。先後執教於巴黎第九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被委以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政治學博士點負責人等重任。2001年,羅桑瓦龍入選法蘭西公學院,執掌近現代政治史的教席。

他撰寫的主要著作有:《無法尋找的人民——法國民主代錶製史》《未完成的民主——法國人民主權史》《法蘭西政治模式:1789年至今公民社會與雅各賓主義的對立》《反民主:不信任的時代的政治》《民主的正當性:公正、自反性、相近性》《平等社會》《隱藏者的議會》《好政府》等。

目錄

導言:平等的革命/1

一人一票/1

舊與新/9

第一編革命的時刻/23

公民的三種曆史/24

第一章包容的絕對必要/25

有産公民模式/25

政治平等與社會的形式/32

公民權的確立/43

國民自衛軍與士兵公民/58

第二章自主的個人/66

政治的主體/66

依附的形象/71

兩個世界之間的傢僕/76

婦女:在自然與社會之間/84

第三章多數與理性/95

法國式的政治理性主義/95

模棱兩可的公共意誌的革命/103

理性、美德與纔能/112

第二編經驗的匯編/119

第一章沒有民主的公民身份/121

兩級投票/121

波拿巴主義模式/128

第二章能力閤格的秩序/136

自由派的淨化/136

正統派的反常/144

不可能的能力閤格公民/152

第三章烏托邦的共和國/165

蠻族、賤民與無産者/165

選舉改革運動/175

社會統一的聖事/188

第三編鞏固的時代/197

第一章最後發言權/199

反動的時代/199

斯芬剋斯與威脅/205

懷舊的目錄/210

順從的時代/216

最後發言權/222

第二章民主的教育/228

信仰與任務/228

民主的教育/238

改造人民的頭腦/249

社會主義者的模棱兩可/257

第三章普遍化的成果/263

婦女—個人的齣現/263

絕對的個人/276

公民權的界綫/283

結論一種奇特的普遍主義/298

注釋/306

譯後記/396


深入探尋現代政治的基石:一部關於選舉製度、公民權利與國傢構建的宏大敘事 導言:曆史的交匯點與民主的艱難起步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國傢的選舉史,而是旨在勾勒齣現代普選製度在不同文明背景下,從理論萌芽到實際運作過程中的普遍性挑戰、結構性轉變以及對社會權力分配的深刻影響。我們追溯的旅程,是一場關於“誰有權決定”這一根本問題的跨越世紀的探索。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啓濛運動的哲學思辨,探討盧梭、孟德斯鳩等思想傢如何構築瞭主權在民的理論框架。這部分內容詳述瞭“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論”如何為後來的選舉權擴張提供瞭不可或缺的理論武器。然而,理論與實踐之間,往往橫亙著巨大的鴻溝。早期的選舉實踐,無論是受製於財産資格(有産者選舉權),還是基於性彆(排斥女性選民),都揭示瞭權力精英如何試圖將“人民”的定義限製在對其最有利的範圍內。 第一部分:選舉權的界定與鬥爭的形態 本書的第一個核心部分,深入剖析瞭“公民”身份是如何通過漫長的、充滿抗爭的鬥爭逐步被界定的。我們考察瞭財産限製的瓦解,這不僅僅是經濟地位的鬆綁,更是社會階層對政治話語權的第一次重大衝擊。英國的“無地者”運動、北美殖民地爭取代錶權的初期訴求,都以生動的案例展現瞭經濟基礎如何直接映射為政治權利。 隨後,我們轉嚮瞭種族與民族的藩籬。在許多聲稱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國傢,選舉權被用作維護既有種族等級製度的工具。本部分詳細分析瞭諸如“人頭稅”、“識字測試”等非製度性障礙,它們如何巧妙地繞開瞭憲法條文的字麵規定,實質上剝奪瞭特定族群的投票權。我們對比瞭不同文化區域對“民族認同”的界定,以及這種界定如何影響瞭普選的初始範圍。 至關重要的議題之一是女性選舉權運動。本書不局限於對“女權鬥士”的簡單歌頌,而是係統地梳理瞭這場運動的復雜性、內部的分歧(如關於種族問題的立場差異),以及她們所采取的從遊說、示威到非暴力不閤作等多種策略。我們探討瞭在女性獲得選舉權後,女性選民的投票行為模式是否立即導緻瞭政治議程的根本性轉變,以及這種轉變的滯後性。 第二部分:選舉製度的設計與技術性權力 普選的實現隻是第一步,如何設計選舉製度本身,構成瞭新的權力鬥爭領域。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於選舉技術的政治學。 我們詳盡地比較瞭多數製(Plurality/Majority systems)與比例代錶製(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的優劣及其對政黨生態的影響。多數製如何傾嚮於形成兩黨製,並可能導緻邊緣化群體的聲音被係統性地壓製;而比例代錶製如何在理論上保證瞭多元聲音的進入,卻也可能帶來政治碎片化和政府的不穩定性。通過對不同國傢案例(如英美的多數製傳統與歐洲大陸的比例製實踐)的對比分析,讀者將清晰地看到製度設計背後的權力邏輯。 此外,本書還深入探討瞭選區劃分(Gerrymandering)的藝術與罪惡。我們審視瞭技術官員和政治傢如何利用地圖繪製的數學工具,通過“集中選民”或“分散選民”的策略,來最大化自身政黨的選舉利益,從而削弱瞭選民的實際代錶性。這部分內容揭示瞭,即使在普選框架下,對選區邊界的微調,也足以重塑國傢政治的版圖。 第三部分:從投票箱到國傢治理:普選的後果與挑戰 獲得普選權並不意味著民主的勝利,而是新挑戰的開始。本書的第三部分關注選舉的政治經濟後果。 我們分析瞭普選如何改變瞭政治精英的動員模式。在有限選舉時代,精英隻需關注少數富裕或有教養的群體;而在普選時代,政治傢必須轉嚮大眾動員和意識形態的塑造。這催生瞭現代政黨的誕生、專業的競選機器以及大眾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們考察瞭早期大眾媒體(報紙、廣播)如何被用作宣傳工具,塑造公眾輿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預先決定”瞭選舉的結果。 更深層次的討論集中在“沉默的大多數”的崛起與選舉的異化。在普選製度下,投票率的高低成為瞭衡量公民參與熱情的關鍵指標。本書探討瞭為何在某些社會中,部分被賦予投票權的群體反而選擇“不投票”——這可能是對現有政治選項的失望,也可能是係統性壓力的反映。我們研究瞭選舉周期如何驅使政治傢專注於短期利益的兌現,以滿足選民在下次選舉前的即時需求,從而影響瞭長期的國傢戰略規劃。 最後,本書展望瞭技術進步對選舉過程的衝擊。從早期的機械計票到現代的電子投票係統,技術不僅提高瞭效率,也帶來瞭新的安全與信任危機。我們審視瞭對選舉誠信的持續擔憂,以及如何建立一個既能適應現代科技,又能確保程序公正和結果可信的選舉基礎設施。 結論:一種持續的動態平衡 《深入探尋現代政治的基石》旨在嚮讀者展示,普選並非一個一勞永逸的成就,而是一個持續演進的、充滿張力的政治實踐。從對“誰可以投票”的界定,到“如何計算選票”的規則設計,再到“選舉結果如何影響治理”的後續影響,每一次曆史性的轉變都伴隨著激烈的社會角力。本書提供瞭一個多角度的分析框架,幫助理解現代政治的復雜結構,及其對個人權利與集體決策的深遠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極具穿透力的作品,它超越瞭單純的曆史記錄,上升到瞭對政治哲學和公民精神的探討層麵。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諸多政治權利,意識到它們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無數先輩用汗水甚至生命爭取來的寶貴遺産。作者以其精湛的筆法,成功地將一個國傢漫長而麯摺的政治權利演化史,轉化成瞭一部關於“人如何成為一個真正有權利、有責任的個體”的現代史詩。讀完之後,我感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充實,更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維護和參與,是我們對這段光榮而艱難曆史的最好迴應。這部書的啓示意義,遠遠超齣瞭其曆史敘事的範疇。

評分

這部著作的問世,無疑為我們理解現代政治的演變提供瞭一把至關重要的鑰匙。作者以其深厚的曆史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體經驗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使得原本枯燥的政治製度變遷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掙紮。敘事中對不同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民眾心態的刻畫入木三分,仿佛能讓人真切感受到那些決定性的曆史時刻中,普通民眾在權利與義務的拉鋸戰中所經曆的迷茫與覺醒。特彆是對於選舉權範圍的逐步擴大過程中,社會各階層所錶現齣的抗拒與適應,展現瞭一種復雜而真實的社會動態,遠非簡單的“進步”二字可以概括。這種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厚重感和說服力,而非流於錶麵的一般性論斷。每一次權利的爭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無數次協商、衝突與妥協的産物,這一點被作者展現得淋灕盡緻。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極其齣色,它並非一部冷冰冰的政治教科書,更像是一部史詩般的編年史,充滿瞭戲劇張力。作者似乎深諳敘事藝術的精髓,總能在關鍵轉摺點設置懸念,引導讀者不由自主地想要探究下一章的走嚮。語言風格時而雄辯有力,如同在法庭上陳述鐵一般的事實;時而又變得細膩婉轉,描摹齣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遺忘的小人物的悲歡離閤。這種風格上的多變,極大地避免瞭長篇曆史論述容易産生的審美疲勞。它成功地將“政治權利”這個看似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瞭可以觸摸、可以感知的、與具體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體。每一次投票權的授予或剝奪,都與傢庭的命運、社區的結構産生瞭直接的連鎖反應,這種緊密的聯結感,是很多同類題材作品所缺乏的深度。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核心感受,那便是“震撼”。震撼於人類在追求平等與自由的道路上所展現齣的驚人毅力和近乎偏執的執著。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並沒有迴避那些充滿爭議和血腥的篇章,反而以一種近乎冷靜的批判性眼光,審視瞭每一次政治行動背後的真實動機——它不僅僅是高尚理想的驅使,也摻雜著權力鬥爭和階級利益的考量。這種對“光榮”背後的“陰影”的坦誠揭示,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嚴肅性和可信度。讀者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到,政治的進步並非一條單行道,它充滿瞭反復和倒退的風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保持警惕和參與。它提供瞭一種對“民主”這一概念的去神聖化審視,使其迴歸到人類社會實踐的復雜性之中。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匠心獨運,它沒有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綫性推進,而是采用瞭主題式的章節劃分,使得不同曆史階段的相似睏境和解決方案得以並置對比,極大地增強瞭論證的力度。例如,作者在討論某一特定群體爭取選舉權時所采用的策略,會巧妙地與前一個世紀的類似運動進行參照,這種跨時空的對話,揭示瞭政治鬥爭中那些看似永恒不變的規律。此外,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也極其詳盡,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為那些希望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讀者提供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講述瞭“發生瞭什麼”,更在於深刻剖析瞭“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其學術價值與普及價值達到瞭完美的平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