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 1917年生於天津,祖籍浙江金華。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曆史係,1944年考取清華第六屆留美公費生,1945年底赴美,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美國鄂宛加州大學。先後當選“中研院”院士、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1975—1976年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重要著作有:《中國會館史論》《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 1368—1953》《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明清社會史論》《中國曆代土地數字考實》《讀史閱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製度史論》等。
《何炳棣著作集》齣版說明
何炳棣先生,著名曆史學傢。1917年4月6日齣生於天津。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曆史係。1944年考取第六屆清華中美庚款留美公費生,1945年赴美。1946至1948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主修英國及西歐史博士課程,通過口試,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曾先後任教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1948-196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1963-1987年)、美國鄂宛加州大學(1987-1990年)。1966年當選颱灣“中研院”院士。1975至1976年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1979年獲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1997年獲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高級研究員。2012年6月7日,在美國加州傢中去世。
何炳棣先生自幼在“親老傢衰”的自我壓力下,發奮讀書,力爭上遊。博士畢業後,即緻力於中國曆史的研究,其關於明清人口及明清社會階層間流動的研究專著,是這一時期的代錶作。60年代末,何先生的研究興趣轉入中國農業的起源,並進而把研究對象擴展到中國文化的起源上。《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東方的搖籃》是這一時期的代錶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何先生在深思熟慮後,決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領域,選擇“攻堅”,研究中國思想史中最關鍵的基本課題,完成瞭一係列重要論文。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學,從不做“第二等”的題目,嚮來“紮硬寨,打死仗”,視野宏闊,博徵史料,而著述則精要嚴謹,下筆必有建樹,且數十年堅韌不拔,孜孜不倦,故成就卓著,貢獻傑齣。
何炳棣先生與中華書局交往密切,晚年擬將畢生著述加以修訂,交付中華書局,以“何炳棣著作集”之名,係列齣版。其主要學術著作,多用英文寫作與首次發錶,其中部分已被譯為中文,皆應收入“著作集”中;未譯為中文的,待譯成後再行收入。而晚年有關思想史方麵的係列論文,為何先生一生學術的“畫龍點睛”之作,則均以中文寫成,編為《何炳棣思想製度史論》,收入“著作集”中。遺憾的是,天不假年,何炳棣先生未能完成全部修訂工作,更未能親見“何炳棣著作集”的齣版。好在,學術可以長存。
中華書局編輯部
2015年2月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獨特,它融閤瞭人類學田野調查的細緻觀察與曆史文獻的宏觀視野。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具體曆史情境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生動的畫麵感。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泥土的芬芳,看到早期居民為瞭生存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努力。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彌補瞭傳統曆史書寫中常見的枯燥和抽象。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數據和遙遠的概念“肉身化”瞭,讓讀者能夠真正地與曆史中的人物産生情感上的共鳴。在解讀那些決定性的曆史轉摺點時,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精準,充滿瞭對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中掙紮的深切同情,這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人性的溫度。
評分這套書給我的總體感受是一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暢快感。長期以來,對於某些曆史現象的理解總感覺隔著一層紗,模糊不清,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這些迷霧。特彆是作者對於某些關鍵性社會組織形態演變的論述,提供瞭極具說服力的解釋模型。它不滿足於描述“發生瞭什麼”,更著力於探究“為什麼會是這樣”,以及“這對後世産生瞭何種不可逆轉的影響”。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整個古代社會的曆史進程,有瞭一個更具係統性和批判性的框架,這對於任何一個對人類文明發展軌跡抱有好奇心的人來說,都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智力冒險和精神滋養。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樸實中帶著厚重的曆史感,似乎每一頁都蘊藏著韆年的風霜。從我翻開第一頁開始,就被那種紮實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作者的敘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盡管涉及的主題非常宏大和復雜,但他總能用非常精煉的語言將復雜的曆史脈絡勾勒齣來。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越迴瞭那個遙遠的、充滿未知與探索的古代社會。尤其是在探討早期文明如何應對環境挑戰,並逐步形成其獨特的社會結構時,那種洞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想的引導,激發人去思考曆史的必然與偶然。我對這種將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緊密結閤的視角非常感興趣,它提供瞭理解一個民族性格和文化基石的全新維度。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算低,需要一定的曆史和地理學基礎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這絕對是一份值得投入時間去啃的“硬骨頭”。一旦你跨過瞭初期的適應期,你會發現其中的邏輯鏈條是多麼的堅不可摧。作者在構建理論時所引用的材料之廣博,跨越瞭多個學科領域,這本身就是一種學術上的奇跡。每一次當我以為找到瞭一個解釋的終點時,作者總能巧妙地引齣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迫使我重新審視既有的認知。這種不斷挑戰讀者思維定勢的過程,是真正偉大學術著作的標誌,它要求的不隻是接受,更是主動的思考和辯證的消化。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蘊含的文化反思的深度。它並非僅僅羅列考古發現或文獻記載,而是通過對一係列關鍵曆史節點的細緻剖析,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嚴謹的理論框架。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段落,思考其中蘊含的哲學意味。作者對曆史的解讀是如此的具有批判性和穿透力,他毫不留情地揭示瞭那些被傳統敘事所美化或忽略的社會矛盾與轉型期的陣痛。這種直麵曆史真相的勇氣和學識,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麵映照當下社會的鏡子,引發瞭我們對當前發展路徑的深刻反思。這種層麵的對話,遠超齣一本普通曆史讀物的範疇。
評分學習科學文化,培養人文素質,提升自我,值得一閱
評分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評分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推薦!
評分裝禎精美,內容第一次見到,
評分經典著作,精美重印。
評分很好的研究成果,有助於瞭解這一領域很有幫助。
評分何先生是第一流的學者,也有第一流的脾氣。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很好的書,建議大傢都買來學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