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嶺曆史地理研究(第二輯)

南嶺曆史地理研究(第二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於薇,吳滔,謝湜 著
圖書標籤:
  • 南嶺
  • 曆史地理
  • 地方誌
  • 地理學
  • 曆史學
  • 粵湘桂
  • 山地研究
  • 地形地貌
  • 文化地理
  • 第二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811617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045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山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南嶺曆史地理叢書》之一。

作者簡介

於薇,中山大學曆史學係副教授,研究方嚮為曆史政治地理、先秦秦漢史等。

吳滔,教授,中山大學曆史學係(珠海)教授,中山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嚮為明清社會經濟史、曆史人類學。主要從事曆史地理學、中國社會經濟史、中國農業史等領域的研究。

謝湜,中山大學曆史學係教授,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曆史人類學學刊》主編,主要從事曆史地理學、社會經濟史、明清史等領域的研究。

目錄

陸梁名義新釋——附說《禹貢》梁州與“治梁及岐”之梁……辛德勇 1

由上海博物館藏竹書《景公瘧》補釋陸梁地問題……辛德勇 43

漢唐時期的瘴與瘴意象……左 鵬 47

軍民之間——湖南永明縣“四大民瑤”的生存策略與曆史……吳 滔 73

“以屯易民”:明清南嶺山地軍屯的演變與社會……謝 湜 126

乾隆時期礦政中的尋租角逐:以湘東南為例……賀 喜 179

清代民國玉米在廣東山區的種植傳播……郭聲波 201

《傢先單》與過山瑤的傢屋社會——基於粵北乳源瑤山的考察……何海師 211

明代浙江西北山區防礦軍兵的建置及其演變……唐立宗 230

山原互動:明代秦嶺北麓經濟發展與市場體係的形成……張 萍 252

精彩書摘

  《南嶺曆史地理研究(第二輯)》:
  正是基於這一狀況,當時人纔會用“陸海”來比擬關中和川西平原地帶的富饒。所以,並不能簡單地將錶示山地的“梁”與象徵海外珍寶貿易的“海”相互並比,從而類推齣“陸梁”的用法。東方朔在講述關中為“陸海”之地時,還具體列舉瞭當地的主要物産,其中首先就談到“其山齣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此百工所取給,萬民所印(引者注:即仰)足也”,《漢書·地理誌》更清楚記述說,關中“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若謂“陸梁”的語義等同於“陸海”,東方朔何不徑行名之曰“陸梁”,以便更切閤於本事?
  由此可見,顧氏此說存在很多不易索解的問題,還需要慎重考慮。後來至1962年夏天,黃永年在寫給顧頡剛的信中,對此提齣新的解釋,以為“南越之地,北有五嶺,乃秦進軍南越所必經,越人且憑此山險以抗秦,竊謂‘陸粱’之名殆由五嶺而來,所謂‘陸梁地’即‘大陸上的山嶺地區’之謂”。
  ……
嶺南古道:贛南閩西的生態變遷與人文脈絡(第一輯) 作者: 曆史地理研究所編著 齣版社: 嶺南文化研究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2年5月 全書字數: 約 550,000 字 定價: 188.00 元 --- 內容提要: 本書是“嶺南古道”係列研究的開篇之作,聚焦於中國南方丘陵地帶——以贛南(江西南部)和閩西(福建西部)為核心區域的特定地理單元。本書突破瞭傳統上將這兩地視為孤立行政區的視角,首次係統性地將目光投嚮它們在地質構造、水文循環、古代交通網絡以及特定族群遷徙等維度上的內在聯係與共同的地理環境塑造。全書共分五大部分,二十二章,通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旨在重建一個多層次、動態演變的贛南閩西曆史地理圖景。 第一部分:地質基底與水文地理的耦閤(約 12 萬字)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贛南閩西地區在構造地質學上的統一性,分析瞭自古生代以來地貌的長期演化過程,特彆是對河流係統的形成起到瞭決定性的作用。 第一章:武夷山脈的隆升與差異剝蝕: 詳細考證瞭武夷山脈群作為區域分水嶺的形成機製,並對比瞭贛江水係與閩江水係在源頭地貌特徵上的差異。通過古地貌重建模型,展示瞭晚第四紀以來河流下切與側嚮侵蝕的速率變化。 第二章:贛南古植被的重建與氣候波動: 藉助孢粉分析和古土壤學證據,重建瞭唐宋以來該區域主要植被類型的空間分布,重點分析瞭亞熱帶季風氣候在乾濕季變化中對山地生態係統的影響。研究揭示瞭小氣候帶(如丹霞地貌區與盆地邊緣)植被的異質性。 第三章:水係變遷與早期聚落的選址邏輯: 研究瞭曆史上河流改道(如贛江支流的局部廢棄)對早期村落和耕地空間的影響。通過GIS技術分析瞭聚落與海拔、坡度、水源穩定性的關聯度,論證瞭“依山傍水、避險為先”的選址原則在不同地質單元間的具體體現。 第二部分:古代交通網絡與地理阻隔(約 10 萬字)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連接贛南和閩西的古代道路係統,揭示瞭地理阻隔如何影響區域間的交流與文化擴散。 第四章:古“汀贛古道”的實地考察與復原: 詳細測繪瞭連接汀州(今長汀)和贛州府的幾條主要山隘路綫,區分瞭官方驛道、商貿通道和軍事要道。對比瞭不同時代的修築標準和使用頻率。 第五章:茶馬互市與山貨貿易的地理軸綫: 分析瞭贛南閩西盛産的鬆香、紙張、煙葉等特産的集散路徑,重點研究瞭河流運輸(如浮梁至閩江下遊)在貿易中的決定性作用,並識彆齣沿途的貿易節點城鎮。 第六章:隘口防禦體係與地理控製點: 考察瞭曆史上雙方軍事力量在邊界地帶設立的隘口(如隘口、寨堡)的選址策略,這些防禦點往往也是重要的地理分水嶺和交通咽喉。 第三部分:區域聚落的形成與地方空間結構(約 13 萬字) 本部分關注瞭特定建築形態和聚落形態如何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形成瞭獨特的地域文化景觀。 第七章:客傢圍屋的地理適應性研究: 從防禦、采光、集約利用有限平地的角度,深入剖析瞭客傢圍屋(如方形、圓形、半月形)在不同山榖形態中的空間布局原理。對比分析瞭贛南圍屋和閩西土樓在建築材料和防禦理念上的細微差異。 第八章:耕地極限與梯田的幾何學: 研究瞭區域內大規模梯田的修建技術和經濟效益。通過對不同坡度梯田的田畝測算,探討瞭農業人口壓力下耕地空間的擴張極限,以及由此引發的人地矛盾。 第九章:圩鎮的興衰與地理區位變遷: 選取瞭幾個關鍵的區域性圩鎮(如寜都、上杭等地),分析瞭其從古代水運碼頭嚮近代陸路交通樞紐的區位轉變過程,並考察瞭這種轉變對周邊鄉村經濟的影響。 第四部分:族群遷徙、信仰與地理認同(約 10 萬字) 本部分側重於社會地理學視角,探討瞭特定族群(主要是客傢人)的遷移曆史如何與地理環境互動,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 第十章:“走齣去”與“留下來”:遷徙流嚮的地理分析: 結閤族譜資料和曆史文獻,描繪瞭宋元以來客傢群體嚮贛南閩西山區的內部擴散和嚮外播遷的路綫圖,分析瞭地理阻隔對不同支係融閤或隔離的影響。 第十一章:山神崇拜與地域環境的互動: 考察瞭當地特有的山神、水神信仰體係,分析瞭特定山脈、河流(如具有特殊地貌特徵的獨立山峰)在當地信仰地圖中的核心地位,揭示瞭地理特徵如何被神化和符號化。 第十二章:宗族聚落的空間組織與邊界劃分: 研究瞭宗族如何利用自然地理要素(如山脊、溪流)來劃分其世居地的非正式邊界,以及這種空間組織如何維持瞭內部的社會穩定和資源共享。 第五部分:近代轉型與地理環境的新挑戰(約 10 萬字) 本部分關注清末至民國時期,隨著新式交通工具和國傢管理體係的介入,贛南閩西地區的地理麵貌所發生的變化。 第十三章:鐵路修築對傳統交通格局的衝擊: 重點分析瞭贛南和閩西地區早期鐵路乾綫的選綫原則(如浙贛鐵路部分路段的走嚮),以及這些新軸綫如何重塑瞭傳統商貿的地理流嚮。 第十四章:森林資源的開發與水土流失的早期治理: 考察瞭近代以來大規模的木材采伐活動對山地植被的破壞程度,並分析瞭清末地方政府試圖推行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地理實踐中的局限性。 第十五章:區域研究方法論的迴顧與展望: 總結瞭本書采用的遙感考古、曆史地圖疊閤分析等方法在研究復雜山地地理環境中的有效性,並為後續研究指明瞭方嚮。 --- 編者按: 本書是地理曆史研究領域一次重要的嘗試,它首次將贛南與閩西置於同一宏大的地理單元下進行整體考察。研究團隊曆時七載,結閤瞭大量的田野調查數據、清代地方誌的精確數據以及最新的地球科學分析成果,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個既有深厚曆史底蘊,又具嚴謹科學支撐的南方山地曆史地理景觀。本書內容專注於該特定區域的地貌演變、交通網絡、聚落形態和族群地理,與當前學界對粵東或湘南等鄰近區域的研究形成瞭有效的互補與參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總的來說保持瞭一種冷靜、剋製的學術腔調,這對於專業研究是必要的。然而,在個彆章節中,我捕捉到瞭一些極富文學色彩的筆觸,特彆是在描述那些人跡罕至的山區通道時,那種對自然偉力的敬畏感躍然紙上,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這種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浪漫的偶爾交匯,是本書一大亮點。但反觀其論述的深度,有幾篇關於古代民族誌的分析,感覺處理得有些過於謹慎,仿佛作者在觸摸一個敏感的領域時顯得束手束腳,未能充分展開其應有的批判性討論。我期待未來的研究能更加大膽地去解構一些既定的曆史敘事,畢竟地理是承載曆史衝突與融閤的“活化石”。這本書為後續的深入研究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但就其本身而言,在某些前沿議題的探討上,還保留瞭一定的“安全距離”。

評分

讀完這本學術專著的幾篇核心論文後,我最大的感受是研究者們在資料搜集上的“野心”與“韌勁”。他們似乎真的跑遍瞭南嶺的山山水水,將田野調查的第一手資料與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進行瞭精妙的咬閤。比如,其中一篇關於古代鹽道變遷的文章,它不僅僅是羅列瞭古籍中記載的路綫,更是通過對比不同朝代的地理環境描述,巧妙地推演齣瞭氣候變化對交通網絡的重塑作用。這種跨學科的視野,讓原本枯燥的地理考證增添瞭幾分鮮活的曆史張力。然而,也正是這種極度細緻的考證,偶爾會讓非專業讀者感到一絲門檻。某些地方引用的專業術語,雖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能配上更詳細的解釋或在腳注中做適當的補充說明,對於擴大此項研究的受眾麵會非常有幫助。盡管如此,其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它為我們理解中國南方復雜山地社會的形成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地理基石。

評分

從整體結構上來看,這本“第二輯”似乎在試圖構建一個比前一輯更為精細的“時間切片”。我注意到幾篇論文集中討論瞭明清時期,南嶺地區在國傢治理結構重塑背景下的經濟地理變化,這部分內容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特彆是關於山區與平原地區在賦稅負擔、勞動力流動上的差異分析,其數據翔實程度令人贊嘆。這種自下而上、從具體聚落單元齣發的研究方法,成功地避免瞭宏大敘事下對地方特殊性的忽略。但說句實話,這種高度聚焦的寫作風格,有時候會讓我感到有些“迷路”。比如,當我讀到一篇關於某條支流的河道變遷時,由於缺乏一張清晰、標注完善的對比地圖冊,我必須頻繁地在文字描述和腦海中的想象之間進行切換,這無疑打斷瞭閱讀的流暢性。如果能附帶一套精美的圖集,將是極大的加分項。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考古發掘。它不是那種讓你捧著就能輕鬆進入的“快餐”讀物,你需要準備好思維的“工具箱”,隨時準備好與作者一起麵對那些模糊不清、難以斷代的曆史碎片。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不同時期族群遷徙與河流三角洲地貌演變關係的論述,那種將人類活動視為地質力量的一部分的視角,極為震撼。作者們似乎對“永恒”與“變遷”這對哲學母題有著深刻的體悟,並將其物化在對南嶺復雜水係與山脈走嚮的解讀之中。然而,我也略感遺憾的是,對於一些關鍵性的考古發現或地質年代測定結果,全書的呈現方式偏嚮於直接引用結論,缺乏對方法論的更深入探討。對於一個追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讀者而言,這部分內容的缺失稍顯不足,讓人不禁好奇他們是如何排除其他可能性,最終鎖定這一結論的。

評分

這本《南嶺曆史地理研究(第二輯)》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水墨暈染的青灰色調,讓人立刻聯想到南嶺地區特有的那種濕潤而深邃的地理底蘊。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十分考究,光滑而不失墨色吸收力,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特彆疲勞。我尤其欣賞排版上留齣的充足的頁邊距,這對於一個做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可以隨手寫下批注、畫綫標記重點,讓閱讀的過程真正變成瞭一種與文本的互動。不過,從初步翻閱的印象來看,這本書的目錄結構似乎更為側重於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特定河流流域的深度挖掘,對於想要快速建立南嶺全貌宏觀認識的入門級讀者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去梳理脈絡。希望第二輯能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能有更清晰的導讀部分,幫助我們這些非該領域核心專傢更好地進入狀態。總體而言,從物理接觸的第一感受來看,它無疑是一本製作精良、值得收藏的學術力作,體現瞭齣版方對專業書籍應有品質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