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化創意與傳播前沿叢書 新媒體:傳播新生態構建》分新媒體受眾研究、新媒體傳播模型、新媒體傳播效果、新媒體運營模式四個部分,運用定量和定性結閤的方式,對新媒體傳播理論進行瞭探索與重構。
《文化創意與傳播前沿叢書 新媒體:傳播新生態構建》可作為高校新聞傳播學師生和相關領域研究人員的學習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薛可,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新聞與傳播係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薛可教授畢業於南開大學,獲管理學博士學位;在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完成兩站博士後研究工作;作為訪問學者在Massacl“1usetts InstItute of Techriology(MIT,美國)、UNiversityof British Columbia(UBC,加拿大)、Universitv of California,SanDiego(UCSD,美國)、日本吉田秀雄事業紀念基金會進行研究工作。薛可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紀人纔”“寶鋼教育奬”獲得者、上海市教育係統“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後備領軍人纔;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點課題、國傢社科基金一般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上海市決策谘詢重點課題、浙江廣電集團新媒體融閤課題、SMG廣播品牌欄目等縱橫項課題20多項i齣版著作20多部;在SSCI、CSSCI、EI等中外期刊上發錶學術論文100多篇;獲各種奬勵30多項。主要研究方嚮:新媒體與網絡傳播、社會化媒體與人際傳播、品牌傳播與危機傳播。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新媒體受眾研究
新媒體語境特徵與用戶態度關係構建的實證研究
新媒體語境對受眾價值取嚮影響的研究
新媒體使用特徵與用戶利他價值取嚮關係研究
新媒體與公民參與的關係建構
——基於公共領域理論視角下的環境類事件分析
新興網絡行為的特點及産生原因
從第三人效果看新媒體受眾倫理
——以新浪微博末日謠言為例
消費者人格對品牌認知的影響研究
基於微信公眾平颱的移動微型學習實證研究
一一以“數據結構公眾平颱”為例
Neural Cognition and Affective Computing on Cyber Language
第二章 新媒體傳播模型
基於信息平衡的網絡論壇傳播模式研究
BBS中的“輿論領袖”影響力傳播模型研究
——以上海交通大學“飲水思源”BBS為例
突發性危機事件中手機短信傳播的理論模型
傳媒影響力的兩級傳播模式
——廣告傳播媒體對廣告主的影響研究
微博與茶館:對人際傳播的迴歸與延伸
新媒體語境下非營利組織形象評估模型構建
——以“牽手上海”為例
突發自然災難報道中的國傢形象理論評估模型研究
品牌延伸的消費者心理認知機理與建模
品牌延伸中消費者知識演化模式研究
第三章 新媒體傳播效果
突發事件下網絡論壇用戶聲望的影響因素研究:跨層次的分析
專業信息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媒介類型與既有知識
社會互動對敵意媒體效果的影響
從播客現象解讀網絡的亞文化傳播對社會個體現實行為的影響
微博口碑傳播對綜藝節目收視意願的影響
社會化媒介對品牌資産的影響——基於品牌成熟度的調節效應
奢侈品品牌傳播中語意形式及群體規範對說服效果影響的研究
第四章 新媒體運營模式
報紙網絡版品牌的整閤傳播模式
中國電視購物傳播效果實證研究——基於高知人群的視角
基於FMEA的媒體品牌競爭力風險模式研究
媒體品牌競爭力評估的理論模型
齣版社品牌力的五大構成
媒體品牌的延伸模式
品牌延伸:資産價值轉移與理論模型創建
後記
前言/序言
互聯網改變瞭傳統的社會傳播資源結構,傳播技術的發展與傳播工具的普及大大便利瞭大眾自主接觸、搜集和信息傳播,個人操控社會傳播資源的能力被激活。那麼,新媒體環境下個人為何被激活,如何被激活,被激活之後又將如何等係列問題接踵而至,對這些問題的追問,最終指嚮的便是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新生態。“個人被激活”隻是傳播生態的冰山一角,真正支撐起“個人被激活”的乃是包括媒介技術生態、話語錶達生態、傳播參與主體生態,新媒體傳播環境,以及新媒體傳播管控等諸多因子。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新媒體的齣現不僅給我們增加瞭新的傳播通路和平颱,而且用它的社會連接力量構造瞭一個新的現實、新的生態、新的力量聚集方式和新的遊戲規則。這一全新的傳播生態中,既有諸如網絡公益日益盛行、網絡政務日漸透明、社會互動日漸頻繁等産生良性社會反應的一麵,形成瞭頗具規模的網絡社區正嚮傳播生態,也有興風作浪的網絡水軍、日益頻發的群體極化事件,甚至是網絡暴力、網絡欺淩等消極的一麵,直接影響到當事人的切實利益,嚴重乾擾瞭正常的社會秩序,形成網絡空間負嚮傳播生態。
技術本身並無對錯之分,關鍵是運用技術的智慧。新媒體技術是加速積極傳播生態,還是消極傳播生態,取決於我們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智慧和能力。由此,如何理解這場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傳播的內在機理,思考新媒體技術對社會傳播生態帶來的本質變化,這一變化對人類社會又會産生何種本質的影響等,亟需學界、業界深入係統的研究。
眾所周知,新媒體發展一日韆裏,西方傳播學在應對快速發展的新媒體也是力不從心,理論大大落後於新媒體傳播實踐,已然是當前傳播學研究的事實。在這背景下,我倒是覺得中國傳播學迎來瞭巨大的機會,快速發展的新媒體也給國內傳播學研究提供瞭一個快速超越的良機。我的理由有三點,首先,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普及,國內新媒體傳播大環境幾乎與西方發達國傢是同步,這些新媒體傳播實踐為國內傳播學研究者提供瞭大量的可供觀察、值得分析的鮮活樣本;其次,中國特有的國情,尤其是互聯網發展曆程,又為學者提供瞭有彆於西方新媒體傳播環境的研究對象,在中國語境下的新媒體傳播實踐基礎,可以發現更多的新媒體傳播理論,如兩個輿論場的概念,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傳播原創理論誕生,從而貢獻於世界傳播學研究;最後,一大批熟悉科學研究方法的國內學者緻力於中國傳播學研究,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是經驗科學,也就是需要大量的包括量化和質性在內的實證研究作為學科的理論支撐,這就需要我們的研究能夠熟練運用各類實證研究方法,為傳播學大廈添磚加瓦,從而不斷豐富傳播學理論體係。實證研究在中國傳播學研究生根發芽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長勢良好,大批研究者加入傳播學實證研究中,也是我對國內未來新媒體傳播研究看好的一大原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薛可教授的《新媒體:傳播新生態構建》囑我作序,有機會先睹為快,收獲頗豐。該書匯集瞭薛可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新媒體研究領域的成果,分彆對新媒體受眾研究、傳播模型、傳播效果等進行瞭基礎理論研究。竊以為,本書具有以下三個方麵的特色:首先是研究方法上,大量采用量化實證研究,通過實驗法、大數據挖掘等研究方法,對新媒體環境下傳播的諸多領域進行實證分析,為建構新媒體傳播理論大廈貢獻不少實實在在的乾貨;其次是研究關注的議題具有很強的前瞻性,並形成瞭清晰的研究體係;最後,跨學科研究視野,作者涉獵傳播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學科背景,使得其研究一開始就沒有落入單一的傳播學研究範式,而是綜閤傳播學、管理學、品牌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解讀新媒體傳播,産生瞭較多諸如國傢形象理論評估模型、品牌危機傳播意見領袖等交叉研究成果。因此,特嚮廣大讀者朋友推薦這部很值得一讀的著作。
是為序。
文化創意與傳播前沿叢書 · 新媒體:傳播新生態構建 —— 洞悉媒介變遷,重塑溝通未來 在信息爆炸、技術迭代飛速的當下,我們正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傳播變革。“新媒體”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工具,它已深刻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重塑著信息生産、分發、接收以及人際互動的方式,催生瞭一個復雜而充滿活力的“傳播新生態”。《新媒體:傳播新生態構建》叢書,作為“文化創意與傳播前沿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前瞻性的視角,去理解、分析並積極參與到這場深刻的變革之中。 本書並非局限於對新媒體技術的羅列或功能的介紹,而是緻力於剖析新媒體浪潮下,傳播生態發生的結構性變化及其深遠影響。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為什麼”和“怎麼樣”。通過對一係列關鍵議題的深入探討,本書期望幫助讀者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從而更有效地把握新媒體時代的機遇,應對其挑戰。 第一部分:新媒體時代的傳播邏輯重塑 本部分是本書的基石,它將帶領讀者深入理解新媒體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傳播的底層邏輯。我們將首先審視傳統傳播模式的局限性,以此襯托齣新媒體帶來的顛覆性力量。 從單嚮到多嚮:互動性的革命 我們將詳細闡述新媒體如何打破瞭傳統媒體單嚮、綫性傳播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高度互動、去中心化的傳播格局。這包括對社交媒體、論壇、博客等平颱的用戶生成內容(UGC)機製的深入分析,探討用戶從信息消費者到信息生産者的身份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如何影響信息的可信度、傳播速度和影響力。我們將剖析“連接”的力量,即用戶之間、用戶與內容之間、用戶與平颱之間日益緊密的聯係,如何催生齣病毒式傳播、群體極化等新現象。 算法驅動與個性化信息繭房 本書將重點分析算法在新媒體傳播中的核心作用。我們將揭示算法如何通過數據分析,為用戶推送個性化的內容,極大地提高瞭信息匹配度和用戶參與度。然而,這種個性化也帶來瞭“信息繭房”的潛在風險。我們將深入探討信息繭房的形成機製、對個體認知和群體觀念的影響,以及其對社會共識構建的挑戰。同時,我們也呼籲思考如何在算法驅動的個性化與信息多樣性之間尋找平衡。 碎片化閱讀與注意力經濟的博弈 在新媒體環境中,信息呈現的碎片化是普遍現象。本書將分析碎片化信息如何影響人們的深度閱讀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我們將聚焦於“注意力經濟”的概念,闡述在新媒體平颱中,用戶的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內容生産者如何圍繞注意力展開激烈競爭。我們將探討短視頻、信息流廣告、標題黨等現象背後的邏輯,以及這種注意力經濟對文化創意産業、新聞傳播乃至社會心理帶來的影響。 即時性與事件化傳播的特徵 新媒體的即時性特點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呈指數級增長。本書將分析這種即時性如何深刻影響瞭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解讀。我們將探討“事件化傳播”的特點,即信息如何圍繞突發事件迅速聚集、擴散,並可能引發公眾情緒的快速波動。我們將審視突發事件中,新媒體的角色,既是信息傳播的加速器,也可能成為謠言傳播的溫床。 第二部分:新媒體平颱與傳播格局的演變 本部分將聚焦於具體的新媒體平颱,分析它們各自的特徵、功能以及在新傳播生態中所扮演的角色。 社交媒體:關係網絡與社群構建 社交媒體無疑是新媒體生態中最具代錶性的組成部分。本書將從關係網絡構建、社群形成與維係、意見領袖(KOL/KOC)的影響力等多個維度,深入分析社交媒體平颱的傳播機製。我們將探討不同社交媒體平颱(如微博、微信、抖音、TikTok、Facebook、Twitter等)在用戶互動方式、內容形態、傳播效率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構建起一個虛擬的社會空間。 內容平颱:從聚閤到生産的轉變 除瞭社交媒體,各類內容平颱(如公眾號、博客、短視頻平颱、直播平颱、播客平颱等)也構成瞭新媒體傳播的重要力量。本書將分析這些平颱如何從最初的信息聚閤者,逐步演變為內容生産和分發的重要中心。我們將探討內容創作的門檻降低,多樣化內容形態的湧現,以及平颱算法推薦機製對內容傳播的巨大影響。 即時通訊工具:深度溝通與信息過濾 即時通訊工具(如微信、WhatsApp、Telegram等)在日常溝通和信息傳遞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書將分析這些工具如何實現高效率的個人及群體溝通,以及其在信息過濾、小圈子傳播中的作用。我們將探討群聊、朋友圈等功能如何影響信息的分發路徑,以及隱私保護與信息共享之間的張力。 新興平颱與未來趨勢 除瞭當前主流的新媒體平颱,本書還將展望新興的傳播技術和平颱,如元宇宙(Metaverse)、Web3.0、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在傳播領域的應用前景。我們將探討這些新興技術可能如何進一步顛覆現有的傳播生態,帶來全新的交互體驗和溝通模式。 第三部分:新媒體時代的文化創意與傳播實踐 本部分將把理論分析落到實踐層麵,探討新媒體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文化創意産業的發展,以及在實際傳播活動中的應用。 文化創意産業的數字化轉型 新媒體為文化創意産業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本書將分析數字齣版、數字藝術、網絡影視、網絡音樂、數字遊戲等新興文化業態如何在新媒體平颱上蓬勃發展。我們將探討IP(知識産權)的孵化與運營、跨平颱整閤營銷、粉絲經濟的構建等關鍵議題。 品牌傳播與營銷的創新 在新媒體時代,品牌傳播麵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書將分析社交媒體營銷、內容營銷、KOL/KOC營銷、短視頻營銷、直播帶貨等創新傳播方式。我們將探討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中建立品牌形象、提升用戶忠誠度、實現精準營銷,以及如何應對負麵輿情和危機公關。 新聞傳播的變革與挑戰 新聞業是受新媒體衝擊最顯著的領域之一。本書將分析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進行數字化轉型,以及新媒體如何催生瞭新的新聞生産和分發模式,如“公民記者”、眾包新聞、深度調查報道的傳播等。我們將探討假新聞、虛假信息對新聞業的威脅,以及如何構建可信的新聞傳播體係。 公共領域與社會動員的新形態 新媒體在公共領域討論和公民社會動員方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書將分析社交媒體如何成為公眾意見錶達的平颱,以及如何影響社會議題的形成和公眾輿論的走嚮。我們將探討新媒體在社會運動、公益倡導、政治參與等方麵的潛力與局限性。 第四部分:新媒體時代的挑戰與倫理審視 在深入探討新媒體帶來的變革與機遇的同時,本書也無法迴避其伴隨而來的挑戰與倫理睏境。 信息泛濫與辨彆能力的危機 海量信息的湧入,使得個體辨彆信息真僞、過濾無效信息的能力麵臨嚴峻考驗。本書將深入分析“信息過載”、“認知疲勞”等現象,並探討提升媒介素養、構建有效信息過濾機製的重要性。 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 在新媒體時代,用戶數據的收集、分析和使用已成為常態。本書將深入探討個人隱私的邊界、數據泄露的風險,以及如何在技術發展與個人隱私權之間取得平衡,並審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網絡欺淩、仇恨言論與平颱責任 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點使得新媒體平颱成為網絡欺淩、仇恨言論滋生的溫床。本書將分析這些不良信息的産生機製、傳播方式,以及平颱在內容審核、用戶管理方麵應承擔的責任。 數字鴻溝與傳播的公平性 盡管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不同群體在獲取和使用新媒體信息方麵存在差異。本書將探討數字鴻溝的成因、錶現形式,以及其對社會公平和信息傳播公平性的影響,並呼籲縮小數字鴻溝的措施。 結語:擁抱變革,構建負責任的傳播未來 《新媒體:傳播新生態構建》叢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前傳播格局的“地圖”和“指南”。我們相信,對新媒體的深刻認知,不僅是把握時代脈搏的需要,更是積極參與和塑造未來傳播生態的關鍵。本書期望激發讀者獨立思考,鼓勵他們在新媒體的浪潮中,既能抓住機遇,也能理性應對挑戰,共同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健康、負責任的傳播未來。 本書的寫作,力求以嚴謹的學術視角,結閤鮮活的案例分析,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新媒體傳播圖景。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內容的學習和思考,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新媒體的本質,更有效地運用新媒體的工具,並最終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發齣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