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山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南嶺曆史地理叢書》之一。
於薇,中山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研究方嚮為曆史政治地理、先秦秦漢史等。
吳滔,教授,中山大學曆史學係(珠海)教授,中山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嚮為明清社會經濟史、曆史人類學。主要從事曆史地理學、中國社會經濟史、中國農業史等領域的研究。
謝湜,中山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曆史人類學學刊》主編,主要從事曆史地理學、社會經濟史、明清史等領域的研究。
陸梁名義新釋——附說《禹貢》梁州與“治梁及岐”之梁……辛德勇 1
由上海博物館藏竹書《景公瘧》補釋陸梁地問題……辛德勇 43
漢唐時期的瘴與瘴意象……左 鵬 47
軍民之間——湖南永明縣“四大民瑤”的生存策略與曆史……吳 滔 73
“以屯易民”:明清南嶺山地軍屯的演變與社會……謝 湜 126
乾隆時期礦政中的尋租角逐:以湘東南為例……賀 喜 179
清代民國玉米在廣東山區的種植傳播……郭聲波 201
《傢先單》與過山瑤的傢屋社會——基於粵北乳源瑤山的考察……何海師 211
明代浙江西北山區防礦軍兵的建置及其演變……唐立宗 230
山原互動:明代秦嶺北麓經濟發展與市場體係的形成……張 萍 252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總的來說保持瞭一種冷靜、剋製的學術腔調,這對於專業研究是必要的。然而,在個彆章節中,我捕捉到瞭一些極富文學色彩的筆觸,特彆是在描述那些人跡罕至的山區通道時,那種對自然偉力的敬畏感躍然紙上,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這種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浪漫的偶爾交匯,是本書一大亮點。但反觀其論述的深度,有幾篇關於古代民族誌的分析,感覺處理得有些過於謹慎,仿佛作者在觸摸一個敏感的領域時顯得束手束腳,未能充分展開其應有的批判性討論。我期待未來的研究能更加大膽地去解構一些既定的曆史敘事,畢竟地理是承載曆史衝突與融閤的“活化石”。這本書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但就其本身而言,在某些前沿議題的探討上,還保留瞭一定的“安全距離”。
評分讀完這本學術專著的幾篇核心論文後,我最大的感受是研究者們在資料搜集上的“野心”與“韌勁”。他們似乎真的跑遍瞭南嶺的山山水水,將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與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進行瞭精妙的咬閤。比如,其中一篇關於古代鹽道變遷的文章,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古籍中記載的路綫,更是通過對比不同朝代的地理環境描述,巧妙地推演齣瞭氣候變化對交通網絡的重塑作用。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原本枯燥的地理考證增添瞭幾分鮮活的曆史張力。然而,也正是這種極度細緻的考證,偶爾會讓非專業讀者感到一絲門檻。某些地方引用的專業術語,雖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能配上更詳細的解釋或在腳注中做適當的補充說明,對於擴大此項研究的受眾麵會非常有幫助。盡管如此,其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它為我們理解中國南方復雜山地社會的形成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地理基石。
評分從整體結構上來看,這本“第二輯”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比前一輯更為精細的“時間切片”。我注意到幾篇論文集中討論瞭明清時期,南嶺地區在國傢治理結構重塑背景下的經濟地理變化,這部分內容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特彆是關於山區與平原地區在賦稅負擔、勞動力流動上的差異分析,其數據翔實程度令人贊嘆。這種自下而上、從具體聚落單元齣發的研究方法,成功地避免瞭宏大敘事下對地方特殊性的忽略。但說句實話,這種高度聚焦的寫作風格,有時候會讓我感到有些“迷路”。比如,當我讀到一篇關於某條支流的河道變遷時,由於缺乏一張清晰、標注完善的對比地圖冊,我必須頻繁地在文字描述和腦海中的想象之間進行切換,這無疑打斷瞭閱讀的流暢性。如果能附帶一套精美的圖集,將是極大的加分項。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考古發掘。它不是那種讓你捧著就能輕鬆進入的“快餐”讀物,你需要準備好思維的“工具箱”,隨時準備好與作者一起麵對那些模糊不清、難以斷代的曆史碎片。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不同時期族群遷徙與河流三角洲地貌演變關係的論述,那種將人類活動視為地質力量的一部分的視角,極為震撼。作者們似乎對“永恒”與“變遷”這對哲學母題有著深刻的體悟,並將其物化在對南嶺復雜水係與山脈走嚮的解讀之中。然而,我也略感遺憾的是,對於一些關鍵性的考古發現或地質年代測定結果,全書的呈現方式偏嚮於直接引用結論,缺乏對方法論的更深入探討。對於一個追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讀者而言,這部分內容的缺失稍顯不足,讓人不禁好奇他們是如何排除其他可能性,最終鎖定這一結論的。
評分這本《南嶺曆史地理研究(第二輯)》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水墨暈染的青灰色調,讓人立刻聯想到南嶺地區特有的那種濕潤而深邃的地理底蘊。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十分考究,光滑而不失墨色吸收力,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我尤其欣賞排版上留齣的充足的頁邊距,這對於一個做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可以隨手寫下批注、畫綫標記重點,讓閱讀的過程真正變成瞭一種與文本的互動。不過,從初步翻閱的印象來看,這本書的目錄結構似乎更為側重於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特定河流流域的深度挖掘,對於想要快速建立南嶺全貌宏觀認識的入門級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梳理脈絡。希望第二輯能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能有更清晰的導讀部分,幫助我們這些非該領域核心專傢更好地進入狀態。總體而言,從物理接觸的第一感受來看,它無疑是一本製作精良、值得收藏的學術力作,體現瞭齣版方對專業書籍應有品質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